加强文艺演出供给 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2024-10-24 00:00季明刚
曲艺 2024年10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号角,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并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等作出了新部署,其中之一就是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愈加凸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需求日趋多样化多方面多层次。总的来看,文艺文化消费需求更加旺盛,除观看电影之外,对曲艺、戏曲等演出的需求也非常高。如何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聚焦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立足主责主业,发挥自身优势,加强文艺演出供给,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更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成为一个现实课题。

进入新时代,文艺演出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以江苏省演艺集团为例,2023年全年新创曲(剧)目14台、复排曲(剧)目14台,推出了一批精品力作。国家艺术基金项目长篇苏州弹词《强国梦魂》创排上演,评弹团参加第九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演出,锡剧《烛光在前》《装台》、昆剧《瞿秋白》参加文旅部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等等。9个项目入选2023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12个项目入选江苏艺术基金,2个项目入选2023年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投入剧目,4个项目荣获2023紫金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大型音乐作品奖,1个项目荣获第三批江苏省小剧场精品剧目。同时,集团加强文艺演出,全年演出4723场,其中惠民演出2040场。

从调研情况看,目前在文艺演出供给和需求满足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基层剧场演出不够的常态问题较为突出。目前江苏省持有营业执照的剧场共143家,尽管不少设区市、县(市、区)建起了剧场剧院,但是文艺演出的有效供给明显不足,一定程度上呈现硬件资源空置、运转保障不力状态。二是传统曲艺、戏曲人才队伍青黄不接,导致舞台精品创作生产难。曲艺、戏曲人才队伍建设跟不上,梯队建设力度不够,专业化培养锻炼意识不强,有的曲种剧种人才建设存在断层断档现象。三是基于市场需求导向的创作生产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由此导致部分观众对演出作品的认同度不高。

为此,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统筹各方资源力量,加强对文艺演出的支持,共同推动问题解决。

1.激发基层剧场活力,让剧场演出更常态。要把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精神食粮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各种方式来盘活基层剧场。对本地剧团演出力量明显不足的,可加强市场运作,多引进国家和省级层面的优秀曲(剧)目,让当地群众能就地观看高水平的演出。可推行托管模式,将本地剧场交给有资源优势的演艺市场经营主体来整体运营。比如,常州凤凰谷剧院、句容大剧院与江苏省演艺集团开展合作,依托省演艺集团文艺演出力量和文艺剧场市场经营优势,以较小成本购买优质服务,让当地群众常态化观看高品质演出,实现了双赢。

2.加强曲艺、戏曲人才培养,让曲艺、戏曲后继有人。曲艺、戏曲人才培养不同于歌舞剧、话剧、交响乐等,更加重视童子功的训练,重视师徒传承。要加大曲艺、戏曲好苗子的选拔培养力度,与苏州评弹学校、江苏省戏曲学校、中国戏曲学院等开展联合办学,定向委托培养“小京班”“小昆班”“小锡班”“小扬班”等,对照舞台演出实际需求学本领。同时,加强省市联动,发挥省级剧团的优势,帮助市级剧团提升演员素质。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院与泰州市有关方面联合培养京剧演员的做法,就值得关注支持。此外,常态长效开展名师带徒,推动曲艺、戏曲传承发展。

3.加强曲艺、戏曲创作规划,更好实现“双效”统一。没有市场,就没有经济效益;没有观众,就谈不上社会效益。要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统筹规划曲艺、戏曲创作生产,既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着眼社会效益,又要做好市场调研、着眼观众需求,真正让作品“叫好又叫座”。特别是对现代题材作品的创作生产,要加强演出市场的研判,坚决防止一出戏排出来只演一两场的现象。对有市场需求的传统曲艺、戏曲节目,要注意提升现代性、体现时代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地发挥艺术教育功能。

(作者:江苏省演艺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工会主席)

(责任编辑/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