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思念

2024-10-24 00:00张博贾柠砜
曲艺 2024年10期

雪皑皑,野茫茫,

高原寒,炊断粮。

红军都是钢铁汉,

千锤百炼不怕难。

雪山低头迎远客,

草毯泥毡扎营盘。

【梅花调慢板】

表的是长征路上多艰险,

英雄事迹永流传。

就在湖南省郴州汝城县,

“半条棉被”的故事感人心田。

(哎哪)有一位耄耋老人名叫徐解秀,

饱经风霜安度余年。

(哎)她在心中始终坚定一个信念,

(哎她)就是那盼望着红军早早地回还。

【话白】

故事还得从1934年11月说起,我中央纵队及红军主力分三路,从湖南汝城出发,沿大坪、新桥、界头、延寿等乡村进军宜章,红军先头部队进入了沙洲村。当地的村民受国民党对红军妖魔化宣传的影响,都躲到了山里。徐解秀和丈夫朱兰芳因为儿子生病,没有进山,躲在距村子几十米远的破茅草屋中。时已入冬,天寒地冻,这时又天降冬雨,真是屋漏偏逢连天雨,屋中更是难寻防寒之物。这病中的婴儿“哇”地一声哭起来了!

【梅花调慢板】

正然是风雨吹来寒彻骨,

茅屋篝火夜难眠。

在这村外边有姐妹3人军人的打扮,

寻着这哭声叩响门环。

(哎这)她3人年纪不过20岁,

言语亲切相貌可观。

她言说:“追赶部队到前线,

路遇风雨寻个方便把身安。”

他夫妻是瑶家儿女心地良善,(三番间奏)

他将姐妹请在屋中取暖搪寒。(快三番间奏)

朱兰芳煮来了姜水驱寒冷,

粗茶淡饭你们莫弃嫌。

女战士走向前来忙询问,

“老乡啊!孩儿啼哭他为哪般?”

解秀说:“高烧不退难医治。

用手摸,呀!身如火炭,难怪啼哭他不停闲。”

女战士一见不怠慢,

连忙把药箱打开仔细观。

取出来阿司匹林qrrC78YWJXCESbb4eHDGH10OPU4B377tj0i6NsTN/iM=退烧片,

真正是药到病除渡难关。

【怯合】

(哎这)他夫妻一见此情流痛泪,

红军战士胜似亲人一样般。

(哎这)月上三更交夜半,

只有那寒衾一床棉。

【慢板转二六】

(哎是)他们四人将将就就来取暖,

朱兰芳一人独卧守安全。

鸡鸣五鼓天光亮,

女战士有语带笑便开言。

说:“老乡啊!将我的军被送与你,

留给孩子耐冬寒。”

解秀说:“这使不得,是万不可,

我的好妹妹,你的好意我记心间。

承蒙搭救,吾儿他已造化不浅,

焉能够贪而无厌图周全。

此一去这山又高来路又远,

朔风呼啸无有棉被怎挡寒。”

女战士,一闻此言心辗转,

在背包中摸出剪刀在手中掂。

将棉被展开当中剪,

“留下半条,这一半带在身边我挡风寒。”

他夫妻手托棉被把战士呼唤,

正是那军民鱼水情相连。

(哎)这战士说:“要相信红军永远跟党走,

待等那革命胜利迎春色换人间。”(三番间奏)

【二四板】

自从那红军战士离别后,

朱兰芳护送亲人去未还。

【二六板】

时光荏苒五十载,

岁月如歌解秀青春变苍颜。

华夏早已红旗展,

我的亲人哪,音杳信无,如今你们在哪边?

消息传遍长江岸,

惊动中央连连指示,关怀更把故人牵。

【上板】

七载苦寻,音信断,

半条棉被事迹传。

徐大娘临终未能把亲人见,

红军承诺记心间。

探访之中明真相,

黄家村里忠魂安。

原来是土匪告密显手段,

女战士殉难血染山。

现如今国泰民安逢盛世,

沙洲村早已旧貌换新颜。

徐大娘后辈来把这段历史讲,

不忘初心永向前。

【慢板】

这就是半条棉被故事一段,

这红色的江山代代相传。

赏析:

圆满为美,残缺亦然,这是古今中外的通理。莎士比亚戏剧中,固然有《威尼斯商人》这样男女主角智胜犹太高利贷商人最终走到一起的大团圆喜剧,也有《罗密欧与朱丽叶》这般残缺凄美的悲剧,“被困在童话之外的我和你,要往哪里去”成了所有难成眷属的有情人心中永恒的“戈尔迪之结”。在中国,展现残缺美的文学文艺作品更是不胜枚举。而本作就是一个表现残缺美的作品。

梅花大鼓的艺术特点是“悲、媚、脆”,在编者看来,天然就具有表达残缺美的艺术优势。在此之外,本作的文本从头到尾也在表达“半”这一“残缺”的主题。

红军女战士在帮助徐解秀、朱兰芳一家后,剪下了半条棉被,这是物理层面的残缺;丈夫朱兰芳“朱兰芳护送亲人去未还”,徐解秀的家庭也缺了一半;而3位女战士因为“土匪告密显手段”而“殉难血染山”,对于党和红军乃至整个中华民族而言,更是遗憾。遇难的朱兰芳和三位女战士肯定也有遗憾,没有看到“华夏早已红旗展”的喜人局面。而因残缺导引出的家人之间的互相思念,军民之间的互相思念,中华优秀儿女与党之间的互相思念,深刻地阐释了本作的主题“半生思念”。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的词句代表了中国人对残缺美的一种经典认知—残缺中有惆怅,也有对未来的期许,因此在“花未开全月未圆”时“寻花待月思亦然”,保持找寻美的积极心态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在以“半生思念”“半生遗憾”统摄全作之后,作者将作品的落脚点放在了找寻圆满、追求圆满上。最终徐解秀老人得知了亲人遇难的噩耗,再难归还那半条棉被。但也正是千千万万中华优秀儿女用无数的思念和遗憾,才换来了如今“国泰民安逢盛世”的圆满。将“半条棉被故事一段”一直讲下去,既是在强调遗憾,告诉如今的我们要牢记烈士的付出和牺牲,不忘军民鱼水情的无瑕和感人,也为“说而不得、言而未尽”的残缺和圆满对立统一的创作理念作了注释。

(赏析:本刊编辑部)

(责任编辑/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