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地人间,天地人心,我常想,其实教书和种地有相通的地方。
我是土生土长的东北女孩,家乡在肥沃的松嫩平原,一望无际的寒地黑土上,四季分明:春天冰雪融化,小草发出嫩绿的枝芽;夏天绿树成荫,百花盛开;秋天落叶纷纷,尽享丰收的金黄;冬天白雪皑皑,在寒冬中沉寂,在寒冻中积聚。分明的四季铸就了我分明的个性,宽广肥沃的土地孕育了我宽厚的性格,我热爱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我眷恋这片使我豪迈和智慧的黑土地。
父亲是农场里的高中政治教师,农民出身的他抓住了恢复高考的机遇,通过边务农边学习考上了师专,不仅改变了家族贫穷的面貌,也开启了用知识修身的家风。母亲无业,仅凭父亲的工资还不足以奔小康,更何况他们极其注重子女的教育。为了供我们姐妹三人读书,母亲每年都会承包一些地,少的时候十几垧,多的时候上百垧。父亲是知识分子,母亲是农民,父亲的求真精神和母亲的勤奋品质一直深深影响着我:以土地为根,土地培养了我的品质;以书为滋养,读书让我向往真善美。傍晚,母亲满脸满身灰土拖着疲惫的身躯从拖拉机上下来,唯独眼睛总是那样清澈明亮......回想起儿时往事,那些从土地里生长出的信仰和智慧,直到现在都值得我去深思并启示我的教育工作。
“分地”
农场是过完年开始抓阄分地,有时候能分到预期的量,有时分得少,有时候分的是良田,有时是凹地,有时是凸地,有时还有荒地。不管父亲被分到什么地,母亲从不抱怨,总是任劳任怨。土地是宝,她一心想将地种好。
刚参加工作时,学校给我分配的是全年级最差的班级,学生学习习惯差,纪律也不好,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我也不免向父母唠叨。作为资深老教师的父亲这样教导我:“你看看你母亲,咱家这么多年种地,不管分到什么地,你母亲什么时候抱怨过,真正的农民是不会抱怨土地的,农民最优秀的品质就是踏实肯干,再好的土地不去耕耘也会荒芜,再差的学生用心去教都会有收获。”自此以后,我再也没有抱怨的想法了。不管学校分配什么班、什么工作,我都服从组织安排,以大局为重,以强烈的家国情怀、教育情怀,奋战在教育第一线,始终以高昂的工作热情和专注的工作态度,把满腔热血投入到我热爱的教育事业中,认真对待并圆满完成每一个工作任务,像母亲一样,在耕耘中总结经验,在耕耘中练就品质。2018年,我被评为南雄市优秀共产党员,这是组织的鼓励和认可,更是我的荣耀。理想信念像水一样,那样清澈纯净,涤净纷扰才能收获安宁。
“种苗育苗”
黄豆、小麦、玉米、高粱是种得最多的品种,我总能听到父母讨论土地的特点、地势、去年的市价,他们是通过这些因素做选择的。确定好种什么就是选种,先做实验,看出苗率,才能选出更好的种子。人勤万物醒,努力谋春耕!翻地后开始播种,农场的地是用播种机播种的,提前预约排队,农忙的时候,抢机械就是抢时间,抢时间就是抢收成。待出苗后,缺苗的地方要补种,出苗密集的地方还要间苗。农民就是有这样的智慧,从来不贪,一根留一苗,有舍才有得。等苗长到两公分的时候,草也很茂盛了,当时除草是没法机械化的,都是人工,凌晨3点钟就要去大队抢人。起早了可以抢到干活勤快的,价格也合理,如果去晚了,剩下的工人没几个,价格又贵。如果人都被抢走了,田就荒一天,苗长得慢,影响收成。下肥、撒药都可以机械化,但专业技术含量极高,对肥药的药效、比例、时间都有要求,稍有不慎,苗就废了,损失惨重。
农民尚且要科学育田,与时间赛跑,教师更要用扎实学识育人育才,真情投入时间精力上好课、育好人,履行教育职责。在学中干、干中学,乐学、善学,就能体会到学习的收获感;勤教、善教、乐教,就能体会到教育的成就感;用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就能体会到为师的幸福感。从2009年至今,13年的工作时间里,我有8年担任高三教学工作。2018年,我参加韶关市中小学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并荣获高中组综合一等奖;2021年3月,我被聘为南雄市中小学名班主任工作室(第一周期)主持人。我把对学生的热爱用严于律己、无私奉献、忘我工作的方式表达,让教育梦想的种子入土;我用实际行动践行党员教师的责任和担当,以身体力行的方式躬耕教坛,不负组织的培养、人民的养育。
“收成”
父亲有公职,农活大多靠母亲一人操持。父亲粗犷,但也心疼母亲,劝道:“累了就休一天吧。”“坐在炕头上哪知道地里的情况,地里有庄稼就得天天去看。”兢兢业业、勤劳苦干并不一定有期望的收成,农民靠天吃饭,有的年景该下雨时不下雨,该晴天了又阴雨连绵,但母亲从不会因为年景不好就放弃劳作,她认真细致地“伺候”好每一株植物,直到粮食成熟后收回谷仓里。东北的粮食在收获的季节饱满干燥,尤其收割黄豆时机器会将粮食崩到地里。母亲为了收回掉落在地里的粮食,提着麻袋,弯下腰去,将它们一粒粒拾起,几天下来,才能捡满袋子,这和几百袋比起来微乎其微,但母亲就是珍爱粮食,舍不得放弃任何一粒。或许也正是因为母亲对于粮食的珍视,年景不好时我们家的粮食产量虽比不上丰年,但也比邻居家要好上许多。
田里的一秧一苗都是秋收的希望,都是生计。农民对粮食的珍爱,源于对土地的敬畏和信仰。教育事业更是一份爱的事业,教师是天使的化身,教师的仁爱之心和道德情操成就了这场爱与爱的双向奔赴。去年的教师节和中秋节是同一天,2015届毕业的邓坚同学特地从深圳过来看我,到我家里给我下厨,他在厨房忙乎了6个菜来庆祝双节。席间,他对我说:“马老师,如果不是您,我根本考不上本科。我那时那么混蛋,不仅不学习还和您作对。要是别人早就不理我了,可您没有任何私心,对我不放弃,让我真的敬佩您。离开校园越久,在社会生活越久,越能感受到您的可贵。”邓坚同学的到来,再次让我坚信为师的价值和幸福。
有人说:“信仰的花朵离不开生命的土地,生命的土地需要信仰的花朵来装扮。人类的信仰,是为了生命的解放而产生,是为了生命更好地延续而存在。”
农民的信仰是土地,千百年的农耕活动中让他们对一切都心怀敬畏,坚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本本分分干活,踏踏实实做人,坚信上天自有公道;他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用劳动积累财富,从不抱怨命运设下的重重障碍,这是伟大中国农民的生存智慧。
教师的信仰在讲台上,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终生事业,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初心执教,以“为学以真、立身以诚”的训诫律己,以“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标准克己,以“莞邑良师、品质教育”为机遇作为,这是投身教育的智慧,也是投身教育的自觉。
作家周国平说:“信仰,就是相信人生中有一种东西,它比一己的生命重要得多,甚至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值得为之活着,必要时也值得为之献身。这种东西必定是高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像日月星辰一样在我们头顶照耀,我们相信它并且仰望它,所以称作信仰。”
一个有信仰的人,眼中总是闪烁着光芒。这种光芒,我曾在母亲从田地出来时,那灰头土脸的模样和露出的眼神中看见过,也在母亲怀抱着丰收的麦穗时看见过,我亦在孩子们天真的脸庞上看见过,我还在无数的优秀教育工作者眼中看见过……
一个农民毕生的信仰长在了泥土里。
一个教师毕生的信仰刻在了讲台上。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第八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成 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