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高效养殖试验

2024-10-24 00:00:00朱静王圆圆赵强葛祥明
河北渔业 2024年10期

摘 要:为探索适应本地的牛蛙养殖技术模式,在石家庄市平山县开展牛蛙养殖试验,研究了牛蛙养殖的主要技术要点,包括饲料投喂、养殖密度、水质调控、病害防控等。本试验经120 d养殖,成活率为68.13%,养成个体平均规格为263 g/只,平均单产37 kg/m2。

关键词:牛蛙(Rana catesbeiana);养殖;密度

基金项目:河北省水产新品种引进及新技术养殖示范推广项目。

作者简介:朱静(1985.04-),女,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水产养殖技术推广。E-mail:29874362@qq.com。

DOI:10.3969/j.issn.1004-6755.2024.10.008

牛蛙(Rana catesbeiana),是原产于美国东部的大型蛙类,隶属于两栖纲,无尾目,蛙科。1959年引入我国内陆,近年来,随着牛蛙餐饮消费的猛增,带动了养殖、饲料、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的迅猛发展,并在南方省区形成了一个非常大的产业。受气候等因素的制约,北方地区的规模化牛蛙养殖在近两年才起步,且技术还不太成熟。为了探索适合本地的牛蛙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模式,推动牛蛙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于2023年在平山县进行了牛蛙高效养殖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池塘 试验养殖池采用刀刮布搭建,长8~10 m,宽3~4 m,高度80 cm,面积18~40 m2,每个池设有独立的进排水口,配备蛙垫。其中,简易塑料棚内10个池,共219 m2,露天池8个,共320 m2,总计539 m2。露天池在池上架设遮阳网,外围设防鸟网。

1.1.2 水源 采用浅层地表水,水质符合GB 11607规定。

1.1.3 苗种 从福建省东山县引进的“四脚”蛙苗,平均规格7.3 g/只,体质健壮。

1.1.4 饲料 牛蛙专用膨化配合饲料,幼蛙饲料粗蛋白含量40%,成蛙饲料粗蛋白含量38%。

1.2 方法

1.2.1 池塘准备 放苗前一周对养殖池进行清洗,检修供排水设施。采用高聚碘对蛙池及蛙垫进行彻底消毒后,加注新水20 cm ,按照池面积的3/4投放蛙垫。

1.2.2 蛙苗运输 采用尼龙网袋+塑料筐包装,恒温冷藏车运输方式。先将蛙苗装入孔径2 mm的网袋,再将网袋放入孔径1 cm的塑料筐。每筐装蛙苗5 kg左右,使幼蛙单层、均匀放置,避免堆积压伤;运输温度保持20~23 ℃,在途中每5 h淋水一次,保持蛙苗体表湿润,防止脱水死亡。经过58 h运输,蛙苗成活率达到了98%。

1.2.3 蛙苗放养 5月28日蛙苗运到后,打开车厢通风调温30 min再卸车。卸车后的蛙苗再放置15 min进行温度适应,然后再放入20 mg/L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浴30 s消毒,消毒后放入池中。蛙苗首先放养在棚内养殖池中,平均密度500只/m2。放养后2 d内,不投喂,每天微量加水,并泼洒应激灵和五黄粉各一次,及时观察,捞出死蛙。

1.2.4 饲料投喂 第3天开始采用2.2 mm粒径配合饲料进行驯化摄食。投喂前按照1 kg饲料+0.2 kg净洁水搅拌均匀,小把少量、间隔数秒、均匀投洒到池中。每天投喂3次,每次按照每万只0.2 kg投喂。3 d后驯化完成,每天投喂2次,每万只日投喂1~1.2 kg。随着蛙体长大,每20 d左右调整饲料料径,使之与蛙体大小相适应,并根据天气、吃食情况按照蛙体质量的3%~6%灵活调整日投喂量,以投喂后40 min内吃完为准。

1.2.5 分池降低密度 随着牛蛙个体长大,空间不足,于7月16—22日将棚内养殖池的牛蛙向露天池分池,降低密度。此时平均规格50 g/只,数量8.4万只,成活率75.34%。分池后各养殖池密度见表1。

1.2.6 水质调控 采取微流水与大换水相结合的方式保证水质良好。保持常态化微注水(1.5~2 m3/h),养殖前期每2~3 d彻底换水一次,中后期每天彻底换水一次,换水时彻底清除粪便污物;定期检测氨氮、亚硝酸盐和pH值,确保氨氮保持在1.5 mg/L以下,亚硝酸盐保持在0.2 mg/L以下,pH值保持在7.0~8.3之间。

1.2.7 病害防控 养殖全程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一是营造好的环境。通过换水,保持水质良好;注重养殖区的通风,保证空气流通、气温适宜、不受阳光照射。二是定期环境消毒。每10 d用食盐、碘制剂对水体连续消毒两次,对养殖区用二氧化氯喷雾消毒一次。三是提升免疫力。6—8月份,在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多维提高抗病力。四是重点防控。7—8月份高温季节,每7 d在池中泼洒VC应激灵和五黄粉各一次,在饲料中添加丁酸梭菌,改善肠道菌相,防止发生肠炎。

1.2.8 日常管理 坚持每天早中晚各巡塘一次,查看水质观察鱼情,记录每日天气、水温、投饲量、换水量、用药情况等。

2 试验结果

经120 d养殖,到9月27日测产,共计出产牛蛙19 945.4 kg,平均产量37 kg/m2,平均规格263 g/只,整体养殖成活率68.13%。养殖试验过程中饲料投喂总量为18 948 kg,饲料系数约为0.95。养殖出池情况见表2,养殖过程中的生长测量见表3、图1、图2。

3 分析讨论

3.1 生长速度

根据试验数据,牛蛙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增重倍数不尽相同。在前期的6—7月,规格较小,增重倍数高,但日增重量较小;随着个体长大,日增重显著提高。特别是9月中上旬13 d时间由160 g增加到了251 g,日增重达到了7.0 g,这一增长趋势与个体成长后摄食量的增加密切相关。牛蛙的生长速度不仅受到个体大小的影响,还与养殖环境的温度有关。9月中上旬的气温在26 ℃左右,非常适合牛蛙的生长发育。因此,养殖户需要把握住这个有利的生长时机,通过加强水质管理和疾病预防措施,以确保牛蛙能够健康成长,实现更大的出池规格和产量。

3.2 引种时机与放苗规格

牛蛙的引种时机与放苗规格是养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对提高养殖效益有着重要影响。引种是牛蛙养殖的初期步骤,其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后续养殖活动的效果和成活率。根据牛蛙24~26 ℃的生长适宜温度,以及从幼蛙到商品规格成蛙所需的饲养天数,结合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选择在5月上旬至5月下旬之间进行引种较为适宜,这时的气温已经能够稳定到20 ℃以上,为牛蛙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至于放苗规格,应选择6 g/只以上,这样的幼蛙可以较快适应环境并迅速生长,还有利于运输成活率和暂养存活率的提高。

3.3 养殖模式

北方地区由于7—8月的高温以及5—6月与9月期间昼夜温差较大,为了有效应对气候条件对牛蛙养殖的影响,采取特定的养殖模式至关重要。5月至6月中旬及9月以后在温棚内进行养殖,此时可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温度,避免昼夜温差过大对牛蛙造成不利影响。7—8月高温期在棚外进行露天养殖,防止高温导致的不良影响。通过温棚养殖和露天养殖相结合的模式,可以有效应对北方的气候变化对牛蛙养殖的影响,还能减少因温度变化引起的应激反应。因此,推荐采用该养殖模式进行牛蛙的养殖。

3.4 养殖密度与产量

根据试验数据,养殖池产量与养殖密度成正比关系,出池规格与养殖密度的关系并不大,这意味着养殖密度越高,单位面积上的产量也越高。但是,根据我们的实践,过高的密度易发生病害、水质也易恶化;相反,密度过低则不易取得高产,也不利于牛蛙的摄食,特别是幼蛙期更为显著。因此,我们认为幼蛙期密度以400~600只/m2为宜;中期则降低到100~150只/m2;成蛙期则维持在80~100只/m2较为合适。这样的密度控制不仅提高了空间利用率,保证了较高的产量,同时也有助于减少病害的传播。

3.5 病害

牛蛙病害主要有腐皮病、红腿病和肠炎。红腿病是牛蛙养殖过程中最为常见、危害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发病原因可能与维生素缺乏和水质不良有关,滥用药物也可能是腐皮病的暴发诱因。本试验中发生了一次因水质恶化造成的腐皮病,通过采取换水清污、连续3 d聚维酮碘消毒、饲料中拌服氟苯尼考投喂5 d的方法,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一年的养殖实践表明,只要从水质、气温、环境、密度、消毒等方面预防得当,造成重大损失的病害还是可以控制的。

4 小结

4.1 牛蛙养殖优势及关键点

本试验探索牛蛙陆基式微流水高效养殖模式并取得了较好效果。本市的气候特征是适合牛蛙养殖Zinysj0+FqB59b1AZSW3uw==的,牛蛙也是一种经济效益十分明显的养殖品种,经4个月养殖,平均单位产量37 kg/m2。养殖的成功也带动了周边群众发展牛蛙养殖的热潮,对乡村振兴、渔民增收有十分显著的作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引种时间、池塘建设环境与养殖模式的选择。应该在5月中旬引种比较好,池塘面积以20 m2为宜,防逃设施要好,进排水要方便。苗种规格应在5~7 g/只,随着个体长大要及时分池,保持池内规格相近,保持适当的密度。整个养殖过程要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良好,同时要注意气温变化,高于35 ℃时注意通风、加井水降温。饲养过程中要强化防病,特别是高温季节,要在饲料中添加专用多维、保肝去火的中药,还要注重环境消毒。

4.2 前景分析

牛蛙是一种蛋白质转化效率极高的养殖品种,其养殖具有周期短、产量高、成本低等优点,牛蛙体的各部分均可开展精深加工,且牛蛙产品具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因此牛蛙产业的潜力巨大。根据目前市场行情来看,牛蛙的市场价格还是比较平稳的。需要进一步探索幼蛙越冬,进行错季上市,取得更好效益的模式。受环保压力增大的影响,牛蛙的生态养殖势在必行,应建立专门的Zinysj0+FqB59b1AZSW3uw==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养殖过程使用中草药开展病害防控,全程不使用抗生素及违禁药品,提高产品质量。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支撑,在开展牛蛙养殖时一定要秉持“美丽与发展共赢”的原则,做好环境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配套防控措施。

参考文献:

高博.我国牛蛙产业现状及前景分析.厦门:集美大学,2016.

国家环境保护局.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1989.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89:1-6.

赵岩.牛蛙生态养殖研究及常见病害现状.当代水产,2022(6):60-62.

唐晓玲.牛蛙养殖现状及前景分析.江西水产科技,2019(2):36-37.

Efficient culture experiment of the American bullfrog

ZHU Jing,WANG Yuanyuan,ZHAO Qiang,GE Xiangming

(Shijiazhuang Aquaculture Technology Promotion Station,Shijiazhuang 050091,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technical model suitable for culture of the American bullfrog Rana catesbeiana in local area, an experiment for culture of the American bullfrog was conducted in Pingshan County, Shijiazhuang City. The main technical points of bullfrog culture were explored, including feeding, stocking density, water quality control,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fter 120 days of breeding, the survival rate of the American bullfrog was 68.13%, the average size of the American bullfrog was 263 g/ind., with an average unit yield of 37 kg/m2.

Key words:Rana catesbeiana; breeding; density

(收稿日期:2024-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