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的新阶段
我国银行业海外分支已经基本覆盖全球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和主要经济体,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化,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一带一路”倡议纵深发展,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经营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初始阶段,我国少量银行开始以代理行模式,小范围和小规模地从事周边国家的进出口贸易融资和结算业务。改革开放和加入世贸组织带动我国银行业完成股份制改革,银行跨境金融业务开始深化。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截至2021年末,我国银行业在海外分支机构的总数达到1300家左右,经营区域覆盖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80余家一级分支机构。境外机构数量迅速增加,提升了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地位,有力地支持中国企业的境外投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币国际化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有序推动,中国银行业全球化发展迎来黄金机遇期,实践出中国特色的全球化之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逆全球化趋势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冲击,区域性冲突风险加剧,全球经济开始体现逆流风险和金融系统风险,我国银行业跨境金融业务开始面临巨大考验。立足中国改革开放新局面,适应全球经济金融和产业链发展的新格局,实现国际化业务的高质量发展,我国银行业海外业务进入新发展阶段。
以建设金融强国为目标,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我国银行业国际化转型需服务国家战略,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海外前沿阵地”。助力人民币国际化,通过传统商业银行服务吸收国际资金存款,做大做优海外人民币资产规模和多边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跨境支付清算业务,推进人民币在全球各国的使用;通过现代投资银行、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等业务引导全球资本重点配置、有序投资在我国产业链供应链薄弱环节,打赢国际资本博弈战。“稳外贸”中体现服务“一带一路”、双循环格局,“稳投资”中发挥人民币国际货币职能,“稳金融”中助力人民币国际化,推广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数字人民币,推动人民币自由兑换和人民币资本投资管理。我国银行业国际化需以实体经济全产业链资本中介地位,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体现全球产业链资本积聚、资本生产、资本管理和资本运作的能力与作用,体现的是新时代金融方法论。
全球经济金融新风险
1.全球经济的逆流风险
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国际能源、粮食、网络、金融安全风险上升,溢出效应导致全球经济不稳定性进一步加剧。一是欧美日趋撕裂加速政治思潮转向。欧盟未能从全球新自由主义浪潮受益,欧盟各国失业人数和贫困人口不断增加,社会思潮转向或助推欧盟对华“去风险”的长期化。而特朗普强调“使用美国货和雇佣美国人”的美国优先原则,以双边贸易体系体现从自由贸易到公平贸易的转变,全球化已经削弱美国的国际竞争力,将通过关税、配额和关税配额维护国际贸易体系中的美国利益。二是逆全球化兴起,全球全要素生产率下降。资本驱动、成本优先的全球化演进已告一段落,疫情加速主要经济体将产业链关键环节转移至国内,按照最大效率最小冗余打造的全球经济分工面临再造。科技进步停滞难以有效提升效率,人工智能大量投入的背后是迟迟难以有效落地。全要素生产率低迷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发达国家被迫采用高杠杆和低利率刺激经济增长,但后果是贫富差距拉大和消费日趋低迷。
2.全球金融的系统风险
自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风险日趋加大和频繁,全球银行业经营环境的高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加剧,金融风险已经超出传统意义上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政策风险等分类,开始进入全球联动、系统性频发的新阶段,显现出以地缘和文化冲突0U51yb3nyLeboVb88W4BoU3dvmuJVeWDsRl72t1FMB4=为主的特征,依照传统经济学工具难以有效预测。首先,美元信用体系行至峰值。借助牙买加体系,美元从商品货币转向为信用货币。全球其他国家从美国获取美元流动性并通过不同形式将资金回流美国,支持美元资产的进一步扩展,从而形成正反馈。战后人口红利持续,带动美国房地产业蓬勃发展,促成以房地产资产支持证券化为代表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快速扩张。近期世界上130多次金融危机中,100多次与房地产有关。2008年前,美国房地产抵押贷款超过当年GD P的32%。其次,美国放弃传统财政平衡立国。美国国内贫富差距拉大,曾经的涓流经济学难以有效帮助底层人民改善生活,恢复至全球化之初的生活水平。美国政府开始放弃财政纪律,转而采用现代货币理论,消除贫富差距。
我国银行业国际化转型发展策略
1.服务国家战略,着重体现人民币资本属性
以实体经济全产业链资本中介为视角,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体现全球产业链资本积聚、资本生产、资本管理和资本运作,将是我国银行业国际化转型的关键。首先,我国银行业需要继续助力中资企业“走出去”,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增强区域经济主导性,推动中资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整体提升;继续支持双边贸易,体现“稳外贸”“稳预期”,增强清算、结算、供应链金融、现金管理等综合业务。对外贸易的高质量转型是高水平循环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坚实路径。其次,业务开拓需要以人民币国际化为主线。一方面,通过投资银行业务、现金管理、数字化转型等完善综合业务,完善区域布局、改善业务结构和提高经营理念,增厚资产负债表和增强现金流量表。另一方面,需要协助推动中国离岸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我国国际离岸金融市场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开放,加强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在当地的应用和推广,稳步推进数字人民币(e-CNY)、跨境人民币汇款支付、离岸人民币投资和离岸人民币资本市场建设。再次,利用区域经济的影响力,以人民币国际化为主线建立多层级国际金融体系,实现国际社会资本的聚拢、归集、管理和有序使用。
2.系统构建以资本运用为特征的人民币国际化
首先,以人民币资本运用为目的,体现流通和支付手段,进一步提高中国跨境贸易与投资的人民币结算规模及其占比,扩大境外人民币流通规模和投资规模,以交易媒介和资本特征逐步完成产业链供应链关键节点布局。其次,以定价带动资本运用深化,促进人民币成为国际贸易与跨境投资的计价货币。利用我国世界消费大国的地位,积极参与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和定价,平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带来的冲击和干扰,增强经济金融运行的稳定性,帮助中国企业与居民降低汇率风险。再次,加快资本和资金的相互转化,通过发展与完善中国金融市场,推出更多类型的人民币计价金融产品,尤其是资本权益类金融产品,增强人民币资产对全球投资者的吸引力;以此为基础,加速资金向资本的转化,在资本动态增值中助力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在此过程中,人民币国际化突出资本运用和信用派生的相互促进。在产业链与供应链重要性不断凸显的当下,我国银行业可以借助“一带一路”、货币互换等契机出海,提高人民币投资与贷款在当地政府和国企的份额,以点带面从产业链供应链关键节点和关键环节向外辐射,加力助推安全稳定的全球供应链的形成,构建面向大国竞争的全球供应体系和人民币国际化为主的全球金融服务体系,助力中国企业更好地融入全球产业链,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在人民币信用派生的过程中,我国银行业助力资本运用,需体现高质量的资产负债管理,资产端以稳为主,稳定境外人民币贷款,减少美元贷款,体现高质量减法;负债端更显积极,加强人民币和美元的基础存款,体现高水平加法,与资产端形成良性循环。
3.助力人民币国际化,提高人民币资本聚集、资本生成、资本管理和资本运作的能力
金融发展需要服务国家战略,我国银行业国际化转型目的是国际资本为我所用,服务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双循环。一是借助人民币国际化,通过投资银行、财富管理、私人银行、资产管理等业务,引导全球资本投资中国经济,重点配置在高端制造业等产业链供应链薄弱环节;同时,服务中小微企业、养老产业和普惠业务等,发展基础现代农业产业,引导资本取得合理回报,提高资本聚集、资本生成、资本管理和资本运作的能力,体现人民币资本属性,体现资本的降杠杆与稳经济作用,体现促进生产力,增进人民福祉。选拔、培养和使用一批具备正确资本价值观、积极坚定落实国家战略的“懂经营、会管理”的优秀高端金融专业人才,具有海外经历、离岸国际金融背景、投资银行、财富管理、人民币国际化等经验,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以服务产业链成长全生命周期为基本理念,负责贯彻国家金融意志,执行战略规划和具体业务实施。二是借助货币互换协议等政府途径,加大境外人民币对当地政府和国有企业的直接投资,参与当地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环节;要防止国际资本利用我国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渠道和客户资源实行“反向”跨境资本外流,造成我国人民币财富和外汇储备的损耗。我国银行业国际化要助力人民币国际化,通过贸易资金链和资本投资链引导资金和资本形成双向良性循环,帮助“走出去”的国有企业在当地快速发展,并投资参与当地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环节,完成核心区域、关键节点的重点布局。不断突出人民币职能,构建以信用派生为特征的人民币国际化。
4.服务实体经济,以全球产业链资本中介,在双循环格局下实现资本良性循环
我国银行业海外业务正从传统商业银行的信贷经营模式向投资银行、资产管理等综合方向转型,从实体网点服务模式向数字服务模式转型,从吸收人民币和美元存款向投资银行、财富管理、私人银行、家族信托、资本管理等新兴业务转型,需要以现金流为基础,以实体经济为底层的信用体系,从信用创造和价值创造的最高层次入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依托,重新激发实体经济活力,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稳存量资产、优增量资产,以真实现金流为基础构建强健的资本市场体系。传统商业银行是信用中介,通过资产抵押、信用派生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而资本是生产要素,又是生产关系,既能通过要素配置促进生产力发展,也可以通过组织生产的方式影响生产关系。银行业国际化以实体经济全产业链资本中介地位,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体现全球产业链资本积聚、资本生产、资本管理和资本运作的能力与作用,体现的是新时代金融方法论。业务形态的转变应以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推动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为目标,实现人民币资本的持续流出和回流,拉动人民币跨境循环有效规模扩大,从国家战略、产业链发展等更高维度,完成资源、资本有效配置和资金的引导。
5.资产端做减法,美元贷款适度收缩,境外人民币贷款稳量增质
资产端体现减法,考虑全球金融新风险,美元贷款应适时收缩;境外贷款应以人民币贷款为主,稳量增质。首先,逆全球化加剧,被视为安全资产的产品种类减少,主权债务供给大幅下降。而且从国家战略角度考虑,美元贷款所产生的信用派生,并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物价稳定的大局。其次,通过人民币国际化而减少对美元主导货币金融体系的过度依赖,既可以减少现行国际金融体系内在脆弱性对中国产生的外部冲击,又可以大幅降低美国借助美元霸权可能对中国实施的金融制裁威胁。境外人民币贷款突出稳量增质,助力国企海外强链补链,加强海外核心企业渗透,完善海外主要产业链供应链布局。资产端做减法的过程中体现关键环节的加法,稳定离岸人民币蓄水池,适时收缩美元贷款,可以有效减轻美元回流造成的可能冲击。
6.负债端做加法,加强基础存款,收缩短期拆借,减少期限错配
负债端积极做加法,同时重视人民币存款和美元存款的基础作用,充分理解全球现金管理的核心作用。首先,商业银行通过优化系统流程、完善产品功能、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和深化与跨国企业和央企国企的合作,通过遍布全球的分支机构和代理行网络,与境外银行建立合作,为跨国企业提供“一站式”现金管理,为“走出去”的中国跨国公司境外资金运作的安全和在全球范围内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供支撑。其次,商业银行继续创新深化国际货币金融合作,系统推进现代投资银行、财富管理、私人银行和资产管理等综合业务,增强基础存款的吸收和资本转换,适时收缩短期拆借,以减少期限错配带来的风险敞口。人民币国际化为商业银行带来的业务机遇,使其能够分散业务风险、缓解货币错配、减轻流动性风险并增强国际竞争力。
责任编辑_汲雪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