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普惠金融战略 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2024-10-23 00:00潘强
现代商业银行·管理智慧 2024年9期

作为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五篇大文章之一,普惠金融对推进共同富裕举足轻重。一方面,普惠金融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能够促进资源配置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缓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另一方面,普惠金融的数字化发展是助推共同富裕的有效工具手段,数字普惠金融能够突破地理空间上的限制,为广大小微客户提供广覆盖、低成本、高便利性的金融服务,可大幅提升服务效率。

近年来,支持小微企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金融服务实现较好发展,多层次、差异化的普惠金融供给格局已逐步形成。近十年,全国小微企业贷款总增量为67.1万亿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总增量27.4万亿元,近五年年均增速约25%。

得益于政策支持和金融科技发展,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有所缓解,但普惠金融发展仍面临一系列复杂、多样的问题,主要聚焦在如何实现商业可持续。

一是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仍较为突出。从信贷结构上看,普惠贷款仍以抵押贷款为主,信用贷款规模相对较小。在深圳,区域四大行普惠抵押贷款规模占其机构普惠贷款规模的比重均超过80%。从区域发展情况看,普惠金融特别是数字普惠的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密切相关。

二是传统经营模式难以满足高频分散的服务需求。在获客端,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有效的精准营销和策略辅助,客户引流和服务跟踪等仍需依赖人工,所能辐射和承接的业务量有限,而优化营销渠道,实现精准触客已经成为普惠业务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在管理端,目前普惠信贷投放每年以4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传统“人控”模式的管理难度越来越大。以中国工商银行深圳市分行为例,全行普惠贷款客户已突破3.2万户且仍在快速增长,普惠从业人员增长难以与业务增速匹配,日常运维和管理面临巨大挑战。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普惠金融工作需要以共同富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大范围上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此,深圳工行提出了创新发展、减负赋能的总体发展思路,全面深化数字化应用,打造“场景化、标准化、线上化、智能化”的数字普惠发展模式,实现做真、做实、做好、做活、做小、做分散、做不累、做持久。

完善制度设计,健全体制机制

一是组织赋能,持续完善业务发展架构。深圳工行持续加大要素投入,推进敏捷化架构转型,构建下沉网点的营销组织架构和总—分—支行垂直化营销服务支持体系,逐步搭建起了“1+24+32”(“1”,即分行普惠金融事业部即乡村振兴办公室,牵头全行普惠金融及乡村振兴组织推动;“24”,即24家小微中心,负责辖内普惠业务市场规划、业务营销推动和管理,并拥有相应的业务授权;“32”,即32家普惠金融旗舰网点)的普惠业务管理架构,覆盖全市的服务网点已成为普惠金融服务主阵地。未来,深圳工行将持续探索优化普惠金融发展架构,着力推进智力融合共享、营销服务垂直渗透,实现跨区域、跨部门、跨条线、跨层级的统筹协同,为融资方案创新、系统建设、综合产品渗透、风险防控、规模保障提供专业和效率支撑。

二是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基层内生动力。深圳工行注重调动基层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为其打通职业发展通路,培养具备数字金融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深圳工行已将普惠金融纳入网点对公竞争力提升评价,设置配套专项激励机制,强化梯队建设,形成基层普惠后备人才库,建立专门培养计划,明确普惠从业人员职业晋升通道,完善尽职免责政策体系,充分调动基层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信心和力量。

加快创新探索,强化信贷供给

金融与科技的融合要求商业银行顺应金融生活化、产业互联网化趋势,围绕数字供应链、数字政务、数字乡村等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利用大数据、机器学习、金融科技等数字技术来识别和建立数字信用,打造开放银行,强化跨界合作,连接多个客群、多类产业和多种生产要素,向客户提供商业、消费、“社交+金融”服务。

一是数据融合助力精准获客。小微客群融资具有“短、频、急”的特点,往往缺乏有效抵质押物,深圳工行持续深度挖掘小微客群的“经营数据信用”,并与小微客群经营活动场景和产业链上下游交易模式结合,打造标准化、线上化产品,通过信息流、数据流和资金流的深度融合和闭环运作,梳理和归纳了“4大类型+13个合作模式+6大风控逻辑”的特色场景创新发展路径,满足小微企业“千人千面”的融资需求,以“一点对全国”线上融资模式赋能普惠场景化获客。

二是联盟合作推动场景搭建。深圳工行积极探索通过政府、增信、风控、产业互联网平台等机构间信息流、数据流和资金流“煲汤式”融合,解决小微客群金融需求不适配和信息不对称的痛点,结合智慧城市建设,拓展多领域创新融资场景,尤其注重前瞻布局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推进创新产品研发。比如,主动突破以财务报表和抵质押物作为风险评价依据的传统信贷思维,探索以企业研发能力、人才团队、科技创新成果等创新实力对科创企业进行精准全面画像,建立智能化评价体系,推出科创企业“一揽子”专属融资产品,累计实现授信近千户,发放融资超50亿元。此外,深入对接外部机构超120家,涵盖了政府、头部企业、产业园区、大数据平台等,为数字普惠联盟生态搭建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三是全景数据推动供应链金融转型升级。当前,供应链金融仍呈现核心企业“中心化”特征,而供应链金融下一步方向是实现全链条数字化,并通过权威可信数据进行交叉检验,打通形成完整、网状的数字生态系统,全景展现链条数据,形成相应授信和风险策略。深圳工行充分发挥数字要素作用,将融资服务半径从“一级供应商”向“多级供应商”延伸,推动小微企业上云、上平台,降低技术和资金壁垒,创新实现了核心企业或项目确权凭证由一级供应商拆分、流转至多级供应商,累计服务链上小微企业近2000户,最多穿透到产业链第10级供应商。

推动减负赋能,推进数字转型

面对普惠金融的发展“蓝海”,深圳工行积极探索在有限人力投入的条件下如何提高普惠金融服务质效,缓解基层管理压力,更广泛地触达下沉客群,真正助力实现共同富裕。为此,深圳工行从业务撮合、作业流程、场景融合三个方面着手,初步探索形成了更精准、更流畅、更聪明的数字普惠发展路径。

一是更精准的业务撮合。建立可视化客户服务进程跟踪渠道,自主开发“普惠金融智能营销入口”,结合客户画像、行内外数据标签,快捷、智能、精准匹配普惠产品,实现“一码通”。

二是更流畅的作业流程。按照“客户旅程”和“客户经理旅程”分别对业务流程进行拆解,有针对性地进行流程线上迁移,以“在线签约+在线抵押”、“线上尽调小助手”为代表的新功能,大幅减少人工处理时长,有效释放人力资源。

三是更聪明的场景融合。打造数字普惠场景平台,以模块化、标准化功能组件快速响应各类创新场景需求,实现“即插即用”。

构建多元生态,提升综合服务

普惠金融服务不仅是信贷支持,还应当发挥金融优势为广大小微群体的经营发展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深圳工行主动践行“融资、融商、融智”的发展理念,依托“环球撮合荟”跨境撮合平台和“兴农撮合”平台,为企业提供“沟通+服务+交易+运营”的智能化全流程撮合服务,有效助力企业全球化发展和乡村振兴。分行还与监管机构联动,深入开展“深惠万企 圳在行动”、“百行进万企”等助企惠企活动,组建“普惠金融先锋队”深入街道社区对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需求;打造“驿站+乡村振兴”服务模式,在村委会、党群服务中心、建筑工地等地设立工银“兴农通”普惠金融服务点为“新市民”群体提供金融知识普及、劳动者关爱、应急救助等服务,打通普惠金融的“最后一公里”,为共同富裕注入金融力量。

责任编辑_赵晓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