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这是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之后,对发展科技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再次重大安排部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国推动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建设经济强国、科技强国,都需要大量的科技型企业开展创新,也需要金融机构围绕科技型企业生命周期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
科技型企业需要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一般而言,企业的生命周期可大致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和淘汰期。在划分标准上主要是根据企业的财务指标,如经营性现金流、投资性现金流和筹资性现金流中的一个或多个。就科技型企业而言,其经营发展主要依赖的创新技术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在生命周期划分时还需要考虑创新技术的因素。与此同时,科技型企业财务现金流和技术创新之间相互影响。因此,划分科技型企业生命周期除了关注财务指标外,还要关注技术创新,基于对二者的综合分析确定其生命周期阶段。
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形成科技创新创意的初步思路,甚至是明确了科技创新的技术路径,但总体上处于种子期。就企业经营情况看,实际经营活动初步开展,经营性现金流基本为零,正处于技术创新阶段更需要外部融资支持。这主要是由于,与一般企业相比,科技型企业在初创期时,除了经营发展必需的场地设备等投入外,还需要科技创新投入,决定了其需要的投入规模更大,对外源融资有更大的需求。然而,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本身经营发展具有很大不确定性,企业组织架构极不完善,缺乏与金融机构合作获得外部融资的经验,外源融资相对较为困难。
成长期的科技型企业,由于自身创立不久,产品和服务仍在试产阶段,带来收益的经营活动逐步增加但现金流仍然为负,而投资继续增加。这是由于,该阶段的科技型企业面临将创新技术转化为产品和服务,推进商业化的问题既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资金需求强烈,盈利模式不成熟不稳定,也存在较大风险。同时,成长期的科技型企业面临规模快速扩张,扩大市场占有率的问题。虽然企业成长期离不开金融的强力支持,但科技型企业此时往往缺乏足够的资产作为抵押物来融资。再者,成长期的科技型企业体量仍然不大,难以有效实现规模效应,经营财务信息规范化和透明度不够,通过信用方式融资面临难题。
成熟期的科技型企业创新技术已经较好地实现商业化,经营性现金流为正。科技型企业创新技术商业化后利润率较高,决定了其盈利能力较强,内源性资金短缺问题得到较好缓解。此时,科技型企业投资规模较大和投资现金流继续高增长,创新意愿强烈,推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不仅如此,成熟期的科技型企业经营相对稳定,公司治理也更加完善,财务信息更加规范完整,是经营风险最小的阶段。这也意味着,处于这个阶段的科技型企业更符合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相对更容易多渠道获得金融机构的融资支持。
衰退期和淘汰期的科技型企业原有技术产品市场需求下降,或者是内部经营管理出现重大风险,市场份额被抢占,经营业绩大幅下滑。虽然企业有较大的投资和融资需求,但往往因为在高速发展阶段对第二发展曲线谋划不够,所有者和经营管理层创新意识和动力不足,持续经营潜在风险较大,面临外部融资困难。这意味着,在这个阶段的科技型企业,更多需要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在市场化竞争中自然实现优胜劣汰。面对衰退期和淘汰期科技型企业的金融需求,金融机构做好风险管理更有必要,有助于降低科技型企业的杠杆率,防范虚假科技创新导致的泡沫。
总之,从生命周期的角度看,科技型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技术创新的规模力度都不同,企业现金流存在差别。但考虑到科技型企业本身除了生产经营所需的软硬件设备外,还需要较多的科技创新,对融资有较大需求。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迫切性存在差异。这意味着,科技型企业获得资金支持的时机比能否获得资金支持本身更重要。金融支持科技型企业,不仅要解决是否支持的问题,更要解决如何予以合理支持的问题,围绕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实践
面对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快速提升,金融业一直高度关注并积极服务。在业务发展中,金融行业围绕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构建多层次、专业化、特色化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探索科技金融发展商业模式,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全面服务科技创新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不断提升金融服务供给与科技型企业金融需求的适配性。
银行业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在做好支付结算等金融服务的同时,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中国工商银行设立总行科技金融中心,形成总分支网点四级联动专业服务体系,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同时,强化“股贷债保”联动,加大专精特新贷款投放力度。建设银行创新科技型企业评价工具,推出“善科贷”“科技易贷”信贷产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深度融合。根据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2023年底国内科技型中小企业获贷率为46.8%,比2022年底高2.1个百分点,科技型中小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1.9%,比同期各项贷款增速高11.8个百分点。
保险业在资金配置时利用资金久期较长,更适合于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需要,向科技创新领域加大投资的同时,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完善的保险保障服务。中国人保服务科技自立自强和安全发展,聚焦社会保险需求提供专业化、差异化、定制化保险产品,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证保险,承保高新技术企业11万家,提供风险保障87.2万亿元。同时,中国人保建设国内惟一的国家知识产权保险综合服务试点平台,知识产权保险为科技型企业提供风险保障近250亿元。中国人寿推进科技金融保险保障,创新推出国寿科技企业员工福利保险产品计划,为科技型企业员工等客群提供保障服务。
证券业强化科技赋能,根据科技创新需要优化投资布局和投资策略,探索前沿科技投资、长期资产持有等投资策略,完善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在全面注册制下,证券公司积极拓展北交所、新三板等业务推动科技型企业上市,承销科技型企业公司债及科创票据,支持科技型企业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渠道实现直接融资。为科技型企业并购提供专业金融服务。中金公司通过直投基金、母基金等引导撬动社会资本,投向工业互联等科技创新领域,围绕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设立23只基金。同时,中金公司发起成立首都医疗科技成果转化公益基金会,打造多样化研究经费筹集机制和医学成果转化支撑体系,助力医疗科技成果转化及创新模式探索。
基金业通过公募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投资科技型企业,围绕市场重点关注的半导体、新能源、新材料等赛道,为种子期或成长期的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也积极服务科技型企业。
推进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策略
科技型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都有着丰富的金融需求,需要对其提供针对性接续式金融服务,支持科技型企业缓解融资约束、降低财务费用和杠杆率。从未来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看,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深入演进,更需要多种创新创意,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要求金融机构在支持科技型企业方面,需要更多关注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资本市场发展对缓解科技型企业融资约束,促进科技型企业创新等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在构建科技金融体制方面,不仅要发展好间接融资,更要适应科技型企业发展需要大力推动直接融资发展,特别是风险投资。在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时,金融机构需要积极发力,也需要政策营造良好的环境,在政府政策支持和金融机构发力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首先是金融机构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做好机构合作。科技型企业本身涉及的行业领域较多,成长发展又处于不同的阶段,存在股权、债权等多种不同的金融需求,既需要分阶段提供金融服务,又需要综合化金融服务。在金融采用分业经营模式的情况下,私募、证券、银行、保险等不同金融行业都难以依靠一己之力全面满足科技型企业金融需求,金融机构相互合作就成为自然的选择。在具体实施中,需要积极打造科技金融生态圈,不同金融机构合作组建科技金融联盟,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银行贷款—资本市场融资”多样化接力式金融服务。在这其中,也需要充分利用我国大中型银行积极推进集团化发展的优势,通过协调银行与综合化经营子公司有效合作全生命周期服务科技型企业。
其次是金融机构依赖传统金融的同时用好数字金融。传统金融在服务科技型企业发展方面已经有了较好的探索实践,需要继续创新完善金融服务,同时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带来的便利,发展好数字金融服务科技型企业,更好完善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以银行贷款为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数字金融新模式,客户营销上,通过场景化、生态化营销丰富营销方式;产品创新上,结合科技型企业资产特点,围绕盘活科技型企业资产,创新丰富抵质押物类型,或者以大数据等数据分析技术全面研判科技型企业的资信状况,缓解信息不对称来发展信用贷款。同时,银行也需要利用数字金融提高金融产品服务的创新精细化程度,发展数字供应链金融,实现为成长期和成熟期的科技型企业提供更具针对性的金融服务。
最后是金融机构积极做好服务的同时完善风险管理。科技型企业除了面临一般企业所具有的风险外,还面临着较大的技术创新风险,在金融支持科技型企业过程中更需要关注风险。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本身就是伴随科技型企业成长,有助于减少科技型企业发展面临的风险,提高经营发展安全水平。但这并不是说要一味简单增加融资支持就可以管理好风险,实践中更需要结合企业所处生命周期阶段予以合理配置。在积极支持成长期和成熟期科技型企业的同时,对于衰退期和淘汰期的科技型企业,加大金融支持可能会增加虚假创新泡沫,也可能会导致金融风险,因此需要谨慎处理。同时,科技型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人员,往往具有较好的技术背景,是领域内的技术专家,但可能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短板,需要高度关注科技型企业管理方面的风险隐患。
责任编辑_曲玲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