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建筑空间”中的意境建构与隐喻表征

2024-10-23 00:00:00祖鑫宇陈丹丹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12期

中国传统建筑主要以木结构建筑为主,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和设计风格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这种建筑风格更强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注重空间的平衡之美和流动布局。木结构建筑所代表的中国传统建筑作为重要的电影意象,其本身的艺术价值对电影意境的深化有着重要作用,并且对从建筑场景的角度思考电影的视觉隐喻有着重要意义。

一、电影中木结构建筑的空间美学

法国的建筑大师让 ·努维尔将建筑认为是电影,“多场景的构图,持久和顺序,对比和光线的处理,速度和运动的感觉——电影中能发现的品质——同样可以在努维尔建筑的静止状态中找到”。中国人认为木材有生命,因此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木材被广泛应用,形成了以木结构为代表的建筑风格。这种建筑风格在电影中也得到了充分展现,尤其是在历史或古代题材的影片中,木结构建筑常常被用来传递特定的文化、历史和环境背景。在奇幻和神话题材中,木结构建筑往往被赋予神秘的力量和象征意义,通过其古朴和自然的外观,传递出古老文明的神秘感。在这些电影中,木结构建筑不仅是视觉上的亮点,更是故事叙述和氛围营造的重要手段。在现代题材的电影中,木结构建筑的应用则更多地强调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观众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筑的空间美学对电影的视觉构图具有显著影响。建筑的线条、形状和比例可以引导电影镜头的构图,创造出富有美感的画面,同时在建筑设计、布局和氛围营造等方面传达出更深层次的情感和文化内涵,从而增强电影的叙事效果。

二、建筑意象构建的电影意境

建筑本身就是一种意象,是一种物质的存 在和精神的保留,象征着人类对空间和时间的理解与表达,蕴含着特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符号与内涵,它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存在或者功能性的空间载体,更是精神和情感的载体和思想、艺术的结晶。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到了关于定居中的天、地、人和神四要素,也可以理解为“四位一体”的概念,这表示人在定居的时 候发现了自己,并且这种定居能够决定其生活和存在方式。由此电影中通过对建筑的布景和摄影角度的精心设计,营造空间感知和氛围使建筑成为电影意境的一部分,使其成为“真正的定居和存在”。

(一)建筑意象的内涵彰显电影主题

空间感知理论涉及人类如何通过感官体验和认知来理解和互动空间。建筑元素不仅是背景装饰,更彰显了电影的内在主题。建筑风格和结构可以传达时间背景,引导观众进入特定历史或文化环境;建筑的文化灵魂根植于它所 处的文化根源。建筑可以成为电影的舞台,提供独特的空间和背景;电影则通过选择不同的建筑环境来支撑和强调影片的情感氛围和主题。建筑元素在电影中可以成为象征性的符号,特定的建筑风格、结构或地点可能代表着文化、历史或社会层面的特定概念,这些符号通过建筑的选择和呈现方式,为电影注入深层次的寓意。例如《满江红》的主要空间是南宋官僚衙门秦相府这个古典建筑,其豪华与庄严凸显了等级森严的视觉地位;木质雕花的窗户、各种风格的木门蕴含了先民的文化观念和民间信仰。

(二)建筑意象的重复递进深化电影意境

电影的“艺术意象的瞬间生成照亮被遮蔽的历史和存在的真实”,这种艺术的真实能够通过意象的“递进重复”表现手段强化电影境界的丰富与深刻。首先,意象的递进可以通过不同场景、物品或符号的再现来精心构建。这些初步的意象不仅为电影创造了独特的氛围,还能有效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审美期待。其次,通过情节发展,意象的递进能够引导观众进入故事的深层次。重复出现或者变异的意象可以在不同的场景中投射出新的含义,加深观众对电影主题的理解。这种递进过程如同拼图般逐渐揭示出更为庞大和复杂的画面。同时,意象的递进也通过影片的视觉语言、音效和导 演的叙事手法来实现。具体而言,这包括镜头运动、剪辑技巧、音效变化等多种技术手段的运用,使意象不仅停留在静态层面,而是随着时间推移和情节发展有机地演变。最终,随着电影走向高潮或解决冲突,意象的递进达到巅 峰。这时,观众对之前出现的意象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也更容易被影片所打动。递进深化的意象成为电影意境的关键元素,为故事注入了更丰富的情感和思考。

建筑作为一种意象,推动了电影意境的 建构,而重复的手段则巧妙地深化了电影的意境。在《满江红》中,衙门意象的重复起到了突出主题、强化情感和加深观众印象的重要作用。衙门作为一个关键的空间元素,通过反复 出现,呼应着人物关系、权力争斗和社会变革的主题,这种重复意象在不同时间点的展现,反映了历史的兴衰变迁。影片中呈现的古色古香的建筑,还原了故事发生的现场,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呈现出丰富的宋代衙门建筑元素,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庭院意象的巧妙重复为情感共鸣搭建了互动情境,在情感层面上强化了叙事的张力和深度,为整部电影创造了一种独特而富有韵味的视觉印记。庭院及附着在庭院里的红灯笼在电影中代表着社会变革时期家庭内部的权力斗争和矛盾关系的复杂性,被庭院圈住的红灯笼不断在形变,从高高挂起到摇曳生姿再到最终的沉寂,红灯笼的变迁直观地反映了故事中家族的命运沉浮和时代变迁的曲折。

三、建筑意象彰显视觉隐喻

对于视觉隐喻而言,《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人对事物的认识来源于“概念”,而隐喻就是用旧事物中的“概念”来表达新的本质和内涵。建筑作为场景的一部分在电影中构成了空间并成为服务于角色表演和彰显隐喻性的空间场所。建筑作为隐喻,可以象征权力、社会结构或文化价值。通过建筑的象征,观众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心理变化。建筑的历 史和文化背景也可以成为隐喻的表达方式,古老的建筑可能隐喻着传统与历史,而现代建筑 可能代表着未来或现代化的力量,通过时空的隐喻,建筑使电影故事超越具体情节,赋予其更广泛的文化和社会层面的意义。

(一)电影“建筑”:权力隐喻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以其宏伟壮丽的气势、庄重尊贵的风格和深厚的历史积淀而著称。这种建筑风格不仅是封建王朝权力和贵族地位的象征,更体现了封建社会在建筑美学上的几大追求:首先是对对称和轴线的严格把握,这种布局强调了秩序和权威;其次是对装饰细节的精雕细琢,如飞檐斗拱、彩绘雕刻等,展示了工艺的精湛和艺术的高度;最后是建筑空间的层次感和仪式感,通过高台、重门叠院的设计,营造出肃穆庄严的氛围。

宫殿作为统治者和贵族的居所,其建筑特征以庞大和宏伟为主,象征着统治者的权力和地位。建筑的高度、规模和装饰等元素直接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等级制度,是统治阶层的象征性存在。在《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中,“封神”IP(知识产权)符号景观被视为一种策略性的再现方式,融合王权、神权和人情的表达,描述了故事发生的地理范围。神殿、王宫和家构成了一种等级式的象征景观,通过伦理秩序的视角来描绘“封神地图”。气势恢宏的朝歌城、庄重威严的龙德殿、榭耸凌云的鹿台、神圣肃穆的宗庙、古老质朴的女娲庙、返璞归真的西岐城等,电影用当代的视角重构了既有古典木构建筑之美又有现代美感的封神宫苑建筑。

(二)电影“建筑”:文化隐喻

中国宫殿建筑不仅是一座物理意义上的建筑,更是文化符号的高度集合。宫殿中的建筑元素、图案和雕刻等融汇了儒家、道家和佛教等多元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表达。这种多样化的文化融合使得宫殿不仅是政治中心,还是文化的集中地。

《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中充满隐喻且可供多重解读的空间设计比比皆是。如西岐城被设定为一片乐土,代表精神的绿洲,是人类精神世界的象征,它代表了姬发人性升华的场所。西岐城的设计重心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座城池如同阳光雨露下的麦田家园,孕育着无尽的希望。设计师参考了古朴原始的木结构民居,搭建出小而温暖的西岐民居,周正且通透的西岐侯府营造出返璞归真的感觉。西岐的金色麦田不仅包含着朴实与希望,还体现了以农业为本的核心理念。这些视觉符号一方面带来了强烈的美学冲击,另一方面通过图像的含蓄表达将故事主线勾连起来,揭示出深层隐喻,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四、结语

建筑意象在电影中不仅是意境建构的关键 元素,也是隐喻表达的重要工具。它不仅是一个视觉元素,更是一种具有深刻象征意义的艺术表现手法。电影中建筑意象的运用超越了单纯的视觉层面,建筑的形态、风格、历史与空间,共同构筑出电影独特的艺术语言。本文以《满江红》《大红灯笼高高挂》与《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影像中的建筑作为切入点,讨论了电影中的建筑通过独特的视觉、象征性特征和情感元素的有机融合,巧妙地构建了深刻而生动的电影意境,赋予电影更深刻的情感和思考。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数字媒介生态下河北红色文化视听传播研究”,项目编号:HB22YS029。

[作者简介]祖鑫宇,女,汉族,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视听文化。陈丹丹, 女,汉族,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戏剧电 影与电视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