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表演中幽默对白的语言与节奏技巧解析

2024-10-23 00:00:00李墨晗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12期

一、相声表演技巧概述

相声艺术作为一种深受群众喜爱的喜剧形式,其市场广阔且观众群体稳固。普遍观点认为,相声之所以能够引发笑声,主要是因为其文本本身所蕴含的幽默元素。

根据心理学中的预设理论,当相声演员给予听众一个新异的刺激,听众便会存储到短 时记忆中,并像搜索引擎一样搜索相关的语境即长时记忆中的内容。可是当听众把相关内容提取之后,相声演员却将新异的刺激取消了含义,而听众却依然将提取出来的长时记忆保留在头脑之中,这就造成了思维内容与受话内容不一致。[1] 相声便是利用这一原理和效果逗笑观众。

在相声艺术中,即便是同一个幽默片段,由演员在舞台上以特定的节奏和技巧进行演绎时,能够引发观众的热烈反响和哄堂大笑,但若由观众在日常生活中自行复述相同文本,其幽默效果往往大打折扣。这主要是因为观众在模仿时,往往只关注了语言文字本身,而忽略了相声表演中同样重要的技巧、节奏和尺度控制,这些均是相声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几个相声表演的语言技巧

(一)垫肩膀

垫肩膀指的是在一个演员叙述的过程当中,另一个演员用语言或者表情动作为对方的叙述或抖包袱创造条件。以《姓名学》的段子 为例,逗哏明明知道捧哏姓什么,但偏假装不知道,用各种形式来跟捧哏开玩笑,而捧哏干着急,始终跟逗哏解释不明白。

甲:您贵姓?

乙:这位说话还真客气,不敢,贱姓 叶。

甲:哦!不敢见姓叶的,你不敢见姓叶的,甭问,你欠人家姓叶的钱,欠人家钱还人家呀,干吗不见人家!

乙:您不是问我贵姓吗?我是不敢担您的那个“贵”字!

甲:哦。你不敢担我的柜子,那你扛我的箱子!

乙:搬家呀?什么都不懂,你那儿有个“贵”字,我这儿就得有个“贱”字。

甲:你那儿有个腱子,我这儿有个羊蹄。

乙:我这儿还有挂下水呢,你又饿了是怎么着?干脆也甭和您客气了,我姓叶。

甲:不能!乙:不能?

甲:我就纳闷儿了,《百家姓》上这么多姓,你都不姓,怎么单姓叶呢?

开始逗哏问捧哏姓什么,捧哏说“不敢,贱姓叶”。因为这个段子完全是由捧哏的姓氏来展开的,所以一定要让观众听清楚了,逗哏才能继续往下展开包袱,所以这个时候捧哏一定要把姓什么读长、声音读实。

(二)吃了吐

逗哏抖完一个包袱之后,捧哏往往要翻包袱。但是如果捧哏在逗哏抖完之后直接翻包袱会让观众看出来是两个人提前在台底下商量好的台词,逗哏说一个不合常理的点捧哏进行反驳,这样没有生活当中的真实感。因此,需要 让捧哏先接受这个包袱,再明白过来,然后翻包袱。这个过程叫吃了吐。

以《姓名学》的段子为例。逗哏说:“您不敢担我这个柜子,那你扛我的箱子。”捧哏先接下来“搬家呀”再反应过来。后文逗哏确定捧哏姓什么了之后再问:“叶先生贵姓?”捧哏说“姓张”然后再反应过来,让观众看出捧哏还是被逗哏欺骗了,这样才能体现出段子的效果。如果逗哏问“叶先生贵姓”,捧哏直接说“都叶先生了,还贵姓干吗”,效果则差一些。

(三)把点开活

前文提到,相声表演中有诸多的技巧,而同一段文本面对不同的观众,也需要使用不同的技巧,行内称之为“把点开活”。“点”是相声术语中对于“观众”的代称,“活”是对于段子的代称。

以传统相声《地理图》为例,在垫话环节,逗哏为了卖弄自己的学识,开始夸捧哏家里环境好。捧哏在第一次听到逗哏介绍北京的情况时,羡慕之余滋生了想要玩弄逗哏的想法,于是一遍又一遍地说自己搬家了。

逗哏需要注意的是,每次捧哏说“我又搬家了”的时候,要使用“迟”的技巧,让观众明白捧哏在为难逗哏之后,再继续往下表演。

老年观众反应相对迟钝,“迟”的时间也需要更长一些,则需要把“你又搬家了”这五个字全部说出来,然后再做出垂头丧气、想方法给“新地名”编说辞的表演状态。年轻观众反应较快,“迟”的时间可以短一些,一般说出“你又搬”三个字,观众就可以理解到,逗哏则可 以继续接下来的表演。

三、相声表演的节奏技巧“迟、急、顿、错”

在相声艺术的表演技巧中,语言表达的节奏控制对于观众的接受和反应至关重要。“迟、急、顿、错”四个关键要素,共同构成了相声语言的独特魅力。

(一)相声语言中的“迟”

相声作为一种深具心理学内涵的艺术形式,其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不仅仅是言语的传递,更是与观众心理互动的过程。这种互动要求演员在台词的传递中给予观众适当的思考与反应时间,避免过于紧凑的对话节奏,确保观众能够跟上表演的思路并及时产生笑料。这种技巧在相声术语中被称为“迟”。例如,在《黄鹤楼》《捉放曹》等需要演员进行装扮的节目中,逗哏演员在装扮过程中,捧哏演员会适时插入话语,以保持舞台气氛的活跃。在这种情境下,捧哏演员可能会使用俗语“人靠衣裳马靠鞍,狗配铃铛跑得欢”,并在说出“人靠衣裳马靠鞍”之后稍作停顿,再以特定的眼神指向逗哏,从而引导观众将逗哏与俗语中的“狗”产生联想,巧妙地实现幽默的讽刺效果。

(二)相声语言中的“急”

“急”一般与“迟”搭配使用。在三翻四抖的结构当中,一般前几翻会迟一些。当观众逐渐地适应了这种思维模式之后,可以使用“急”的技巧来迅速地抖出包袱,打破观众的思维定式。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不加快语速表演,会让观众觉得节奏拖沓,从而减弱抖包袱的效果。

以常见的开场垫话为例。走上舞台后逗哏先说:“我们相声演员,脑子都得特别快。”之后顿一下,让观众认为该话题是针对整体相声演员群体,之后捧哏笑着接:“对,我脑子就特别快。”让观众认识到捧哏在借着逗哏的话来夸自己符合相声演员的要求。逗哏转头看捧哏一眼,表演出对捧哏这种行为不屑的态度,但为了照顾演出还得接着往下说:“思维还得清晰。”捧哏再顿一下说:“我思维就特别清晰。”此时逗哏不再顿,直接转头看一眼捧哏,再转过来,表演出看到捧哏一直借他说的话来夸自己的时候,逗哏动脑子来让捧哏出丑。“反应还得快。”此时捧哏使用“急”的技巧,马上接:“我反应就快。”逗哏继续紧接:“脸皮还得厚。”捧哏也马上接:“我脸皮就厚。”让观众在这个时候意识到两个人聊的内容突然由介绍相声演员的特性,转变成逗 哏拿捧哏开涮,从而达到幽默的效果。

“迟”与“急”的变化还广泛地应用在贯口当中,只有在慢的时候能慢下来,快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快,以及演员的口齿清晰,从而得到观众的欣赏,要到掌声。

(三)相声语言中的“顿”

相声表演中使用“顿”的技巧是为了给观众留思考反应的时间,同时作为强调,在抖包袱的时候效果会更好。以传统相声《夸住宅》为例:

甲:你们老家在通州,离北京四十里。你有个大爷叫王千顷;你叔叫王半城,趁半城买卖。你父亲老哥仨,跟前就你这么 一个儿。真疼爱你,老哥仨拿你当心肝。

乙:疼我。

甲:老哥仨,拿你当宝贝。乙:爱我。

甲:老哥仨,爱你拿你当眼珠儿。乙:喜欢我。

甲:老哥仨,就一个眼珠儿。

这里本来可以连着说下来,但是每说到“老哥仨”的位置就停顿一下,是为了给观众反应时间。最后在“老哥仨就一个眼珠儿”时抖出包袱。

(四)相声语言中的“错”

相声中的“错”可以理解成在节奏上错开。比如在背贯口的过程当中,节奏会越接近结尾越快。以《报菜名》为例,到最后“尖汆活鲤鱼、板鸭、筒子鸡”,如果连着读下来,往往观众会没有反应过来,这里是结束,应该鼓掌。所以一般会在“板鸭”处停顿,然后“筒子鸡”拖长音表达,之后手势定住给观众鼓掌的时间。

四、结语

相声的幽默效果不仅源自文本内容,更依赖于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对语言技巧的巧妙运用和对节奏的精准控制。通过对垫肩膀、吃了吐、把点开活等语言技巧以及“迟、急、顿、挫”等节奏技巧的运用,可以起到增强观众体验的作用。然而,想要登上相声的舞台逗笑观众,仍然需要刻苦的训练和经验的积累,需要捧逗二人相互配合共同呈现幽默的演出效果。

[作者简介]李墨晗,男,汉族,河北石家庄人,中国传媒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

[1] 出自丁新峰《郭德纲相声“包袱”的构拟在预设理论下的分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