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舞蹈的自然相生

2024-10-23 00:00:00惠博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12期

在浩渺的文化原野中,舞蹈似璀璨明珠,熠熠生辉。傣族舞蹈作为民族艺术瑰宝,内涵深厚,姿态优美,讲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篇章。

一、缘起:以何而舞

傣族人民与自然相互依存,宗教信仰也与自然相关,并且从自然之中获取艺术创作灵感,故以自然而舞。傣族历史悠久,且能歌善舞。他们主要聚居在山川秀丽、物产富饶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孟连两个自治县。傣族人民喜依水而居,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在傣族文化中,自然不仅仅是他们生活的依托,也为艺术创作的源泉。

傣族主要聚居的地区水资源丰富,人民临水而居,故对水有深厚且特殊的情感。傣族女子温婉善良、男子勇敢大方,所以傣族也被称为水一样的民族。因地理因素具有特殊性,各种奇珍异兽也与傣族人民共同安居,所以傣族的传统舞蹈有孔雀舞、象脚鼓舞以及嘎光舞等,每一种舞蹈都蕴含不同的自然文化内涵。

(一)以水而舞

傣族人民认为世界诞生于水中,他们称水为生命的源头,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要多次经历水的洗礼,所以他们身上存在水的特质,如湖水般平稳静谧,又如大海一样壮阔奔放。傣族人民对水有着特殊的民族文化情结,故傣族舞蹈风格中存在婀娜多姿、节奏舒缓的柔美感,也有自由奔放、敏捷豪迈的力量感。以刀美兰表演的舞蹈《水》为例,该作品以傣族少女因水产生的一系列劳作、梳妆、沐浴、浣发等动作编排,体现了傣族少女与自然之水的真切情感。舞者舞姿柔美、自由又舒展,使用典型又具象的手法,向观众展示了女性傣族舞蹈的魅力。该剧目编导在固有傣族舞蹈姿态上,着重突出舞者腰、胸部动作,表现傣族姑娘在水中随波逐流的形态,且手臂的波浪式动作与身体曲线姿态模仿了水的流动形态,在律动之中舒缓平和又欢快起伏,也与水的特性密切相关。

(二)以灵而舞

傣族舞蹈的形体动态往往大量模仿其喜爱与崇尚的动物形象,如孔雀、大象、蝴蝶、鱼、鹿之类极具灵性的动物,他们以此表达对生活、自然的理解与情感。在传统的傣族民间舞蹈领域,表演艺人皆为男性。在展现男性舞蹈“力”的范畴中,舞蹈形态自始至终都深深浸润于对动物形态的精妙模仿之中,其灵感采撷自广袤无垠的自然生态,动作呈现出弯曲而内聚的独特特质,尽显自然之韵与灵动之美。舞者身体和手臂共同构筑成丰富多样的三道弯躯体造型,膝部呈现出柔美的起伏态势,小腿展现出敏捷且富有弹性的特质,动作兼具柔美的韵味与刚劲的力量,形成了柔中带刚的动作韵律。同时,头、眼与身形之间实现了巧妙绝伦的配合,呈现出具有动物形态的舞姿。最为显著且直观地对动物进行模仿的舞蹈品类包括孔雀舞、鱼舞、大鹏舞、蝴蝶舞等。架子孔雀舞起初要求舞者凭借佩戴相关道具装扮成孔雀之姿翩翩起舞;而后现身于大众审美视野之中的徒手孔雀舞,在步伐、手型、舞姿的综合呈现方面,依旧是以动物的姿态作为基础进而发展演进。鱼舞与蝴蝶舞皆展现得极为形象且逼真。舞者身套精心制作的鱼形或蝴蝶形道具,于屈膝半脚掌碎步行走之间,双手和上肢左右悠然摆动,在跳跃、矮步以及连续小耸肩等动作的配合下,将鱼儿于水中的灵活自如、调皮戏水之态,以及蝴蝶在飞舞时的轻盈曼妙之姿展现得淋漓尽致。大鹏舞的动作刚韧遒劲、孔武有力,淋漓尽致地彰显出男舞者的阳刚之美与英武之气。舞者手指张开呈扇形的爪式手形与掌式手形,搭配跳跃动作,生动地呈现出大鹏在雨中振翅飞翔、与雨英勇搏斗的无畏气魄。其舞姿大量采用棱角分明突出的三道弯造型,动作敏捷且流畅自然,转换自如毫无滞涩。

不论是源远流长的传统傣族舞蹈,还是当下频频现身于大众视野的现代傣族舞蹈,其创作皆蕴含着傣族的水文化特质,以及他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温馨生活氛围这两项自然文化内涵。傣族人民萌生于自然,繁衍生息于自然,傣族舞蹈因自然条件应运而生,势必也会因着人与自然的紧密关系而相应地演进发展。

二、源启:如此而舞

(一)雀灵融天

孔雀舞在傣族舞蹈中最具代表性。傣族人民将孔雀视为吉祥的化身,人们模仿孔雀而舞以示吉祥。最初多由男子佩戴面具与道具表演,后逐渐转变为去掉道具的徒手舞蹈与女子表演的舞蹈。最初舞者需身穿篾扎纸糊的孔雀模型,装扮为雌雄孔雀相对而舞,舞蹈动作多为模拟孔雀开屏、漫步戏水等动态。毛相的孔雀舞属于传统孔雀舞,体态律动以走步为主,舞姿形态多为肢体弯曲状态,各种孔雀姿态主要通过手形与手臂线条位置变化体现,强调腿的外开,着力眼神和表情的运用。刀美兰作为毛相最得意的学生,将女性孔雀舞展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一改传统孔雀舞的阳刚有力,女性孔雀舞以舒展婀娜、柔美自由为主。刀美兰在继承传统孔雀舞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和再创作,赋予孔雀舞更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更高层次的审美特性。杨丽萍则在保留孔雀舞文化内涵、精神本质的基础上,对孔雀舞进行创新性的创编,通过人体的手指、手臂、肩、胸、腿、脚等部位呈现孔雀觅食栖息、飞翔振翅等动态,更灵动形象地体现孔雀的灵性美,同时传递傣族人民对美好吉祥生活的追求。例如在《雀之灵》中,舞者通过对孔雀形态与动作的模仿,展现了孔雀的灵动与美丽。该舞蹈充盈着恬静的灵性特质以及和谐共生的生命意识,借由孔雀的艺术形象,表达对生命的赞美与对自然的敬畏,体现“天人合一”的观念。笔者认为,孔雀舞的传承创新离不开艺术家根植于生活的基础土壤,传统 的与创新的孔雀舞均贴近生活与人群,孔雀舞的深得人心离不开在那方水土生活的人。傣族舞蹈的发展离不开傣族人民植根于心的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共生的精神内核,因而傣族舞蹈中屡屡展现出和谐宁静、祥瑞祥和的理想生 活景象。

(二)鼓韵依天

象脚鼓舞是流行最广的傣族男子自娱性舞蹈。象脚鼓传说为傣族英雄男子斩杀作孽蛟龙,剥其皮,仿制象脚形状制成,为祈求幸福吉祥而舞。象脚鼓有大、中、小三种,表演时男舞者斜挎象脚鼓,边敲击边舞蹈,鼓点变化丰富,敲击声响美妙动听。敲击方法有一指打、二指打、三指打、拳打、肘打、脚打、头打等,舞者随鼓点而舞动,如自然的呼吸和谐统一。傣族青年听到象脚鼓声便会情不自禁手舞足蹈,展现其青春活力。由于鼓身长度对人体运动的限制,因而舞蹈动作多为下肢动作,如提蹲走步、原地单腿碾步、撩腿步、原地碎步、蹲步、大八字步跨等,有时配以身体轻微颤动。舞者动作刚柔并济,步伐有力,身姿灵活,击鼓节奏鲜明,展现了大象的威武与力量。笔者认为,象脚鼓传说的产生源自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后来傣族人民常在祥和吉庆节日伴鼓声起舞,且鼓身纹画孔雀等图案,祈求自然馈赠、五谷丰登、驱除邪魅病 痛。舞者脚下步伐的表达也体现象的神态与动作,膝部屈伸起伏配合,脚下稳健有力如同雨林中悠然漫步的大象。傣族人民笃信人类的命运与自然运行紧密相连、休戚相关,唯有顺应自然规律、尊重自然法则,方可收获幸福与安宁。

(三)舞韵自然

嘎光舞也是傣族舞蹈中的代表。“嘎”是跳或舞的意思,“光”指鼓,也有聚拢之意,“嘎光”即围着鼓跳舞。每到逢年过节,人们就敲起象脚鼓、锣、铓锣等打击乐器兴高采烈地手舞足蹈。嘎光舞特点突出,是男女老少皆可跳的群众性舞蹈,舞者在半蹲姿态做屈伸颤动动作,手臂须保持三道弯的后抡翻腕,手脚同时做一遍动作,上身须随手臂左右摆动。动作姿态重拍向下,以膝部屈伸带动身体上下摆动、左右微摆,步伐或踏或跺,重起轻落。该舞蹈反映了傣族人民庆贺丰收、祈求生活美好的愿景与理想。笔者认为,傣族人民与自然共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结束劳作后,亲朋好友欢聚共舞合唱,是人民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与环境创造了嘎光舞。

生态环境、劳作方式、民族服装样式也影响傣族舞蹈的律动与步伐。比如傣族人民多居 住于低纬度高海拔地区,气候潮热,女子喜穿 “腰身纤巧细小,下摆宽大”的服饰,胯部无法大幅度运动,所以胯部摆动较小,而筒裙限制步伐,因此步伐小。当地土壤潮湿,行走中前脚掌着地探入泥土中,再转移重心把脚拔出,因此傣族舞蹈动作中小腿勾踢比较明显。并且嘎光舞凭借其自由、包容且富含生活情趣的显 著特性,为傣族文化赋予了别具一格的韵味,堪称傣族民间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它不仅是人们抒发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展现对美好生活向往之意以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方式,还通过舞蹈这一艺术形式,精准地传达了傣族人民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理念,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天人合一”的高远境界。

综上所述,孔雀舞、象脚鼓舞以及嘎光舞多维度、深层次地呈现了傣族人民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依存这一“天人合一”理念的持之以恒的追寻与探索,是傣族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生动写照。

三、圆融:自然共舞

傣族舞蹈中个人意志与自然意志的合一,是其艺术的至高境界,也是自由洒脱的艺术人生的圆满之境。

在入围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终评的作品中,《雨林雨林》《太平有象》并未在传统傣族舞蹈具象化的表现框架中创作,而是试图表现天、人、万物合一的共生状态。在《雨林雨林》中,编导巧妙将动作与自然融合呼应,舞者舞姿模仿孔雀的灵动轻盈、大象的稳健有力,流畅连贯的动作象征着雨水的忽急忽缓、小溪的潺潺不绝、自然的生生不息。舞者上身动作呈现如水波般的柔软细腻,笔者认为这也是对雨林中树木光影进行的抽象化表达,对傣族人民崇拜图腾进行的艺 术升华。三道弯的造型不仅仅是对水文化柔软绵延的表达,也是对雨林中所有生物优美姿态的赞美,人、天、万物和谐统一、共美共生。节奏处理与自然节奏呼应,契合雨林落雨时的 轻重缓急、风吹雨林时的沙沙作响。“雨林育傣”的主题紧扣傣族人民与雨林相依相存、紧密相连的关系,传达了傣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渴求与自然共生的和谐追求。而在《太平有象》中,作品使用“大象迁徙”的主题,将观众带入自然之中,感受宁静和谐的自然生活场景。从舞蹈动作来看,该作品运用嘎光舞韵律,象脚鼓舞中头部、肩部上下运动的律动,再结合三道弯形态对傣族舞蹈进行保留韵味、律动的解构与重组,完成了象征着天人合一、自然共生的主题理念。舞者通过形象的姿态表现象群的生活,通过身体的起伏,手臂的摆动等动作展现大象的灵动稳健,同时又引导观众思考感受象群、傣族人民与自然的关系。在大象叼花的表达中,得于大地又还于大地的设计,向观众阐述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从自然中获取,必定得感恩回馈于自然。该舞中,舞者是人,也是象,太平才能有象,傣族人民需感恩自然的供养与馈赠、人类当从自然的怀抱中感知生命的美好与蓬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有美好的生活,人类须敬畏拥护自然与生命,深刻理解天人合一、与自然共生的深刻内涵。

四、结语

对傣族人民来说,歌舞并非仅仅局限于舞台上的表演范式,而是其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乐趣,更是对生命本源的探寻与敬畏之情的表达。于傣族舞蹈之中,我们仍然能够察觉到对于生命的体悟以及对自然的展现。鉴于傣族舞蹈在肉体与心灵层面均与傣族人民生命的本源存在着本质性的关联,傣族舞蹈方才如此神秘且引人入胜。舞蹈是最易于为人所感知的艺术,不 仅傣族舞蹈内蕴着与自然共生的智慧,在人类 生命之舞的范畴中同样蕴含着与自然共生的人类智慧。

[作者简介]惠博,男,汉族,宁夏固原人,西南民族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舞蹈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