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腹式呼吸法在歌唱与舞蹈中的异同

2024-10-23 00:00:00覃纪玮李捷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12期

本文在论述腹式呼吸法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分别阐述了腹式呼吸法在歌唱和舞蹈中的运用。通过对比分析,指出了腹式呼吸法在歌唱与舞蹈中的异同点,得出两者存在相通之处,可供音乐和舞蹈专业的学生在实际训练中吸收借鉴和融会贯通,最终实现“乐舞相融”。

一、歌唱中的腹式呼吸法

(一)腹式呼吸法的基本原理

腹式呼吸法是一种由膈肌主导,其他呼吸肌肉协调配合的呼吸运动方式。在呼吸时,通过控制膈肌的上升和下降来迫使胸腔和腹腔扩张收缩,从而使气流稳定进出。而位于人体胸腔和腹腔之间,附着在下段肋骨的内侧面,膨隆向上呈现出穹顶状的就是膈肌。当使用腹式呼吸法时,人吸气则膈肌下降,挤压腹腔使得胸腔体积扩张,使肺部吸入充足的气体;反之,人呼气则膈肌回弹,并向上挤压腹腔使气体呼出。

与其他的呼吸方式相比,例如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的呼吸效率更高,因为膈肌 活动有助于肺泡气体交换,能够使肺部充分膨胀,增加氧气的摄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此外,腹式呼吸法还可以帮助增加腹部肌肉的力量,增强呼吸器官的运动。

(二)腹式呼吸法在歌唱训练中的运用

在实际的歌唱发声训练或表演中演唱者往往不只运用某一种呼吸方式,而是多种呼吸方式相互配合来完成发声训练或者歌唱表演。腹式呼吸法在实际运用的时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长句、长乐句或者持续高音部分的演唱时,需要以腹式呼吸法为主导。因为在这种需要较长时间发声的情况下,腹式呼吸法可以提供稳定且持久的气息支持;在完成高音时,腹式呼吸法能够使横膈膜更有力地控制气息,为高音提供强有力的气息支撑,让高音听起来更加饱满有张力。

第二,在音量变化较大或者情感表达强烈时,常以腹式呼吸法为主导。因为强弱的音量变化需要灵活的气息把控。腹式呼吸法相较于其他的呼吸方法能够更加灵活精准地控制声音强弱变化时气息的供应,使得音量变化自然流畅;当演唱的歌曲中有强烈情感需要表达时,腹式呼吸法可以通过控制气息的强弱、缓急变化,从而更细腻地展现情感的起伏,增强歌曲的表现力。如表现悲伤或沉重的情感时,发声持续绵长,此时音量变化是相对稳定的,气息的供应和支撑是缓慢且强有力的。腹式呼吸法恰好可以帮助实现这一效果,让情感的表达不受主观因素的限制,更好地传达歌曲蕴含的情绪。

二、腹式呼吸法在舞蹈中的运用

舞蹈的本质是通过外在肢体动作表达人的内在情感。如果说肢体动作是舞蹈情感表达的骨架,那么呼吸的加入就能为舞蹈注入血肉和灵魂。也就是说,呼吸方法影响舞蹈的情感表达、节奏处理以及动作的质感和流畅度等。

因此,呼吸的训练在舞者的基础训练中是至关重要的。训练有素的舞者必然会注重呼吸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在舞蹈训练中,腹式呼吸法是舞蹈训练中常用且有着重要作用的呼吸方法,被广泛地运用在中国古典舞、古典芭蕾、现代舞以及中国民族民间舞的训练和表演过程中,只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通常会根据不同舞种训练要求的不同进行必要的调整或处理。

(一)在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中的运用

身韵是中国古典舞的核心训练内容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舞蹈中的独特体现,是表演者身心合一、形神兼备的神韵表现。其中“提”“沉”是身韵训练中最为基础与关键的两个要素。在“提沉”训练中,腹式呼吸法训练起重要作用,且在实际训练中做出了调整和修饰。“提”“沉”训练通过控制人体上下律动并配合特定气息和神韵,让训练者感受身体与精神的开合收放,以达到身心合一。“提”“沉”的本质是依托腹式呼吸法的呼和吸。训练时,舞者盘膝而坐,“沉”时呼气,腹部肌肉群收缩使气呼出,产生气息下沉、气沉丹田之感,同时牵动脊椎弯曲,呈现身体躯干微含、眼神放松的状态;“提”则在“沉”的基础上吸气,腹部肌肉群自然放松,腹部膨胀,腰椎处肌肉发力,带动腰椎从弯曲到直立,直至头顶有向上提升之感。总之, “提”“沉”训练是利用腹式呼吸法原理,协调腹部核心肌肉群收缩配合呼吸运动,带动气息与肢体配合,以解决舞蹈时气息不畅、上身僵硬等问题。

(二)在古典芭蕾基训中的运用

在芭蕾的训练或表演当中,舞姿的舒展、体态的挺拔以及整体始终呈放射状是其最基本的审美特点和动作要求。对于刚接受芭蕾舞训练的学生来说,要做到这一点是困难的,因为其能力有限,总会误认为要以憋气、屏气或不断地吸气来达到向上提升的状态,从而导致肢体动作僵硬。这时,选择正确的呼吸方法进行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腹式呼吸法配合肢体动作,使舞者既能正常呼吸又能收紧核心、舒展 舞姿。

研究发现,腹式呼吸法能有效解决芭蕾训练中的憋气及四肢僵硬等状况,能让舞者在呼吸自如的情况下更好地收紧核心肌肉群,延展四肢让肢体动作更具表现力。以古典芭蕾的Portdebras(一种芭蕾舞手臂动作)为例,这一训练是包含了头、眼、手等身体多部位的综合性训练。在把下训练时,既要保持脚下外开、稳定,体态挺拔,核心收紧,又要保持手臂柔和流畅。若单纯依靠收紧全身肌肉做动作,会适得其反,造成胸口憋气、四肢僵硬。这时运用腹式呼吸法便能很好地解决此问题:受训者 在保持下半身和后背肌肉收紧稳定的基础上,通过腹部肌肉收缩引导横膈膜下降与回弹,实现腹式呼吸法。这样能让受训者下肢稳定,上身的胸腰与后背松弛而非紧绷,有利于手臂姿态的练习。即便与胸腰运动配合,也不会出现憋气或手臂动作僵硬等问题。手臂姿态随腹式呼吸法向上或向外伸展,既能稳定躯干,又能使手臂运动更舒展柔和,即便向前向后下腰也能保证呼吸流畅和躯干柔韧。

(三)在现代舞和中国民族民间舞训练中的运用

在现代舞训练中,腹式呼吸法常作为一种重要的呼吸训练方式融入现代舞基训组合当中,帮助舞者感知核心肌肉群并实现充分运用。例如针对现代舞初学者,通常会从地面的组合开始训练。准备时,平躺于地面,放松全身并自然地呼吸,感受腹部的膨胀与收缩。这里其实就是通过腹式呼吸法放松肢体,并在感受呼吸的过程中强化对腹部核心肌肉的感知,便于后期更好地启动和运用核心。此外,腹式呼吸法的训练还能令现代舞舞者在表演时呼吸更加充分且有深度,让气息的运用更加流畅自然,减轻舞蹈时因时长或动作大幅度变化带来的疲倦与紧张,从而更有益于舞者在作品表演时对节奏律动的把握,增强动作的松弛流畅度 以及情感的表达。

在中国民族民间舞的训练中,呼吸同样融入了各个民族舞蹈的风格动律特点和不同情感的表达中,同样腹式呼吸法也涵盖其中。以藏族舞蹈为例,西藏人民生活在高地,呼吸有压力感和重量感,舞蹈耗尽了氧气,于是逐渐形成了缓慢前进的藏族舞蹈的特征。那么我们在学习藏族舞蹈时,要运用慢呼慢吸的呼吸方式,使呼吸变得缓慢且饱满,通过这样的呼吸方式让我们的脚步更加沉稳,并配合膝部的屈伸能够去表现一些庄重柔缓旋律的动作。实际上,这里的呼吸也属于腹式呼吸法。

三、歌唱与舞蹈中腹式呼吸法的异同

如前所述,腹式呼吸法在歌唱与舞蹈这两大艺术门类的训练及表演领域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歌唱和舞蹈这两门以人体作为传情达意之媒介的姊妹艺术,本就存在诸多关联。那么,在二者之中共同存在的腹式呼吸法的异同之处具体有哪些呢?

(一)相同点

在歌唱和舞蹈的日常训练当中,腹式呼吸法常以慢呼慢吸的方式被运用,旨在让歌唱者能够掌握腹式呼吸法并运用这种呼吸方式对气息进行控制,让舞者能够在掌握气息的同时,通过呼吸训练去感知身体,用气息带动肢体动作,以起到以气化形、以气带劲的作用,肢体动作也更加具有表现力。

在歌曲和舞蹈剧目的实际表演当中,腹式呼吸法常常被用于一些强烈的情感表达段落,尤其是悲伤或者沉重的情绪段落。在这种情绪下,当表演者深刻地体会到作品中所蕴含的悲伤、沉重的情绪,需要将其表达出来的时候,其肢体语言或声音的表达是复杂深沉的。歌唱时表达悲伤沉重的情绪需要绵长深沉的气息支持,而运用腹式呼吸法可以很好地达到这一目的。而在舞蹈表演中要表达这种情绪时,肢体动作会变得缓慢沉重,不论是延伸收放都更具张力,这个时候更需要舞者通过气息去调整身体,让动作更具质感和感染力,更能准确细腻地将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表达出来。

(二)不同点

歌唱与舞蹈Fp6pcRVkVmReGCWuXP0jF9RXAkEQr9W0RLMqdJXVIws=中的腹式呼吸法的不同之处,是伴随着相同之处同时体现的。因此,我们同样可以从训练和表演的角度去探讨他们的不同之处。本文将其总结为“气静,行止,然意未穷”和“声歇,音绝,然气尚存”。

1. “气静,行止,然意未穷”

前已述及,在舞蹈训练和表演中,腹式呼吸法通常与肢体动作协同运用,气息和肢体动作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对作品的表达。与歌唱不同的是,在舞蹈中,当气息停止时,动作也就延伸到尽头;当动作完成时,呼吸也应随之完成。二者互相统一,肢体动作和气息互相配合,当所要表现的动作结束,呼吸自然回归到自然呼吸,但这并不意味着肢体的松懈和精神的抽离,因为舞蹈的传情达意仍在继续,动作虽停,气息回归自然呼吸,但舞蹈动作所表达的意蕴仍是无穷无尽的,此即“意未穷”。

然这种独特的表象,归根结底是由于腹式呼吸法在舞蹈中的运用目的和运用方式的不同所导致的,舞蹈中的腹式呼吸法,其目的往往侧重于利用气息为身体动作提供稳定持续的力量支持,通过有节奏的腹式呼吸法来协调肌肉的收缩,增强身体的平衡和控制能力,以增强舞蹈动作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这也导致了舞蹈中的腹式呼吸法更侧重于与身体的配合,呼吸的节奏会根据舞蹈的节奏动作进行协调变化。

2. “声歇,音绝,然气尚存”

在歌唱的训练和表演中,腹式呼吸法着重于对气息的控制与把握,为演唱者提供充足的气息支撑,从而更好地达成作品的技术要求,并完成情感表达。与舞蹈不同的是,在歌唱中,气息始终支持着声音的发出。即便一个乐句或一个乐段唱完,看似气息随声音停止,但实际上仍保持着气息供应,即胸腔内仍有气体储存,这使得歌唱中每一句歌词的结束和下一句歌词的开始都有着稳定的气息连接,不会让听众感觉气息中断或不稳,此即所谓的“声歇,音绝,然气尚存”。

那么,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在歌唱中运用的腹式呼吸法,相较于舞蹈中的腹式呼吸法,会更为着重于调动膈肌的运动,以此促使胸腔空间扩张。当吸气时,借助腹部的扩张来引导横膈膜向下移动,进而使胸腔得以扩张,增大肺部的吸气量,让每一次的呼吸都能够吸入更多的空气,为歌唱储备充足的气息。此外,通过对腹部肌肉群的有力控制,能够更有效地把控气息的呼出。通过对腹部肌肉的精准控制,实现对气息的精准掌控,从而达成更好的发声效果。

通过前文深入且全面的分析,我们清楚地了解到腹式呼吸法在歌唱与舞蹈中的运用。尽 管其在具体的运用方式、目的以及表现形式上存在差别,但核心原理是相通的,都对身体的控制和艺术表现力发挥着关键作用。对于声乐专业的学生,若想在歌唱方面更专业,应在训练中借助腹式呼吸法稳固气息;舞蹈专业的学 生若要提升舞蹈水平,则需用腹式呼吸法带动身体韵律。教师开展融合性教学时,要针对腹式呼吸法在两个领域运用方式的不同侧重点进行指导,让学生感受和体会其在不同艺术形式 中的运用。无论是歌唱中凭借腹式呼吸法精妙控制气息来传递细腻情感,还是舞蹈中依靠腹式呼吸法与肢体动作的完美融合展现动人姿态,腹式呼吸法都是提升艺术表现力的关键。深入探究其在歌唱与舞蹈中的异同,能够发现声乐和舞蹈的基础训练存在相互交融、彼此贯通的要点,从而使两者的训练方式能够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最终实现“乐舞相融”。

基金项目:2023 年度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一般项目“乐舞相融、气韵‘声’动:舞蹈与歌唱技术训练的融通策略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DCX2023916。

[作者简介]覃纪玮,男,汉族,湖南溆浦人,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舞蹈学。李捷,女,汉族,湖南溆浦人,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舞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