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绘画视野下的吴昌硕写意花鸟画艺术特色分析

2024-10-23 00:00:00潘春亮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12期

清末民初的著名画家吴昌硕自小喜爱金石篆刻,受中国传统写意花鸟画构图章法与用笔技法的影响,在其绘画艺术中继承了“前海派”的文化精神,同时作为“后海派”的领袖,其写意花鸟独具特色,融合了民间美术与文人画传统,实现诗书画一体,在写意水墨画的基础上,融合鲜艳的色彩和刚健的审美,对当代绘画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吴昌硕写意花鸟画的审美特征

(一)水墨意蕴的时代特点

从当代绘画的视角分析吴昌硕写意花鸟画的气韵,其中以水墨韵味最为明显。在水以墨而润泽、墨以水而鲜活中可以发现水分控制与墨色区分之间的联系,将墨色分为清、淡、浓、重、焦或干、湿、浓、淡、白,通过墨色变化展现更为丰富的画面,不仅可以准确抒发作画者的情感,还能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以吴昌硕的《荷》为例,用浓墨完成前面大片荷叶,随着画面的深入,在绘画的过程中依次增加蘸水量,使后面墨色逐渐变浅,通过画面前后明显的墨色变化,体现出荷花的质感、形状、远近层次与阴阳明暗,通过水分的控制使其画作整体呈现巧妙、丰富的变化。吴昌硕的写意花鸟画在水墨意蕴上,大胆使用脏色和脏墨,不像古人作画追求娇嫩、干净、安静的画面效果,反而通过苍老、浑浊的水墨突出画面的动感,顺应时代的转变,与当时的时代特点相契合,使其水墨意蕴的时代特点更为突出,并获得时代的推崇和认可。

(二)古朴浑厚的人文精神

从吴昌硕的写意花鸟画中不仅可以看出其文化内涵与艺术修养,更能通过运笔行笔的节奏变化与画面构图的疏密严谨看出其气度胸襟和笔墨功夫。吴昌硕以其书法用笔为基础,主要运用泼墨法的方式,方圆结合、干湿兼用、墨味浓重、大胆洒脱,并大胆使用宿墨作画,通过对水分恰到好处的掌控,解决宿墨易脏的问题,使其画作充满古拙朴素、浑圆厚重的意味,使观赏者感受到无穷尽的人文气息,突出其艺术特色和审美特色。在吴昌硕的《修竹》中,虽用淡墨表现竹竿,但在其放纵恣肆的运笔下不乏苍劲有力的气势,用浓墨与枯墨相互交错的绘画方式,完成错落有致的竹叶形状与斜势,使其竹叶的绘画一气呵成。用淡墨表现的顽石衬托前面的竹子,使整个画面不仅干净古朴,还有一种强风吹过,竹子屹然挺立的动态感,通过水墨的处理使其画作展现更强的生命力。

(三)意境表现的艺术载体

中国水墨画自古以来一直追求意境美,在其绘画过程中通常会营造独特的意境为观赏者留下无限遐想。吴昌硕通过写意花鸟画追求趣味,经营情调,表达心情。用浓厚、酣畅、大胆的笔墨作为表达感情的载体,通过恰如其分的水墨搭配和游刃有余的笔墨运用,使整个画面墨透纸背,拥有一种磅礴之气,为欣赏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他以自身书法用笔的能力为基础,用泼墨的形式画叶子,并用浓墨勾叶脉,从整体上看画面干湿相生、浓淡皆有、不脏不腻,从细节上看墨中又带有斑驳的效果,部分地方的颗粒感使物象的质感进一步增强,塑造独特的意境和气氛。在吴昌硕的《香远益清图》中,他以大胆、放纵、洒脱的用笔,绘画出浑然大片的荷叶,将大笔蘸清水并在笔肚蘸墨,用一笔挨一笔的方式画出整片荷叶,随着笔上墨水逐渐用完,整片荷叶也已画好,然后用淡墨勾出荷花,并用稍浓墨水点出花蕊,通过墨的干湿浓淡表现出荷叶与荷花的盎然生机,用水墨表现意境与气韵。

二、吴昌硕写意花鸟画的艺术特色

(一)笔墨随性无拘

中国绘画与书法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从吴昌硕的写意花鸟画中不难看出,其在笔法上继承了古代画论中书画同源的说法,在写意花鸟画中常用书法用笔墨趣和金石篆刻的意味,使画面中蕴含金石之味、古拙之气、书法之意,呈现蓬勃旺盛、浑厚粗犷的风格,使观赏者受到强烈的震撼。吴昌硕融合草书用笔,通过有圆有方的转折、交错飞舞的质感,放纵肆意的笔意都可看出其古朴的用笔特点。在用墨上,他大胆采用泼墨手法,运用宿墨产生的墨水颗粒强化部分画面的斑驳效果,结合恰到好处的渍墨手法使其融于绘画作品。

从上海画派的变革性中可以发现,其风骨承古变古,结合时代发展独成一系,在写意画作的技法套路上更是迥异古今,以意笔没骨为主的笔法运用创新策略,推动写意画的发展。吴昌硕在进入上海画派后,在写意没骨的笔法中更加运用自如,甚至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普遍运用粗细双笔的没骨勾勒方式完成写意花鸟画的绘画,整体的笔法线条通过浓淡、粗细的区分,再加上具体细部描摹的淡化,使画面的主体更加鲜活。在吴昌硕初入上海画派的写意小作《梅石图》中,主要为粗笔轻勾,并辅以细笔淡化,将梅花主枝用意笔中锋从接近画面底部的右侧部分轻勾而出,通过随性爽利的笔法,使线条实现从粗浓到细淡的自然转变,在主枝左侧又快速轻画出一块矮斜的山石,用于衬托前面梅花主枝的姿态。按照自下而上的方式用细笔逆锋轻画两条梅枝,通过纤细、畅快的线条,使这两条梅枝与旁边较为粗壮的梅花主枝相互映衬,给人带来一种随风摇曳的感受。用统一的没骨点画的方式描摹梅枝上的花瓣,快速点出小梅瓣,并四散画出花丝和花药,使寒梅疏影的画面产生扑面而来的幽馨之气。

(二)设色明艳秾丽

西方绘画在鸦片战争后逐渐进入中国,并对许多上海画派画家产生影响,他们在绘画过程中除了使用传统水墨画的黑白两色外,还提升了对色彩运用的关注程度,使用更加鲜明的颜色,并注重色调搭配的协调性。吴昌硕的写意花鸟画在用色上极为讲究,采用与用墨相同的特点,使其画面整体的色调艳丽且大胆,对石青、橙黄、墨绿、朱红等明亮的色彩,用勾兑的方式使其颜色发生变化,再充分借鉴西洋画作中水彩、水粉的混色原理,进行精致调和,使其形成独特的设色风骨。作为写意花鸟的用色高手,吴昌硕虽使用对比明显且浓艳的色彩,使其作品色彩绚丽,但结合其古拙的金石之气,使画面整体艳而不俗,真正做到雅俗共赏,开启了文人画用色的新局面。

吴昌硕晚年所作的《花色长春图》是其明艳秾丽精设色的典范,采用深石青、亮橙黄、浅墨绿、淡朱红等明艳色彩,绘出墨绿的荷径、翠碧的枝叶、明黄的杜鹃与娇红的芍药,画面整体呈现出春意盈动、花色齐观的景象。在画面细部的设色上,通过水分混色与撞水调色两种不同用色手法的大胆结合,雕琢出精巧的杜鹃与芍药。芍药繁茂的枝叶用淡明疏清的墨绿色快速统染,并使其与位于画面中心焦点位置的芍药相互映衬,并通过墨绿与草青、湖绿与水粉的混色调和,对其翠叶进行二次皴染,绘出生机勃勃、摇曳生姿的芍药翠叶。芍药的花瓣用淡朱红进行分染,将花蕾用浅墨绿与深石青调和进行勾染,通过不同用色的深浅 体现出芍药绰约妩媚的风韵。将芍药下方的杜鹃枝叶用浅墨绿色撞水进行勾染,使其透出淡暗绿色,在浓黄色杜鹃中用亮橙黄与鲜黄水分混合进行平染,通过杜鹃花朵颜色浓淡的区分,展现其鲜活的姿态,并与上方娇红的芍药相互映衬,为观赏者带来赏心悦目的体验。

(三)构图自然野趣

在中国传统画论中将画家描绘对象在一定空间内的关系处理与摆放称为画面构图,好的构图能使各个形象通过合理的组织方式形成一幅和谐的画面。吴昌硕在写意花鸟画中运用书 法印章布白的方式,使其画作构图布局别具一格,形成独特的气势。吴昌硕写意花鸟画的绘画构图大多采用与众不同的对角倾斜式布局,从画面中间落笔,突出两个倾斜对应于画面的空间,将其作为绘画的重点区域,使画作整体留出大量空白,通过虚实对比的方式体现其在绘画领域的艺术修养。吴昌硕在写意花鸟画的构图中还经常采用水平和垂直的分隔布局。除了知白守黑的构图方法,吴昌硕写意花鸟画还以其诗书画融合为标志,通过以篆入画的方式展现其画作笔到意随的特点,将自然无奇之物以一线交叉堆叠、综合错落放置的布局构图,使其具有自然野趣。

以吴昌硕耄耋之年创作的《秋容图》为例,这幅画作主要描绘菊容灿然、秋高气爽的自然景象,整个画面采用纵向一线交叉、横向错落堆叠的构图布局,在右下方轻画出几道稀 疏的篱落,然后轻勾相同走向的菊枝,以其作为中线完成菊叶的描绘,使其整体叶落密集且纵横交错,与斜纵向的菊枝和篱落形成鲜明对照,使霜菊傲然绽放的姿态跃然纸上。在这幅画作的整体布局构图中,为使其更加自然真实,吴昌硕又在篱落左侧绘出一大团细丝纷然、枝叶繁密的菊丛,缀以呈斜横向一线排列的菊丝与翠叶,使其与篱落之后东北方向斜纵向的纤细菊枝相呼应,使整个画面虽然呈现秋季萧瑟 之意,但不乏生机盎然之感。另外,在该写意花鸟画作中,吴昌硕还留下了诗句用来衬托画的内容,自题“秋容不一,其英可餐,纵笔为图,自觉野淡”,在画作中寄托其思想情感,实现诗、书、画、印的完美融合,对当代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结语

在众多上海画派名家中,以吴昌硕的写意花鸟画最为独特,可以为观赏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从当代绘画角度出发,细致观赏其画艺,可以发现其通过以书入画的用笔、泼墨入画的用墨、重色写意的用色和自然巧妙的构图,使其画作具有无穷的气韵和意境,为当代写意花鸟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简介]潘春亮,男,汉族,山东潍坊人,就职于潍坊工程职业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为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