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灵魂深处的吟唱

2024-10-23 00:00:00丁晓原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12期

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中有一句深情的 歌词:“太阳和月亮,是一个妈妈的女儿,她们的妈妈叫光明。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张国云的长篇报告文学《山海情》,其主题和情调与此相通。“山”处藏地雪域高原,“海”在富饶的东海之滨,“情”是在那曲地区的援藏干部对第二故乡的一往情深。读这部非虚构的作品《山海情》,我们为援藏有志者艰苦奋斗,在克己奉公中创造精神海拔新高度的故事而深深感动。《山海情》,这是来自援藏人灵魂深处的生命吟唱。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东西部合作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和重要保证,对口援藏是其中重要的国家行动。1994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正式确定全国支援西藏的决策。1995年,国家正式开始选派援藏干部。张国云从浙江奔赴对口支援地藏北那曲,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镇之一。张国云接受选派,成为首批援藏干部,既有其时青春奋楫的激情使然,更有不负时代的使命感的驱动。古人云:“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而以张国云为代表的援藏干部的心声则是:“既然我们的命运属于这个时代,何不主动接受祖国的召唤呢!”一朝成为援藏人,一生便会魂牵梦绕,心系雪域高原。张国云以援藏干部的身份结合亲身经历,回望三十年来援藏人艰辛跋涉的足迹,叙说他们在藏北天地不辱使命建功立业的 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说,《山海情》不只是一次非虚构的文学书写,更是一个援藏人个体生命经验的陈酿,同时也闪耀着一代援藏人灿烂的精神光芒。

4文学艺术周刊

十八万字的《山海情》,篇幅不算长,所写的内容却十分丰富。其中有羌塘人文历史的回溯,也有对此地自然地理、气候物候等的描写介绍,主要的当然是对与主题关联的人和事的叙写。作品分上中下三篇,每篇含五章,凡十五章,另有楔子“不以山海为远”和后记“青藏是天堂的模样”。整整三十年的时间流线,建构起对口支援西藏那曲建设的历史进行曲。“藏北牧民适应了从马匹、摩托车到汽车,从帐篷、土房到新居,从土路、油路到高速公路的转变。”作品以鲜明的对比、清晰的书写,反映出那曲“短短数十年,跨越上千年”的历史性巨变。其中自然也有着援藏人做出的伟大事业与功绩。由此我们可以透视援藏合作、推进发展的时代意义和历史价值,这也是《山海情》书写价值的根基之所在。

《山海情》首先是作者张国云的山海情。在这里,张国云既是叙事者,也是叙事的对象。

对于张国云而言,“一次援藏行,一生援藏情,那曲早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组织安排干部援藏,以三年为一个周期轮换,难能可贵的是张国云虽然早已完成援藏工作,但山海深情却已融进他的生命中和血液里。三十年来,已“第五十次前往海拔4500米的藏北高原”的张国云,以不同的方式“援藏”。惦记那曲,已成为他生活的一种日常。这是《山海情》 感动读者的要素之一。三年的援藏,不是作家体验生活,而是作者的生活本身;三五天的打卡,只是游览风景,而年复一年的艰辛工作,书写的正是援藏干部的担当奉献。

张国云笔下的那曲,“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冬天暴风雪,夏天穿棉袄”,但“艰苦不怕苦,缺氧不缺精神”。张国云既牵头完成了《那曲地区经济发展重点与项目招引方案》《西藏那曲地区“十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这些独具价值的文字工作,更直接参与推动水电站建设、第一批希望小学建造和绵羊绒特色产业发展等实际事项。因为作者是重要的参与者、见证者,所以故事写的虽为许多年前的往事,但真切细实的叙事、别具现场感的描写,让读者仿佛与作者同在。其中关于那曲申扎甲岗水电站的建设,作品除了有“雪山上的水电站”专章记述外,在“走进无人区”等章节中也有实录。这个工程是党中央确定由浙江负责援建的重点项目,赴藏临行时领导对此有特别的交代。甲岗水电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水电站,建设过程中需要破解“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这三大难题”。工程在春节期间开工,张国云便在藏北高原过了“第一个春节”。两年多后水电站建成,结束了当地不通电的历史。“藏北牧民们这还是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水能‘制造’光明。他们把一句句感谢浙江人民的心里话,化作一首动人之歌——《一个妈妈的女儿》。”这是嵌入张国云生命里的永恒场景,水电站建设的故事也成为读者难忘的记忆。

《山海情》更是“张国云们”的山海情。作品中的主人公是以张国云为代表的一大批援藏干部,他们一期又一期地接力干,接续成推进西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力量。作者着力叙写援藏干部群体的特殊故事,再现他们感人 的精神形象。在这一点上,张国云作为叙事者,成为作品中的结构性人物,通过他的观察叙事,将许多援藏有志者的形象推置到读者面前。作品中重点写到的人物,有的与作者同一批赴藏,有的是不同批次的援藏干部,有的是援藏企业家等等。他们的岗位有异,做出的贡献也不一样,但他们都是情系雪域高原的援藏人。其中对张家明事迹的叙说,作者所用笔墨较多,用情也更深。张国云、张家明和另一位援藏干部“是最早在藏北高原搭伙吃饭的,厨灶搭在张家明家”,“我们其实早已是一家人,不是兄弟胜似兄弟”。张家明是一位援藏的科技干部,作者以具体的情节和细节,还原他为藏北人民造福的感人故事和崇高精神。那曲干涸缺水,严重影响群众的生活生产,想到利用水锤泵技术可以从怒江中提水,“他迅即行动,立项筹钱,购买设备,翻山越岭寻找试验地”。获得成功后,张家明又马不停蹄,启动既利于环境保护,又可帮助牧民增收的“半野生冬虫夏草”项目的研究,殚精竭虑,终有所获。但艰苦的环境、高强度的援藏工作,将这位曾经有“西班牙公牛”之称的援藏人击垮。“他是匆匆走的,他把爱留在了第二故乡。”在张家明身上,鲜明地体现出了“缺氧不缺精神”“在高原,精神是高于高原的”的援藏精神。这是一个兼具时代性和个人性的援藏干部的典型形象,是对“山海情”的落实和升华。

[作者简介]丁晓原,男,汉族,江苏常熟人,常熟理工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