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商科建设在新文科建设的浪潮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面对数智时代,社会对商科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坚持新商科建设的根本要求、促进高质量就业和推动创新人才培养三个方面来阐述新商科背景下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针对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和现状,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挖掘校企合作契机、丰富校园活动载体和依托科创学术实践五个层面来培育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劳动精神、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成为社会和时代需要的商科人才。
关键词: 新商科;经管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2019年,教育部联合科技部等13个部门正式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新文科”概念由此提出。相较于传统文科而言,新文科强调多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强调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传统文科课程,开展文理交叉课程,以培养新时代文科人才。2020年,为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主办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将新文科建设置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位置。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受到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影响,发展和变革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新的形势,新金融、新经济、新管理、新零售等模式不断涌现。[1]作为新文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商科是经济与管理类商科专业教育的改革方向,旨在培养社会和时代需要的具有复合交叉学科能力的创新型和应用型商科人才。新一轮科技变革和产业变革在促进商科专业目录更新和人才培养的同时,也给全社会带来了环境、生态、伦理等方面的风险,还可能导致个人精神迷失、信仰空缺和意义危机等问题。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大背景,涵养和塑造经管类大学生积极、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细落实,实现高等新商科教育内涵式发展势在必行。
一、新商科背景下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一)职业价值观教育是新商科建设的根本要求
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辅导员的首要职责,也是新商科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事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事关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高校作为传播知识和塑造灵魂的重要场所,肩负着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重要任务。培养面向新时代的新商科人才要求高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职业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职业价值观教育充分体现新商科建设的根本要求。对大学生开展职业价值观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市场经济道德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等内容融入商科人才培养全过程,能够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大学生的内在活力和动力得以激发,从而提升价值引领工作的实效性;能够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的关系;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涵养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志向。
(二)职业价值观教育是促进高质量就业的题中应有之义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作为国家就业工作的大盘和重点,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就业质量关系国家就业向好态势,事关民生福祉和国家未来。政府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支持,构建助力大学生就业成长的服务体系,不断推出公共就业服务活动是促进高校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外部支持力量,而积极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将成为促进高校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内生动力。高质量就业不仅要求重视大学生个人潜能和价值的实现,而且强调社会价值的实现。但大部分经管类大学生将高薪资和高待遇等功利主义标准作为衡量就业质量的唯一标准,这显然不同于社会和国家所公认的高质量就业的标准。对大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通过不断努力来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可以使大学生明确职业规划,了解自身的兴趣、优势和目标,以便最大限度地施展才华和抱负。
(三)职业价值观教育是推动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面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更新迭代,新商科的建设和发展主动回应科技创新和社会变革。在商科人才培养方面,要求新时代商科人才具备数字素养、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等面向21世纪的能力,从而使商科大学生适应人才市场和自我发展的需要。[2]高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应积极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建设和发展。高校通过开展职业价值观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引导学生了解国际、国内形势,了解世界科技前沿,进而能够服务经济社会需要,与市场发展高度结合,成为新时代所需要的创新型商科人才。因此,职业价值观教育是推动高校培养创新商科人才的重要环节,回答了新商科背景下经管类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及如何培养人才的问题。
二、经管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现状
(一)经管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存在明显偏差
在网络化和信息化冲击下,传统商科教育在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加之新商业环境的影响,社会不断开放,发展速度加快,竞争日益激烈,经管类大学生逐渐产生重个人利益轻社会价值、功利化倾向、社会责任感缺失、就业观念落后等问题。与以职能为导向来培养专门人才的传统商科相比,新商科更强调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重视以行业为导向来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如金融科技、大数据审计、云营销、供应链管理等。但是大部分大学生没有意识到新技术和新手段对自身未来发展的促进作用,忽视了数智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对不同的新兴行业和领域缺乏足够的理解和认知,跨界思维和视野较为封闭,从而造成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难以与市场和用人单位接轨的问题。同时,新商科建设需要大学生具备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需要大学生具有将个人的职业选择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趋势相结合的意识和决心。但经管类专业大学生接受的西方思想较多,在全球化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过分追求高薪职位和个人待遇,缺乏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担当,这种社会需求与个人追求之间的不平衡也使得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出现偏差。因此,想要培养能适应当前商业环境和时代发展的复合型商科人才,教师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纠正偏差的职业观念,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到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经管类教师落实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意识不足
当前,我国高校经管类教师在落实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方面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商科教育强调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和发展,人才培养问题也应高度重视数智时代背景下商科人才的价值引领。不过,目前高校经管类课程普遍有着重理论传授、轻价值引导的现象,课程思政力度不够,效果不强,专业教育和价值教育分离比较严重。[3]部分专业课教师授课内容极少涉及职业价值观的教育与引导,对市场经济、道德意识、国家战略、商业伦理、商业法律法规等内容涉及较少,对于市场环境、未来发展、商科知识等内容讲授较多,这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大学生的利益思维,不利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塑造和养成。简而言之,目前商科课程尚未形成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价值的协调统一格局。同时,经管类教师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和情商教育也有待提高,对大学生在复杂商业环境中应具备的情绪管理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合理竞争意识的教育和培养仍要加强。另外,为培养新商科人才,部分商科课程将线下理论教学和线上实操应用相结合,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时代赋予新商科人才的使命和要求仅通过更新教学模式是远远无法实现的。想要培养新时代需要的新商科人才,经管类教师还需要从人才培养的层面重新梳理授课模式,打造符合时代要求的金课和精课。
(三)高校对经管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通过教育部网站所提供的数据,分析经济与管理类学生在八大文科门类学生中的占比情况可以发现,经济与管理类在校本科生数占比达46.5%,在校研究生数占比达46.4%,从毕业生数据来看,经济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数占比达47.7%,研究生毕业生占比达44.8%。无论是从在校生还是从毕业生的数据上看,商科专业学生数在八大文科门类中的占比都近50%。可见新商科建设在新文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在新商科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意义重大。但是,不仅是经管类教师没有意识到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高校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其一是除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外,其他专业课和公共课均较少涉及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同时,高校中承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大多是辅导员和行政管理人员,这类教师对经管类学生的职业规划缺乏专业了解,并且他们往往日常事务繁杂,难以顾及对每一位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引领。因此,现阶段高校的师资队伍职业化、专业化水平不高,育人主体有限,职业价值观教育“三全育人”的格局尚未形成,缺乏较为系统完善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体系。[4]其二是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较为零散和片面,脱离学科实际,缺乏对不同学科门类的大学生的分级分类指导,从而使得大学生无法对就业环境形成系统全面的认识和了解,难以做好将个人需要和社会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准备。
三、新商科背景下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坚定理想信念
新商科背景下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要从顶层设计出发,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能适应新时代要求且理想信念坚定的新商科人才。一是以“科技+经管”推进学科课程交叉融合,以生为本,结合社会需求、办学特色和学科成果来优化课程设置,集中优质资源,构建以培养跨学科复合型商科人才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重点培养大学生的跨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国际化视野和数字素养。二是以内涵式发展为目标,改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个人潜能,依托高端能力培养,针对大学生需求开展个性化指导和教学。在国际化、信息化和高技术化的社会大背景下,将新技术、新手段及时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探索交互式教学、项目驱动教学、混合式教学等较为先进的教学方式的可行性。三是实施教育教学管理联动机制,打造院校领导、各级部门、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全体专任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全员参与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全员育人格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利用专业知识和全面的能力素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将个人命运和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使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高度统一,成为一名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商科人才。
(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培育家国情怀
一是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因此,专业课教师要避免出现重知识传授、轻思想引领的现象,要有教书和育人相统一的政治自觉和思想自觉,寓价值观引领于知识传授之中,同时要自觉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思政育人水平。二是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探索各门商科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专业特色课程和思政元素有机融合,通过互动式、交流式等亲和力较强的方式,打造有温度、有情感的商科课堂。教师可以利用行业案例、社会热点来阐述商业伦理、职业道德、文化自信、社会责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实现知识性和价值性的有机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新商科背景下商科专业的课堂教学要立足中国国情、扎根中国大地,教师通过解读中国实践、解释中国奇迹、总结中国规律,引导大学生厚植爱国情怀,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不懈奋斗。
(三)挖掘校企合作契机,涵养劳动精神
在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职业价值观的形成相对较晚,并且深受社会活动和劳动创造的影响。大学生通过实习、实训、兼职等职业活动进行社会服务,体验劳动过程,从而将原本模糊的职业兴趣转化为稳定、清晰的职业价值。可见,实施劳动教育,树立劳动意识与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职业选择和职业价值观的塑造有着密切联系。劳动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劳动实践相结合,与中华民族优秀劳动观相结合的精神结晶。[5]培育和践行劳动精神,对涵养和塑造大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对实现新时代商科人才的培养,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新商科背景下,面对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高校要充分挖掘校企合作契机,不断推动实践育人,深化产教融合,通过联合人才培养、建立实习基地、搭建实训平台、推动“产—学—研”合作等方式,促进大学生参与新兴的劳动生产实践活动。高校通过与校友企业设立大学生课外实践基地,保持与优质校友资源和优秀校友企业在人才培养、数字驱动和创新创业等多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丰富大学生实习实践机会,使大学生认识劳动创造价值的深刻内涵,引导大学生理解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创造劳动成果的具体实践中,确保将劳动精神培养和职业价值观教育做深、做实。
(四)丰富校园活动载体,激发人文精神
不断丰富校园活动载体,不仅是新商科背景下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现实路径,同时也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三全育人”格局的具体表现。一是推动第一、第二课堂深度融合,涵养人文精神。在新商科背景下,将新知识、新技术、新手段引入第二课堂,充分借力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养和身体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大学生通过参加双选会、校园招聘会、就业创业指导讲座、企业宣讲会等活动,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简历制作大赛、模拟招聘大赛和职业世界探索大赛等比赛,提高求职能力和求职技巧,提升知识技能、可迁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二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激发人文情怀。通过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培养大学生脚踏实地、敢干肯干的品质,引导大学生用自身的优良学识、商业思维助力乡村振兴,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别样课堂中认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认识社会现状和乡土民情,激发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五)依托科创学术实践,培养创新精神
高校商科培养的人才是未来商业领域的重要力量,面对新时代新使命,新商科教育要培养具有敏锐的数字商业思维和创造潜力的新商科人才。开展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要更加聚焦创新精神的培养,引导经管类大学生争做创新事业的排头兵。一是通过各类科技创新竞赛和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除了关注学科发展和改革的创新,也需要关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大学生参加学术科技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比赛,鼓励大学生进行多元化学习、多角度思考,勇于面对挑战和失败,敢于打破惯性思维,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和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二是通过学术活动和学术实践,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强化大学生的科研训练,开展创新性、探索性实践,在学术调研、项目申报、学科论坛、沙盘推演、实践应用中挖掘大学生的科研潜力、学术造诣、创新能力,鼓励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并指导学术科研,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家精神,使经管类大学生成长为时代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商科人才。
四、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各种社会思潮的激荡交汇对经管类大学生的价值观塑造产生了重要影响。面对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商科人才的关键环节。为做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高校应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挖掘校企合作契机、丰富校园活动载体和依托科创学术实践五个方面入手,着重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劳动精神、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孔祥维,王明征,陈熹.数字经济下“新商科”数智化本科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22(8):31-36.
[2]肖安法.“新”之所在——新商科的内涵及建设路径探讨[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9(4):47-50.
[3]丁小丽.科技强国——工科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新维度[J].高教学刊,2023(29):17-20.
[4]齐永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与发生机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3(3):75-80,99.
[5]李娟.同化·内化·强化: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逻辑进路[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1):15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