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廉洁教育在塑造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中的作用路径,为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完善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参考。大学生的廉洁认知水平与其社会责任感呈正相关,即廉洁认知的提高能够促进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发展。高校应将廉洁教育纳入德育体系,通过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等途径,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廉洁认知水平和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大学生;廉洁教育;社会责任感;作用路径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对其进行廉洁认知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廉洁认知是指大学生是否具有对廉洁行为的辨别能力,是否具有廉洁自律的意识。大学生廉洁认知包括对德才、诚信、法治、节俭、修身等几个方面的认知,其核心内容是对不廉洁行为的认知和态度。社会责任感是个体对自身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的承担,是感恩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大学生面临着各种诱惑和挑战,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廉洁自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高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课题。同时,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或不足,可能导致个体在面对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冲突时做出不当的决策,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本研究就是探讨高校通过廉洁教育提高大学生廉洁认知,从而使学生形成服务社会的价值追求,以期为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提供参考。
一、廉洁教育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基本内涵
大学生廉洁教育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成为高校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廉洁教育通过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增强学生拒腐防变的能力。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侧重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服务社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廉洁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廉洁,即不损公肥私、不贪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汉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对廉洁的阐释为:“不受曰廉,不污曰洁。”[1]2007年3月27日,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在全国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因此,廉洁教育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教育者运用有效的教学实践帮助大学生提高廉洁认知、陶冶廉洁情感、锻炼廉洁意志、树立廉洁信念、养成廉洁行为的教育实践活动。廉洁教育是知、情、意、行的统一,是培养大学生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廉洁自律意识的重要途径。
廉洁教育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廉洁教育具有政治性。廉洁教育必须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进行把握,紧密围绕党和国家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方针政策,引导学生提高政治,站位,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其次,廉洁教育具有系统性。高校应通过系统性的课程设置、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促使廉洁教育落到实处。运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如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廉洁的重要性,增强廉洁意识。再次,廉洁教育具有针对性。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廉洁教育应有所侧重,使教育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应重点加强财经纪律和职业道德教育;对于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则应注重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教育。最后,廉洁教育具有持续性。廉洁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经常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长期坚持和不断强化。高校应将廉洁教育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形成常态化的教育机制。
(二)社会责任感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社会责任感是人类在日常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产生的,是个体对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和应尽义务的深刻认识和积极践行,是现代社会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也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
社会责任感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责任认知。责任认知是社会责任感的基础,指个体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理解。它包括对社会责任的内容、意义、价值等方面的认识,以及对自己在社会中所处位置和所扮演角色的清晰认知。第二,责任情感。责任情感是社会责任感的情感基础,指个体在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积极的责任情感能够激发个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其更加积极地履行社会责任。第三,责任意志。责任意志是社会责任感的动力源泉,指个体在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坚定性和毅力。它要求个体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决心,不屈不挠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第四,责任行为。责任行为是社会责任感的最终体现,指个体在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支配下所采取的具体行动。责任行为是检验个体社会责任感是否真正形成的重要标准,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廉洁教育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塑造机制
廉洁教育不仅关乎大学生的个人修养,而且会影响他们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沃土,其廉洁教育在塑造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价值观念引导
廉洁价值观是廉洁教育的核心,包括公正、诚信、清廉等要素。廉洁价值观不仅能体现出个人品德的修养,同时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廉洁价值观强调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应尊重他人权益,遵守社会规则,维护公共利益。价值观念引导是廉洁教育塑造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必要方式。高校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向学生传递廉洁的价值追求,这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理念,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令他们在面对社会问题时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二)行为规范约束
行为规范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通过制定和执行行为规范,高校能够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行为规范约束通过外在的他律和内在的自律,促使学生将廉洁价值观转化为实际行动。学校可以通过制定校规校纪、学术诚信规范等制度性文件,明确学生的行为底线和红线,还可以通过加强监督检查和惩处力度,对违反规范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形成有效的震慑作用。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大学生也会逐渐将外在的规范内化为自我约束的力量,更加自觉地履行社会责任。
(三)实践活动参与
实践活动参与是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亲身体验社会生活、了解社会需求、感受社会责任。这种亲身体验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道德认同,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深化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和理解。实践活动参与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一是增强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三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四是强化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实践活动参与,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自己的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和贡献,从而更加坚定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三、大学生的廉洁认知与社会责任感现状
(一)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仍需加强
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领导者和创新者,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未来社会的整体进步与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强,社会主体意识淡薄。因此,我们仍需加强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二)大学生对不廉洁行为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和价值判断能力是衡量其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对不廉洁行为的辨别能力比较强,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对不廉洁行为的危害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不仅忽视了不廉洁行为对社会价值体系的侵蚀作用,也低估了其对法治精神和公共利益的破坏力。如果不加以正确地引导和纠正,放任这种错误观念的蔓延,将会对未来社会价值体系的建设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产生负面的影响。
(三)大学生对不廉洁行为的容忍度较高
部分大学生认为不廉洁行为与自身无关。这种认知不仅反映了部分大学生对不廉洁行为容忍度较高,同时也反映了其对法律意识和道德规范的淡薄。不廉洁行为的存在对构建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造成了极为负面的影响。社会和学校都应当十分重视对大学生廉洁认知的培养,降低其对不廉洁行为的容忍度,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四)大学生廉洁认知对其社会责任感有较大影响
大学生的廉洁认知越强,其社会责任感倾向性就更强。大学生对不廉洁行为的危害性认识越深刻,就会对不廉洁行为越警惕,不仅会警惕自身是否有不廉洁行为,也会对社会上的不廉洁行为更加关注。大学生对不廉洁行为的容忍度的降低,不但会更加规范自身的行为,也会对社会上的不廉洁行为起到监督作用。
四、廉洁教育在塑造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中的路径探索
要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需要社会各界和高等教育机构的共同努力和协同作战,从多方面入手,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首先,家庭作为个体成长的第一课堂,应承担起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责任。家长应通过积极的家庭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其次,社会应通过立法和政策制定,为大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如志愿服务、社区服务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还能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和价值。再次,高校应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估机制的改革,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此外,高校可以与社会组织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的平台,使他们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作用
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作为学生群体中的先锋力量,其模范行为对于营造校园廉洁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鼓励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通过身体力行,恪守廉洁行为和准则,成为其他学生的学习榜样。同时,高校还应积极鼓励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积极组织参与多样化的廉洁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研讨会和辩论赛等,以增强大学生对廉洁行为和廉洁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还应发挥其监督职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大学生中的不廉洁行为,涵养校园内的良好风气。同时,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在学生与教育工作者之间应当构建起沟通的桥梁,推动高校廉洁教育的有效实施。
(二)高校应重视并形成系统且可持续的廉洁教育
大学生的廉洁认知水平越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就会越强。因此,高校构建的系统的、可持续的廉洁教育对大学生形成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责任意识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对大学生的廉洁教育应当是多维度的而非单一的。本部分从以下六个维度探讨大学生廉洁教育,即“六维一体”的大学生廉洁教育。“六维”指的是廉政教育思想之维、廉政教育道德之维、廉政教育法律之维、廉政教育纪律之维、廉政教育职责之维、廉政教育作风之维。将“六维”内容与各种教育形式相结合,最终形成合力,推动廉洁教育的发展。
第一,廉洁教育思想之维。高校通过课堂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结合先进的社会主义思想,开展廉政教育,用先进思想武装学生的头脑,把握好思想这个“总开关”。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在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方面的重大部署,倡导和树立“以廉为荣,以腐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廉政思想观念,自觉净化腐朽思想,践行廉洁行为,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成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新时代大学生。
第二,廉洁教育道德之维。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来告诫广大师生要常怀礼义廉耻之心。我们必须在学习、工作、“修身”、“持家”等过程中通过自我评价、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评等方式,提升能力、升华思想,从而不断提高自身关于“廉洁”“清正”的道德水平和良好的行为习惯。[3]教师通过课堂讨论、道德模范学习等方式,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自我约束力,从而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第三,廉洁教育法律之维。结合《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国家教育考试违纪处分办法》等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开展廉政教育。在思想政治课程的相关章节融入法律知识,使大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增强法治意识。融入案例分析,让大学生认识到违法行为的后果,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教育引导大学生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树立法律意识,指导自身行为,实现廉洁做人、廉洁做事。
第四,廉洁教育纪律之维。结合政治纪律、工作纪律、劳动纪律、课堂纪律、考试纪律等,从纪律层面开展廉政教育。树立纪律意识,提倡遵守纪律,守住纪律底线。明确纪律要求,通过纪律教育和实践活动,使大学生认识到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增强他们遵守规则、尊重他人、维护集体利益的责任感。
第五,廉洁教育职责之维。通过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让学生体验不同职责,理解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从而提升他们承担社会责任、服务社会的能力。
第六,廉洁教育作风之维。作风是指在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态度或行为风格。[4]作风教育强调大学生的务实精神和工作态度。我们应倡导勤奋、诚实、创新的学风,反对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通过学术研究、项目实践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他们解决问题、服务社会的能力。
高校通过综合运用“六维一体”的廉洁教育手段,可以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廉洁意识,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五、结语
廉洁教育不仅是培养大学生个人品德与道德自律的重要途径,更是激发其社会责任感、促进全面发展的关键力量。高校通过构建六个维度的系统的、可持续的廉洁教育体系,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廉洁认知水平,深化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理解与认同,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将廉洁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大学生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自觉承担起对家庭、社会乃至国家的责任与使命。加强廉洁教育,对于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汉)王逸.楚辞章句[M].黄灵庚,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203.
[2]沈壮海,罗永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23:166.
[3]李玉华,孟鸿.当代大学生廉洁观的塑造与培养[J].社科纵横,2009(9):133-135.
[4]张福俭.新时代大学生人党培训教材:图文版[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2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