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为思政课改革创新确定了方向和原则。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对标“大思政课”建设方案的基本要求,把准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升的现实困境,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拓宽教学场域等路径切实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大思政课;思政课教师;教学实效性;路径探索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1]2022年7月25日,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简称《方案》)明确指出要“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2]。这不仅为新时代学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思政课教师提升教学实效性指明了方向。
一、“大思政课”视域下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价值意蕴
“大思政课”是指思政课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充分挖掘社会生活中的教育元素,运用现实社会生活素材丰富思政课内涵,创新教学方法,以求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做法及其形成的课程格局。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是指思政课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教学实效受外部环境、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因素的影响。[3]其中,“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4]。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主导者,其业务素质水平、思想政治水平、理想信念状况、主体意识等方面都会对教学的实际效果产生影响。
(一)“大思政课”指明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新发展理念
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系统教育的使命任务,是培养让党放心、有爱国奉献精神、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教学主体,伴随着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实践,其教学理念也发生着从以单一传授知识为核心向以“知识—价值—能力”的综合发展为核心变化升级。[5]“大思政课”注重引入现实社会生活元素,拓展思政课的教育资源、教育场域、教育途径和方法,以此增强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获得感。提升教学实效性,需要思政课教师进一步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遵循“大思政课”新理念建设要求,以实际行动持续推进思政课的改革创新。
(二)“大思政课”引领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目标导向
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思政课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方案》聚焦立德树人目标,从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6]等方面引领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新时代思政课内涵式发展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学实效性,而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则需要思政课教师在课堂内外以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学术知识引领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勇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为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三)“大思政课”突出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效果导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在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全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根本性转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成效明显,思政课建设、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课程思政全面推进”[7],思政课育人成效得到提升。但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大学生的思想、心理随之发生变化,产生了一些新问题和新困惑,这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带来新任务和新挑战。而“大思政课”强调从问题出发、关照社会现实,为此,思政课教师要有意识地将社会大课堂与思政小课堂有机结合起来,突出思政课铸魂育人的课程属性,整合教学资源,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标,持续提升育人成效。
二、“大思政课”视域下思政课教师提升教学实效性的现状审视
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措施的大力支持下,思政课教师素质得到整体性提高,但仍存在一些短板,制约着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一)对教学内容的理论把握与阐释能力不足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讲道理”实质上是要求思政课教师运用有效方法、手段将教学内容背后的哲理、学理和事理讲清楚、说明白,进而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然而,部分思政课教师缺乏对理论的科学理解与深刻阐释,无法将教学内容背后蕴含的道理讲准、讲深、讲透、讲活,从而降低了思政课的吸引力,削弱了学生主观学习意愿,进而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
一是思政课教师对理论把握的能力不足。理论把握能力指的是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的理解与解构能力。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受学历、年龄、教龄及专业等因素的影响,对学科前沿问题的感知不够敏锐、研究不够充分,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理解和把握不够主动,缺乏学术思考与科研积累,因此在教学中面对教学重难点、学生困惑点以及社会热点时,难以从理论高度、学术深度剖析问题,不能一针见血地点明问题本质,从而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二是思政课教师对理论阐释的能力不够。理论阐释能力是指教师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体系和教学语言的能力。思政课是一门兼具政治性与学理性的课程。思政课教师肩负着对党的创新理论进行学理阐释的重要责任,需要将理论话语转化成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教学语言。但部分思政课教师既不注重对教材内容的分析,也不重视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来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在课堂上干巴巴地读教材、念文件,阻碍了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能力不强
思政课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8]。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的重要抓手,是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的桥梁,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效性。教学方法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但当前部分高校的思政课教师未做到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对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规律了解不足,忽视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是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与学生的有效互动。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灌输式“我讲你听,我教你学”的单边教学活动依然存在,导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不足。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和消极应付,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也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难以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影响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是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不畅。新媒体、新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深受当代大学生的喜爱,应该成为提升思政课教学亲和力和感染力的有力工具。然而,部分思政课教师在使用虚拟技术、数字资源时,往往会忽视新技术、新媒体与教学内容的关联度、与课程性质的契合度、与学生兴趣点的适配度,导致师生双方对信息化、数字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未能形成价值共识,缺乏持续创新应用的内生动力。
(三)对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能力不强
近年来,随着思政课建设的不断推进,党和国家愈加重视思政课教学资源建设,颁布并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如《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等。在这些文件的指导下,思政课教学资源建设成果丰富,也为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教学资源关键在应用。思政课教师面对丰富多元的教学资源,存在对资源的优化整合能力不强的问题,制约教学效果的提升。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乏对教学资源本身的优化设计,资源使用有效性不足。特别是一些热门教学资源,教师缺乏对资源的加工优化,常常原封不动地将其搬运到课堂上,导致其在不同课堂的教学中被重复引用,不仅无法有效辅助教学内容的展开,也会降低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
二是缺乏对虚拟教学资源有意识地整合利用,资源利用多样性不足。部分思政课教师习惯使用视频、音频等常规教学资源,忽视对国家或地方建设的网络虚拟资源的挖掘利用。虚拟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有效破解时空限制、经费不足等难题,同时可以将学生带入虚拟情境,增强其学习兴趣,提升其学习效果。
三、 “大思政课”视域下思政课教师提升教学实效性的有效路径
(一)夯实理论基础,丰富教学内容
1. 坚持纵向贯通与横向联动,做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衔接
一方面,高校思政课的内容有不少部分与中学课程的内容相似或一致。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不同教材的章节内容有重复交叉之处,如“伟大建党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内容。如果思政课教师对这些内容进行同角度、无差异的讲解,重复的教学内容就会降低学生的获得感,阻碍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思政课教师要遵循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螺旋式上升的基本规律,一方面做好纵向贯通,对于学生已经在高中之前学过的内容,要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角度剖析重复知识点背后的本质及其原因,让学生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做好横向联动,结合高校不同课程的性质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例,伟大建党精神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位于有关“中国精神”的篇章,其教学重难点在于分析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而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中,教师需要着重分析“为什么要继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因此,思政课教师要立足不同学段与课程,用自身扎实的学理、哲理等积累,将教材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将道理讲准、讲深、讲透、讲活。
2. 紧贴时代发展,与时俱进讲好党的创新理论
思政课必须与国内外形势紧密联系,只有这样才具有生命力。由于形势是不断变化的,加之思政课的教材编写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稳定性,这就要求教师不断调整和补充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富有时代气息,在教学中及时融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让学生感受并领悟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特点。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为例,这是一门需要将世界政治经济的新变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活实践融入思政课的课程。例如,教师在讲授“一带一路”的相关内容时,要及时补充“一带一路”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凸显教学内容的时代特色与现实意义。
(二)立足学生实际,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有章,教无常法,贵在得法。改革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是增强思政课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的必要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立足学生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富有创造性地完善原有方法、探索新的方法。
1. 摸清学生的关注点,用好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有助于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同时,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数字化的教学手段或平台,精准收集不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与理解程度的信息。这不仅可以为之后的个性化教学奠定基础,也能成为过程性考核的重要数据来源。此外,学生的发言也可以激发教师的灵感,形成良好的教学相长效果,推动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充实,提升教学效果。
讨论式教学法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思政课教师的全过程主导,讨论的主题、形式、目标都必须由教师来确定,过程由教师来引导,最终还要由教师来总结。在总结环节,教师需坚持意识形态的导向性,善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剖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及本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2. 找准学生的困惑点,落实研究性教学法
在思政课教学中,对于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较弱的学生而言,单纯的理论讲解往往会让他们感到困惑与枯燥。研究性教学法的优势在于,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与教师一起分析、探讨甚至辩论,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
经过小学、初中特别是高中阶段的系统学习,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同时,大学生能熟练运用新技术和新媒体,这都是大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的基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中“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一章的教学为例,可以让学生结合身边生态治理的事例来理解理论内容,从身边事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合理利用新技术、新媒体,挖掘事例背后的理论支撑。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也有益于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优化整合资源,拓宽教学场域
教学资源属于教学的基本要素,贯穿教学全过程。合理选择并使用教学资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升教学的吸引力与针对性;还能充分调动校内外的实践资源以及线上线下的场馆资源,丰富教学形式,拓展教学场域。
1.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9]“大思政课”强调实践教学,其目的在于帮助和引导学生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变,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实现对理论的认知、认可再到认同。因此,实践教学不仅是理论教学的延伸,更是对理论教学的升华与检验。提升教学的实效性,需要思政课教师按照“大思政课”建设要求,做好理论与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在具体的教学中,思政课教师可以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社会调研等,引导学生感受时代的伟大变革与伟大成就,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 坚持虚拟与现实相结合
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融入思政课教学,让鲜活生动的实践素材成为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力量支撑;另一方面,“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0]。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运用国家或地方的融媒体矩阵做好虚拟资源与现实资源的有机结合,根据教学需要,立足课程特性,结合教学内容,突破时空限制,引领学生了解社会主义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四、 结语
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是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与前提,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思政课教师要按照“大思政课”的建设要求重塑思政课教学生态,探索思政课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新格局,把提升教学实效性作为自己的主体使命予以践行推进,久久为功。
参考文献
[1]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成为自觉追求——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在中国人民大学师生中引发热烈反响[N].人民日报,2022-04-26.
[2][6][7]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2(10):8-14.
[3]杨勇兵,綦玉帅,王伟.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7):92-96.
[4]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5]徐蓉,张飞.试论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三重境界[J].思想教育研究,2022(12):95-101.
[8][10]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9]“‘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