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丰富和发展

2024-10-23 00:00洪明星
桂海论丛 2024年3期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从文化与实践、文化与人民、文化与阶级、文化与道德、文化与意识形态、文化与传承发展六个方面,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等一系列原创性观点,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之问,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而构建和完善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根本遵循。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图分类号:A81;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24)03-0016-1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多民族国家治理现代化互构机理及优化策略研究”(22BMZ004);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广西行政学院)2024年春季学期教学专题项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2024JXZT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时代命题,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行谋篇布局,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形成视野宏阔、主旨鲜明、系统完备、内容丰富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科学理论——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强大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关于建设和发展无产阶级文化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把现实的人作为逻辑起点,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价值旨归,具有深刻的实践性、人民性、阶级性、价值性。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方向,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使命任务、基本遵循、战略布局、策略路径等问题,从文化与实践、文化与人民、文化与阶级、文化与价值、文化与道德、文化与意识形态、文化与传承发展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进一步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从文化与实践的关系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人的活动是自由自觉的物质活动,文化是人的物质力量的对象化。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1]163人与动物的最本质区别在于人的活动是自由自觉的。动物为了满足自身发展需要,也许能够利用自己的器官(如四肢、牙齿、角)等从自然界获取现成的物品,但这终究是一种没有选择自由、没有意识支配的动物本能。而人类则不一样,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能够以自由自觉的方式从自然界获得物品,这是一94jkKJh/7kXS9eoocNbxMA==种受意识和目的支配的能动的活动。一方面,人类已经从只能按照遗传方式进行活动的动物本能中摆脱出来,能够从多种可能的活动中按照意识和目的的支配选择自身的活动;另一方面,人类的活动已经实现对纯粹的自然活动的超越,成为具有社会特点的实践活动。人类的活动作为一种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能够利用工具、制造工具进行改造自然,不仅能够生产出满足自己需要的对象,还使被改造的自然打上人类活动的印记,使自然成为人类的作品。因此,自然在人的自由自觉活动中成为“人的精神的无机界”[1]95,成为人类的物质力量的实践确证。文化作为自然人化的结果表达,是人类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恩格斯指出:“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本身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2]

历史唯物主义是从人类解放和自由实现的维度上来审视历史主动问题的,承认文化的积极意义就是承认人类实现生存意义的主动,亦指人类能够在精神力量支持下挣脱枷锁成为社会历史的主人。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将文化的实践意义从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提升到文化自信的新高度,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新时代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厘清了文化自信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3]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在回应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主题上,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文化自信”,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具有基础和决定意义的精神支柱。

第二,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厘清了文化自信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辩证统一关系。文化是国家之基、民族之魂,任何不珍惜本国本民族文化和历史、丢掉思想文化本质的国家和民族,都是不可能长久存在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3]17鸦片战争以来,为了挽救中华民族危亡,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英勇牺牲,中华文化在这个过程中起到极为重要的精神支撑作用。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提供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文化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一个民族的复兴既需要以强大的物质力量为基础,也需要以强大的精神力量为支撑。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方向,从文化与人民的关系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人类社会历史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通过自由自觉的劳动生产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真正主人。然而自从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出现之后,劳动过程就逐渐被“异化”,劳动者受到劳动奴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深刻阐述了劳动异化的过程,指出社会分工虽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自己对立的力量”[4]537。社会分工一旦形成,人们就被限制于一个强加而不可超脱的活动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4]537异化的分工必然导致异化的劳动产品分配,异化的劳动产品分配又必然导致异化的个体财产关系,私有制就是这样产生的。在私有制条件下,人的社会关系逐渐转化为物的社会关系,人的能力逐渐转化为物的能力。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活动的社会性、产品的社会形式以及个人参与生产的社会关系被以货币(交换价值)的形式进行物化,整个社会的劳动产品和劳动方式都成为与劳动者毫不相干的异己力量,劳动者只能把自己的劳动能力交给拥有劳动条件的人去支配,劳动者除了感到对劳动的无力、对自身的质疑以及对劳动产品和整个社会关系的不满,只剩下被剥夺和被奴役的悲惨命运。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从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实现自由解放的学说。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方向,提出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根本立场,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第一,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文化建设“为了谁”的根本问题,要求坚持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文化建设导向。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始终以人民勤务员的身份服务人民,始终把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统一起来,始终把自己作为人民利益的维护者,始终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鱼水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3]12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是文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包括文艺工作、新闻舆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等一切文化工作,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导向。

第二,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文化建设“依靠谁”的根本问题,要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文化建设导向。文化建设的根本动力来自人民,文化建设的一切创新和发展也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5]19因此,人民是当之无愧的历史创造者,也是当之无愧的文明书写者,人民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依靠力量。

第三,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文化建设“服务谁”的根本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从“现实的人”出发、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作为文化表达的主体,把人民群众作为文化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服务人民作为文化工作者的天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的质量、品位、档次的要求也水涨船高,需要创作生产更高质量、更好品质、更具档次的文化产品,以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都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5]20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文化工作全面领导的原则,从文化与阶级的关系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自然的对象化意义是以人的社会性为前提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自然为联系纽带。马克思指出:“一切生产都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式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6]24虽然生产是在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活动,但这种活动必然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前提条件。马克思深刻分析了组织的起源及意义,指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7]。资产阶级四处宣传超阶级、超党派的“无党性”思想,竭力把自己装扮成全体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在企图掩盖谋求资产阶级特殊利益的同时,也企图抹杀无产阶级实现自身利益的革命性。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只能依靠无产阶级政党去争取。面对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人占有,面对资本主义文化的虚伪和欺骗,无产阶级的一切主张和利益“只有通过组成为独立政党的生产者阶级或无产阶级的革命活动才能实现”[8]。

马克思主义从实现阶级利益的层面提出阶级领导权问题,指出共产党要牢牢掌握包括文化领导权在内的各方面领导权。列宁指出:“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应当提出党的出版物的原则,发展这个原则,并且尽可能以完备和完整的形式实现这个原则。”[9]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加强党领导的文化建设原则,要求解决好文化建设中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习近平文化思想从领导核心出发,深刻阐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必须体现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国防军队、祖国统一、外交工作、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哪个领域、哪个方面、哪个环节缺失了弱化了,都会削弱党的力量,损害党和国家事业。”[10]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

第二,习近平文化思想从领导优势出发,深刻阐述了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未来的选择。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文化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文化篇章。

第三,习近平文化思想从文化安全出发,深刻阐述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生命线。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百年发展中始终把文化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推动文化事业不断走向新的繁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否则,中国式现代化就会偏离航向、丧失灵魂,甚至犯颠覆性错误。”[11]因此,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创新时代潮流,坚决破除一切阻碍中国式现代化顺利实现的障碍;更加自觉地维护中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更加自觉地防范各种风险,坚决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

四、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文化与道德的关系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善恶美丑是人们在比较中产生的,价值是人类把握世界的特殊的精神实践方式。在剥削社会里,沉重的道德枷锁使人们处于普遍的精神麻木之中,“那些不感到自己是人的人,就像繁殖出来的奴隶或马匹一样,完全成了他们主人的附属品”[12]409。个体是社会存在物,个体的生命表现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但是,剥削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已经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体对立起来了,人们陷入一个持续已久的庸俗的政治动物世界:“这种秩序是在许多野蛮的世纪中产生的和形成的,它现在已成为最终的制度出现在我们面前,这种制度的原则就是使世界不成其为人的世界”[12]410。当人们彼此粗暴对待时,整个社会就只能呈现出粗鄙、低下的特征:“愚蠢庸俗、斤斤计较、贪图私利的人总是看到自以为吃亏的事情;譬如,一个毫无教养的粗人常常只是因为一个过路人踩了他的鸡眼,就把这个人看做世界上最可恶和最卑鄙的坏蛋。”[12]148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得到合理的解决,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道德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使人从愚蠢庸俗、斤斤计较、贪图私利中超脱出来,在远大理想追求中更好地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深刻指出:“尊严就是最能使人高尚起来、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崇高品质的东西,就是使他无可非议、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13]

马克思主义认为,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界的本质统一,为了实现人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的人道主义,国家应该推进道德建设。例如,马克思在《第179号“科伦日报”社论》中写道:“国家本身教育自己成员的办法是: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成员,把个人的目的变成大家的目的,把粗野的本能变成道德的意向,把天然的独立性变成精神的自由;使个人和整体的生活打成一片,使整体在每个个人的意识中得到反映。”[12]118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社会建设各方面,推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不断向前发展。

第一,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14]163核心价值观既是中华民族赖以维系的重要精神纽带,也是全体人民借以发展的共同思想基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公共道德和公共精神的整合和提升,是维护社会秩序良好运转,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4]168,“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14]168。

第二,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要求。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要求上,习近平文化思想要求分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国家层面要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要追求面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目标,尊重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体现社会公平正义和实现社会良法善治的社会主义社会;个人层面要追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目标,培养富有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公民。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这一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切实抓紧抓好。”[15]

第三,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分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路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把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向社会各个方面,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我们身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支柱,成为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14]164

五、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从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意识形态既具有阶级性又具有价值性,是以服务经济基础为目的、以思想观念为存在形式的政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是指意识形态总是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的,维护和实现阶级利益是其根本目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曾经深刻分析以往一切剥削阶级意识形态的虚伪面纱:“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16]意识形态的价值性,是指意识形态建立在一定的思想文化价值的基础上,从道义和价值上为政治统治提供合理解释,是政治合法性的思想文化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以政府、议会、法院、警察、监狱等构成的非观念的政治上层建筑是“披上强制甲胄的领导权”[17]的,而意识形态能够以渗透的方式对人民的思想进行影响,在政治统治中起到更为基础的作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到极端重要的位置,提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不断丰富发展。

第一,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分析意识形态的阶级统治作用,指出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8]意识形态领导权是一种大众同意的文化领导权,如果统治阶级失去民众同意或认可,那么统治阶级的统治就不再是“领导”,而仅仅是统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9]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核心和关键在于人心,人民相信不相信、人民认可不认可、人民同意不同意,决定其领导权能否得到实现。

第二,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分析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特征,指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19]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所以能够对虚伪性和欺骗性实现超越,是因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国共产党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

第三,习近平文化思想要求旗帜鲜明同各种错误言论作斗争,为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就党校工作、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网信工作、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等发表一系列讲话,要求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要求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巡视巡察内容,要求各条战线各个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密切协作,共同织牢意识形态安全之网。要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及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出发点和要求,深入分析各种错误言论的表现与危害,揭露宣传这些言论的人背后的险恶用心和目的,让人民群众看清楚其真实面目。要树立大宣传工作理念,全国上下“一盘棋”,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话语是一种权力性结构或结构性的权力,话语以内容剔除、意义禁忌等方式,使话语表达出现失声或缺场,“弦外之音”的隐喻和暗示得到规范,进而构建权力调控的规则和系统。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要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面向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加快推进理论创新,积极抢占现代人类文明的价值观高地。

六、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从文化与传承发展的关系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恩格斯指出:“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是马克思和我都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20]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现实生活生产与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7]392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总是以一定的历史条件为基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不能例外。“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21]

马克思主义充分肯定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人类历史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指出人类继承、收藏、保护、研究和创新前人的成果与作品不仅体现着后人对前人劳动成果的一种特殊感情,而且是后人对前人作品中凝聚着的人类共同的智慧与力量,劳动的依恋、爱慕与欣赏,本质上是对人类本身的爱慕与欣赏,进而实现对人类自身的超越。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不断丰富发展。

第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系统阐发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目标任务、遵循原则、践行路径和基本要求,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持续推进,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不断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如何做好传承发展工作事关重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22]

第二,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推进中华文明现代转型进而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人类文化新形态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论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逻辑:“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首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其次,“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最后,“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人民大众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

第三,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现代文明的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我们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切实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我们要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凝练和打磨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0.

[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67.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8.

[9]列宁.列宁全集:第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93.

[1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66.

[11]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J].求是,2023(11):4-7.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6.

[1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07.

[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0.

[17]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熙,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22.

[18]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1).

[1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20(1).

[2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5.

[2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0.

[2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203.

责任编辑陆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