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是贯穿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原则;坚持自信自立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神特质;坚持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品格;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要求;坚持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思维方法;坚持胸怀天下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格局境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内蕴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价值立场、理论特质和实践要求,我们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图分类号:G02;G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24)03-0004-12
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文化思想领域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1]18-19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具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在本质属性和哲学精华的基础上,依据实践发展和领域特色,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立场、基本观点、实践要求等的深刻凝练,蕴含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始终贯穿和体现着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等方面深入阐述、分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蕴,对于深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价值取向问题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2]人民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本质属性,“坚持人民至上展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鲜明的价值观”[3]。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科学回答了文化建设“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来享”等重大问题,体现了鲜明的人民性。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目标。价值目标解决的是文化建设“为了谁”这个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与此同时,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大力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充分彰显了服务人民、为了人民的鲜明价值导向。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4]316他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4]314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把握了人民立场这个立足点,才能准确把握党和文化建设事业之间的关系,才能准确把握好党性与人民性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明确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确保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将人民对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新期待新要求作为新时代党的文化建设的基本动力,自觉肩负起在新时代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的文化使命,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了谁”的问题。
坚持发展依靠人民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基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1]19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坚持人民是文化创造的源泉。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4]316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以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价值追求,切实深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切实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汲取文化创作养分,不断推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坚持文化的发展动力来自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5]人民是社会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紧紧依靠人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不断激发全民族推进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强调要在完善社会主义文化领导体制机制、优化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环境、培育文化创新人才上持续发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伟力,深刻回答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依靠谁”的问题。
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归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根本政治立场和鲜明政治优势,也是贯穿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一根红线[6]。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人民至上根本立场,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成果的享有主体,坚持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归宿,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文化在提升人民精神境界、丰富人民文化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强调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为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新时代党的奋斗目标,致力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文化发展的普惠性上,习近平文化思想致力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强调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不断增强,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深刻回答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果由谁来享”的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1]19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7]自信自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特有精神气质,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文化思想领域的最新成果,自信自立是贯穿其中的思想基点和内在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需要理解‘文化自信自强’的深厚的历史积淀、科学的理论内涵和坚实的实践基础。”[8]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深入推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历史主动精神得到更好发扬。
坚持文化主体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立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主体性决定着一个国家或民族能否在精神上实现独立自主,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的坚定自我,有了承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坚定自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9]9文化上的独立自主是文化主体性的基本内核和重要支撑,独立自主的文化赋予国家和民族以文化自信的精神内涵。回顾过去,独立自主的精神贯穿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发展史,生发于中华民族抵御自然灾害、抗击外来侵略、追求美好生活的历史过程。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一度遭受削弱。习近平文化思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一步激活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精神,使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坚定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在要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繁荣兴盛的精神支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坚实的精神基础。首先,坚定文化自信必须不断筑牢文化自信的基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0]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阐明了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来源、基本途径和原则要求,深刻彰显了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深刻揭示了文化自信在文化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复兴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推进“两个结合”为根本遵循,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任何理论和文化都是特定时代条件下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产生的,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9]4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两种文化形态尽管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具有高度契合性。这两者的结合是相互成就的结合,即在结合的过程中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内涵和民族文化底蕴,而经由“结合”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形态,在产生深刻的“化学反应”中孕育了新的文化生命体。
推进文化自强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目标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1]42推进文化自强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应有之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使命。新时代推进文化自强应包含以下三个维度:首先,继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是社会层面的目标。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既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选择,又是促进社会和谐、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条件。新时代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必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1]4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国家层面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最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民族层面的目标。“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命题充分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建设中的“根基”和“命脉”价值,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互融共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守正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守正创新的思想方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体现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体现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1]20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在守正创新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定不移推进“两个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等多重重大关系,做到了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习近平文化思想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文化思想领域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中国新篇章,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因为它既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又立足当下作了许多新发展,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辩证意蕴。
守正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本质要求。坚持守正,需要始终坚持两个“脉”,即马克思主义之“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脉”。首先,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的“魂脉”之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11]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决定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立场、价值取向和本质要求。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依据,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中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与实践向前发展。其次,守正守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之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1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哲学思想、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点至今仍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和延续具有决定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提高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大力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崭新的时代内涵,并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治国理政,有力地凝聚了民族精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积淀了深厚经验、提供了有利条件。
创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发展要求。创新就是勇于开拓,不断推陈出新,是在守正的基础上继续推动文化传承和发展。完成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必须把握好守正与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守正是有创造性的守正,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但不拘泥于任何形式。创新是有继承性的创新。文化的生命在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延续,又是文化创新的结果。守正创新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打开了新时代文化创新的新空间,巩固和加强了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9]6推进文化创新,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既要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又不能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守正与创新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向前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又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守正与创新中不断取得新的文化发展成就。
坚持问题导向,既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实践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其中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坚持问题导向,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13]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紧紧围绕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矛盾观、发展观和实践观观察和思考中国文化发展,深刻把握问题的本质和实践的要求,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之上的理论创新,指引全国人民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0b3ef5fceb6cd3b1d39ac09412dc21c7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用矛盾的观点发现和分析问题。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是事物联系的实质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深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之中,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大矛盾关系。首先,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文化发展差距,坚持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其次,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努力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命题,努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相向而行、融合互促。最后,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我国综合国力与国际话语权不相匹配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14]习近平文化思想积极推动中华文明走出去,通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华文化,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习近平文化思想积极推动全球治理,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全人类共同价值、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等,不断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推动人类文明共同发展。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马克思主义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把世界看作一个有机联系和发展的整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总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前进的。”[13]实现发展的过程从根本上说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充分肯定我国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需要直面其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领域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坚持以发展的眼光推动文化守正创新。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巨大的生机与活力,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在文化建设目标上,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方位和人类文明发展大势,提出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的文化使命,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用实践的观点探讨和解决问题。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5]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16]坚持问题导向,就要在掌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又通过实践不断解决问题。首先,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需要,针对实践中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文化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其次,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持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文化理论创新,为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供方向指引、行动指南。最后,习近平文化思想紧紧围绕解决我国新时代文化发展矛盾,不断夯实人民群众的文化实践主体地位,深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践,以了解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实现人民群众文化利益、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为着力点,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范畴。系统观念实际上是一种整体观念、全局观念,坚持系统观念,就是坚持从事物的整体和全局出发,在深刻把握事物性质、内部矛盾、特征的基础上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认识事物,坚持以系统全面、普遍联系、不断发展的观点来推动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文化思想领域的最新成果,以恢宏文化视野谋划战略全局、以辩证思维解决矛盾问题,“是发展的、全面系统联系的、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的思想”[17],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实践中的智慧结晶,引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这个过程中,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基础性的思想方法。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全面系统的思想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内容丰富,涵盖了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教育工作、文艺工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体制机制等社会精神生活各个领域。从个人层面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致力于推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出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提升人民群众精神境界、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等重要内容,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需要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归宿。从社会层面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致力于推进社会文化繁荣兴盛。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8]。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促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健全文化公共服务体系等重要内容。从国家层面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文化建设工作作了一系列重要部署,明确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提出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要论断。从民族层面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致力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刻阐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统筹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和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与时俱进的开放思想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根据社会生活的变化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提出新的文化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的思想体系,具有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理论品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两个大局”出发,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时代要求和人类文明共同发展的历史趋势,提出了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论断,强调要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作出“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43的要求。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使命。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日益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外宣传工作,提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19]等重要论断。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的思想。首先,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文化建设历史性与现实性的关系。习近平文化思想统筹中华文化的历史和现实实践,坚定不移推进“两个结合”,既重视中华民族伟大文化历史实践,又注重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实践相衔接,在继承与发展、守正与创新之中体现出鲜明的时空辩证逻辑。其次,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文化建设目标性与价值性的关系。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需要作为文化实践主体的人民群众来推动,而文化建设又为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精神生活提供精神动力。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人民至上,在实现文化建设目标的过程中将文化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深刻把握价值目标与发展目标辩证统一的关系。最后,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文化建设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习近平文化思想尊重世界各民族文化发展的自主性与多样性”[20],深刻把握文明交流互鉴规律,站在推动人类文明共同进步的战略高度,深刻把握世界文化交流发展格局,致力于推动中华文明发展进步和人类文明共同发展,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文明倡议、全人类共同价值等,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天下情怀是其目标任务、价值归宿和世界胸怀的统一,立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回答“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实现了历史使命与时代主题的统一、民族精神与世界胸怀的统一、中华文化发展与人类文明共同进步的统一,展现了崇高的使命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天下情怀深刻体现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价值观、推动人类文明共同进步的文化使命观、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文化责任观。坚持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天下情怀对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致力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对于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交流互鉴、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文化思想致力于推动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1]46“展形象”作为我国文化工作的重要定位和文化传播的重要指向,是提升文化话语权、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实现文化自信自立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刻的精神追求,是我们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最大的底气。新时代要以“第二个结合”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让中国声音在海外“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听而信”,更好地展示中国形象、掌握话语主动、引领国际舆论。必须在优化拓展话语内容、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推动多元主体参与、健全话语效果评估机制上持续发力,加快形成中华文化的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
倡导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当前,全球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类社会越来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文化思想秉持开放包容,主张在文明交流互鉴中促进人类文明共同发展,遵循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指出:“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21]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不推崇一元文化,而是用多元文化组成的共同文化来化解文化冲突、凝聚文化共识、推动人类共同繁荣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先后提出了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等一系列对于深化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的主张,致力于反对霸权主义、化解文化交流争端、消解意识形态偏见,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和推动全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积极推动人类文明共同进步。尊重文化多样性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前提。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特征,也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必须深入了解和把握各种文明的悠久起源和丰富内容,让一切文明的精华造福当今、造福人类。”[2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天下情怀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文化交流超越文化隔阂、以文化互鉴超越文化冲突、以文化共存超越文化优越,以文明平等、互鉴、包容推动世界文化共同繁荣进步。推动人类文明共同进步,必须深刻把握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内在关系。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步对于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具有重要作用,而全球文化交流也会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产生重要影响。必须把握好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中华文明与人类文明共同进步的内在规律,深刻阐释和把握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意义,不断完善全球文化交流格局,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
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23],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其中贯穿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蕴含深刻的思想智慧,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深入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的重要基础。在贯穿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坚持人民至上”包含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价值取向、实现路径、实践动力的科学回答和阐述,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领域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运用和创新发展。坚持自信自立,就是要扎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土壤,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守正创新,就是要守住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进“两个结合”的基础上坚定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立场和发展方向,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供实践指引。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坚持矛盾观点,坚持从实际出发,把握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断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坚持系统观念,就是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坚持从事物的整体和全局出发,全面系统地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各种关系和问题。坚持胸怀天下,就是要坚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把握好文明交流互鉴规律,坚持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推动人类文明共同进步,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为全球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开放发展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并为完成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学的实践指南。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7.
[3]冯颜利.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蕴[J].探索,2024(1):2.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128.
[6]王虎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根红线[N].北京日报,2024-03-04(9).
[7]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2).
[8]郑保卫,郑权.新时代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历史逻辑、思想内涵与实践路径[J].东岳论丛,2023(11):6.
[9]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3.
[1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2.
[12]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J].求是,2022(14):12.
[13]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年轻干部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N].人民日报,2020-10-11(1).
[14]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习近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87.
[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16]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2).
[17]陈文旭,聂嘉琪.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J].河南社会科学,2024(2):5.
[18]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44.
[19]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01-01(1).
[20]荣枢.习近平文化思想中蕴含的辩证思维方法[J].学习与实践,2023(12):21.
[21]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9-05-16(1).
[22]习近平复信希腊学者[N].人民日报,2023-02-21(1).
[23]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N].人民日报,2023-10-09(1).
责任编辑韦荣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