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的环境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实践

2024-10-23 00:00郭雪洁李璇杨昊澄张永昊杨亚冬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4年19期

摘 要 随着环境污染与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凸显,环境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以给水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为例,探讨基于产教融合的环境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通过分析当前环境类专业课程教学现状与挑战,提出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方案,包括重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组建校企联合教学团队、搭建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全过程多维度评价体系等。实践结果表明,该教学改革可以有效提升师生综合素质,为环境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本研究不仅为高校环境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参考,也为推动产教融合在环境教育领域的深入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关键词 产教融合;环境类专业;给水工程;教学改革;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4)19-0151-04

0 引言

2017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

义”[1]。产教融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和我国产业优化升级的动力[2]。深化产教融合是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应用型大学内涵建设的关键所在,要积极探索实践产教融合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产教融合注重教育的实践性和针对性,借助教育与产业的双向交流,紧密对接社会发展需求,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3]。新形势下,环境污染严重和资源能源匮乏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的发展。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以及生态经济战略的全面实施,国家对于环境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4]。

因此,在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有助于实现知识与实践的有机融合,以满足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需求。本文以给水工程课程为例,探讨产教融合背景下的环境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

1 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给水工程作为环境类专业的课程,其实用性和专业性都极强,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学生需要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辨别、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然而,在大力推进产教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培养这种能力方面往往显得力不从心,难以满足现实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适应性不强,存在与产业需求不匹配、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由于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相对较慢,导致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应用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技术层面,更体现在对产业最新动态和前沿技术的把握上。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的不匹配使得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难以直接应用到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这无疑会加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社会认可度。

1.2 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传统教学模式下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由于缺乏实践环节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受到限制,难以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1.3 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过程性多维度考核难以

体现

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往往过于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而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评价。这种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方式不仅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欲望。同时,过程性多维度考核的实施难度较大,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有效融入这种考核方式是当前教学评价体系改革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2 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为了满足国家和地方对环境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聚焦行业企业的前沿技术和实际问题,重构教学知识体系;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展混合式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整合教学资源,打通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壁垒,将企业的实际问题和需求引入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全过程多维度教学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等多个方面,以提供更全面、更客观的评价结果。

2.1 重构类型化教学内容

以学生为中心,结合行业需求重构教学内容,形成类型化的知识体系结构,实施模块化教学。结合学情将知识点以类型进行细化,分为概念型知识、原理型知识、计算型知识和应用型知识,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各类知识,清晰地把握学习的重点和方向。以“明概念、知原理、懂计算、会应用”为基础,特别邀请企业工程师共同参与课程内容设计,将企业的实际案例和前沿成果融入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企业的实际需求。重构后的教学内容将工程案例作为载体,将与企业岗位需求对应的工作内容作为驱动力,兼顾理论知识的基础性、实用性和前沿性,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兴趣和动力,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匹配企业需求。

2.2 改进混合式教学模式

利用信息技术进一步改进教学模式。将线上SPOC平台与雨课堂等现代教学工具与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形成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的综合性教学框架,有效改进教学模式。

课前准备阶段利用线上平台详尽地发布知识点梳理与重难点解析,同时提供预习课件和学习指南,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预习活动,并发布学习任务,让学生可以提前查阅和熟悉授课内容,为课堂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课堂教学阶段积极推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中心地位。通过小组讨论、模拟辩论、实时投票等多种互动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学习变得更为生动和有趣。例如,结合家乡或本地周边城市水源调研、企业工程案例解析等从解决具体工程问题角度出发,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帮助学生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课后利用线上平台发布思考题和测试,同步开放讨论区,以便学生能够随时提问和讨论。线下布置相应的作业、课堂授课回顾和思维导图整合知识点等任务,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同时鼓励和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数字化图书馆资源进行信息检索,及时跟踪环境类领域的技术发展前沿,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和综合能力。

2.3 组建校企联合课程教学团队

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组建校企联合的教师队伍,全面提升课程教学的专业性和实效性。

2.3.1 高度重视主讲教师的工程实践经历

鼓励课程专任教师深入企业进行交流研讨,以便更加精准地把握当前企业在新形势下的用人需求。同时,大力支持教师参与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和技术创新活动,将教学科研与实际生产应用相结合。此方式不仅能够显著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还能有效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校企共赢。

2.3.2 注重引进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工作

积极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师参与课程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让企业导师将工业生产的实际案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生动的学习体验。此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还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前沿技术和市场动态,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4 搭建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平台

搭建与课程匹配的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目前,盐城工学院与盐龙湖饮用水源管理处、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单位建立了全方位的合作关系,共建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平台。通过与签约企业合作,巧妙地利用生产实习的实践环节,安排学生实地走进相关企业。由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为学生进行现场技术演示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实际给水工程相关知识,能够运用基础知识对城市给水系统的选择和构建进行评价与分析、设计或改造水厂给水系统工艺。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可以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中不断切换,不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形成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2.5 构建全过程多维度评价体系

校内专业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组成课程教学团队共同参与课程评价体系构建,借助数字化信息手段,建立一套全过程多维度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具体包括教学过程考核和期末试卷考核两部分,教学过程考核占总成绩的40%,期末试卷考核占总成绩的60%。教学过程考核内容涵盖课前预习、课堂签到、课堂表现、课堂测验、课后作业等多个环节,确保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方位跟踪与评估;期末试卷考核的特点在于多题型、多角度、全覆盖,旨在全面检验学生对于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企业导师参与过程性考核评价,并利用大量工程实践经验对期末试卷考核内容提供多维度建议,兼顾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更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此评价体系可以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成长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也为后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提供宝贵的反馈和依据。

3 教学改革成效

3.1 教学效果突出

产教融合使学生对给水工程课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根据近两年给水工程课程学生成绩分布数据(图1)显示,通过教学改革,学生整体总评成绩获得明显提升,不及格率均为零,其中2021级学生的优良率(80分及以上)高达79.41%,远高于2020级学生(60%),60~69分之间的学生占比仅有2.94%。这种大范围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表明产教融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加强对知识的掌握,能够较好地理解并掌握给水系统的组成和分类、输配水管网水力计算、给水处理工艺及设备的选择与应用等知识并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2 师生成果丰硕

基于产教融合的教学改革实现教师和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双向提升。

课程教学团队中,专业教师结合当地给水工程所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开展相关科研研究,主持和参与相关国家基金6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4项,入选江苏省科技副总3人,为学生打造了多层次实践创新锻炼平台。

学生参加各类实践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报名参加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的比例高达98%,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科和技能竞赛的获奖比例达49%,在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达11%。实践表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

3.3 示范效应显著

利用本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学内容重构、师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提升、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等多个方面的成果和经验,形成一种“能力为本、产业为要、融合为器”的地方高校环境类专业内涵建设新模式。这些教学改革措施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在企业生产中运用给水工程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关经验已向全校30个工科专业全面推广,被《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对于地方工科院校工程类专业教学模式创新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4 结束语

本研究立足于产教融合的核心思想,对给水工程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深入探究,将系统、前沿的给水工程理论知识、技术应用和工程案例等融入教学,兼顾理论知识的基础性、实用性和前沿性;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深度学习,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注重校企合作,通过组建校企联合教学团队,搭建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全过程多维度评价体系,形成基于产教融合的环境类专业课程教学新模式,有助于推动环境类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5 参考文献

[1] 楼京京,郑鹏飞,冯向荣.校企共同体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5):106-110.

[2] 张培荣,杜劲,周婷婷.产教融合背景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高教学刊,2024,10(6):6-10.

[3] 汪佳懿,董莹,罗富臣.基于产教融合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探究[J].中国高校科技,2024(1):130.

[4] 孙玉伟,刘春亮,汤茜,等.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环保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广州化工,2023,51(15):143-145.

DOI:10.3969/j.issn.1671-489X.2024.19.151

*项目来源:盐城工学院《给水工程》校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建设项目(CJRH202420);江苏省教育厅“‘新工科’背景下基于

‘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模式革新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1JSJG213);盐城工学院研究生教育研究课题“基于产教融合的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GZD-2024001)。

作者简介:郭雪洁,通信作者,博士,讲师;李璇,博士、副教授;杨昊澄、张永昊、杨亚冬,博士,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