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高质量“广播+”作品成功密码

2024-10-23 00:00:00张源洁
新闻世界 2024年10期

【摘 要】厦门广播电视集团广播中心厦门音乐广播自2021年起与厦门集美区侨英街道合作,推出广播融媒体直播节目《侨英之声》。该节目探索媒体融合新业态、团队建设新模式、商业运营新渠道、技术手段新思路,实现播出高频率、受众高触达、营销高收益,使得它作为广播电视融媒体融合成长项目,被推选上报国家广电总局。本文剖析《侨英之声》成长与运营规律,探寻高质量“广播+”作品成功密码。

【关键词】“广播+”;复合型人才;商业运营

从2021年起,厦门广播电视集团广播中心厦门音乐广播与厦门集美区侨英街道合作,创新推出广播融媒体直播节目《侨英之声》,以媒体融合新业态、团队建设新模式、商业运营新渠道、技术手段新思路,实现播出高频率、受众高触达、营销高收益,成功打造“广播+”产品生产新格局。在《侨英之声》模式的推动下,厦门音乐广播全年共推出音视频直播节目达200多场,直播时长达500多小时,有效收听收看突破两千万人次,广告营销收入数百万元,广播团队成员也迅速地成长为融媒体时代的复合型人才。

一、打造侨乡街道形象IP

厦门市集美区是被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的故乡,是著名的文教区和旅游区。它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许多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祖籍地。在现当代,这里更是文教兴盛、经济繁荣。侨英街道,诞生于21世纪之初,隶属于集美区,土地面积虽仅占全区的7%左右,但经济总量超过全区的三分之一,是厦门的“工业重镇”。为打造街道形象IP,集美区侨英街道党工委、侨英街道办事处、厦门音乐广播精心策划,构建低成本的全媒体直播系统,以沉浸式的外场连线直播和音乐广播直播间分镜切换直播等方式,通过小程序、抖音、微博同步直播,展现侨英街道的营商环境、人文历史故事、街道服务等内容。评论区开通实时互动、点赞功能,使得节目参与性极强。节目可回看,并在辖区内受访商圈、企业循环播放,增强了触及率与传播力,扩大了影响力。

2021年2月5日,广播音视频节目《侨英之声》在厦门音乐广播晚高峰时段18:00-18:40正式播出,双语版音乐MV《侨英之歌》同步播出。2022年5月12日,《侨英之声》第二季《英气侨英》正式上线,节目时长拓展到一个小时。2023年10月27日,《侨英之声》第三季正式开播,分主题地走进侨英街道辖区内的各大生产企业、商业综合体、学校、医院、人文历史场所,以及消防、派出所等单位,透过记者的眼睛、语言以及其手中的镜头向节目的听众和观众全方位展示侨英街道的方方面面。节目自开播以来,遴选侨英街道辖区内上百家优秀组织、单位和企业参与节目录制。

强化IP,拓展布局。《侨英之声》已在本地形成一定的影响力,打响了以街道形象为内容输出的品牌,在多个网络平台针对性地推出相关账号。厦门音乐广播以广播融媒体节目《侨英之声》为样本,不断拓展新领域,推出品牌推广类节目《银泰百货的美好生活》、乡村振兴类节目《主播带你游灌口》《相约莲花》《相约汀溪》《相约东孚》《翔安好所在》、政务服务类节目《湖里有神山》《江头有好料》、整合营销类节目《909帐篷音乐节》《田野里的读书会》《海上端午诗会》等。

多平台传播,扩大影响力。根据各网络平台用户画像,将“二度创作”的优质节目同步发布,扩大受众群体,构建线上品牌。

二、《侨英之声》节目主题丰富

关注营商环境。侨英街道区位优势明显,蕴含大量商机,许多企业及创业者、优秀人才在这里迎来了“高光时刻”。《侨英之声》走进侨英街道的代表企业,展现创新创业典型经验,宣传企业员工先进事迹。《侨英之声》以厦门老字号味友餐饮为例,讲述味友的发展故事:从一个5个人、80多平方米的小店,发展成为深受食客喜爱的厦门老字号餐饮品牌,十多家门店遍布厦门岛内外。味友的发展见证了侨英街道20多年的蜕变。《侨英之声》以大型国企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讲述宏发自从落户侨英街道北部工业区后,发展势如破竹,成为中国电子信息竞争力百强企业。宏发的成长离不开侨英街道无微不至的服务。《侨英之声》以集美城市发展有限公司为例,报道了集美城发追求作业的高效率、管理的智慧化,传播了 “创新城市服务,共筑人文集美”的理念。《侨英之声》以马来西亚全资IOI百货厦门集美店为例,从商业体角度来呈现侨英街道的活力和消费力,该节目播出当周的周末,IOI百货厦门集美店人流量和销售额翻番。

做深做透历史文化主题。追溯历史,揭秘人文。历久弥新的侨乡文化为人文集美蕴藏了厚重的历史积淀。一代代的侨胞和台胞在这里留下的记忆和眷恋,正伴随着这个崭新的街区迈向新发展、新跨越。

在陈嘉庚先生诞辰148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侨英之声》专门制作专题节目《传承嘉庚精神 弘扬时代精神》,纪念厦门人可亲、可敬、可学的楷模陈嘉庚。该期节目邀请了集美大学陈嘉庚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廖永健作客演播室。廖永健以丰厚的嘉庚研究成果、生动的嘉庚业绩故事,以“一个人,一座城;嘉庚风,时代潮”为脉络,结合嘉庚故里杰出代表、爱心人士,以及浒井村爱心人士捐款助学的事迹,讲述了陈嘉庚爱国爱乡、倾资兴学的光辉一生。

集美农林学校由陈嘉庚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捐资兴建,是集美学校的一部分。《侨英之声》从集美农林学校旧址改造工程启动为由头,关注重点文物活化利用。该学校的原址原貌提升改造,牵动了很多集美校友的心。侨英街道领导收到集美校友会永远名誉会长任镜波先生的短信,这封信不仅表达了对修缮工程的关注,并告知集美学校校友黄永玉先生也看到了曾经就读过的集美农林学校旧址画面,牵动了黄永玉对集美的回忆和想念。2023年10月21日,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学校110周年纪念大会在厦门举行。同时,厦门市嘉庚乡村振兴学堂暨陈嘉庚创办农林学校校史馆揭牌、温铁军教授工作室挂牌、集美区乡村振兴发展研究院揭牌等活动举行。采访报道中,有一位第二次回到嘉庚故里的年轻人,他是陈嘉庚先生的后裔,这位年轻人虽然不会说中文,而他诚挚地表达了被陈嘉庚事迹感动,会把陈嘉庚故事传播海外。

板桥,不仅是两岸同名村,还是福建省基层对台交流示范点。2023年12月14日,台湾张氏宗亲总会理事长张政雄率团一行23人,来到位于侨英街道板桥张氏宗祠祭祖恳亲。《侨英之声》节目全程记录了他们与当地宗亲畅聊祖辈、共叙亲情的温馨画面和寄语。心之相系、情之相融,该期节目感动了很多观(听)众。

《侨英之声》还讲述了“将军村”的故事。李氏宗祠是兑山人的骄傲,这里因在战争年代养育出了三位抗日名将而远近闻名。经历了数百年历史的沧桑,如今每逢节日,大批侨胞台胞回乡谒祖李氏宗祠。该期节目带着听众走进集美兑山李氏宗祠,瞻仰李友邦家族的精神与风骨。

做活街道服务主题。这些年来,侨英街道打造宜居宜业新街道的脚步从未停止,侨英街道的城市化步伐越走越快。叶厝社区霞梧步行街原是城乡接合部的典型,是脏乱差的代名词,经过科学规划与改造,如今已成为 “网红街”“打卡地”。华侨大学西侧的万科云城商圈,是一个专门为学子及年轻家庭打造的新商圈,环境卫生、临时摊管理、道路交通安全等有严格要求。《侨英之声》推出节目《走进霞梧夜经济》,节目组和集美区城市管理局侨英中队的工作人员走进霞梧步行街、美食街与万科云城,带领受众云体验该中队的日常工作。 “中队,来啦!”“中队,来这看看!”这样的温情画面在节目中多次出现。“集美区城市管理局侨英中队从城市管理者的身份向城市服务者的身份转换,得到了商户的认可。”侨英中队队长负责人说。

侨英街道中外来人口占比高,辖区内城中村众多,治安状况复杂,集美侨英派出所接警量居高不下。《侨英之声》请来了侨英派出所警务队队长林志兴。林志兴贴心为民服务,尽心竭力守护辖区群众平安,他在节目中说:“要做个心中有梦想、眼里有百姓、肩上有担当的民警,在守护辖区平安中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侨英街道形成了人人招商、人人亲商的浓厚氛围。2022年2月,街道新春上班即组织10个服务企业工作组,深入企业走访,了解企业需求。为缓解春节后企业招工难,侨英街道办联合集美区人社局、侨英街道商会于2月19日和21日在侨英人力资源市场精心举办两场企业专场招聘会,为企业和求职者搭建一个方便快捷的服务平台。《侨英之声》组成侨英招聘会节目组,了解企业缺工、招工难等情况并及时报道。

三、大力培养全媒体人才

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融媒体发展,人才成为重中之重,突破“利剑”在于大力培养全媒体人才,要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充分释放人才活力。

网络媒体快速发展,对主流媒体融合发展提出新要求。厦门音乐广播培训主持人、记者、编辑学习和掌握多种新媒体技能,广播中心与技术中心搭建起广播音视频直播团队。

采编队伍是新闻内容、生产的核心动力,必须根据媒体融合需求打造一支专业化、全能型的新闻采编团队。厦门音乐广播要求新闻记者成为多面手,具备一专多能的本领,配备齐全的专业设备,能够独立完成采、写、编、录、摄一条龙工作,同时担当多种角色,集主持人、视频记者、摄影记者、社交媒体记者等于一体。如今,“一人多职”“一专多能” “人人都是记者、编辑、主持人”等理念已深入人心并得到践行。

四、结语

《侨英之声》以多元素的呈现方式、接地气的表达形式获得网友的极大关注,口碑一路飙升,为传播侨英声音、打造侨英形象IP做出贡献。

时间跨度长,内容丰富。《侨英之声》自2021年2月(第一季)开播至今已更新到第三季。一个街道宣传的栏目做了3年多,时间跨度之长,要保持节目内容新鲜、有趣、吸引人,难度不小。令人欣喜的是,《侨英之声》节目内容一直保持鲜活丰满,每期节目都有不同主题,从不同视角展现侨英街道的发展成果。通过记者对街道相关企业、不同岗位工作者的采访拍摄,并结合影像资料的前后对比呈现等方式,全方位展现侨英街道的发展变化。报道内容有展现街道历史文物活化利用、有反映企业创新发展、有介绍养老服务及校园文化教育活动……涵盖街道工作的方方面面,既反映侨英街道发展新思路、新举措,又凸显新成效、新气象。

突出亮点聚焦,打造侨英形象。《侨英之声》节目在全面反映街道发展成果的同时,紧扣侨英街道建设亮点进行宣传报道,精心选题,制作精良。

《侨英之声》节目开播以来,坚守定位,把握节点,做实内容,办出特色。如春节期间推出的《侨英新春乐》节目,反映新春佳节街道组织丰富多彩文化活动,营造喜庆祥和氛围。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期间,举办“平凡母亲的温情故事”活动,通过讲述街道辖区的母亲感人故事,弘扬社会正能量,营造温馨社区气氛,使节目富有感染力。

搭建矩阵,互利共赢。全媒体直播节目《侨英之声》成功打造镇街形象IP,腾讯网、网易、东南网厦门频道、腾讯新闻、台海网、闽南网、i听厦门、厦门市集美区人民政府门户、天下集美、西瓜视频等媒体及时报道、转发相关内容。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侨英之声》自推出以来,有效收听收看突破两千万人次。2022年度,微信小程序累计收看量超过10万、点赞量累计100多万,抖音单期最高观看量6000、微博单期最高观看量1.4万。2021年、2022年、2023年三年总收入达到171.7万元。

厦门音乐广播自2021年推出《侨英之声》以来,其创造的“广播+”生产新模式,引起了大量有政务服务需求的镇街、商业体甚至专业技术学会等的关注,2022年与湖里区江头街道与殿前街道、海沧区东孚街道与海沧街道、集美区灌口镇与杏林街道以及同安汀溪镇、莲花镇开展了合作。

丰硕的社会效益与良好的经济效益,使得《侨英之声》获得厦门广电集团2021年度媒体融合“守正创新”奖、2022第六届全国广播超级碗活动案例竞演“第六届广播超级碗优秀活动案例”,2023年它作为广播电视融媒体融合成长项目被福建省广电局推选上报国家广电总局。

(作者单位:厦门广播电视集团音乐广播)

责编:刘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