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乡土短视频是新时代、新农村、新生活的展现与缩影,关乎塑造和构建我们的精神家园。短视频的创作过程属于审美活动,本文提出从生命价值审美、行为价值审美、情感价值审美、艺术价值审美等角度不断提升乡土短视频创作水平。
【关键词】文化美学;传统文化;农耕文化;寻根文化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短视频视角下的东北区域文化形象传播研究—以抖音为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21BXW009)。
近几年,网络短视频出现了“滇西小哥” “陈冬晓”“张同学”“东北老肥大铁盆” “微姐的乡村小院”“清雅的客栈” “乡村六月姐”等一批乡土短视频的创作者,形成了一股乡土文化潮流。这些反映乡村生活的短视频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它们内容丰富,有的承载千年历史的风俗习惯,有的表现新时代的崭新生活,既有朴素感人的伦理亲情,又有风光独特的自然景观,具有强大感染力和审美意义,在塑造和构建着人们的精神家园的同时,也深深影响着我们的审美价值取向。
一、乡土短视频的类型
(一)乡村生活
春待花开,夏待凉风,秋盼成熟,冬赏冰雪。快手的短视频主播“心静自然凉小温子”“东北老肥大铁盆”来自黑龙江,他们拍摄的作品都是东北广阔乡村土地上的故事,有春天的耕作,有夏天的等待,有秋天的收获,有冬天的苞米垛。这些东北普通人家的喜怒哀乐,很接地气,让人感觉到他们是生活在一个繁花灿烂的现实世界,每个季节都有要做的事情,每一天都有可期待的事。
快手的短视频主播“东北娃英弟”是吉林人,他的短视频作品展现的是吉林乡村土地上的故事,他拍摄一家三代人一起吃饭与一起劳作的场景,呈现他们每天的日出而作与日落而息,表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大美,传播了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文化。
“陈冬晓”是来自辽宁的快手主播,她拍摄的都是辽宁抚顺广阔乡村土地上的故事。清新的乡村四季美景在作者静雅的解说中令人沉醉。在她的短视频中,大家族里的姐妹兄弟们在田地里春耕秋收,有夕阳下袅袅炊烟,也有山坡上田间垄亩的谈笑声,还有山野间枝头灿烂的果实。
(二)乡村风景
快手的短视频主播“乡村六月姐”拍摄的都是西北乡村的四季美景,起伏连绵的群山,夏天耕作、秋天收麦子以及冬日的雪景,这些都令人印象深刻。观众看到的是充满土味的乡情,仿佛也嗅到了那种浓浓的乡土气息。快手的短视频主播“张家界旅游接待周导”拍摄的是张家界的美景:春天的绿树,夏天山上的小猴子,山巅翼装飞行的人,山间小路的老黄牛,暮归的老汉,水田里耕作的农人,传播着天人合一之美。
(三)怀旧经典
快手的“7080怀旧经典”短视频作品大部分是关于70后80后童年的经历,有的是一群孩子在结冰的河面上滑冰车,有的是一群孩子炎热的夏天在打谷场上奔跑玩耍,吃着从盖着棉被的木头箱子里取出的老冰棍……这些短视频,让人回忆满满,童年的美好时光再现,抚慰每一个成年人的心灵。
二、乡土短视频的文化内涵
乡土文化是乡民在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理想追求等,反映了乡民的处事原则、人生理想以及对社会的认知模式等,是乡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民赖以生存的精神依托和意义所在。[1]乡土短视频所呈现的乡土文化能够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与共同记忆,是一种农耕文化,是一种寻根文化。人类在生活的过程中体验了自然之美和生态之美,开始对于自己和环境进行审视,得到文化的审美体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要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
(一)传播农耕文化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自己的饭碗要装自己产的粮食。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定有强大的农业为支撑。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同传承优秀农耕文化结合起来,同农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理念结合起来,弘扬敦亲睦邻、守望相助、诚信重礼的乡风民风。
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任何时候都不能丢、不能断。无论是旱作梯田、稻鱼共生的农耕技术,还是节气时序、天时地利的农耕经验,抑或是古村深巷、庭院民宅的农耕景观等,都深深根植于优秀农耕文化的沃土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既要延续传统农业生活方式,挖掘其中的文明密码,也要传承发展其中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并融入和美乡村建设体系,让优秀农耕文化成为丰富农民生活的“柔”性生产力,培育现代化农村的新风新貌。
乡土文化类短视频的创作,提炼农耕文化的精髓,展现乡村的时代精神,写出新时代乡村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3]
(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的核心,这与我们一直提倡的德智体美劳的教育定位相吻合。德育培养人正确看待生命的价值,培养人拥有好的道德理想,培养人形成正确的思维。智育培养人生存的技能。体育培养人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人的意志力。美育培养人的审美观,培养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劳育培养人有健康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
文化应该传递积极乐观的处世观念,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4]在乡村,人们在四季的更迭中感悟生命的价值,在每日的劳作中培养意志力,在自然界感受万物灵性灵气之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进乡土短视频,能够浸润灵魂,提升人的精神素养。
(三)唤醒耕读情怀
农业专家温铁军教授说,面对大灾大难的时候,只有钞票是不行的,有时候钞票不一定能换回来实用的生活必需品,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家庭要有资源型产品,才能度过危机。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 “东北老肥大铁盆”和“东北娃英弟”这些乡村短视频主播热爱乡土资源,他们在乡村的土地上种西瓜,种玉米,养殖猪、鸡、鸭、鹅等餐桌上的必需品。这些乡土短视频唤醒国人千年耕读情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创造了深厚的农耕文明,也涵养了悠久的耕读传家理念。在传统社会,耕与读是非常重要的两件事,体现了人们对劳动生产和文化修养的重视。人们通过耕作获取粮食,也通过劳动受到教育,亲身感受劳动创造幸福。
三、乡土短视频的文化审美价值取向
(一)生命美的价值取向
美包括生命美、行为美、情感美、艺术美。什么样的生命是美的?当然是身心健康愉悦。身体的健康、心理的健康、人格的健康才能感受美、体验美、传播美。生命之美,在于它既有阳光,也有阴影;既有微风拂面,也有狂风暴雨;既有喜笑颜开,也有痛彻心扉。生命就是这样,一半是人间烟火,一半是诗意的情感。在乡土短视频的世界里,我们能看到炊烟袅袅,能看到农民从春到秋的劳作,能感受林间自然的风与脚下真实的泥土,能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乡土短视频拍摄农村院落与广袤田野,让观者感受到田野的风吹送的喜悦和轻松。当然,乡村短视频将当地的农产品介绍给受众,也拉动了乡村经济。
(二)行为美的价值取向
什么样的行为是美的?当然是爱自然、爱自己、爱他人才是美的;与自然和谐、与自我和谐、与他人和谐才是美的。做到德修、艺修、礼修才能感悟美、创造美、传播美。有家国情怀,有社会责任感,能够具有一颗“事来心乃现,事去心随空”的静气之美,懂得孝老爱亲、关爱他人。行为美是鼓励大众追求真善美的行为,是受到社会舆论赞扬的行为。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衡量一种行为的美丑,不是依靠个人的好恶。判断个人行为美不美,是看他是否促进社会和谐,是否促进社会发展。乡土短视频所倡导的生活理念、价值倾向和行为准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众对真善美的追求,它们表现为邻里互帮互助的行为,以及农民自力更生热爱劳动的行为。
(三)情感美的价值取向
没有傲慢与偏见,没有明争暗斗,人人都有幸福感。这种幸福安康不仅包括物质的满足,还应该包括精神文化的满足。物质需求给人带来安全感,而精神文化需求给人带来幸福感。乡土短视频的情感美就在于,观众在观赏视频的时候,能够感受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共情。
(四)艺术美的价值取向
勇敢、勤劳、智慧、执着、仁慈、爱等,这些都是艺术美的核心内容,美能唤起欣赏者的美好感情,艺能使欣赏者的灵魂受到陶冶。审美文化强调美的提炼与体验,对于社会文化和人的情感起到引导作用。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受到启迪,实践找到榜样,认识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之中,其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而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5]
乡土短视频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有画面美、有意境美、有民俗美、有人性美,是一幅幅治愈心灵的自然美与社会美的画卷。水库边绿油油的水草、层峦叠嶂的郁郁葱葱的山峦、白雪皑皑的一望无际的平原、夕阳下青石板小路上晚归的老黄牛、茅草屋升起的袅袅炊烟、灶火上热气腾腾的菜肴、一家人几代同堂热闹的晚餐……让人联想起孟浩然的诗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乡村的大自然景色就是天地为众生谱写的最美的诗。艺术作品中的大自然美永远是人间大美。
乡土短视频中年俗文化传递着美。购买迎福的春联、剪纸、窗花、烟花、爆竹、年画等这些年俗节日物品,是人们在追求善与美,观者会产生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乡土短视频唤起人们崇真、向善、求美的生命理想境界和价值追求,寄托对生命变化、四季更替的复杂情感。“年俗文化有调节功能、维系功能、教化功能、规范功能以及审美功能等。”[6]这些乡土短视频能帮助人们排解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紧张感与焦虑感。
四、结语
中国人擅长在日用常行之中,体味超然的境界。起于衣食住行的生活体验,常会流露于中国文人的笔端,抒发细腻雅致的生活艺术。中国人不仅注重在日常生活当中体味生活本身的“美感”,更是诉诸“践行”。摒弃畸形审美倾向,乡土短视频创作的审美价值取向必须具有文化学和美学意义,发扬追求向上向善的优良传统,把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东西表现出来,让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的乡村形象、地域形象、民俗形象、饮食特色得以保留和流传。
注释:
[1]吕小龙,赵振馨,帅忠成.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三农”短视频发展的进路思考[J].质量与市场,2020(12):147-149.
[2]雷琼.浅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精神的弘扬路径[J].汉字文化,2020(23):141-142.
[3]李树威.乡土文化类短视频的创作策略分析[J].今古文创,2021(35):114-115 .
[4]张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发展[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12):35-37.
[5]邱凤香.审美文化与文化美学之辨[J].社会科学战线,2017(01):260-263 .
[6]齐鲁,石娟.东北地域年俗文化美学价值探究[J].参花,2021(11):44-45 .
(作者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
责编:刘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