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字时代背景下,电子游戏媒介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中具有传播载体更加丰富、受众更加广泛、表达方式更加多元、受众体验感更加强烈的优势。但由于种种原因,电子游戏媒介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时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此提出以下策略:增强电子游戏公司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提高电子游戏开发者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加强国家对电子游戏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政策支持和准入、监管;提高游戏玩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等,从而引导电子游戏媒介更好地服务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数字时代;电子游戏媒介;文化传播
随着信息技术与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升级,“互联网+”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与此同时,依托互联网技术的电子游戏产业迅速发展,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数字内容产业之一,也成为人们日常休闲娱乐的重要选择。根据中国青年报社对2007名青年的调查显示,超过88%的青年对电子游戏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表示关注,超过86%的青年表示更喜欢玩带有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游戏[1]。电子游戏作为一种创意性文化产业,除了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程度的拉动作用之外,其所含有的浓厚的文艺气息和必要的游戏文化属性也对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有必要对利用电子游戏媒介进行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价值、问题及策略进行研究。
一、数字时代电子游戏媒介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的价值
(一)让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变得更加丰富
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财富,其传播离不开相关物质载体。在信息技术与移动互联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电子游戏也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载体。例如,在电子游戏《三国志·战略版》中,用户可以根据游戏设定指挥角色开疆拓土、战斗博弈,与角色共同经历汉室衰微、群雄讨董等事件,体会草船借箭、缓兵之计背后蕴含的中国智慧。游戏中无论是对传统器物的精准还原,还是对艺术的灵感提取,优秀传统文化在电子游戏领域得到充分体现,这无疑丰富了数字时代下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载体[2]。
(二)让优秀传统文化受众变得更加广泛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电子游戏是一种低成本、低门槛的线上娱乐活动,仅需一部手机、一台电脑便能够通过游戏来实现娱乐放松的目的,因而,电子游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娱乐方式之一,具有广泛的用户基础。根据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与中国游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1—6月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2022年上半年,中国游戏用户规模约6.66亿人[3]。因此,通过在游戏设计中融入书法、国画、古典音乐、古典建筑、古代人物及古典故事等方式,可以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更广泛的受众基础。同时,电子游戏能够基于自身所具有的社交功能来吸引更多用户参与,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效率、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4]。
(三)让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变得更加多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也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数字化时代,优秀传统文化要想更具生命力,实现创新传承与广泛传播,就需要结合当代流行元素。电子游戏作为一种深受大众喜爱的娱乐方式,其能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提供更加多元的表达方式,也能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例如,游戏《江南百景图》就是以明代江南地区为背景,通过收集真实的历史资料,将诸多传统建筑融入游戏中,使得整个游戏的画风与玩法蕴含着饱满的优秀传统文化风味,为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更加多元的表达[5]。
(四)让受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感、认同感变得更加强烈
传统的大众媒介主要以书本、影视等形式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受众并不具有主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意识。作为当代一种新型娱乐方式的电子游戏媒介,将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精美的画质、悠扬的背景音乐融入游戏,可以提高游戏界面质感和游戏品质,加上游戏自身有趣的玩法和即时的成就系统,让用户的体验感得到增强,使用户在游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
二、数字时代电子游戏媒介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游戏公司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重视不够,文化自觉有待提高
电子游戏的设计与开发无可避免地包含着开发者即游戏公司的文化认知乃至意识形态,比如在美国游戏公司出版的电子游戏《使命召唤》系列中,其游戏设定不仅故意丑化其他国家形象,而且贬低美国的公共权力机关,为玩家描绘了一种具有极强的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国家形象,可见电子游戏中的文化元素对于用户影响具有不可忽视性。我国部分游戏公司在开发电子游戏时由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重视程度不够,在游戏设计中缺乏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缺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挖掘,甚至存在对优秀传统文化曲解和误读的现象。例如,在电子游戏《梦幻西游》中,游戏开发公司虽然融入了传统文化元素,但不论是在服饰造型、角色设定,还是在游戏内容、建筑设计层面,都存在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不相符合的现象,不仅影响了该游戏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效果,而且影响了受众的游戏体验[6]。由此可见,在以电子游戏为媒介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游戏公司的文化自觉亟待提升。
(二)电子游戏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娱乐化、同质化现象严重,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有待深挖
虽然从目前来看,电子游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引用成为流行趋势,但整体来看,电子游戏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呈现出娱乐化、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的问题。一方面,电子游戏从诞生之日起便是以娱乐大众为主要目的,基于利益的考量,游戏公司在进行游戏设计与开发时首先考虑的便是游戏的娱乐属性,其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电子游戏中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增强游戏的娱乐性,提升玩家的游戏体验,以提升游戏的竞争力,由此也使得优秀传统文化在电子游戏中的融入不可避免被娱乐化,部分游戏角色在引用历史人物时,甚至对其进行了歪曲、篡改、颠覆,在情节上也同传统历史有较大的出入,而玩家在对游戏进行传播时,也仅是传播了游戏角色,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相去甚远,甚至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产生阻碍。[7]例如,在电子游戏《王者荣耀》中,主创团队将游戏角色武则天设计成身材丰满妖娆的女性角色,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历史人物形象,甚至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变相的干扰[8],使得一些年轻人提起武则天,仅能联想起《王者荣耀》中的游戏角色,而难以将其与历史文化相联系。另一方面,电子游戏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存在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的问题。目前,部分电子游戏在引用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时,集中于建筑设计、服饰造型等图画类文化,仅借助优秀传统文化来包装了一下外壳,在具体的游戏内容设计、关卡的通关层面都未运用优秀传统文化,最终流于形式。
(三)民众对电子游戏存在误解,通过电子游戏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外部环境有待改善
部分社会民众对电子游戏存在游戏成瘾、玩物丧志等负面印象,导致电子游戏被当成具有原罪性质的批判对象而被排除在主流文化之外。基于上述认知,国家层面对电子游戏的监管日趋严苛,从2018年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游戏申报审批重要事项通知》,到2019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再到2021年中宣部出版局下发《游戏审查评分细则》,都表明国家对电子游戏的监管趋于严格。此外,主流话语体系对电子游戏负面功能的过度解读,以及教师、家长对电子游戏的负面认知导致部分民众对电子游戏成瘾、过度娱乐及暴力行为等认知不断强化,电子游戏发展的外部环境不容乐观[9]。因此,我们对电子游戏应深入挖掘其正向功能与社会价值,树立只要正确引导电子游戏也可助力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正确理念。
(四)电子游戏玩家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缺乏主动性,传播实效性有待提高
玩家作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只有其不断增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性,才能提升传播实效性。但在实践中,由于电子游戏玩家以青少年为主,整体年龄偏小,存在社会认知不足和自我防护意识缺乏的问题,容易陷入电子游戏过度娱乐化的陷阱,价值观受到影响,致使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趋向于无。要想使电子游戏玩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具有主动性,进而提升传播的实效性,还需要增强游戏玩家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一般而言,玩家玩游戏的首要目的便是通过游戏所具有的精美画质、悠扬的背景音乐、有趣的玩法、即时的成就系统为自身带来良好的游戏体验,进而获取精神层面的满足,即游戏玩家的最终目的是娱乐与自我体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对其来说并非主要目的,由此也使得玩家对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缺乏主动性,最终也影响了优秀传统文化在电子游戏领域的传播效率。[10]
三、数字时代利用电子游戏媒介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增强电子游戏公司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树立让国风游戏“走出去”的意识
首先,电子游戏公司作为电子游戏的直接生产者,在开发、设计相关游戏时,应考虑游戏对玩家及社会可能造成的影响,在提升游戏质量的同时,增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电子游戏公司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电子游戏中时,需要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并将其转化为多样化的游戏符号元素。例如,除了可以在电子游戏中引入建筑设计、服饰造型等之外,还可以将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传统礼仪文化、儒家文化、道教文化等融入游戏剧情的设计中,如此能在达到吸引游戏玩家目的的同时,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其次,电子游戏公司除了追求经济效益,还应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增强行业自律,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电子游戏中时,可以有形式上的创新,但不能随意篡改、扭曲以及过度娱乐化。尤其是在生产游戏内容时,电子游戏公司应积极引导更多受众认识、理解优秀传统文化,以开创电子游戏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共生的局面。最后,电子游戏公司应树立让国风游戏“走出去”的意识,注重对国风游戏在海外的宣传和输送,让更多海外受众在玩游戏的同时,接触并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11]。
(二)提升电子游戏开发者文化素养,增强电子游戏的文化性
为了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高电子游戏开发者的文化素养,增强电子游戏的文化性便显得很有必要。首先,电子游戏开发者除了要具备美术、动画、计算机、音乐等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将技术知识恰当地转化为游戏内容,实现以文化人,为优秀传统文化在电子游戏领域的有效传播提供技术支撑。其次,电子游戏开发者应增强自身的文化审美意识,将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融入游戏设计中,而非仅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零散的要素,从而增加电子游戏的文化属性,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电子游戏领域的输出[12]。最后,电子游戏开发者还需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神韵,不断发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将更多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电子游戏中,设计出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和特点的游戏,最终在赋予电子游戏产品深刻文化内涵、使电子游戏的形式更加新颖丰富的同时,也能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推而广之。
(三)加强对电子游戏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政策支持和监管,改善社会对电子游戏的态度
从国家层面来看,有必要加强对电子游戏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政策支持和监管,积极改善社会对电子游戏的态度。具体而言,其一,国家可以通过资金赞助来引导电子游戏公司设计、研发蕴含优秀传统文化的游戏,并且在游戏的审批、审核、备案阶段,对蕴含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游戏予以相应的政策倾斜,在增强电子游戏文化内涵的同时,进一步引导并发掘电子游戏的正向功能与社会价值。其二,政府相关部门可以联合游戏行业协会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与电子游戏融合大赛,将作品的制作内容、选择题材、编制剧情中是否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及受大众喜爱的程度作为评选依据,以鼓励游戏创作者输出更多优质内容,最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电子游戏领域的融合与传播。其三,国家应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环境,加大对电子游戏文化传承功能的报道力度,以引导社会对利用电子游戏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转变与接受[13]。
(四)增强游戏玩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升传播的实效性
游戏玩家作为电子游戏的受众,只有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才能促使以电子游戏为媒介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取得良好成效。对此,首先,提高电子游戏玩家自身的文化素养。尤其是当前电子游戏玩家以青少年为主,这类人群更需要提升自我控制能力、事物判断能力及自我反省能力,以有效甄别电子游戏作品的优劣,时刻警惕不良文化现象,对歪曲、恶搞历史,包含庸俗、媚俗内容的电子游戏作品予以坚决抵制。其次,电子游戏玩家应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电子游戏的文化认知乃至意识形态会对玩家产生直接影响,在游戏中不断接触其中蕴含的文化,文化也在无形中构建着玩家的文化认同[14]。因此,有必要提升玩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具体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等来传播、讲解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在消除网络用户对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认同障碍的同时,提升其文化修养;还可以畅通举报渠道,引导玩家自觉监督,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保驾护航。
注释:
[1]杜园春,高卿雯.当游戏遇上传统文化[N].中国青年报,2018-10-11(007).
[2]胡钰,朱戈奇.网络游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J].南京社会科学,2022(07):155-162.
[3]北京青年网.《2022年1—6月中国游戏产业报告》发布 市场收入与用户规模出现“双降”[EB/OL].(2022-07-21)[2022-08-27].https://t.ynet.cn/baijia/33094764.html.
[4]陈双.手机游戏作为传统文化传播新渠道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31):172-173+185.
[5]人民网.《江南百景图》里的文化记忆[EB/OL].(2020-08-25)[2022-08-27].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5955873308
187135&wfr=spider&for=pchttp://game.peopl.
[6]包炜.手机网络游戏的传统文化传播研究——以《梦幻西游》和《阴阳师》为例 [D].西南政法大学,2019.
[7]李媛媛.非游戏玩家视角下分析网络游戏的传播与发展[J].今传媒,2020(11):130-132.
[8]齐水霞.中国传统文化在网络游戏传播中的问题简析[J].东南传播,2018(08):41-43.
[9]侯传勇.我国网络游戏产业生态治理的社会效益导向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21.
[10]熊梅芳.国风游戏对用户传统文化认同的影响研究[D].暨南大学,2021.
[11]白鹤新.从“指尖”到“心间”:国风手游《王者荣耀》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运用研究[D].甘肃政法大学,2022.
[12]罗艳.我国游戏产业“走出去”发展路径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1):23-27.
[13]刘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游戏化传承与传播研究[J].艺术品鉴,2021(26):60-61.
[14]建婧琳.国风游戏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研究[D].浙江传媒学院,2020.
(作者: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传统文化与传播)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