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融合报道获奖作品的创作特点

2024-10-23 00:00:00严顺仟
新闻世界 2024年10期

【摘 要】为适应媒体转型并助力融合新闻创新发展,中国新闻奖于2018年增设媒体融合类奖项。本文分析多个中国新闻奖融合报道奖获奖新闻作品,发现它们都有着报道主题立体、善于引发裂变式传播、报道周期延长、地方媒体作品崛起等特点,如何在新闻实践中实现内容与技术的平衡也引发了新闻工作者的思考。

【关键词】融合创新;中国新闻奖;创作特点;媒体融合

自2014年《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至今,我国媒体融合发展已走过十年。2023年,“扎实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媒体融合发展不仅仅是新闻单位的事,要把我们掌握的社会思想文化公共资源、社会治理大数据、政策制定权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综合优势。”[1]媒体行业由上至下的改革实践得到了全面的推进与深化,媒体融合发展不仅是我国媒体行业的发展举措,更成为了我国的一项国家战略。

讨论中国新闻业界的发展,自然离不开中国新闻奖。中国新闻奖是我国新闻业的最高奖,自1990年开设以来,便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中国新闻奖自2018年开始增设媒体融合奖项,该奖项共有6个子项目,分别为短视频新闻、移动直播、新媒体创意互动、新媒体品牌栏目、新媒体报道界面和融合创新。其中,融合创新项目的评选作品明确“要求在内容表达、报道形式、技术应用、传播渠道等方面有重大创新,传播效果好,社会反响强烈,对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具有积极引领和示范效应。”[2]该奖项的名称从2018年到2023年间,经历了轻微的变动,即由“融媒创新奖”到“融合创新奖”再到“融合报道奖”,下文将以最新的“融合报道奖”统称此奖项。自2018年到2023年,中国新闻奖融合报道奖共评出15个一等奖作品。这15个作品无疑都是新闻精品,具有强劲的业内引领力,足以代表中国融合报道类新闻作品的发展情况。这些新闻作品的报道主题、报道方式、发布平台与主体以及其表达形式均形色各异,但我们若能透过作品本身对其进行深入地分析,便能看到众多优秀作品的相通之处,准确地把握作品间的联系。

一、主题立体全面,坚持正面报道

正面报道是我国新闻报道遵循的重要指导方针之一。优秀的正面报道能发挥引领导向、鼓舞士气、凝聚民心的重要作用,其中,出色的报道主题是一篇优秀正面报道的灵魂。分析历届中国新闻奖融合报道类奖项的一等奖作品,可发现其报道主题大多集中于影响国家发展前途命运以及民生生活的大事件上。

分析发现,15个一等奖作品的报道主题涉及重要会议、重要周年纪念日、国家领导人、经济建设、生态建设、文化建设、军队建设、抗疫等重大主题(表1)。党的重要会议上商讨的事项决定着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路径与方向,而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更是值得举国欢庆的时刻,在此类重要时刻,媒体应积极调动媒体资源,力图真实、全面、立体地反映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的重要节点。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并非是直线上升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若想要真实地展现国家发展的现状,新闻工作者也需要具备敏锐的新闻嗅觉,要能够在第一时间准确捕捉社会的异动。如2019年的一等奖作品《ofo迷途》就是一篇优秀的监督性报道。该报道抓住了市场和公众关切的热点问题,真实地揭示了当时ofo共享单车的实际运营情况,通过详细的报道和真实数据的进一步披露,推动了事件的展露和问题的解决,切实保障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报道播出后更是进一步促进了消费者维权活动的开展。

作为新闻工作从业者,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意味着要在新闻工作中厘清成就报道与舆论监督的关系。新闻宣传并不代表我们只能单纯地报道正面题材的新闻,坚持正面报道中的“正面”更多是强调新闻报道要带来正面的社会效果。因此新闻既可以报道正面题材,也可以急人民之所急,报道亟需发现和改进的社会问题,利用媒体的监督促进问题解决和社会发展,从而实现正面报道的效果。

二、作品裂变式传播,报道周期延长

近年来,融媒体新闻作品善于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扩大报道的传播范围、提高报道的传播速度、增强报道的传播效应,因此往往在传播初期就能形成“刷屏”现象。如2022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复兴大道100号》,该作品发布时间是2021年6月30日,截至2021年7月末,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作品的浏览量超过1.2亿,点赞量超过290万,微博话题阅读量更是接近3.5亿。微视频《为谁辛苦为谁忙》发布后短时间内全网播放量超4000万次,相关话题阅读量超2亿次,这些都是裂变传播的典型案例。裂变式传播具有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新闻报道若能有效借助裂变式传播,便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作品的高触达率,从而能在有效扩大新闻受众体量的同时,体现新闻的即时性和实效性。

除了懂得借力裂变式传播外,融合报道新闻作品的创作周期较以前也有明显的延长。如2023年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新千里江山图》,它的首次发布时间是2022年10月15日,而该新闻作品的创作和报道周期延续到了2024年。2023年4月22日,《人民日报》趁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在南京举办之际推出《新千里江山图·锦绣江苏》,报道推出后迅速登上了新浪微博热搜;同年7月,四川成都承办的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开幕,《人民日报》便趁势于2023年7月27日推出了《新千里江山图·活力四川》;2024年1月29日,《新千里江山图·清新福建》上线。连续性的报道通过延长报道周期能有效地反映事物发展的全貌,从而加深群众对报道内容的理解。融合报道类新闻作品,表达形式多样,受众在初次点击观看时,注意力容易集中于观察作品的技术运用和形式表达上。若融合报道类新闻作品能在时间和网络空间上反复触达受众,便能加深受众对作品内核的理解,同时也能提高新闻报道的引导力和影响力。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媒介形式与媒介技术,新闻表达的形式与使用的技术会以年甚至以月为单位更新迭代,但新闻作品承载的内容却会永久地打上时代的烙印。如何使得内容在转发点击热潮退去后,仍然能深深地印在受众脑海中,是融合报道类作品目前需研究的课题。新闻工作者应坚守“内容为王”的准则,新闻作品有优质的内容,才能增强新闻报道的后劲,有效提高媒体组织和新闻报道本身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三、打破资源壁垒,地方作品“出圈”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之间似乎存在着一个由资源和技术筑成的无形壁垒,导致地方媒体在“施展功夫”时,容易陷入处处受限的局面。媒体融合一步步向纵深发展,这些曾筑在地方媒体外部的壁垒也被逐渐打破。以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为例,[3]2020年的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2019对话1949:时代变了 初心未变》是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下的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的新闻作品。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首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是在2016年,自2016年实现零的突破以来,重报集团不断刷新获奖纪录,在2023年更是斩获了3个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佳绩,创下了获奖数量新高。

地方作品频频“出圈”的现象实际上是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结出的果实。澎湃新闻客户端隶属于上海报业集团,其主创团队在新闻作品《海拔四千米之上》的创作过程中,将VR、360全景照片、航拍、延时摄影等新技术进行融合,最终呈现了包含了四场大型直播、四部微纪录片和三篇深度文字报道的系列作品。

2019年至2021年,融合报道类奖项共评出6个一等奖作品,其中有5个作品出自省、市级地方媒体。《ofo迷途》原创单位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隶属于成都日报报业集团;《海拔四千米之上》原创单位澎湃新闻客户端隶属于上海报业集团;《2019对话1949:时代变了 初心未变》原创单位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隶属于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听·见小康》原创单位交汇点新闻客户端隶属于江苏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最美逆行者”》系列融媒报道原创单位南方都市报客户端隶属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

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推进,地方媒体的“出圈”作品越来越多,这其实是媒体深度融合所带来的创作思维的创新和组织架构调整后系统性运作的成果。

四、内容与技术博弈,引发如何平衡的思考

随着融合创新技术的发展以及新闻作品表达要求的不断提高,新闻作品的创作不再像传统媒体时代那样“单兵作战”,融合报道类作品往往集多种先进的媒介技术于一身,需要跨领域的人才协作和跨部门合作才能完成。高质量的融合报道类作品对制作单位提出了新要求。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三星堆新发现丨古蜀国的青铜时代》,利用“首个‘元宇宙’概念的大型数字交互空间《三星堆奇幻之旅》,创新性地将三星堆考古发掘大棚、三星堆数字博物馆以及古蜀王国等场景,通过即时云渲染技术,为用户提供全新的新闻场景沉浸式体验,实现‘破屏’融合传播,这也是国内首次打造的新闻场景沉浸式数字直播现场。节目凝结了报道团队近两年的沉淀和积累,旨在以全新的传播方式,构建起三星堆文化与公众之间的‘超级链接’。”[4]

融合报道类作品除了强调内容表达和社会传播效果外,也明确要求作品在技术应用上有重大的创新。在众多的技术与形式中,H5技术深受融合创新报道的欢迎。H5新闻报道是指“建立在HTML5技术上的一种新闻呈现形式,内容主要包含文字、图片、音视频、动画等媒体元素,用户通过点击、长按、拖动等屏幕操作行为与页面进行互动,获得相应的视听体验。”[5]技术与内容充分结合的H5作品有着渗透性、传播力、交互性强的优点,成为了很多融合新闻的首选表现形式,然而这也导致了融合报道类新闻作品呈现形式同质化的不足。在融合报道类新闻创作的过程中,新闻报道者应明确作品形式应服务于报道主题和报道内容的原则,选择不同的表达形式是为了更精准地呈现新闻主题与内容,不能为了展现特定的媒介技术而随意填充新闻内容。

随着技术的普及,大多新闻工作者已经能娴熟地运用先进技术表达新闻, “内容为王、内容本位”的思想回归显得更为必要且合时宜。研读中国新闻奖的评选标准细则,注意到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的评判标准不尽相同。就融合报道类新闻报道来说,报道的呈现形式和新媒介技术的应用都是其重要评判标准。但融合报道类新闻作品是应该在追求内容深度的前提下侧重考察技术的使用,还是更应该将媒介技术创新放在首位,而将内容放在次要位置?这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依然要平衡好二者间的关系。

新闻体裁只是一种形式,“器皿”承载的物才是核心,即便融合报道类作品更侧重考察技术创新,但并不等同于将媒介技术创新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考察历届一等奖获奖作品,发现优秀的报道之所以能达到良好的社会效果,不单是因为其表现技术的创新,更多在于作品的内容表达了群众的心声,从而引发了群众的共鸣。

从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新闻报道的那一刻起,呼唤“内容为王”的声音就没有停止过,但为何需要一直强调这个原则呢?因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使用合适、创新的技术让内容更有效地被受众感知的同时,又不让技术元素喧宾夺主,这是所有新闻人在新闻实践中需要探索的课题。只要技术在发展,新闻活动在发展,两者间的博弈便不会停止。当然,二者的融合也不会止步。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增强媒体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做好新时代的新闻舆论工作。新时代,融合报道类新闻作品作为媒体融合的典型范例,在推进媒体融合的进程中展现了特有的优势,媒体人应守正创新,在推进媒体融合的道路上迈出稳健步伐。

注释:

[1]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EB/OL].(2019-03-15)[2023-12-23]http://www.qstheory.cn/dt/2019-03/15/c_1124240097.htm.

[2]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方法[EB/OL].(2021-04-02)[2023-12-23]http://www.zgjx.cn/2021-04/02/c_139854679.htm.

[3]管洪,田宏明.发挥好优秀新闻作品的引领示范作用——以重报集团对标中国新闻奖推动内容建设与创新为例[J].中国报业,2021(24):2-5.

[4]三星堆新发现|古蜀国的青铜时代[EB/OL].(2023-10-31)[2023-12-25]http://www.zgjx.cn/2023-10/31/c_1310747775.htm.

[5]刘涛 等.融合新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239.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责编:刘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