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视角下企业采购成本控制优化策略研究

2024-10-23 00:00:00关健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24年10期

摘 要:在全球化与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市场竞争的核心逐渐由单一的产品或服务之争,演变为整个供应链效率和成本控制能力的较量。采购作为企业供应链的起始阶段,对于保障供应链整体的顺畅运作,以及降低产品成本具有决定性作用。其不仅影响原材料或服务的采购效率及成本,而且直接关联到企业资金流动性,乃至整个供应链的健康管理。鉴于此,本文研究了供应链视角下企业采购成本控制优化策略,旨在为相关人员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供应链;采购成本;优化策略

引言

现代企业的核心目标在于增加盈利能力与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在这一目标的追求过程中,物资投入占据了企业成本的显著部分。因此,为减少物料投资,降低采购支出便成为企业经营管理中一个相当关键的环节。采购成本势必受到物料价格波动、库存控制能力以及供应商管理成效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这些因素导致采购成本的波动,增加了企业的采购成本管理难度。要提升采购成本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企业应着力提升其采购策略的决策力,基于全面优化和调整采购管理模式的前提下,以供应链管理的视角为导向,构建一套既能节约成本又切合企业实际需求的采购成本控制体系。

一、供应链视角下企业采购成本控制环节的主要问题

(一)采购管理意识落后、采购计划管理完善性不高

企业对采购成本控制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深刻,未能在组织内部形成对成本控制共有的严肃认识和端正态度,企业往往忽视了供应链在资源配置、库存管理和生产调度中的战略性作用,未能将采购管理视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导致采购决策过程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一些企业的采购计划往往停留于表面数值的估计,而缺乏对市场趋势、供需动态以及价格波动等因素的深刻分析和灵活应对[1]。采购计划的执行过程中,由于缺乏精准的预测和有效的风险控制,企业面临库存积压或短缺的风险,对成本控制带来直接的负面影响。采购部门未能与销售、生产等关键部门形成有效的信息连接和沟通,导致采购计划无法做到与时俱进地调整,形成了供应链上的各种障碍和效率瓶颈。信息孤岛的形成,使得企业难以实时掌握资源状态和市场变化,大大降低了采购活动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受操作人员专业技能水平及采购监管机制等因素影响,采购执行过程中由于忽视质量要求、对采购标准不透明或监督不严等问题,导致采购效率低下和成本增加。在跨境采购中,由于各国法律法规、税收政策及国际汇率波动较大,对采购工作的复杂性和风险性提出了更加严苛的挑战。在当前动态多变的市场环境中,采购成本控制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它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市场政治和经济环境的波动、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预测因素。供应商的稳定性和质量控制也是不可忽视的风险因素,一旦出现供应中断或质量问题,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和运营,增加企业的经济成本及相关风险。

(二)对供应商了解不足、供应商管理水平相对较低

现阶段很多企业在采购环节常常对供应商的深层次信息欠缺了解,比如供应商的生产规模、技术水平以及质量控制机制等。由于信息的不透明,企业往往难以做出最为合理的采购决策,继而影响到供应商选择过程中的成本优势丧失。供应商管理水平低下也给企业采购成本控制带来相当的困扰,这不仅表现在原材料质量的波动性增加,也反映在供应链响应的时效性降低,企业往往处于被动地位,难以通过对供应商实施有效管理来降低采购成本,实现成本优势的构建。采购成本控制问题的存在,同样会给企业带来供应商中断风险[2]。了解不足可能造成对供应商业务连续性的盲目信任,而供应商管理不善会导致与关键供应商之间的关系紧张,一旦出现供应商交付问题,会对企业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直接打断整个生产链的正常运作。这种风险在供应链全球化的今天更为显著,因地理位置的偏远或是文化差异的敏感问题,都有可能成为触发危机的导火索。

(三)数据利用效率低下、采购信息管理成效欠佳

尽管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大量数据的收集与存储变得更为便捷,但由于企业在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上不够深入,产生了链式反应导致后续的运营决策失误的问题。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数据应当成为指导决策的重要依据,然而,当数据未被有效利用时,企业对市场动向的敏感度下降,新增成本无法得到及时反馈,长此以往便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与市场机遇的错失。从采购信息管理的角度来看,成效欠佳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和运作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这并不意味着投入的资源没有产出。在实践中,信息系统的不完善与管理层认识不足等因素相互叠加,导致信息孤岛的状况形成。这种隔离性使得采购部门的操作更加脱离其他相关部门的协同,响应市场变化的能力降低。信息的不通行也意味着商业动态的滞后性,无法实现与其他环节的最佳协同效应,采购成本因此而增加。由于数据所包含的市场信息量巨大且复杂,缺乏高效分析能力的企业在解读与应用数据的过程中很可能发生错误判断,进而做出不合理的采购决策。这样的情形并非个案,而是普遍存在于很多企业的内部管理中,这些企业可能会因此承受产品积压、库存成本上升的风险[3]。更加严重的是,这样的风险还可能影响供应链下游的稳定性,使得整个运营体系处于不稳定的风险之中。

(四)库存管理体系不健全、库存管理成本较高

在库存管理成本方面,企业难以在保证产品供应充足性和供应链灵活性的同时,有效地降低成本,这在一些高度竞争的行业中尤为明显。由于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的缩短,老化库存的积压对企业的资金流动性和盈利率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库存管理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对企业的运营效率至关重要,但许多企业在这方面面临着技术投资不足、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数据集成能力差等问题。因此,库存精准控制的难度加大,系统响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受限,间接影响了采购成本的管理和控制。谈及库存管理的风险,它不仅涉及产品的过时风险,还包括供过于求的流动性风险及其对库存价值的影响,以及对供应链协调性的考查,包括供应链合作方在需求预测和补货速度上是否同步等问题。当库存管理出现漏洞时,这些风险相互交织,不仅影响企业运营的整体效率,还可能波及市场供给的稳定性,并连带全球供应链的震荡。库存管理的监督控制缺失会导致决策透明度不足和绩效评估的混乱,进而妨碍了企业洞察市场趋势和迎合消费者需求。数据误差和信息滞后,会造成企业在区域市场策略布局上的失误,进而影响采购成本控制的精确性和时效性。

二、基于供应链视角的企业采购成本控制优化

策略

(一)提升采购管理意识,完善采购计划管理

采购管理意识的提升应从顶层设计开始,企业高层需认识到采购环节的战略意义,并将其融入企业文化和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之中,确保提升采购效率和降低成本的意识贯穿于整个供应链的各环节与全过程。采购计划的科学与否直接关联到采购成本的高低,因此强调计划制定应结合定量预测与定性分析,同时积极应对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原材料价格波动、供应不稳定风险等,确保采购计划的弹性和应变能力。采购风险控制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是实行成本优化管理策略不可或缺的一环[4]。了解并识别采购活动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具体到操作层面,采购人员需针对不同的采购物料制定差异化的管理制度和采购策略,这包括但不限于市场化定价机制的引入、采购项目管理流程的优化等。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应强化合同管理,明确双方权责,避免出现因理解偏差带来的合同争端和额外的沟通成本支出。

(二)深化供应商了解,提高供应商管理水平

企业应当建立起详尽的供应商评估体系。此体系应基于对供应商资质、历史表现以及与企业合作的契合度等多方面的细致考虑,通过量化评估确保供应商在品质、交付能力、服务和价格等关键维度上达到企业的采购要求。例如企业可以通过构建评分卡模型,对供应商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从而甄选出表现最优秀,并在价格与质量间取得最佳平衡的合作伙伴。企业可以透过增强与供应商的交流频率及其互动深度,来促进信息的共享机制。通过建立共同的信息平台,可实现供应商与企业间的实时数据同步及问题预警,减轻由于信息不对称或延迟而造成的潜在风险。例如,通过ERP系统的对接,及时掌握供应商的库存情况和生产计划,确保物料的及时补充而避免生产中断,从而减少库存成本和潜在的缺货成本。企业应当通过提供专业的培训项目、技术支持以及共同研发的机会,提高供应商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准。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供应商的产品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共建长期合作关系,降低合作伙伴更迭带来的摸索成本。例如,与供应商共同研发创新产品或改进工艺流程,既可提升产品质量,又能分享成本节约带来的收益,形成双赢的局面。

(三)优化数据利用,提高采购信息管理效率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有效地收集、分析以及利用内部及外部的数据资源成为优化采购管理的核心,企业需建立健全的数据分析系统,这些系统能够通过数据集成技术将来自多个来源的数据汇总并加以整合,如销售数据、库存数据、供应商交易记录等,以实现对市场动向、供应商表现和存货水平等关键参数的实时监控和分析。例如,通过采集历史销售数据并运用高级数据分析模型,企业能够预测未来原材料的需求量,从而科学编制采购计划,避免过多库存占用资金,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消耗。作为供应链的一部分,采购部门需与销售、生产等不同部门紧密协作,共享信息,确保整个链条的信息流动顺畅。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下,企业可以利用各种软件工具,例如供应链管理软件、企业资源配置计划系统(ERP)等,有效地连接各业务单元。通过这些系统,员工能够获取实时更新的信息,并依此做出快速响应。比如,当销售团队发现某产品的市场销量突然增长时,系统能够即时反映这一变化,并自动向采购部门发出增加采购量的信号,助力企业把握市场机会,同时避免成本经济损失。

(四)健全库存管理体系,降低库存管理成本

企业需引入及升级信息管理体系以实现库存水平的透明化。通过先进的信息交换技术,比如物联网(IoT)装备以及云计算平台,采购经理能够实时监控库存情况,对数据进行分析,预测未来需求。这样的实践,例如在制造业通过汇总传感器提供的数据来评估原材料的耗用量,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过量库存,经济性地使用存储空间。企业应推广采用经济订货批量(EOQ)模型以决定最优的订购量。该模型是一种库存管理方法,它将订购和持有成本变现于方程式中,旨在找出最经济的订购方式从而降低整体库存成本[5]。

企业需要深化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实施协同库存管理策略。这种策略指的是企业与其供应商共享库存信息,并紧密协作以优化库存水平。这样不仅有助于企业在供应链中维持较低的库存水位,也能确保供应链的敏捷性和响应速度。具体而言,汽车生产厂家与零部件供应商共同开发出这样的模型,及时调整零部件需求,不仅降低自身的库存成本,更强化整个供应链的协调一致与效率。推行准时制采购(JIT)系统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通过JIT系统,企业仅在需要时采购必要的物资,从而降低存库空间的占用率和相关的维护成本。例如,电子消费品制造商实施JIT采购策略,确保其生产线能够结合当前生产计划即时获取所需的零件,避免不必要的长期库存压力及由此而来的资金占用。

结语

采购管理事关企业的内在运作,其核心在于借助供应链理念整合与优化采购策略,在构建合理的成本管理体系基础之上,降低采购开销以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面对种种挑战,采购计划管理需作为首冲政策,确立分级和分时管理的思想,科学发展采购规划。强化供应商管理,导入严格的准入制度与更新管理模式,通过建设信息化平台来提高采购信息处理的效能。

参考文献:

[1]陈爱萍.供应链视角下企业采购成本的控制优化研究[J].商展经济,2022(21):90-92.

[2]应莹.供应链视角下谈企业采购成本控制[J].中国科技投资,2023(08):61-63.

[3]王学研.供应链视角下企业采购成本控制研究[J].活力,2022(09):3.

[4]颜杰.供应链视角下——谈企业采购成本控制思考[J].商业观察,2022(07):3.

[5]文超.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企业工程采购管理探讨[J].中国厨卫,2023,22(06):76-78.

作者简介:关健(1989.07-),女,汉族,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北京理工大学本科在读,会计师、税务师,研究方向:财务分析及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