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深入探究建筑工程施工合同与工程造价管理之间的融合问题,分析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探讨融合的必要性,详细分析两者融合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两者融合的相关措施,为两者顺利融合提供一份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合同;工程造价;管理融合
施工合同与工程造价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要素,施工合同是保障工程顺利进行的基础,也是明确发承包双方权益、规范施工行为的重要依据。工程造价管理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成本控制和经济效益。因此,研究两者之间的融合问题,对于提升建筑工程管理水平和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施工合同和工程造价管理之间的逻辑关系
(一)施工合同是工程造价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施工合同详细约定了工程的范围、工期、质量标准、造价等重要内容,为工程造价管理提供了明确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合同中的价格条款是工程造价管理的基础。合同价格、支付方式、造价调整原则等关键信息,为工程造价管理提供了明确的控制目标和调整依据,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造价管理和控制。其次,施工合同中的工期和质量要求也对工程造价管理产生重要影响。工期的长短关系到工程造价的变动,质量标准的高低决定了工程成本的投入,因此需要根据合同要求,合理计算工程造价,安排施工进度和资源投入,确保工程造价在可控范围内。最后,施工合同中的风险分担和变更条款也为工程造价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通过明确风险分担和变更处理原则,可以降低因不确定因素导致的造价波动风险[1]。
(二)工程造价管理是施工合同履行的关键环节
工程造价管理贯穿于项目管理的全生命周期,是施工合同履行的关键环节,对于保障合同的顺利执行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工程造价管理有助于控制项目成本,确保项目的经济效益。通过制定科学的成本预算和控制措施,可以有效避免成本超支和浪费现象的发生。第二,工程造价管理有助于规范施工行为,确保工程质量。通过对工程造价的严格把关和实时调整,可以促使施工单位在合理投入成本的条件下,按照合同约定的质量标准进行施工,避免出现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第三,工程造价管理还可以为施工合同的履行提供风险防控机制。通过对工程造价的动态监测和预警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造1h6aD6XMcftPVHtFcG/JyQ==价风险问题,降低合同履行过程中的风险损失。
(三)施工合同与工程造价管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施工合同与工程造价管理之间的逻辑关系不仅体现在前者对后者的基础性作用和后者对前者顺利履行的关键环节作用上,更体现在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中。
随着建筑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施工合同内容越来越丰富、条款越来越细化。这为工程造价管理提供了更为全面、精准的数据支持,能够更加精确地控制工程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同时,工程造价管理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也为施工合同的签订和执行提供了更加科学、合理的依据和标准。两者在项目管理中的融合度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项目开始采用集成化、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将施工合同与工程造价管理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不仅提高了项目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也促进了施工合同与工程造价管理本身的完善和发展[2]。
二、施工合同与工程造价管理融合的必要性
(一)提升项目管理效率
项目管理效率是衡量项目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两者的融合为提升项目管理效率注入了新的活力,使项目管理各环节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高效、协同的工作模式。施工合同明确了项目的目标、范围、质量标准和工期要求,为项目管理提供了清晰的方向。而工程造价管理则通过精确的预算、核算和控制,确保项目成本在可控范围内,为项目管理顺利进行提供有力保障。
施工合同与工程造价管理的融合,还可以促进项目管理团队的协同作业。团队成员可以更加全面详细地了解项目成本、进度和质量情况,从而更加准确地制定和调整施工安排、优化资源配置,及时调整项目管理策略。这种协同作业不仅可以减少沟通成本和决策时间,还可以提高管理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强化成本控制
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成本控制始终是重要工作。两者的融合,为强化成本控制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手段。施工合同作为项目管理的基础文件,明确了工程的造价、支付方式、调整原则等关键要素,不仅为工程造价管理提供了明确依据,也规范了成本控制的行为边界,通过合同的约束,可以确保工程造价在合理范围内波动,避免成本失控的风险。工程造价管理则通过精细化、系统化的管理手段,对项目的成本进行实时监控和动态调整,通过对工程量的计算、材料价格分析等方面的精细化管理,可以实现对项目成本的精准控制。工程造价管理还能够根据施工合同的条款,及时调整造价管控策略,应对市场变化和风险因素,确保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
施工合同与工程造价管理的融合,促进了成本控制的全员参与和全过程控制。项目成员能够明确自己的成本控制责任,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成本控制工作的开展。并通过全过程控制,可以确保成本控制贯穿于项目的始终,从源头上避免成本浪费和损失[3]。
(三)规范施工行为
施工行为的规范是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安全、进度和效益的重要保障。两者的融合,有助于进一步规范施工行为,提升项目管理整体水平。施工合同作为项目管理的法律文件,明确了施工单位应遵守的规范、标准以及违约责任等,这些条款对施工行为具有直接的约束作用,促使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规定,确保施工行为的合规性和合法性。工程造价管理通过对成本的核算和控制,造价管理人员会密切关注工程成本的变动情况,对于不按图施工、不按质量规范施工等不符合合同约定造成返工、考核罚款等引起的成本增加,以及超出预算的成本支出,会及时提出警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避免浪费和成本增加,从而规范施工行为。
三、当前施工合同与工程造价管理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合同条款与工程造价脱节
在当前建筑工程施工合同与工程造价管理实践中,存在两者之间的脱节现象。合同条款作为双方约定的基础和规范,本应详细、明确地反映合同价格的构成、计算方式以及调整原则。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合同内容模糊、条款不全等问题,导致难以依据合同进行精准的价格核算和控制。比如,合同中对于材料价格、人工费用等关键要素的约定可能过于笼统,没有考虑到市场波动和工程变更等因素,使得工程造价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难以与合同约定保持一致。
这种脱节不仅影响了工程造价管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还可能引发合同纠纷和索赔问题。当实际发生工程造价与合同约定存在明显差异时,施工单位可能会以实际发生费用为依据要求调整造价,而业主单位则可能坚持按照合同条款执行,导致双方陷入争议和扯皮。不仅增加了项目管理的难度和成本,还可能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
(二)工程造价管理缺乏动态调整机制
工程造价管理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需要随着工程的进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进行适时调整。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工程造价管理往往只能停留在静态、固定的层面,缺乏有效的动态调整机制。这种机制的缺失使得工程造价管理在面对市场波动、工程变更等不可预见因素时显得力不从心,导致工程造价无法及时反映实际成本的变化,也无法对潜在的成本风险进行预警和控制。缺乏动态调整机制的工程造价管理,容易引发成本失控和预算超支的风险。当市场价格上涨或工程变更导致成本增加时,如果没有相应的调整机制,工程造价将难以维持其原有的控制作用。这不仅可能导致项目经济效益的下降,还可能影响项目的进度和质量,影响施工合同的顺利执行。
(三)信息掌握不充分
一是施工合同内容掌握不充分。施工合同内容复杂,造价管理人员对合同中的关键信息往往无法准确、全面的掌握,如投标报价时未充分理解合同价格包含的工作内容而导致总价格漏项,合同执行过程nqfNQu6+T75EPSt8HEk2qw==中未能及时根据材差调整原则申请材料涨价款等情况,都会导致无法依据合同进行精准成本核算和控制。二是项目团队内部信息沟通不到位。团队成员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和协作,比如施工技术人员只负责组织施工而并不考虑是否会影响项目成本,对于合同范围外增加的工作内容未及时和造价人员沟通错过索赔等情况,使得造价管理的相关数据和决策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传递和执行。三是与外部相关方的沟通不畅。例如,与供应商、分包商等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交流不畅,可能导致出现施工力量不足、材料价格波动、材料供货不及时、工程进度延误等问题,进而影响工程造价管理及合同实施的效果。
四、促进施工合同与工程造价管理融合的相关策略
(一)加强合同管理的规范性
合同管理作为项目管理的基石,其规范性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管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为提升合同管理的规范性,首先,合同文本应详细、明确,全面覆盖工程的各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工程范围、质量标准、价格构成、支付方式、工期要求以及违约责任等。每一项实质性条款都应确保表达清晰、无歧义,避免在后续执行过程中出现争议。其次,在合同签订阶段,双方应充分协商,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确保合同条款的公平公正、合法合理。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合同条款执行,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最后,对于合同的变更,应建立完善的变更管理机制,对变更的原因、内容、影响等进行全面评估,确保变更的合理性和经济性[4]。
(二)建立工程造价动态管理机制
工程造价动态管理机制的引入旨在应对市场波动、工程变更等不确定因素,确保工程造价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工程造价动态管理机制的核心在于对造价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和动态调整。第一,提高投标报价阶段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在投标报价时,根据招标文件中价格条款以及工期、质量等要求,结合人工、材料历史及投标期价格,预测价格发展趋势,全面分析计算项目工程造价。第二,提高实施阶段成本核算的实时性。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立完善的项目造价数据收集和分析系统,通过收集材料价格、人工费用等关键数据,结合工程进度和市场变化,及时更新工程造价,降低核算的数据与实际成本的差异。第三,注重变更签证管理工作。对预计发生的变更签证应事前进行费用及索赔情况评估,为变更签证是否实施、如何实施的决策提供参考。已经发生的变更签证应及时做好相关资料,结合合同调价原则计算费用并向业主单位提出索赔,尽可能降低变更签证引起的成本增加。第四,动态管理机制还应包括风险预警和应对措施,通过对造价数据的深入分析,及时发现潜在的成本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避免成本失控和预算超支的情况发生。建立工程造价变更审批制度,对因工程变更导致的造价调整进行严格把关。
(三)强化信息沟通与协作
在项目管理中,信息的有效掌握、传递和团队之间的紧密协作是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
一是加强合同信息掌握程度。通过组织合同宣贯、定期召开会议、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等方式,加强合同中的关键信息的学习、交流,充分掌握合同内容,有助于准确开展施工、合同及造价管理等工作。二是提升项目团队内部的信息沟通与协作水平。团队成员之间应建立明确的沟通渠道和协作机制,确保项目进度、质量、安全、成本管理工作同步协作,减少因信息沟通不畅导致的成本浪费和风险,提高项目管理的整体效率及经济效益。三是增加与外部相关方的信息沟通与协作。与供应商、分包商等合作伙伴保持密切的沟通联系,及时了解材料价格波动、材料到货时间、人员进场时间等关键信息,有助于做出更加准确、合理的成本控制决策。同时,通过加强与业主单位、设计单位等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协作,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为合同的履行和工程造价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结论
通过对建筑工程施工合同与工程造价管理融合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两者之间的融合对于提升项目管理效率、强化成本控制和规范施工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在融合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合同条款与工程造价脱节、工程造价管理缺乏动态调整机制以及信息掌握不充分等。为了促进两者的有效融合,应加强合同管理的规范性、建立工程造价动态管理机制、强化信息沟通与协作以及提升管理人员素质等,进一步推动建筑工程施工合同与工程造价管理的深度融合,为建筑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田燕.建筑施工合同及工程造价管理融合策略[J].中国招标,2024(02):111-113.
[2]原育琴.造价工程师在工程施工合同管理中的作用及价值[J].住宅与房地产,2021(02):49-50.
[3]吕凡.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及工程造价控制研究[J].营销界,2020(04):165-166.
[4]唐诗祥.探究建筑施工企业施工合同管理和工程造价管理的融合[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