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风险防范视域下的企业内控管理策略探究

2024-10-23 00:00:00贺瑞琴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24年10期

摘 要: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中,企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财务风险,影响着企业的经营业绩,更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财务风险的存在,要求企业做好内控管理工作。有效的内控管理能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及完整性,保障企业资产的安全,提高经营效率,更能够帮助企业识别、评估、应对潜在的财务风险,降低经营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在实践中,许多企业的内控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探讨在财务风险防范的视域下,构建全面、有效的内控管理体系的方法,是企业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为企业强化内控管理、防范财务风险提供参考。

关键词:财务风险;内控管理;策略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实际财务状况与预期目标发生负面偏离,给企业财务安全及资金运营带来损失。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日益增多,风险种类日益复杂,风险影响日益严重,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及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要求企业必须高度重视财务风险防范,将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源头上遏制并化解各类财务风险。

一、财务风险下内控管理对企业经营发展产生的重要价值

(一)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内控管理中,构建完善的财务信息管理体系,对财务信息的收集、处理、传递、报告进行严格规范,能最大化杜绝因错报、漏报或舞弊等因素导致的信息失真,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准确、及时、完整、可靠的财务数据,为科学决策提供坚实基础。同时,内控管理还通过建立多层次的复核、审计和监督机制,对财务信息质量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现错误或偏差,及时予以纠正,保证财务报告的高质量。

(二)保障企业资产安全

内控管理要求建立严格的资产管理制度,明确资产的采购、使用、处置等流程,能最大化防止资产的非法侵占。同时,内控管理通过建立资金管理制度,规范资金的收支、调拨、审批程序,保证资金的安全,防止资金被挪用或浪费。内控管理还要求加强对投资活动的管控,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机制及风险评估体系,避免因盲目投资或决策失误导致的资产损失。此外,内控管理还能对资产定期盘点、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置闲置、毁损或贬值的资产,保证资产的完整性。

(三)提高经营效率

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的内控管理体系,企业能优化资源配置,改进业务流程,提高运营效率。一方面,内控管理通过加强预算管理,将企业的财务资源合理分配到各个业务环节,保证资金的高效利用,避免出现资金闲置或短缺的情况。另一方面,内控管理通过梳理业务流程,能减少不必要的环节,提高业务运转的速度,降低运营成本。内控管理还要求加强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业务数据的实时采集、传递,为管理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依据,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率[1]。

(四)降低经营风险

内控管理是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手段,通过构建全面、有效的内控管理体系,企业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识别、评估、应对潜在的财务风险。内控管理要求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定期对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全面梳理,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点。内控管理还能通过建立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职责分离制度,防止因权力过于集中或职责不清导致的财务舞弊行为。同时,内控管理还能加强对关键业务环节的控制,通过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等措施,降低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2]。

二、财务风险防范视域下企业内控管理存在的

问题

(一)内控环境不完善

在许多企业中,员工对内控管理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高,往往将其视为额外的负担或形式主义的任务,没有真正意识到内控管理对于企业风险防范的意义,此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内控管理无法得到有效执行,其作用也大打折扣。与此同时,在一些企业中,风险管理职责分散在各个部门,缺乏统一的协调,导致风险管理工作无法形成合力。加之不同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不明确,权责边界模糊,使得风险管理责任不能落实到具体部门或个人。一旦出现风险事件,就会出现相互推诿、责任难以追究的局面,严重削弱了内控管理的效果。此外,还有企业的风险管理制度过于笼统和原则化,缺乏针对性及可操作性,无法为具体的风险管理工作提供明确的指引[3]。

(二)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不健全

风险评估是内控管理的起点,但是,许多企业的风险评估体系尚不完善,存在评估不全面、不深入的问题。部分企业的风险评估过于粗放,只关注了一些表面的、常见的财务风险,而对一些隐蔽的、潜在的风险视而不见。还有一些企业的风险评估流于形式,缺乏必要的数据支撑及科学的分析方法,评估结果不能真实反映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状况,导致企业无法全面认识自身面临的财务风险,内控管理也就失去了准确的方向[4]。同时,许多企业的预警机制不到位,甚至完全缺失,部分企业虽然建立了预警指标体系,但指标设置不合理,阈值划分不科学,导致预警信号经常失灵,常常错过最佳的风险处置时机。

(三)财务风险控制活动不到位

在一些企业中,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资金收支缺乏必要的审批及监督,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甚至出现挪用、侵占等违规行为。加之部分企业的资金审批流程过于繁琐,审批环节过多,导致资金周转不灵活,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还有部分企业存在违规担保、关联交易等问题,将企业的资金置于高风险之中,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财务安全。同时,部分企业的财务报告质量不高,存在信息失真、重大遗漏等问题,不能如实反映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影响了企业的财务风险管控,也损害了企业的声誉。此外,一些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地位不高,人员配备不足,审计工作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财务风险不断累积。

(四)财务风险信息沟通与报告质量不高

部分企业经营管理中,财务风险信息的传递常受部门壁垒、层级障碍等因素的影响,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容易出现失真、遗漏、延误等问题,导致相关部门及人员无法及时、准确地获取所需信息。加之一些企业缺乏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以及沟通协调机制,财务、业务、管理等部门各自为政,信息断层、脱节现象严重,影响了财务风险管理的协同性。财务风险报告是企业管理层了解、评估企业财务风险状况的重要依据,要求企业以完整、清晰、准确的方式披露企业面临的各类财务风险,但是,在一些企业中,财务风险报告的内容常常不够全面,报告的格式不规范,缺乏必要的分类、汇总,不能满足管理层全面评估财务风险状况的需要,无法为管理层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五)财务风险监督与反馈机制不完善

内部审计作为内控管理的“免疫系统”,其独立性是维护内控管理权威性的关键。然而,在一些企业中,内部审计部门在组织设置上缺乏必要的独立性,往往附属于财务部门或其他业务部门,在人员配备、资源保障、工作开展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无法对内控管理进行全面、客观的监督。同时,一些企业对内控管理效果的评估与反馈不够及时、全面。评估工作滞后于内控管理实践,未能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部分评估内容局限于财务指标,忽视了内控管理的战略性、系统性及长期性,无法全面反映内控管理的成效。此外,评估结果未能及时、有效地向管理层反馈,或反馈不到位,导致内控管理的持续改进乏力。

三、财务风险防范视域下的企业内控管理策略

(一)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防范的内控环境

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企业需要构建健全、有效的内控管理体系,而建立健全内控环境是内控管理的首要任务。营造全员参与的风险管理文化是构建良好内控环境的前提。因此,企业要致力于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宣传教育、行为示范等多种方式,营造“人人关注风险、人人参与管理”的良好氛围,使风险管理真正内化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同时,要明确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与职责。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是企业内控管理的“四梁八柱”,其确立了企业各层级、各部门在风险管理中的地位、职责以及报告路线,企业要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以及管理需要,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或岗位,明确各业务部门、各级管理层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分工,形成分工明确、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二)强化财务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

财务风险评估是识别、分析、评价企业财务风险的过程,预警机制则是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对财务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及时报告的制度安排,基于此,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科学、适用的定期与不定期风险评估制度,确认好评估的对象、内容、方法、频率、责任主体等关键要素,保证风险评估的全面性、及时性、有效性。同时,企业要立足行业特点及自身实际,设置一系列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关键的、敏感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合理确定相应的预警阈值,搭建起“千里眼”式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此外,为实时监控与报告财务风险信息,企业必须建立起实时监控与快速报告的机制,及时采集、传递、分析财务风险信息,做到风险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三)优化财务风险控制活动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资金管理的疏失会直接导致财务风险。因此,企业要着力构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全流程资金管理体系。在资金使用前,严格履行可行性研究、投资决策等程序,把好资金投向关。事中要严格执行授权审批、用款计划等制度,强化资金使用监管。事后要严格开展绩效评估、责任追究等工作,加强资金使用问责。同时,企业要严格遵循会计准则及信息披露规则,建立健全财务报告编制、审核、报送等内部控制流程,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加强与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及时披露财务风险相关信息,提高经营透明度,维护企业形象和信誉。

(四)提升财务风险信息沟通与报告质量

财务风险信息沟通与报告是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层级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围绕财务风险防范进行信息交流、共享和反馈的过程。企业要着力打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信息沟通渠道,让财务风险信息在内部各部门之间、各层级之间顺畅流转、高效共享。一方面,要建立部门协调机制,明确各部门在财务风险信息沟通中的责任,促进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及业务协同。另一方面,要畅通上下级沟通渠道,完善重大风险的报告及反馈机制,让风险信息在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之间双向流动。同时,企业要制定统一、规范的财务风险报告标准,明确报告的基本框架、主要内容、关键要素等,保证风险报告的完整性、一致性、可比性。并针对识别出的风险隐患,提出切实可行的防范化解措施,明确责任分工及时间进度,为风险管控提供参考。为提升报告质量,企业要把信息质量控制作为财务风险报告工作的生命线,从源头抓起,保证风险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在此过程中要加强原始信息的真实性核验,保证风险信息来源的可靠性。还要压缩信息的报送时滞,建立风险信息定期报告、重大风险即时报告相结合的机制,最大限度地缩短风险信息的识别、传递、应对时间,提高风险管理的时效性。

(五)完善财务风险监督与反馈机制

财务风险监督与反馈是企业通过持续的监督检查及绩效评估,及时发现内控管理中的问题,据此调整优化内控策略的过程。企业要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设立独立于业务部门及其他职能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保证内审工作的独立性、权威性。内部审计部门要围绕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重点领域,制定年度审计计划,开展常规审计及专项审计,评估内控制度设计的合理性、执行的有效性,揭示内控管理风险,提出改进建议。同时,企业要建立定期内控评估机制,明确评估的对象、内容、方法、频率、责任主体等,评估过程中,既要运用定性分析,也要运用定量分析,收集评估证据,客观评价内控管理实效。评估结果要形成正式报告,反馈给董事会、经理层和相关部门,明确问题成因、风险影响及整改方向,督促相关方落实整改,形成闭环管理。

结束语

财务风险防范是保证企业财务安全、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内控管理则是实现财务风险有效防范的关键路径。由此,要加强财务风险评估与预警、优化财务风险控制活动、提升财务风险信息沟通与报告质量、完善财务风险监督与反馈机制,才能真正发挥财务风险“防火墙”的作用,筑牢企业发展的安全底线,为企业行稳致远、基业长青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晓晶.国有企业财务内控制度信息化建设与风险防范研究[J].财会学习,2023(02):161-163.

[2]张妍.企业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24,38(01):115-117.

[3]陈莹.国有企业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的措施研究[J].财会学习,2023(03):164-166.

[4]陈静静.建筑企业财务风险及内控防范策略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3(08):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