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同伴互评的在线学习评价机制设计研究

2024-10-22 00:00:00赵凤梅胡勇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4年18期

摘 要 随着慕课(MOOC)学习的广泛普及,在线学习评价已成为教育领域备受瞩目的热点议题。通过文献回顾与案例分析,全面梳理同伴互评的概念内涵与理论基础,聚焦于基于同伴互评的在线学习评价机制的设计。探讨评价机制的设计原则,构建评价机制的设计框架,揭示评价机制的关键要素,以期有助于基于同伴互评的在线学习活动的有效实施,增强学生的在线学习效果和学习满意度,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自我反思能力及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为在线教育工作者、在线课程设计者、学习平台开发者及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同伴互评;在线学习评价机制;在线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4)18-0005-09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线学习以其灵活性、自主性和个性化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学习者的青睐。要确保在线学习的高质量,行之有效的在线学习评价机制是根本保障和关键所在,也是教育教学领域一个至关重要的研究议题。面对在线学习,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评价机制存在诸多局限性,如教师评价主观性强、学生规模大和评价周期较长等。一直以来,在线学习评价机制不完善, 存在学生参与度低、反馈评价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1],与现行的学分和学位体系对接存在困难[2]。

同伴互评作为一种创新评价方法,为主要考查大规模学习者批判性思维、表达能力等高阶思维能力的主观题的评价提供了新思路[3]。

本文旨在设计一种高效、公平、易于实施的基于同伴互评的在线学习评价机制,为在线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可行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评价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学习效果,促进在线教学高质量发展。同时,为教育工作者、在线课程设计者、学习平台开发者及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与借鉴。

1 同伴互评的概念内涵

同伴互评是一种学习者评价其他同伴的作品水平、价值或质量的评价方法[4],可以借助同伴的观察与分析,对教师难以监控的协作过程进行全方位评价[5]。国内外研究中,同伴互评有同伴反馈(peer feedback)、同伴评价(peer evaluation)、同伴评估(peer assessment)、同伴互动(peer interaction)及同侪互评(peer assessment)等多种表述形式,被广泛应用于第二语言教学尤其是写作教学实践中[6-7]。同伴互评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强调互动与反思、具有多元性和发展性的评价方法,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维度。

1.1 主体性

同伴互评的主体是学生,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单一评价主体的模式,使学生成为评价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过程的实施和评价结果的反馈,这种主体性的转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主学习能力。

1.2 互动性

同伴互评的核心在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互动性是同伴互评区别于其他评价方式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互评过程中,学生就同伴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讨论和反馈,这种互动性有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他们共同进步。

1.3 反思性

同伴互评不仅是一种评价方式,更是一种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在互评过程中,学生通过同伴的反馈和建议能够更加客观地审视自己的学习成果和表现,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寻求改进方法,这种基于评价的学习过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

1.4 多元性

同伴互评的评价标准和内容通常具有多元性,不仅关注同伴学习成果质量,还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等方面,有助于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1.5 发展性

同伴互评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同伴的评价与反馈,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这种发展性能够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2 同伴互评的理论基础

随着多元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发展,同伴互评在拥有大规模学习者的在线教育教学中得到了社会文化理论、合作学习理论、过程写作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等众多理论的支撑[8-9],如图1所示。

2.1 社会文化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互动与集体智慧紧密相连,认为人类心智机能的发展(包括语言认知)源于社会互动,互动是学习得以发生的载体[10]。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观点,即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所体现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其在成人指导下或和能力更强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所展现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11]。在同伴互评中,最近发展区体现为评价者和被评者之间的水平差距,同伴之间在这一区域内互相提供支架帮助,共同提高学习水平[12]。在同伴互评中,学生之间通过评价、讨论和反馈共同构建知识,将集体智慧转化为个体智慧,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认知。另外,学生之间以语言为中介,实现意义的共建,不仅关注学习成果本身的质量,还关注评价语言的恰当性和准确性,这种过程有助于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从而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学生在互评过程中不仅关注自己的学习成果,还关注同伴的学习成果和反馈意见,这种积极的参与态度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加主动地投入在线学习活动。

2.2 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理论脱胎于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社会交往的过程,也是一种责任明确、相互配合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实现知识的共享和内化[13],是一种富有创新性和实效性的课堂教学理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成绩,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及社会化发展[14]。合作学习理论主张知识在社会交往中创造与建构,人应该与不同知识背景、不同技能水平的人合作互助,利用对方提供的“脚手架”共同完成有意义的学习任务,并在其中分享经验,从而抵达自己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完成学习目标。合作学习理论在各学科和学段都得到有效应用,实验对象从幼儿园学生到大学生均有涉及[15]。在同伴互评中,学生评价同伴的作品,不仅要理解同伴的观点和表达方式,还要提出建设性的反馈意见,既可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又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学生参与同伴互评会关注自己的评价能力及其对同伴的影响,从而增强责任感;会感受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互评的参与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可以更好地增强学习效果和自主学习能力。

2.3 过程写作理论

过程写作理论是同伴互评在二语写作应用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其发展是从关注二语写作成品到关注过程的转向,强调写作是循环往复、多稿多改、师生交互的写作和修改过程[16]。在过程写作理论看来,“写作……实质上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教师的角色是非指导性和促进性的,亦即帮助写作者在一种干预最少的鼓励性和合作性环境中表达自己的意思”[17]。过程写作法强调写作提纲、头脑风暴、独立写作、相互检查和共同修改这样一个循环写作过程,这在纸笔背景下难以实现的教学法在网络技术支持下可以得到更好地运用[18]。在同伴互评中,学生要关注最终的作文质量,还要关注写作过程中的构思、提纲、初稿、修改和定稿等各个环节。同伴互评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写作的全过程,通过不断地反馈和修改以提升作文质量。学生评价发现同伴作文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据此反思自己的写作,这种相互学习的过程有助于拓展思维、丰富语言、提高写作技巧,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激发新的写作灵感。同伴互评需要学生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他人的作文,并提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这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写作中更加客观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4 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基于社会学习的观点提出,是个体对自己能否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信心[19],信心程度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个人的行为动机;也是个体对自身行为或信念的判断[4],即判断个体在执行某些行为或在未来取得某些结果时的能力水平预期[20]。自我效能感是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因素,影响个体对行为的选择、努力程度以及面对困难时的坚持性。在同伴互评中,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会表现出更高的参与度和主动性,能够清晰地指出同伴作品中的优点和不足,同时给出具体的改进建议;面对同伴的反馈,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能够保持开放和接纳的态度;在同伴互评后,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会进行深入的自我反思,分析自己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表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技能应用方式。此外,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还善于通过积极的鼓励和肯定来激励同伴,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帮助同伴克服困难、提升能力。

3 基于同伴互评的在线学习评价机制设计 原则

基于同伴互评的在线学习评价机制,是推动在线教育评价创新的关键一环,更是确保在线学习高质量的核心动力,其设计原则应该无缝衔接同伴互评与在线学习,确保在线互评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有效实施。评价机制设计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在线学习环境的互动性、增强学习者的责任感与主动性,同时通过多元视角的评价反馈,加速知识的吸收与技能的提升,确保在线教育的有效性与公正性。基于同伴互评的在线学习评价机制设计应该遵循四个方面的原则,如图2所示。

3.1 明确性与可操作性

基于同伴互评的在线学习评价机制的设计需要遵循明确性与可操作性两大核心原则,通过明确评价标准、任务描述、反馈机制和提供系统支持、简化流程、设计易操作的评价量规等措施,确保互评过程既清晰透明又易于执行,从而提高在线学习的质量和效果。明确的评价标准内容应涵盖作品质量、创新性、逻辑性等学习任务,使学生互评时有明确的参考依据。评价标准的每一项指标要清晰具体,避免模糊或歧义,确保所有参与者对标准有统一的理解。互评任务描述要详细,包括任务目标、完成标准、提交格式等,使学生清楚需要做什么以及如何做。互评过程中建立明确的反馈机制,包括反馈内容、反馈方式和反馈时间等,使学生明白如何给出有效反馈、反馈又将如何影响最终成绩。师生充分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智能评价系统等系统支持,提高评价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系统提供便捷的任务提交、作品分配、成绩统计等功能,减少人工操作的复杂性和错误率;互评流程应尽可能简化,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步骤,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并提高评价效率。例如:可以采用匿名随机分组的方式分配评价任务,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同时,设置合理的评价时间限制,避免学生拖延或敷衍了事。评价量规是互评过程中的重要工具,其各项评价指标相互独立,评分标准明确具体,避免使用主观性强的表述方式,以减少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观误差。

3.2 公平性与激励性

在设计基于同伴互评的在线学习评价机制时,需要特别关注公平性和激励性两大原则,通过确保评价标准的一致性、评价过程的透明度等来维护公平性,通过正面激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满意度。师生共同商讨并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确保学生了解并认同标准,积极参与评价活动。鼓励学生从内容质量、创新性、语言表达等多个角度评价作品,全面反映被评价者的学习成果。在评价过程中,通过匿名评价、随机分配评价作品等方式避免学生的主观偏见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学生清楚评价时间、评价内容、评价反馈等,以便对评价结果的公正性进行监督和质疑。允许学生对评价结果进行质疑和申诉,并给予及时回应,确保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得到维护。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及时激励,如表扬和奖励,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激励可以是学分、奖品等实质性的,也可以是荣誉证书、表彰信等精神层面的。展示优秀作品,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在同伴互评中,学生完成自己学习任务的同时,还需要对同伴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可以增强学习责任感和参与感。同伴互评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在评价过程中,学生可以借鉴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助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3 技术性与便捷性

设计基于同伴互评的在线学习评价机制,应充分考虑技术性和便捷性两个原则,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优化用户体验的设计策略,确保评价过程的高效性和便捷性。在线学习平台具备良好的稳定性,能够处理大量并发访问和数据,避免系统在高峰时段因崩溃或卡顿而影响评价进程。教师要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保护用户数据和评价结果的隐私安全,防止数据泄露和非法访问。教师利用学习平台算法实现评价任务的自动化分配,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公平的评价机会。学习平台具备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能够对评价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发现在线学习中的问题和趋势,并将分析结果以图表、报告等形式直观展示,帮助师生快速了解互评情况和学习成效。学习平台的界面设计应简洁明了,易于导航和操作,降低学生的学习成本和使用难度;采用直观的交互设计,如拖拽、点击等操作方式,提高用户的操作效率和满意度;支持文本评价、打分评价、等级评价等多种评价形式,满足不同场景和需求的评价要求。学习平台允许教师根据课程需求和学生特点自定义评价模板与评价指标,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平台提供实时通信功能,如在线聊天、消息推送等,方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即时沟通与交流。

3.4 有效性与发展性

基于同伴互评的在线学习评价机制的设计原则还应围绕有效性和发展性两个目标来展开。通过明确评价标准、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促进知识共享和交流等方式,提高评价的有效性;通过培养评价技能、激励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考,以及支持个性化学习路径,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标准需要清晰、具体、可操作,涵盖知识掌握、技能运用、创新思维、表达能力等多个维度,以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与应用。评价任务分配要公平合理,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评价同伴作品,通过随机分组或匿名评价等方式减少学生的偏见和主观性。设立复审机制,审核有异议的互评结果,确保评价的准确性和公正性。教师对互评活动进行监控,及时纠正不当评价,并提供进一步的指导。互评过程是评价他人作品的过程,也是学习和借鉴他人优点的过程,可以设置讨论区或论坛等交流平台,让学生就互评结果进行交流和讨论,促进知识的共享和思想的碰撞。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评价技巧培训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技巧,以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提高评价能力。在互评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或任务,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与分析,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通过长期的同伴互评实践,学生可以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 基于同伴互评的在线学习评价机制设计 框架

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基于同伴互评的在线学习评价机制,是实现在线学习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在线学习的互动和交流质量,还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及社交技能的发展,为构建积极、高效的在线学习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图3所示,设计基于同伴互评的在线学习评价机制通常包括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

4.1 准备阶段

在设计基于同伴互评的在线学习评价机制的准备阶段,需要明确在线学习目标与评价任务,师生共同制定评价标准与评价量规,教师组织培训指导与范例展示,选择合适的学习平台与技术工具。

4.1.1 明确学习目标与评价任务

在线课程中的学习目标是对教师教学目标的转化与提炼[21],是学生进行在线学习的行动指南,涉及提升学生技能水平、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或是深化学习者对特定知识领域的掌握程度等多个方面。教师要明晰同伴互评作为教学手段在实现学习目标中的独特价值,如通过互评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学习内容,增强学生自我反思能力,强化学习社区的凝聚力与互动性。基于学习目标以及学生特征,设计兼具挑战性与实用性的评价任务,引导学生关注学习的核心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他们在互评实践中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获得宝贵的技能提升与经验积累。

4.1.2 制定评价标准与评价量规

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是在线学习评价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保障信息化场景下在线教育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条件[22]。评价标准必须紧密围绕并直接服务于学习目标,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不仅关注学习成果质量,还需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等多个维度。评价量规是整合评价标准与评分细则的综合性工具,规定评价标准各项评价指标和对应的等级描述,使评价者能够清晰地了解评价要求;评分细则针对每个评价标准提供详细的评分指南和等级划分,减少学生主观判断的空间,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评语要求能够指导评价者撰写建设性的反馈意见。

4.1.3 组织培训指导与范例展示

在实施同伴互评之前,需要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培训与指导,教师可以组织简短的培训会议或发布指南,培训内容可以包括评价标准的解读、评价量规的使用、如何给予建设性反馈等方面,使学生了解同伴互评的意义、方法和注意事项,并能够熟练掌握互评技能,积极参与互评活动。培训强调在互评过程中保持尊重与正面导向的极端重要性,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同理心,使他们能够在评价中既严谨又充满人文关怀。为了让学生有直观的学习参考,教师可以挑选展示优秀评价范例,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评价标准、快速掌握评价技巧、撰写有效评语以及如何进行有效评价。

4.1.4 选择学习平台与技术工具

在线学习平台是在线学习评价机制实施的重要载体,可以记录和提供学生在线学习活动的大量过程数据,形成在线学习大数据“蓄水池”,为在线学习监测预警提供多维数据信息支撑[23]。选用的在线学习平台应该具备的功能特性包括:支持匿名同伴互评,界面友好,技术稳定且易于操作,学生能够轻松地在学习平台上进行交流和评价;支持多种评价形式,如文本、音频、视频等,适应不同学习内容和学生偏好;能够自动匹配作业、跟踪学习追踪、统计评价结果和即时反馈等;能够创造一个支持性、互动性和响应性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获得适合他们需求的教育体验。

4.2 实施阶段

构建一个高效、公正、匿名的在线学习同伴互评活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成长,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增强其责任感并提升评价质量。一个有效的基于同伴互评的在线学习评价活动与实施流程通常包括七个步骤。

4.2.1 发布任务

教师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发布互评任务,同时提供详细的任务描述,包括任务目标、完成标准、提交格式等,使学生明确自己需要做什么以及如何做。任务描述中还应该包含互评的具体要求和流程,确保学生了解互评的目的、方法和时间节点。

4.2.2 提交作品

教师设定清晰的时间表,限定作品提交截止日期,确保所有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完成作品;提供详细的作品提交指南,包括文件格式、命名规则、提交方式等,减少学生因技术问题导致的延误。学生按照规定的时间提交学习作品,为互评提供素材。

4.2.3 同伴分配

教师根据课程需求和评价任务将需要评价的作品分发给学生,可以选择系统自动随机分配,也可以选择手动调整分配。在互评活动中通常采用匿名随机分配的方式,确保互评活动的公平性和多样性。根据课程规模和学生能力,每个学生评价作品的数量和质量要达到一定的平衡,分配到的评价作品数量要适宜,避免学生评价负担过重。例如,笔者曾经参与学习的基于同伴互评的在线课程“教师如何做研究”,由北京大学汪琼教授团队教师主讲,课程互评的作业是学生的课题申请书,每个学生被匿名随机分配五份课题申请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互评,保证同伴互评作品分配的合理性与平衡性。

4.2.4 匿名互评

学生在同伴互评活动中采用匿名评价,可以减少主观偏见,进行公正反馈;教师设定互评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以仔细阅读、思考和评价作品;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遵循评价量规评价作品,给出合理的评分和有建设性的评语。

4.2.5 监控调节

教师应当密切监控同伴互评活动的全过程,定期审查评价质量,识别并有效解决评价活动中出现的任何潜在问题,确保评价活动的质量及其与既定标准的严格一致性。面对评价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争议与分歧,教师应迅速介入,通过提供清晰、中立的调解与详细解释,增进评价双方的理解与共识,营造一个和谐、公正的评价环境,保护每位互评参与者的权益。

4.2.6 反馈成绩

教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及时、具体的回应,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信任感;利用学习平台功能自动汇总评价结果,对成绩进行审核,最后生成每个学生的综合评价报告;设定合理的反馈周期,公布学生的成绩和评语,让学生在互评结束后的一定时间内获得综合评价报告及同伴的具体反馈,及时修正改进作品。

4.2.7 自我反思

根据评价反馈结果,教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现状,勇于直面存在的不足,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改进策略与成长规划;提供反馈指导,引导学生高效地从反馈中汲取养分,并以此为契机,鼓励他们学会自我审视、自我调整与不断进步,实现学习质量的飞跃。

4.3 总结阶段

在设计基于同伴互评的在线学习评价机制的总结阶段,教师需要对同伴互评活动实施定期评估,营造学习社区并形成学习共同体,鼓励学生根据同伴反馈结果改进作品。同时,教师坚持互评后续行动,完成评价机制的完善。

4.3.1 营造学习社区与正向激励

同伴互评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比如同伴作品评估、在线讨论参与等。通过阅读同伴的作品,学生可以获得不同的观点和视角,促进相互理解和尊重,形成积极的社区学习氛围,在互动交流中共同进步。教师可以组织班级讨论会,让学生分享互评过程中的收获、挑战及改进建议,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形成;提供机会让学生对同伴的评价进行积极回复或深入讨论,形成双向或多向的交流模式,加深彼此间的理解,在无形中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与归属感。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根据评价反馈结果,设立不同奖项对积极参与、认真评价或作品质量高的学生给予表彰,以此提升学生的参与感与成就感,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建设学习社区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4.3.2 持续改进机制与活动优化

互评机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改进与优化。根据评价过程中的评价反馈和数据分析,教师全面审视同伴互评机制的有效性与影响力,审视现有评价标准与评价流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深入了解学生对互评机制的认可程度与改进建议,及时调整和优化互评机制。同时,借鉴其他在线学习平台或教育机构同伴互评的成功经验,不断完善和优化自己的互评机制,例如,可以调整评价标准的权重、增加评价维度或改进评价流程等,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在线学习需求,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成为学生在线学习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最后,总结本次同伴互评活动的成效与不足,为下次课程活动提供改进的参考依据。

5 基于同伴互评的在线学习评价机制的关键要素

综上所述,构建一个有效的基于同伴互评的在线学习评价机制需要综合考虑明确化的评价标准、多维度的评价内容、具体化的培训指导、即时性的反馈机制和智能化的数据分析等关键要素,以激发学生的在线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评价机制的关键要素如图4所示。

5.1 明确化的评价标准

明确化的评价标准通常涉及学习成果质量、合作与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等方面,可以采用量化指标和描述性标准相结合的方式,保证同伴互评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在同伴互评活动前,教师要提供详细的同伴互评指南和优秀的评价示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标准并作出准确评估。在同伴互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实际情况对评价标准进行调整和完善,以确保其始终符合学习目标。在线课程学习目标不同,学习评价内容各异,因此,在线课程的评价标准设计也不尽相同。例如,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教师一般会在课程公告中给出清晰的评分标准,以华东师范大学开设的在线课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设计”为例,课程总成绩=课程讨论(30%)+单元测试(30%)+同伴互评单元作业(40%),其中同伴互评需要学生每周一次完成互评作业,共5次,每次8分,互评总分为40分。不难看出,同伴互评在这门课程评价标准中占据重要地位。此外,学生要想获得本课程的证书,需要达到总分80分以上,以评定为优秀;总分50分以上则视为及格。

5.2 多维度的评价内容

在线课程评价内容一般涵盖学习成果、学习态度和技能掌握等多个维度,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核心素养。在同伴互评中,学生需要基于已有知识和评价标准对同伴作品进行评估,从而间接反映各自的学业水平。学习成果是评价学生学习成效的核心维度,既包括学生在知识掌握和技能提升方面的成果,又包括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反思与成长。学习态度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认真程度,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提交作业的及时性、对待反馈的态度等方面来评估。技能掌握涉及学生在具体学习任务中的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在同伴互评中表现为学生需要评价同伴在完成作品过程中技能运用的准确性和效率。

5.3 公平性的匿名评价

匿名评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使他们在评价时更加客观公正,不必担心因为给出负面评价而影响与被评价者的关系,因此更有可能基于事实和标准给出真实的反馈。这样可以极大地减少评价过程中的主观偏见和情感因素,有助于提升评价结果的客观公平性。匿名评价可以激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评价活动,部分学生可能担心自己的评价会受到质疑或批评,因此不愿参与评价,而匿名评价则消除了这种担忧。学生参与度的提升有助于教师收集更多的评价信息,为教学改进提供更加全面的依据。另外,匿名评价可以与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和机器评价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综合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5.4 具体化的培训指导

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培训是确保在线学习互评过程有效性和公正性的关键,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互评目的、流程、标准及技巧,从而提升他们的评价能力和参与度。教师可以讲解具体示例,帮助学生理解评价标准和评分细则,确保他们在评价时能够准确应用;为学生详细介绍同伴互评流程,包括任务提交、任务分发、评价时间、评价内容、反馈方式等;通过视频教程或操作演示等方式,教授学生如何识别同伴作品的优点和不足,如何给出合理的评分和建设性的评语等;强调在互评过程中要尊重同伴的学习成果,保持公正的态度,避免主观偏见和恶意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评价对同伴的影响,培养其责任感和使命感。

5.5 易用性的学习平台

学习平台的易用性关乎师生在线教学的体验,直接影响在线学习评价机制的效率和效果。在线学习平台的用户界面应当简洁直观,避免过多的冗余信息和复杂的操作步骤;操作流程简单明了,从创建任务、提交作品到评价反馈的每个步骤都有明确的提示,减少用户的认知负担;提供详细的帮助文档和视频教程,以便用户随时查阅和学习。为了满足不同教学场景和需求,学习平台提供灵活的自定义设置选项。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要求自定义评价标准、评价量规等,以便更好地控制评价过程,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通过实时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互评结果,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学习平台能够提供详细的数据分析报告,帮助师生深入了解评价效果,发现问题并改进。国内中国大学MOOC和学堂在线等学习平台在易用性方面表现出色,提供了智能化的学习环境与强大的技术支持平台。

5.6 多样化的教师角色

在基于同伴互评的在线学习评价中,教师是评价任务的设计者与发布者,根据学习目标设计具有挑战性、启发性和针对性的评价任务,并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发布,明确评价要求、时间限制等,确保每位学生清晰地了解评价任务的内容和要求。教师是评价标准的制定者与指导者,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使学生在同伴互评时有据可依,指导学生公正地应用评价标准互评。教师是评价过程的监督者与协调者,密切关注同伴互评过程,通过平台的数据统计功能了解评价进度、学生参与度等,协调互评过程中的评价争议,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有效性。教师是评价结果的反馈者与分析者,汇总分析学生的互评结果,向学生反馈他们的评价表现和不足之处,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教师是合作学习的促进者与激励者,在同伴互评的过程中,通过组织班级讨论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采取多种激励措施,如设置奖励机制、表彰优秀评价者等,促进互评活动的有效开展。

5.7 智能化的数据分析

学习平台中智能化的数据分析不仅提高了评价的准确性和效率,还推动了学习过程的个性化和优化,能够实时或近乎实时地收集来自多个渠道的数据,包括同伴互评的评分与评语、学习行为数据(如登录次数、学习时长、观看视频次数、交互频率等)、学习进度数据、学习成果数据等,确保数据的全面性。智能化的数据分析工具能够多维度地分析收集的数据,如评价质量分析、学习风格分析、学习成效分析等,有助于揭示学习过程中的潜在问题和规律。利用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智能算法,系统能够自动对评语进行情感分析、语义理解等处理,从而更准确地评估同伴互评的质量和价值。基于数据分析结果,系统能够为每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评价反馈,反馈既包括同伴的评分和评语,又包括针对个人学习特点的建议和改进措施。通过数据分析,系统平台能够预测学生的学习成效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向教师发出预警,有助于教师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学习问题的发生。

5.8 即时性的反馈机制

在基于同伴互评的在线学习评价中,反馈机制的即时性对于提升在线学习质量、促进学习互动及增强学习动力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完成评价任务后,学习平台能够迅速、准确地给予其学习成果的评价和反馈,通常包含对同伴学习成果的肯定、指出的问题和改进建议等,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学习平台提供实时在线互动功能,允许学生在互评过程中进行讨论和交流,不仅有助于解决评价过程中的疑问和分歧,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及时的正面反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提高同伴互评活动的参与度,而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则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激发学习动力。即时反馈使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指导,学生也可以通过即时反馈向教师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师生的有效沟通和互动。

6 结束语

在技能本位学习范式下,在线教育的评价观指向教育目标和意图,不仅关注理论知识的掌握,更侧重于对学生实际技能习得的衡量[24]。本研究深入探讨基于同伴互评的在线学习评价机制,通过对评价机制的理论基础、设计原则、构建框架、关键要素的阐述,揭示其在促进学生技能习得、即时反馈、多元评价视角及社交互动中的重要作用,为在线教育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然而,该机制的有效实施仍需克服互评者可信度、与教师评价的一致性、匿名评价可能引发的误解,以及即时反馈机制所面临的技术难题等挑战。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聚焦于提升互评者评价的可信度与公正性,深化对聚合效度的探讨,优化匿名评价的实施策略,并加强在线学习平台的技术支持与用户体验设计,以确保同伴互评机制能够更加高效、准确地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技能发展。

7 参考文献

[1] 陆吉健,张思杭,孙瑞,等.交流认知视角下在线个性 化深度教学模式探索[J].远程教育杂志,2022,40(3): 97-104.

[2] 过宏雷,崔华春.幕课:高校教学模式的全新挑战与变 革契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13(5): 110-114.

[3] 赵呈领,李红霞,蒋志辉.大数据时代在线同伴互评提 升策略的审视与展望[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9,22(4):170-177.

[4] Bandura A. Much ado over a faulty conception of perceived self-efficacy grounded in faulty experimentation[J].Journal of social & clinical psychology,2007,26(6):641-658.

[5] 马志强,闫雪静,张红英.网络协作学习个体贡献度评 价的设计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8,28(10):87- 93.

[6] 陆卓涛,崔允漷,施维瑞.同伴评价能促进中小学生学 习吗:基于58项实验与准实验研究的元分析[J].教育 发展研究,2023,43(10):33-41.

[7] 董哲,高瑛,解冰.二语写作同伴互评研究热点与前沿 述评[J].外语学刊,2020(6):61-66.

[8] 姜强,冯雅楠,金美伶,等.基于在线同伴互评的内隐 行为规律挖掘及其影响机理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24(1):32-44.

[9] 马瑶.二语写作课堂中在线同伴互评综述[J].重庆电子 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2,31(1):110-114,131.

[10] 王祖浩,田艳.数字信息时代高阶思维能力:要素、关系、测评及培养[J].教育科学研究,2024(2):5-12.

[11] 郑志宏,马涛,孔新梅,等.基于最近发展区的学科知识图谱构建及大单元设计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24,42(2):56-64.

[12] 梁忠庶,高瑛,解冰,等.英语写作同伴互评焦虑及其对互评的影响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20(3):41-46,67.

[13] 秦一竹,戴茗柯,王茹.基于合作学习理论的医科院校英语教学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169-170.

[14] 肖俊敏,王春辉.虚拟现实技术在语言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现状、作用机制与发展愿景[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91-105.

[15] 刘芹,王怡琳.中国理工科大学生学术英语概要写作同伴互b01964779f25dec57d67e994a78b7493评对比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24(1):16-23,115.

[16] 高瑛,张福慧,张绍杰,等.基于Peerceptiv互评系统的英语写作同伴反馈效果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8(2):3-9,67.

[17] Hyland K. Genre-based pedagogies: A socialresponse to process[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Writing,2003,12(1):17-29.

[18] 蔡基刚.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在线同伴反馈和教师反馈对比研究[J].外语界,2011(2):65-72.

[19] Bandura A.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of Behavioral Change[J].Psychological Review,1977,84(2):191-215.

[20] 贾利锋,李海龙.临场感对在线学习者学习认知的影响:基于探究社区理论的条件过程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2):45-52.

[21] 张钧,蔡文伯.在线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身份认同的重塑[J].教学与管理,2024(3):6-13.

[22] 王贺,肖甦.公平视域下俄罗斯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成效与问题审思[J].比较教育学报,2023(3):99-110.

[23] 张峻赫,周启柏,宋娟.基于绩效管理导向的在线学习监测预警体系框架构建研究[J].科学决策,2024(1):143-153.

[24] 祝智庭,朱晓悦,胡姣,等.数智技术赋能开放教育再开放[J].开放教育研究,2024,30(1):16-2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