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发展导向的高职院校学生能力素质培养路径研究

2024-10-22 00:00:00杨赟汤卫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4年18期

摘 要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在实习技能和岗位胜任力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在学生岗位实习过程中,学校、实习单位、家庭和学生四方之间存在协同管理的困难,导致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如实习岗位要求与学校培养目标脱节、学校管理滞后、家庭参与程度低等。为解决这些问题,以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为终极目标,探索学生能力素质培养有效路径,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发展和能力提升。

关键词 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岗位实习;能力素质;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4)18-0156-05

0 引言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1]。为了推动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育部等八部门根据《意见》在2021年对《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进行了修改,为高职院校开展学生的实习工作制定了行动准则并指明方向[2]。

开展实习的学校包括全日制学历教育的高职专科和职业本科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是指职业院校联合实习单位,让学生按照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由学校统一安排或者经职业学校批准自行到企(事)业等单位进行职业道德和技术技能培养的实践性教育教学活动,包括认识实习和岗位实习[3]。其中,认识实习指学生到实习单位参观、观摩和体验,形成对实习单位和相关岗位的初步认识;岗位实习指具备一定实践岗位工作能力的学生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辅助或相对独立参与实际工作的活动,比较常见的实习形式是顶岗实习方式[4]。在高职院校学生的三年培养周期中,岗位实习作为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仅是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技能运用于工作实践,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各项工作技能,快速适应社会发展,为就业和个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5]。

在有关高职院校学生实习的研究文献中,有大量的篇幅阐述学生实习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和解决策略,涉及实习制度研究、实习安全管理、实习指导和心理疏导、实习权益保障等方面[6-7],然而对实习期学生如何进行能力素质培养等方面的研究偏少,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分析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现路径,对于基于能力重塑、问题导向的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还有待深入分析[8]。本文旨在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岗位实习期间存在的能力培养方面的问题,寻找一条行之有效的学生能力培养路径,为高职院校学生实习工作提供参考。

1 能力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学生岗位实习过程中,学校、用人单位、家庭和学生四方之间存在协同管理困难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学生实习岗位和专业不对口、学校和企业在学生实习管理过程中协作水平不高、实习考核评价制度存在问题、家校协作方面存在问题。

1.1 实习岗位和专业不对口

由于高职教育的普及化以及就业市场的供应不足等原因,很多专业的学生难以找到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实习工作。以贵州某职业院校实习岗位对口率来看,近65.2%的学生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具有相关性,将近40%的学生认为实习岗位和所学知识相关性不高。尤其多数计算机类和会计类学生的实习主要围绕管理和销售类岗位,在实习过程中学习到的技能主要是运营管理和销售等社会型技能,实习岗位的匹配度不高。由此可见,实习岗位不对口的问题尤为严重,让学生感觉所学非所用。因此,做好学生实习前专业相关性的岗位分析和技能培训是提高学生实习能力的前提,提高学生实习岗位的对口率,避免学生因自身能力问题而受限。

1.2 学校和企业在学生实习管理过程中协作水平不高

学生的岗位实习是基于学校和企业的双重考核设计的。一方面,学校需要以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为基础,完成实习的教学指导工作,主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安全教育和理论指导,对实习岗位的一线技能指导存在脱节。另一方面,企业为了节约用人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对学生往往疏于培养,基本都是学生经过短期的跟岗学习后直接进行顶岗实习,完全作为一个全职工作者参与工作。在实习过程中,用人单位和学校是关系紧密的双方,但是由于学生大多分散于不同的实习单位,导致学校很难与各个实习单位达成有效的实习共管约定,也不能就学生的实习事宜进行很好的双向协调。同时,用人单位基本很少有专门的职能部门对接学校,导致实习单位和学校双方在学生实习管理过程中协作水平不高。

1.3 实习考核评价制度存在问题

学生岗位实习当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规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锤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对于实习的考核,高职院校需要会同企业,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实习考核制度,根据实习目标、学生实习岗位职责要求制定具体考核方式和标准,共同实施考核。在实习考核中,校企双方如何就考核要求达成共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不仅要求企业熟悉和了解学校的培养目标,还要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和企业的条件制定相应的制度。在实习考核中,既要求学校和学生形成过程性的考核材料,又要就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实践性考评,一般体现为岗位适应性和技能熟练程度等。

1.4 家校协作方面存在问题

导致学生能力素养培养困境的因素还包括家庭教育方面。由于地理、工作和沟通渠道等方面的影响,高职院校与家庭无法形成全方位的对接,学生在企业实习处于学校和家庭无法近距离监管的环境,这对诸多自我生活能力差、纪律意识不强和自我监督能力不够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同时,高职学生初入社会时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经济和生活的困难,使得学生实习管理变得更为艰难。

2 高职学生能力素质的构成要素

2.1 学生能力素质的四大核心素养

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主要从专业技能培养、社会技能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和学习能力培养几个层面进行,如图1所示。在学生的能力体系中,专业技能的培养是高职院校的核心培养目标,而由于学生在校期间无法更好地实现理论知识向技能应用的转变,因此,实习期间的能力培养意义重大。社会技能的培养包括学生社交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任务处置能力等,学生可以在工作场所和同事沟通学习获得社会技能,也可以通过向教师和家人进行请教学习获得,社会技能的学习对学生未来的工作适应和个人发展都至关重要。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为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灵活运用于工作实践,需要从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两个方面进行。在不断变革的技术面前,学生需要具有持续性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能够对外面的变化作出及时的反馈,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工作能力。

2.2 影响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主要因素

校企供求异步、教学知识滞后、资源配备欠缺、学生努力不足等原因,会导致高职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不适应企业需求。从社会企业需求的角度来说,学校应该立足市场前沿阵地,瞄准行业技术新区域,深入挖掘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努力培养新一代的技术能手,而不是培养常规的技术适应者。在实习期间,学生需要重新开启工作技能的学习之路,包括学习与技术相关的各种核心技能以及与运营相关的各种社会技能。学生如果不能在进校之时对未来职业有清晰的规划,不能明确学习的预期效果,那么教学便无效。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存在多口径招生,生源包括高考生、自主招生学生和中职学生等多类人员,而多数院校未能实现学生需求式分类培养,使得在校期间学生的教学和管理存在针对性不足、专业适应度不高和职业导向性不明等问题。

3 基于职业发展导向的能力素质培养路径

多数高职学生会在毕业后留任实习单位,这样的学生从进入企业之初就受到企业系统的技能培养和职业指导,利于学生做好职业发展的过程性规划和分析。部分自主择业的学生毕业之后离开实习单位,需要根据个人的工作喜好、职业能力和社会关系等寻找岗位,大多是通过社会招聘进入新的企业工作。因此,实习前针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能力塑造进行全方位的指导至关重要。鉴于此,提出一种基于职业发展导向的能力素质培养路径,主要分析如何将学生个人的职业目标、社会普适技能、创新能力等因素融入学生实习期能力培养过程。

在实习期间,构建学生能力素质体系,需要从考核机制和培养方法两个角度着手。实习成绩的考核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技能养成,还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这要求参与实习过程的四方形成合力,如图2所示。

3.1 学校在学生能力素质培养中的实践路径

学校在学生能力素质培养中需要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1 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精选实习指导教师,开展实训内容追踪指导

实习指导教师的关键作用是将学生实习岗位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要点给学生进行详细解读,从理论的角度为学生分析技术背景和要求,提高学生对工作内容的理解,延展学生对工作的认知。实习指导教师选配需要遵循专业化和责任心两个维度,实习指导教师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岗位要求,知晓学生的能力水平,才能有针对性地教学。

3.1.2 以实习考核指标为尺度,量化评估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要素

实习考核包括企业考核和学校考核两个层面,但是校企双方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出发点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学校需要本着学生发展专业化和全面化,做到思政教育和技能教育相结合,综合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就需要预先确定能力考核标准,作为能力评估的底线要求,考核方案的设计需要结合校企双方的情况,将校企双方的培养要求进行融合。

3.1.3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及发展,及时反馈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状况

学生从学校初入社会,接触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在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一方面,如果学生不能及时疏解由于工作和学习所带来的压力,将导致学生产生负面情绪,不利于实习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能力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培养学生通过自我调节的方式释放工作压力,改善内心的负面情绪,锻炼抗压能力,只有让学生在心理健康和人身安全等方面获得成长,才能保障教育的质量。

3.1.4 开展校企定期沟通,研判学生学习水平,抓牢实习规程,助力学生成长

校企双方都要选派学生技能培养的导师,也要形成良性的交流沟通渠道,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定期开展沟通和研判学生的学习状况。对于双方协商一致的实习规程,按照约定的考核标准,定期共享学生工作表现和考勤记录等数据,为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学生的技能提供更多的帮助。

3.1.5 开展技能培训专项联合课程,从技能、社交和求职技巧等方面进行分类指导

实习期间,学生忙于各类工作事务,很少有时间进行集中学习和讨论。为此,可以学校为主导,组织学校专业教师、企业技能名师、社会创业导师和学业指导教师等人员开展公开讲座等,通过专题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增强学生求职创业的能力。专项联合课程的开展既需要学生完成经验总结,也需要学生深度剖析不足,快速适应社会的发展。

3.1.6 辅导员加强实习期职业指导和考勤管理,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大政方针

辅导员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安全问题,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和职业发展,引导学生了解国家大政方针,提高学生关注时事政治的能力,让学生掌握与职业发展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帮助学生解决工作中的困难。

3.2 实习单位在学生能力素质培养中的实践路径

实习单位在学生能力素质培养中需要完成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3.2.1 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职业发展指导

企业拥有众多专业能力过硬和社会经验丰富的员工,要精选企业导师,为学生开展专业职业规划和发展指导,让企业优秀员工现身说法,帮助学生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发展规划。企业也要根据学生的能力特点,尽可能让学生实现人岗匹配、全面锻炼。

3.2.2 实行企业导师制度,实行新型学徒制

企业选派专业的导师对实习生进行以老带新,按照学徒制培养模式,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工作岗位。企业导师有别于学院的专业导师,其目标是将企业生产技能和工作经验进行面对面的传授,真正实现实习技能的手把手教学。企业导师对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发展状态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是学生工作的指路人,更是学生生活和社会经验的引导者。学校应该专门为这些导师颁发校外导师聘任证书,加强校企双方的交流合作。

3.2.3 开展跟岗学习和轮岗训练,综合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

学生实习期间的岗位往往较为固定,但是由于学生专业发展和职业成长的需要,企业应该为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岗位轮岗训练。学生除了进行技能学习外,还可以参与企业的销售和管理工作,作为企业的新员工,要跟着企业导师进行跟岗训练,认真学习企业导师的工作经验和方法。学生在多岗位锻炼,有助于积累企业管理经验,为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2.4 职业行为塑造和职业文化熏陶

企业要加强学生工作纪律性和行为养成管理,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让学生快速走向职业化。企业作为实习管理的一线,关系到学生的行为养成和纪律约束等。企业的文化氛围在学生的价值观认同和行为素质培养等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学生的行为规范管理,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实现工作的职业化。

3.2.5 注重考核成效,加强校企联动,让学生独立顶岗,实现价值

学生实习后期能掌握基本的工作技能,若能满足技术流程需要和企业工作要求,企业将为学生提供独立的岗位训练,实行与正式员工同等的考核要求。这不仅是考查学生的能力素质,也是检验实习培养成效的快捷路径。企业将实习的考核结果和相关数据与学校方积极共享,帮助学生提高能力水平。实习考核的结果不仅是企业选拔优秀员工的依据,也是学校毕业审查的必备条件之一。

3.2.6 校企双方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技能证书培训和考试,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

技能证书不仅是学校培养的重要抓手,也是企业进行招聘和员工能力测试的重要依据。学生职业技能鉴定渠道包括“1+X”证书、企业行业技能认证考试和专业能力考级等,为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技术保障和认证服务。

3.3 学生在自我能力培养中的实践路径分析

学生主要是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3.3.1 自主设计职业规划

学生要做好职业发展规划,深度剖析个人能力要素,以企业需求和能力需要为导向,加强自我学习。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从了解自己开始,辅导员作为学生学业的导师,需要经常与学生谈心谈话,帮助学生剖析个人不足,找到个人成长的最佳路径。

3.3.2 打造学生榜样,提升就业和创业热情,让学生深入了解市场行情

相对于社会的发展,学生的能力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学生通过实习实训掌握行业发展方向、积累工作经验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学生具有独特的创业优势,学校应该因势利导,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政策优惠条件,助力学生创新创业。此外,学生应该积极适应社会,对于部分贫困学生,学校应加强就业帮扶和政策关怀。

3.3.3 学生能力培养的其他路径

借助各类开放式培训平台,如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中国大学MOOC和哔哩哔哩网站等,学生可以加强自主学习,有效提高专业和认知水平。学生能力的培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和自主性,帮助学生提高适应社会、成就自我的能力。

4 结束语

以高职学生实习期间如何培养能力素质为核心问题,首先从影响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问题出发,剖析企业、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在实习中的问题;其次,分析高职学生能力素质的四大核心要素,解读影响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主要问题;最后,基于职业发展导向提出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路径,主要从学校、实习单位和学生等三方进行梳理和分析,为学生能力素质培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5 参考文献

[1] 张世亮.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权益保障 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20(8):9-13.

[2] 赵方方.社工学生实践反思能力的培养方案探究:评 《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3(6): 143.

[3] 殷志扬.实习指导、自主学习能力与顶岗实习生离职倾 向关系的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3,22(1):47-53.

[4] 范小雪,蒋洁.关于高职学生实习效果提升路径的思 考[J].成才与就业,2022(增刊1):134-135,150.

[5] 房晶.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劳动教育”顶岗实 习融入路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 35(22):101-103.

[6] 曹留成.高职院校学生实习治理体系的构建逻辑与推 进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13):53-59.

[7] 张志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提升路径探 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1,23(6):6-9.

[8] 张金磊.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以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3(3):145-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