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实录及评析

2024-10-22 00:00张继双杨雯雯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4年9期

一、以“美”诗导入,欣赏自然美

师:古时,诗人有闲情雅致去山川湖海触摸大自然的心跳,与大自然对话。他们在春天,郊外,看见小草努力地从土里钻出来,写下——

生: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师:在夏天,池边,看到蜻蜓正落在含苞待放的小荷花上,于是,写下——

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师:秋天,夜晚在孤舟上,不禁惆怅万分,写下——

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师:冬天,白茫茫的一片,却只有梅花傲然挺立,情不自禁地写下——

生: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师:同学们,大自然美吗?今天我们继续欣赏大自然的美。准备好上课了吗?上课!

二、“读”诗寻雨声,聆听音韵美

师:今天我们来上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我们以诗会友。北宋有一场文人聚会,他们吟诗作对,赏画弹琴。这就是著名的西园雅集。想看看吗?(播放苏轼雅集视频)

师:同学们,雅集是什么?

生:古人把文人聚会称为雅集,苏轼也参与在本次盛会中。

师:今天,我们也举行实验小学雅集。我们一起来为这次雅集命名吧。

生:实验雅集。

师:甚妙!实验雅集诚邀各位文雅之士共赏一首被无数文人志士称赞的美诗。

(师出示课题,生齐读。)

师:真响亮。但谁能读出节奏?可以按照时间、地点、事件来划分。

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师:一点就通。要读出韵味,再拉长一点。一起来读。

生:(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师:读,能读出理解。根据题目,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生:时间:六月二十七日。

师:是的,正值盛夏,有句谚语曾云:“六月的天,如孩子的脸,说变就变。”这是一个善变的天。

生:地点:望湖楼。

师:美丽西湖边的赏景楼,这是个绝美的地方。

生:事件:喝醉了写下了诗。

师:在这善变的六月天,在这西湖绝美之地,苏轼酒醉七分,诗兴大发。品诗之前,我们先来通过朗读去寻找雨声。请同学们先仔仔细细地读读这首诗,最少两遍,读准字音。

师:(相机评价)同学们渐渐稀落的读书声告诉老师,你们已经最少读了两遍以上。对吗?那谁来试试?

(一生读诗)

师:读得不错。哪位同学来评价一下?可以参考老师的评价。

生:她字音读得很准确,每个字都读标准了。

师:这里面有个多音字“卷”,你都读准了。这叫字字落实,真好!老师奖励你一个任务:找一位读得比你好的同学。

师:好,现在把话筒郑重地交给他。同学,你叫什么名字。他觉得你读得好,你不要辜负他的期望哦。

(一生读)

师:读得真好啊!谁再来评价一下?

生:我觉得他读得特别好,特别流畅,给人美的感受。

师:这叫有板有眼,字字落实。同学(对着读诗的学生说),听你读诗是种享受。(对着评价的学生说)也感谢你!你也跟诗人苏轼一样,有发现美的眼睛。和会朗读的学生一起上课,真是一种幸福。让老师再听听601班的声音。齐。

(生齐读)

师:字正腔圆,铿锵有力。真好!

师:诗读准确了,就要读得朗朗上口,要体现诗的节奏美。节奏是诗歌的魅力。谁能试着读出节奏?

(一生读)

师:哪位同学评价一下他读得如何?节奏划分得舒服吗?

生:他读得很有节奏,很好听。

师:你评价得非常专业,想必你也很会读。你也来试试。

(生读)

师:你读得太好了,不光准确,而且极具节奏感。今天呀,我们也效仿着古人读读,怎么样?以前读诗,按照 “平长仄短,韵脚回旋”的规律来读。一般情况下,一二声的字是平声字,读得长一点,三四声的字是仄声字,读得短促一点。韵脚我们读得回环一些。想不想听老师来读一读?

(音乐起,师范读。)

师:同学们再跟着音乐自己读读。有了节奏和韵律,诗就有了灵魂。谁想来试试?

(一生范读)

师:同学,甚聪慧,老师一读,你就学会了。你是班里的语文课代表吗?不是?原来咱们班的朗诵水平这么高啊!

师:原来诗歌是有韵律美的。(板书:音韵美)

三、“画”诗赏雨景,欣赏画面美

师:同学们,苏轼曾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然而,苏轼又何尝不是这方面的大家呢。我们走进诗的内容深处去一探究竟。

师:同学们,在朗读过程中,你发现这首诗有几幅画面?

生:四幅。

师:大家赞同吗?请小组合作把每一句诗想到的画面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生汇报)

师:同学,这里没有标准答案,这是你理解的画面。按照四幅画面,看着画面读,读出画面的变化。(生读)真好!聚焦在四幅画面。

师:这四句诗中描绘了多少种景物?你们觉得作者喜欢这西湖变化莫测的景观吗?请同学们默读整首诗,在有感悟的地方做标记,如果有需要还可以做批注。开始吧。

(生默读,并做批注。)

师:好,同学们,把笔放下。老师转了一圈,发现有的同学在细细品读,有的同学拿笔在记,认真地圈点,甚至还做起了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习惯真好!一定有所收获吧?谁来?好,请你。本首诗出现了哪些景物?

生:黑云、山、雨、船、风、望湖楼、水。

师:大家思考一下,这些景物中,哪些景物写得最丰富?

生:云、雨、水。

师:为何?

生:运用了修辞。

师:非常棒!这里用了什么修辞?

生:比喻。

师:同学,听了你的回答,老师更加坚信苏轼爱这云、爱这雨、爱这水。请坐。在作者的笔下,黑云不再是黑云,而是——

生:泼墨。

师:同学们,但凡学过书法,爱好书画的人都知道文房四宝。谁知道?知道的请举手。

生:笔、墨、纸、砚。

师:是啊,墨是宝物啊,是文化。他把“黑云”比喻成“墨汁”。这证明什么?

生;诗人爱这云。

师:雨点也不是普通的雨,而是——

生:珍珠。

师:同学们,古代珍珠常见吗?这也是宝物啊!天是美好辽阔的象征,水竟然像天一样美丽,辽阔,水是多么清澈!正因为善用修辞,所以诗人把画面也写得如此之美,令人目酣神醉。巧妙地运用比喻,将所见的景物联想开去。可见,比喻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想开去”。(板书:画面美)来一起读读苏轼写的比喻诗——

生: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生: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生: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

——苏轼《望海楼晚景五绝》

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师:来,跟着苏轼学比喻吧。(出示:欲把西湖比_______,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在你的脑海中,你会把西湖比成什么呢?

生:欲把西湖比明镜。

生:欲把西湖比天堂。

生:欲把西湖比仙境。

师:恰当的运用修辞,可以更好地表达眼中所看,耳中所闻,心中所想。苏轼不简单呀,寥寥28个字就浓缩了四幅画。画面之多,让我们目不暇接。更可贵的是,每一种景物、每一幅画面都描绘得相当精彩,美哉!怪不得我们的苏轼都在这儿醉倒了!

四、“品”诗悟雨情,感悟苏轼人格美

师:诗人看雨时,究竟又有怎样的内心世界呢?(出示)

苏轼,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苏轼爱好游山玩水,食遍天下美食。

师:苏轼此次来西湖游玩,突遇暴雨,猜测作者此时心情如何?

(生小组汇报)

生:诗人心情应十分沮丧郁闷,因为他非常向往来到西湖游玩。

生:诗人心情很糟糕,明明游玩却突遇暴雨,太扫兴了!

师:你约好了周末去郊游,很期待。却遇到了暴雨,你心情如何?想在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西湖放松心情,可是却没法玩了,会怎样想?

生:这太伤心了。

师:你们喜欢雨天吗?

生:不喜欢。

师:但你在字里行间能感受到苏轼的难过吗?苏轼潇洒地留在这雨天,他抓住了机会,留下了佳作。听闻这件事,读了这首诗,你觉得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是一个热爱作诗、热爱大自然的人。

师:这样热爱生活的人,按理说生活应该很美满。(出示)

苏轼,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年少成名,被文坛领袖欧阳修大力推崇,他一生经历5位皇帝,被宋仁宗称为宰辅之才,被宋英宗当宰相培养,被宋神宗赏识,做宋哲宗的老师。他胸怀济世之才。欧阳修说:“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宋仁宗说:“大宋何幸,得此奇才?吾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师:请同学们想想,一个饱读诗书、才华横溢、积极乐观的人可能有怎样的人生经历?

生:当上宰相,走上人生巅峰。

生:成为大文豪,大家都去追逐他写的诗。

生:家庭幸福、美满。

师:听着同学们的分享,我就由衷地感叹,如果这是真的该有多好!(出示)

他一生磕磕绊绊,坎坷波折。一生三次被贬,曾经被贬来到我们的邻居惠州,甚至最远被贬到了海南。

师:同学们,一个人出家别离、思乡心切。我们的苏轼却能写下“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诗句,能看出苏轼的情怀。苏轼的人生经历,表达了他怎样的境界?

生:非常乐观。

生:很豁达。

生:我非常佩服他。

生:苏轼的人生也是经历了暴风骤雨的,但他没有因为官场不如意而自暴自弃,而是期待人生暴风雨过去后,迎来“水如天”的人生美景。

师:原来苏轼是一位人格美的人呀!(板书:人格美)无论遇到多大的风雨都能坦然面对,这就是名士态度、君子精神,这也是其流传千年受人敬仰的原因所在。苏轼的名字已经成为了豪放派的代表。同学们,你们爱这首诗吗?爱这位伟大的诗人吗?

生:爱。

师:今天诗会,同学们也以诗会友,召开“实验”雅集。来“画”这首诗。此“画”非彼“画”,我们可以用什么画画?

生:用声音“画”。

生:用画笔来画画,画出景色。

生:用表达来“画”,说景物。

生:用想象来“画”。一位同学配乐读,小组其他同学想象,并交流想象诗句中没有的景象。

师:原来,画画的方式可以如此丰富多彩。现在请同学们发挥团队的力量,从四幅画面中选择最喜欢的一幅,小组合作交流开始吧。

(小组合作准备汇报作品,画、读、讲三种角度任选一种。)

生:大家好,今天我们小组分享《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我用声音来画画。(读诗)

生:大家好,今天我们小组分享《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我用画笔来画画。请看这是我们小组的作品。(略)

生:大家好,今天我们小组分享《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我用表达来画画。(讲述诗歌内容,略。)

生:大家好,今天我们小组分享《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我用想象来画画。(想象诗歌内容,略。)

师:同学们,你们的展示太精彩了!听着你们的分享,我仿佛穿越到了1072年六月二十七日那个盛夏的午后,看见了——

生:美丽的西湖景色。

师:看见了——

生:那一场西湖雨。

师:又仿佛听见了——

生:雨滴飘落的声音。

生:听到了船桨划船的声音。

师:甚至想到了——

生:在这大自然醉倒,岂不乐哉?

师:同学们的分享让诗有了生命。希望同学们能在课后继续深入了解苏轼。推荐两本书《康震讲苏东坡》《苏东坡传》,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走近苏轼”或者“苏轼诗词研究”雅集,以更好地感受东坡居士的魅力。这首诗能背了吗?

(生齐背诵)

师:让我们与苏轼的心贴得更近一点,感受一下心胸豁达、不入俗流的大学士形象吧!e55dc3d752498efd26317455d2c5f7da706f7e21c448ce99ae20aae06067d409好,同学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评析】

苏轼的诗词脍炙人口,老少皆知,广为流传。这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从字面意思上来讲,直白简单,似乎没什么好讲解的,但“诗教中国”的精神是能够从浅显的诗中读出不简单、不平常来,这就需要教师的深入钻研,透彻体会。细听这节课,就会发现,张老师研究比较细、讲解比较巧、情感比较真、启发比较深。

一、“美”字贯穿始终

张老师以四个板块教学,从“以‘美’诗导入,欣赏自然美”到“‘读’诗寻雨声,聆听音韵美”,再到“‘画’诗赏雨景,欣赏画面美”,最后“‘品’诗悟雨情,感悟苏轼人格美”都是以“美”为主线。从自然环境到音韵格律,再到想象画面和感悟人格,步步落实,摇曳多姿,“美”不胜收。

二、“思”字层层递进

将古诗词的学习放在任务群的模式建构下,会发现教学的主体地位有所变化,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学习了苏轼写的比喻诗后,开启思维,运用迁移,很快就能够模仿苏轼写比喻诗来补充诗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呈现出了立体、灵活的一面。

最有张力的是第四板块的学习。张老师通过资料链接出示苏轼的超群才华和少年成名后,让学生猜一猜他的生平际遇,在学生情感达到饱和状态时,再出示苏轼的被贬图,配上低沉的音乐,学生的思维闸门瞬间打开,语言表达也如滔滔江水,使这节课产生了如诗一样的波折之美。■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樟木头镇实验小学/广东东莞市樟木头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