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往往局限于课堂之中,学生难以真正领悟诗词的意境与美感。“全课程”视角下的古诗词教学,旨在将古诗词学习与其他学科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全课程”理念源于霍尔特和尼尔等教育家的思想,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元智能培养。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学生在不同领域都具备不同程度的智能,包括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合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形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元智能,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课前铺垫,“蓄势待发,水静深远”
1.音乐引导,旋律轻吟梦影
选择适合《出塞》意境的古典音乐,如古琴曲《阳关三叠》。利用晨读10分钟,教师和学生手牵手形成一个“晨圈”,播放古琴曲《阳关三叠》。音乐播放完毕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听到这段音乐时,你们脑海中浮现出了哪些画面?”“这段音乐让你们想起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音乐与《出塞》中士兵保家卫国豪情壮志的情感联系。
2.舞蹈引入,步履轻舞诗境
保持“晨圈”的队形,教师或者学生设计一段简单的舞蹈动作,模拟古代将士出征和送别时的场景。
个别学生示范舞蹈动作,注重表现诗歌中的情景。例如,可以通过简单的手势和脚步动作表现将士告别和出征时的情形。大家保持“晨圈”的队形进行角色模仿,如将士或送别者。
“晨圈”舞蹈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分享在“晨圈”中感受到的诗歌意境,并讨论如何通过铿锵有力的动作体会士兵在边塞的艰苦生活和在战斗中的坚强、勇敢。
3.美术展示,画卷抒怀诗意
在此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简要介绍王昌龄及其《出塞》的历史背景。然后,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绘画主题,如边塞风光或将士出征,合作创作《出塞》画卷。完成作品后,小组展示成果,并由代表讲解创作过程、灵感来源及与《出塞》诗意的联系,其他同学可以提问并互动。最后,教师组织全班对作品投票或评分,设立“最佳创意奖”和“最具艺术感奖”等多个奖项,评选出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将展示在教室或学校走廊,并邀请其他班级的学生和家长参观,扩大活动影响力。
布朗等提出的情境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应该发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实际的活动和任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在古诗词教学中,通过将诗词学习与音乐、舞蹈、美术等实际活动相结合,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体会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二、课中教学,“动静相宜,如诗如画”
1.朗读感悟,韵律悠扬心声
有了之前的各种铺垫,我们将为学生创造一段如诗如画的朗读之旅。教师用充满感情的朗读示范,让每一句诗句在空气中翩翩起舞。细腻的声调,如同春风拂过大地,抚慰心灵;激昂的语调,如同战马奔腾,激发热血。通过这样的朗读,诗句中的悲愁、壮丽和希望仿佛在眼前展现,诗句中的每一个文字都流淌着浓浓的情感。
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部分诗句进行朗读。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诗句的情感和意境,赋予朗读不同的情感色彩,或如清晨的朝露,轻柔细腻;或如黄昏的战鼓,激烈有力。每组学生将用不同的声音、语调和节奏,让《出塞》的韵律在教室中回荡,感受诗句中的每一份深情与震撼。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感悟讨论:“在朗读过程中,你们体会到了诗中的哪种情感?”“哪些词句让你们心潮澎湃?”通过分享个人的体验,学生将共同探讨《出塞》中流露的深沉情感与壮丽景象,让每个人都能在这段诗意的旅程中,找到自己的感动与领悟。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自身的主动建构来理解知识。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通过与教师、同伴和学习材料的互动,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全课程”视角下的古诗词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主动建构对诗词的理解。
2.数学探究,诗律节奏之美
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出塞》的诗歌结构,详细解释诗句中的对仗和韵律特点。通过表1展示诗句的音节数和押韵规律,让学生看到诗歌的音韵美是如何通过对称和规则展现出来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诗歌的韵律美感如何与数学规律相结合。例如,讨论诗句的对仗是否符合数学中的对称原则,押韵的规律如何反映数学中的模式和重复。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将理解如何通过数学视角欣赏和解读诗歌的艺术美,同时感受到数学和文学的奇妙融合。
3.品格启迪,情操培养心源
古代诗歌不仅仅是艺术表达的载体,还蕴含了丰富的道德和文化观念。《出塞》中的“龙城飞将”象征忠诚与无畏,而“胡马度阴山”则反映了诗人对离别的深情与历史的思考。通过前期各种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可以让我们在面临挑战时更有勇气,也能在日常生活中善待他人。
学生学会了如何将《出塞》中的道德观念转化为个人行动,以古人的品格为镜,照亮我们的人生旅途。通过这次诗意的探讨和理论知识的结合,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古诗的文化深度,也在思考如何将这些宝贵的品格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课后延伸,“余音绕梁,久久不息”
1.社会实践,探访文化古迹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文化遗址,如古代战场遗址、博物馆等,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边塞的历史背景。安排学生在参观过程中进行观察、记录,并撰写参观心得。教师组织学生分享心得,讨论古代边塞的生活和战斗,比如:“唐代边塞的主要地理特征是什么?”“气候条件对将士们的生活和战斗有哪些影响?”通过这些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探索,并将这些体验与《出塞》的诗意相结合,深化对诗歌背景的理解。
2.家校合作,诗词伴随生活
教师可与家长合作,营造诗意的家庭学习环境。家长可陪孩子阅读古诗词,组织家庭朗诵会,并鼓励孩子在生活中运用所学诗歌。例如,在节日庆祝时背诵相关诗歌,或在旅行中背诵描写风景的古诗词。通过这种方式,让古诗词学习超越课堂,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增强他们的诗词感知和应用能力。
“全课程”视角下的古诗词教学不仅关注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掌握,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文化自信。通过融合音乐、舞蹈、美术、数学和历史等学科,我们为学生创造了丰富的学习体验,使他们在古诗词学习中获得了更多的乐趣与成长。我们将继续探索和实践“全课程”理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南城商务区北部学校)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