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蹄叶炎是一种发病病因相对较为复杂的疾病,多数情况下是因为机体代谢紊乱导致局部组织出现病变而引发的一种局部疾病。该类疾病主要发生在患病牛的蹄壁导致出现浆液性弥漫性炎症病变,发病之后患病牛会出现明显的跛行疼痛,不能正常采食,生产性能下降等一系列问题,严重的还会导致皮壳下出现溃疡变形,影响了牛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会导致牛死亡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可估量。本文主要结合实际病例,就规模化牛养殖场蹄叶炎的发病原因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并提出了相应防治措施,希望对广大同行有所帮助。
关键词:牛蹄叶炎;发病原因;防治措施
近年来,随着规模化牛养殖产业的不断发展,牛的养殖规模逐渐扩大,但由于很多养殖户不注重牛群的科学管理,导致蹄叶炎等蹄部病害发生率逐年升高。多数养殖户对该类疾病的发病机理和病因认知不足,不能第一时间明确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导致病情加重。该疾病的潜伏期长,发病进程较为缓慢,在出现临床症状后,表明炎症已经大范围扩散,对牛的生长发育构成了较大的威胁,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在规模化肉牛养殖业发展过程中要结合养殖场实际情况,构建合理的针对性防治方案,降低感染率,提升肉牛养殖场的整体效益。
1 病例分析
2020年11月下旬在新疆阿克苏地区的一个规模化肉牛养殖小区内6头肉牛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跛行症状,患病牛食欲下降,卧地不起,日均采食量不足以前的一半。当驱赶牛群运动时有2头患病牛在转弯过程中极度困难,四肢频繁地交替负重,患病牛的体温普遍超过39 ℃,呼吸加快,肉眼可以观察到4个蹄冠有不同程度的肿胀现象。出现发病情况后养殖户立即将病情上报了当地兽医站。兽医到达养殖场对发病情况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结合疫苗免疫接种程序和抗体水平监测结果,排除了口蹄疫感染引发的重大传染性疾病,同时对整体发病情况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其他牛群采食正常,该病不具备传染性。然后又对整体的饲喂管理方案做出了进一步的调查。养殖户为增加育肥效益,精饲料投喂量相对较大,牛群运动不足,没有定期修剪蹄部致蹄形不正、蹄壁过长,结合外在症状初步判定为蹄叶炎,为患病牛制定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很好地控制了病情,避免损失进一步加大。
2 发病原因
2.1 饲喂因素
牛蹄叶炎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其中饲喂因素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常见的包括饲料质量和饲喂方式等。一方面饲料中营养成分的失衡,尤其是能量、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的摄入不足或过量,均可导致牛蹄叶炎的发生,尤其是饲料中蛋白质不足会导致蹄部生长发育不良,而蛋白质过量则会增加蹄部负担,诱发蹄部疾病,此外,矿物质(如钙、磷、镁等)和维生素(如维生素A、D、E等)的摄入不足或失衡也会影响蹄部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增加蹄部疾病的风险。另一方面饲料加工和喂食方式也会对牛蹄叶炎的发病产生影响,饲料加工过程中过度粉碎、加热等处理,可能导致饲料中的营养成分损失,影响肉牛的健康。饲喂环节如果不能做到定时、定量,肉牛饲料采食过快过猛等也会增加肉牛蹄部疾病的风险。
2.2 环境因素
肉牛养殖环境湿度较大,容易造成牛蹄部血液循环出现障碍,蹄趾逐渐变软,此时环境当中的细菌和真菌就会趁机入侵,导致蹄部出现严重病变,影响到牛的正常生长,加重蹄叶炎的发病严重程度。牛舍在建造过程中,如果地面的硬化强度过大会对牛的蹄部造成一定的压力,牛群的蹄部长时间在硬度较大的地面上行走或者站立,会导致蹄部变形,引发体壁水肿和炎症,最终导致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导致蹄叶炎。另外,牛舍环境卫生相对较差,粪便得不到妥善、有效清理也会造成蹄部出现严重的污染,此时病原微生物就会趁机入侵,导致蹄叶炎发生。
2.3 蹄部修剪不当
在牛养殖管理过程中,蹄部修剪不合理也会造成蹄部出现炎症病变,例如在对牛蹄部进行修剪操作过程中使用的修剪工具不锋利或者使用了不合适的器械设备导致修剪不整齐,修剪不彻底,甚至会损伤到蹄部的组织,影响到牛的正常生长,导致蹄部出现创口,此时病原微生物就会趁机入侵,增加牛蹄叶炎的发生风险,再如修剪频率过低会导致蹄趾过长,增加负担,容易出现磨损和变形,而修剪频率过高会导致蹄部过短,容易受到外界坚硬物的刺激,导致蹄部受伤。
3 临床症状
牛蹄叶炎的潜伏期可以从几天到几周不等,取决于病因的强度和牛的个体差异,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以将其划分成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急性型主要表现为病牛体温39 ℃以上,呼吸加快,脉搏跳动加快。患病牛会出现血压下降的情况,食欲减少,行走时表现出极度痛苦,强迫起立时可见明显的努力,特别是在硬地上,病牛运步困难,触摸蹄部时病牛会有疼痛反应,蹄温升高,站立时病牛弓背,四肢收于腹下,头颈伸直,尾部稍抬高。如仅前肢发病,后肢向前伸,达到腹下,后肢发病,则前肢后踏,后肢前伸,四蹄发病时,四肢频繁交替负重,肉眼观察蹄冠的蹄部发红,蹄温高,蹄底角质脱色变为黄色,可有不同程度的出血[1]。慢性型与急性型相比没有明显的全身症状,但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跛行,患牛站立时常用球部负重,长时间患病后,可能出现蹄变形,蹄延长,蹄前壁和蹄底形成锐角。由于角质生长紊乱,可能出现异常蹄轮,蹄骨因疾病过程而下沉。
4 病理学变化
由于炎性反应影响蹄壁的真皮层,导致血管扩张、充血。在急性期可见到血管壁蓄积大量嗜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肉样组织出现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毛细血管扩张,组织液渗出增加。真皮层的炎症和血管损伤影响角质层的生长,导致角质层变薄、不规则或形成异常。长期的血液循环障碍可能导致蹄骨营养不良,出现骨质疏松、骨小梁变薄等现象。病情严重之后炎症可能波及神经组织,导致神经传导障碍,从而引起疼痛和跛行。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兽医主要依据病牛的临床症状、蹄部检查以及可能的辅助检查(如蹄部X光检查)来综合诊断蹄叶炎并制定治疗方案。
5 治疗
在正确诊断的基础上,首先应该逐渐减少或者停止精饲料的投喂量,并注重加强营养补充,缓解酸中毒症状。必要时可以静脉注射5%的碳酸氢钠注射液,每头成年牛使用500 mL,缓慢静脉注射一次用量。或者选择使用10%的水杨酸钠100 mL,5%的葡萄糖酸钙300 mL,进行静脉注射,并在注射液当中添加青霉素钠1 600万IU,1次/d,连续使用3 d。对于蹄部存在明显炎症的患病牛可以将皮肤浸泡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或者5%甲醛溶液中,浸泡时间分别为15和3~5 min[2],2~3次/d,缓解蹄部炎症病变,加速炎症表面的收敛。按照上述治疗方案对养殖场的6头患病牛进行了9~12 d的治疗,逐渐恢复健康,蹄部病变逐渐减退,能够正常行走,采食量恢复到原有水平。
6 预防措施
为了预防和控制牛蹄叶炎,需要采取综合预防方案,确保牛蹄部护理得当。在肉牛养殖管理期间应该保证饲料质量和营养平衡,加强矿物质和维生素的补充,合理调配饲料中的钙、磷含量,保持钙、磷比例适宜,尤其是在育肥养殖管理期间,要根据育肥阶段的不同,合理地调控蛋白质饲料的使用量[3]。一般情况下肉牛饲料中的矿物质添加量分别为钙0.5%~1.5%、磷0.3%~0.8%、钠0.1%~0.5%、钾0.1%~0.5%、镁0.05%~0.2%,维生素添加量分别为维生素A 5 00~1 000 IU/kg、维生素D3 200~400 IU/kg、维生素E 50~100 IU/kg、维生素K 100~200 IU/kg、维生素B族(包括硫胺素、核黄素、烟酸、泛酸、吡哆醇等)50~100 mg/kg、维生素C 100~200 mg/kg,肉牛饲料中的钙磷比宜控制在2∶1~3∶1之间。保持养殖场清洁、干燥,避免潮湿、污染,确保每头肉牛有1~2m2的活动空间,保证牛舍通风良好。每间隔2~3 d检查牛的蹄部,发现异常及时处理,一旦发现牛蹄叶炎的早期症状,要及时进行治疗。结合季节不同,尤其是进入炎热的盛夏季节之后,应该每间隔2~3周进行一次蹄浴,清洁蹄部,预防感染,可以选择使用5%甲醛溶液或者0.1%高锰酸钾溶液[4]。提高养殖户对牛蹄叶炎的认识,加强饲养管理技术的培训,使养殖户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牛蹄叶炎。根据养殖场的实际发病情况和流行趋势提前制定具体的预防方案,并严格执行。认真做好养殖场牛蹄叶炎预防、治疗的记录,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预防方案。
7 结语
综上所述,蹄叶炎是规模化肉牛养殖场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蹄部病害,发病后会给养殖场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并且该种疾病发病原因极其复杂,所以在生产过程中应该注重加强对养殖场的科学管理,严格落实疫病防控措施,减少因为营养管理、饲养管理和疾病等诸多因素所引发的蹄叶炎的发生概率,同时还应该规范养殖户的日常管理行为,做到针对性监管,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将蹄叶炎的发生流行率尽量降低到最低程度。■
参考文献:
[1] 王苏建,刘荣荣,顾巍,等.规模化牛场如何预防蹄叶炎[J].农技服务,2017,
34(8):128.
[2] 李海军,吴美玲,赵金娥.牛蹄叶炎的发生和诊治措施[J].饲料博览,2017,
27(3):54.
[3] 胡国庆.牛养殖中常见的疾病防治措施[J].特种经济动植物,2023,26(2):69-71.
[4] 田占华.肉牛蹄叶炎的病因及防治[J].中国畜禽种业,2019,15(3):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