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肉牛养殖产业进入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发展阶段。然而,由于养牛量快速增加,牛感染传染病的风险也相应增大,尤其是牛病毒性腹泻。牛病毒性腹泻还被叫作黏膜病,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发,一般发病比较急,且传染性强。本文以本市某小型肉牛场发生牛病毒性腹泻疾病为例,从发病情况、临床症状、诊断等方面进行论述,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旨在不断提高牛病毒性腹泻病的防治水平。
关键词:牛病毒性腹泻;临床症状;饲养管理;综合防治
牛病毒性腹泻又称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是由感染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复杂的传染疾病[1]。该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发热、咳嗽、流产、黏膜溃烂等。该病具有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等流行特点,各年龄段的牛均易感,尤其是犊牛易感性最高,对养殖户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腹泻病毒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其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胎盘感染。一般存在于眼鼻分泌物、尿液、粪便、血液和奶牛乳汁中,甚至会污染其生存的环境、饮用水和饲料导致疫情扩散。牛病毒性腹泻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前者感染时间短,后者病毒持续时间较长,即使牛康复后也能检测到病毒,甚至会出现反复感染[2]。因此,广大养殖户应当加强牛病毒性腹泻疾病的诊断与综合防治工作。
1 发病情况
本市某小型肉牛场2022年11月底从江西某地引进犊牛56头,体重在200 kg左右不等。2023年1月初,有部分犊牛出现腹泻,曾用恩诺沙星和氟苯尼考等药物治疗,未见明显效果,前后共发病11头,发病率20%,死亡4头,致死率达36.4%。养殖户到本中心请专家进行解剖、会诊、病样采集及送检等工作。
经专家组溯源调查流行病学,该批次引进的犊牛免疫过牲畜口蹄疫疫苗,其他病种未做免疫。引进后,未检疫隔离。
2 病原特征与流行特点
2.1 病原特征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外观是球形,具有囊膜,大小一般在35~55 nm之间。在正常的自然外界温度条件下,该病毒对胰酶、氯仿、乙醚等相对敏感,对低温具有较强的耐受性,潜伏期时间较长,最多能够达到14 d。而当温度高于56 ℃时,该病毒会失去活力;在pH<3时,该病毒会存在被破坏的情况[3]。从具体实践来看,该病毒能够对不同年龄、品种的牛均产生影响,尤其是针对6~8月龄的牛。通过实验发现,该病毒适应各种动物组织培养物,比如睾丸、皮肤、猪肾细胞、胎牛肾等。而从其是否会引发细胞的致病情况来看,该病毒还会被分为非细胞病变型和细胞病变型两种。而该病毒因适应大量的组织培养物,很容易污染生物制品,还不容易发现这种情况。
2.2 流行特点
不论哪个年龄段,牛都会感染该病毒,尤其是6—8月龄的,并且在任何季节都可能发病,一般早春和冬季的发病几率较大。由于病毒具有强传播性,会经过牛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传播。如果健康的牛吸入病牛的飞沫,或者饮用被污染的水,食用被污染的饲料,都会被感染。另外,该病毒还可以通过母婴方式传播,感染的怀孕母牛会将病毒通过胎盘传染幼牛。当牛在自然交配或人工授精时,健康的牛会容易从病牛身上传染病毒。养殖场如果出现最新的急性发病,会导致牛群加速感染,而在老疫区的发病进程减缓,但是处于较长的发病周期,是作为危险源的存在。
3 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流浆黏性鼻液、流涎、咳嗽、呼吸困难,体温升高至40 ℃以上,反复发作,精神不佳,继之鼻镜干裂,表皮脱落,流泪,有些病例眼角浑浊,并伴有结膜炎症状;出现厌食,走路时常拱背,不时卧地,神情表现痛苦,被毛粗乱,间歇性腹泻。肠音强盛或减弱,脉搏、呼吸增数。初期排出的粪便呈水样,有的呈糊状,颜色为瓦灰色,有腥臭味,以后逐渐稠厚且含有大量血样黏液,有时呈浅灰色糊状,如不及时抢救,则迅速恶化,牛体消瘦,衰竭无力,站立不稳,脱水呻吟,有的很快死亡。
妊娠母牛一旦感染病毒性腹泻病毒,会出现流产症状,产下的犊牛会出现小脑发育不全或存在免疫缺陷等问题;如果在妊娠后期感染,所产犊牛会呈现免疫耐受的持续性感染状态,但是临床症状不明显,呈现免疫力低下的状态,还会将病毒在牛群中释放,引发更多新的感染。
4 临床诊断
4.1 鉴别诊断
牛病毒性腹泻与牛恶性卡他热、牛口蹄疫、牛瘟等疾病很相似,需要通过鉴别诊断才能最终确诊。例如,牛恶性卡他热所引发的症状有发热、角膜浑浊和脑炎等;牛口蹄疫所引发的症状有在蹄部、鼻腔、口腔、舌头等处出现水疤;牛瘟所引发的症状有精神沉郁、口腔黏膜充血、食欲下降、唾液含血、眼睑痉挛等,且传播相对迅猛。
4.2 剖检病变
剖检发现主要病变在口腔、食道和整个肠道。在解剖死牛的时候,会发现其的口腔黏膜、消化道、淋巴结以及胃肠道黏膜呈现水肿、充血、出血、坏死性炎症、糜烂等情况,尤其是食道黏膜上小糜烂斑很多。一些病死牛的消化道淋巴结也会发生水肿情况,表现为牛病毒性腹泻的典型病理变化。蹄间和蹄冠部皮肤糜烂、溃疡。如果存在这些情况基本可以判定为牛病毒性腹泻
4.3 实验室诊断
采取病牛发热期间的血液,送化验室做PCR检测,检测结果均为强阳性,判定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5 综合防治措施
对于牛病毒性腹泻疾病,养猪户可以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同时在养殖场日常工作过程中加强病牛的护理,以减轻症状,增强体质,促进病牛康复。对同群假定健康牛进行紧急接种牛病毒性腹泻疫苗,同时采取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消毒、隔离病牛和病死牛尸体无害化处理等综合措施。
5.1 药物治疗
1)西药对症治疗。本病以清理肠胃,保护肠胃黏膜、消炎、制酵、止泻、补充体液为治疗原则。若病牛的症状较轻(腹泻情况较轻),可以使用磺胺脒配合乳酶生通过口服的方式治疗,每天早中晚各用药一次,连续使用7 d左右病牛腹泻情况就会好转;若病牛的症状较重(腹泻情况严重),则需要按照止泻、补液原则用药,养殖人员可以将环丙沙星、青霉素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给予病牛静脉注射,1次/d,连用3~5 d;若病牛严重脱水或电解质失衡,可以通过静脉注射0.9%氯化钠或者5%葡萄糖的方式进行补液治疗,1次/d,连用3~5 d。
2)中药对症治疗。为预防控制病情发展,在全场肉牛的日粮中添加兽用白头翁散(主要组方由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等构成,兽药店均可采购),按照每10 0kg饲料添加100 g兽用白头翁散,可以起到收敛止泻,调理肠道,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湿热赤痢的治疗效果,能有效解决病牛粪便稀薄水样、恶臭等症状。
5.2 预防措施
1)及时接种疫苗。为减少牛群感染病毒性腹泻病毒,养殖者最常采用的有效方法是接种预防疫苗。目前,牛病毒性腹泻疫苗主要使用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灭活疫苗(1型,NM01株)。其中6个月内犊牛是牛病毒性腹泻比较容易感染的时期,这时犊牛的抵抗力差,并且牛乳中所含母源抗体含量下降,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和免疫程序及时进行疫苗的接种,可有效地预防本病的传播。成年牛接种疫苗的频率为一年1次;初生犊牛接种疫苗的时间为2个月左右,成年后再进行一次补种。孕期奶牛要慎重接种,防止繁殖障碍。
2)注重检疫隔离。为了减少牛病毒性腹泻病的发生与蔓延,养殖场应坚持自我繁殖、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减少从外部购买牛的频率。如需引进犊牛或者引种,一定要通过产地检疫,明确周边环境中的流行状况,引进后要隔离饲养一段时间,确认无病毒感染后再混合饲养[4]。必要时先采血送实验室做PCR检测,确保健康方可引进,调运后先隔离饲养,保证牛群安全,降低感染病毒的可能性。
3)加强饲养管理。第一,加强环境消毒和牛群的驱虫工作,增强牛的体质,提高肠胃抗病能力。对养殖场内的周边环境及栏舍每周使用稀释后的氢氧化钠或者二氯异氰脲酸钠粉进行全方位的消毒工作[5]。同时,在养殖场出入口设置消毒池,针对进出养殖场的车辆与人员进行严格消毒工作;第二,在饲养牛群过程中,要适量添加蛋白质和维生素,保证营养均衡,以提高牛的免疫水平,忌喂霉败、变质饲料有毒饲料,防止受到各种病原微生物的影响;第三,饲养环境要干燥通风,做到冬防贼风夏防暑热,对饲料做好储存和管理,当发现饲料出现变质发霉时,要及时更换,保证饲料的质量和安全。
6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肉牛和奶牛养殖过程中,牛病毒性腹泻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疾病,由于该病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等特征,对广大养殖户构成了较大的威胁[6]。所以,牛场饲养管理人员要高度重视该病毒,尽早构建严密有效的防控机制和防控体系,而在容易引发或流行该病毒的区域,要对牛群进行免疫接种,定期开展病毒监测工作,务必要重视呈现持续感染的牛,加强环境消毒和科学的饲料贮存管理工作,实施由稳定控制到逐步净化的防制策略。■
参考文献:
[1] 李宇,郑培育,胡文昊,等.牛病毒性腹泻病的危害及防制分析[J].吉林畜牧兽医,2023(1):78-79.
[2] 刘欣.牛病毒性腹泻病的诊断与防治[J].吉林畜牧兽医,2023(1):93.
[3] 谭和平.中西医结合防控牛病毒性腹泻[J].四川畜牧兽医,2023(1):52.
[4] 张爽.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治疗[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2(12):67-68.
[5] 吴学能.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预防[J].中国畜牧业,2023(4):115-116.
[6] 杨梅.牛病毒性腹泻的防治[J].中南农业科技,2023(2):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