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对优质毛用和羊肉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绒山羊短期育肥技术因其快速提高羊肉产量、改善肉质、提供优质毛皮等优势,受到养殖者的广泛关注。为进一步提高绒山羊生产效率,本研究旨在探讨绒山羊短期育肥技术及疾病防控技术的应用,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绒山羊;短期育肥;饲养管理;技术
绒山羊作为我国重要的畜牧资源,不仅可产出优质的羊绒,还可提供优质羊肉等畜产品,在促进农牧民增收、推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而使用科学的育肥技术是提高绒山羊生产效率、保证产品品质的关键手段,对于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然而,由于传统绒山羊育肥模式周期长、效率低、肉质不稳定等缺点严重限制其大规模发展。因此开展绒山羊短期育肥技术研究至关重要,对推动绒山羊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绒山羊短期育肥技术及疾病防控技术的应用,为绒山羊产业科学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和建议。
1 短期育肥技术在绒山羊中的重要性
短期育肥技术在提升绒山羊养殖效益和推动产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提高生产效率 短期育肥技术可通过优化饲料配方、改善饲养管理等措施,可显著提高绒山羊的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缩短育肥周期,从而增加出栏率,提升养殖效率;②改善肉品质 短期育肥技术注重营养均衡和科学饲喂,有助于改善羊肉品质,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优质羊肉的需求;③提高经济效益 缩短育肥周期可加快绒山羊的出栏率,进而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因此,该技术在提高绒山羊生产效率、改善肉品质和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
2 绒山羊短期育肥技术
2.1 羔羊育肥
羔羊短期育肥计划可划分为三个关键阶段,每个阶段约20 d,共计60 d左右。通常, 3~4月龄断奶羔羊进入育肥期,经过60 d的集中饲养,体重可达到30~40 kg,每个阶段的饲养管理重点有所不同,需要根据羔羊的生长特点进行精细化管理,以达到最佳的育肥效果[1]。
第一阶段:育肥前期(1~20 d) 该阶段羔羊刚断奶,消化系统尚未完善,应以适应性饲喂为主。日粮中精粗比控制在40∶60左右,粗饲料以优质干草为主,精饲料以易消化的玉米、豆粕为主,并添加1%的食盐和1.5%的预混料。每日饲喂4次,保证充足清洁饮水,并做好驱虫和疫苗接种工作。
第二阶段:育肥中期(21~40 d) 此阶段羔羊生长速度加快,对营养需求增加。日粮中精粗比调整为50∶50,适当增加玉米、豆粕等能量饲料的比例,并添加0.5%的小苏打和 1%的瘤胃素,以促进消化吸收。每日饲喂3次,并注意观察羔羊的采食和粪便情况,及时调整饲料配方。
第三阶段:育肥后期(41~60 d) 此阶段羔羊生长速度逐渐减缓,目标以提高肉品质为主。日粮中精粗比调整为60∶40,适当增加豆粕等蛋白质饲料的比例,并添加0.3%的赖氨酸和0.2%的蛋氨酸,确保氨基酸满足需求以改善肉质。每日饲喂2~3次,并保持圈舍清洁卫生,为羔羊提供舒适的生长环境。
2.2 成年羊育肥
成年绒山羊的育肥的周期应根据其初始膘情进行调整,通常为40~80 d。膘情好的成年羊,育肥期可缩短至40 d左右,分为三个阶段:育肥前期(10 d)、育肥中期(20 d)和育肥后期(10 d)。膘情中等的成年羊,育肥期约为60 d,每个阶段各20 d。而膘情较差的成年羊,育肥期则需延长至80 d,其中育肥前期20 d,中期和后期各30 d。在育肥过程中,需根据不同阶段调整饲料配方和饲养管理措施。例如,育肥前期以适应性饲喂为主,精粗比控制在30∶70左右,粗饲料占比相对较高;育肥中期则增加精饲料比例,精粗比调整为40∶60,促进快速增重;育肥后期则以提高肉品质为主,精粗比调整为50∶50,并添加适量的油脂,以改善肉质和口感。最后根据其采食量和体重变化情况及时调整饲养管理方案,以确保绒山羊的育肥效果。
3 绒山羊短期育肥的疾病防控技术
3.1 常见病的流行特点
绒山羊短期育肥期间,由于统一管理、饲养密度高、环境变化大等因素,容易引发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集中在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寄生虫病等几类。以下分点进行介绍:①消化系统疾病 短期育肥阶段主要以瘤胃积食、消化不良、腹泻等最为常见,多发于育肥前期和中期,尤其在饲料更换或饲养管理不当的情况下;②呼吸系统疾病 主要包括肺炎、支气管炎等,多发于气候变化剧烈或通风不良的季节,育肥前期的羔羊由于抵抗力较弱,更容易感染呼吸系统疾病;③寄生虫病 主要包括体内寄生虫和体外寄生虫,如蛔虫、绦虫、疥螨等。寄生虫病会影响绒山羊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进而降低育肥效果;④传染病 口蹄疫、羊痘、布鲁氏菌病等传染病对绒山羊养殖危害极大,一旦暴发,往往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必须做好疫苗接种工作,并严格执行隔离消毒措施,防止疫情传入和扩散。综上所述,为有效防控这些疾病发生,需采取综合性的防控措施,包括科学的饲养管理、合理的饲料配方、定期的驱虫和疫苗接种以及良好的圈舍环境等。
3.2 加强饲养管理
绒山羊短期育肥过程中,精细化的饲养管理是确保其健康成长的关键。首先,需根据羊只生长阶段和个体差异,制定科学的饲喂方案,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并关注瘦弱羊只的单独补饲。根据NY/T816—2004《肉羊饲养标准》,对于体质较弱的羊只,可进行单独补饲,每日额外提供 1 kg 全价饲料,分早晚两次投喂,每次 0.5 kg。其次,粗饲料的投喂应遵循少喂勤添的原则,避免一次性投放过多导致饲料变质,影响羊只采食和健康。通过精准的营养供给,为绒山羊的快速育肥提供充足的能量和营养物质,助力其健康成长,提高育肥效率。最后,种植优质牧草,如紫花苜蓿、黑麦草等,其富含粗蛋白和粗脂肪,粗纤维含量低,能够为绒山羊提供均衡稳定的营养来源。通过发展草地畜牧业,实现种草养畜的模式,不仅可以降低饲养成本,还能提高羊只的采食量和消化率,促进其生长发育,为短期育肥提供坚实的营养基础。
3.3 山羊舍内环境调控
适宜的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和饲养密度,能够有效预防疾病,可提高绒山羊的育肥效果。羊舍内温度应保持在18~25 ℃,相对湿度控制在70%~75%为宜。高温高湿环境容易滋生细菌和寄生虫,而低温低湿环境则容易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夏季需加强通风降温,冬季则需做好保暖措施,保持舍内温度稳定。根据 NY/T388—1999《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山羊舍内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含量应控制在安全范围内,氨气含量不超过20 mg/m3,硫化氢不超过8 mg/m3,恶臭不超过70。而对于绒山羊短期育肥过程中,需根据羊只生长发育情况和不同阶段的需求,动态调整山羊舍内的空间布局和饲养密度,可参考国家标准 NY/T 2665—2014《标准化养殖场肉羊》的规定,种公羊占地2.0~2.5 m2/只,种母羊占地1.0~2.0 m2/只,育成母羊占地 0.7~0.8 m2/只,育肥羊占地 0.6~0.8 m2/只[2]。此外控制绒山羊的采食宽度,确保育成羊采食宽度应保证 25~35 cm/只,成年羊采食宽度应保证 40~50 cm/只。充足的采食空间能够避免羊只争抢饲料,保证每只羊都能获得足够的营养。最后除舍内空间,还应设置运动场,供绒山羊进行户外活动,增强体质,促进生长发育。
3.4 加强绒山羊群的免疫接种
定期对绒山羊加强免疫接种可有效保障绒山羊群体健康和生产效率的稳定,通过科学的免疫程序和规范的操作,可以有效提高羊群免疫力,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通过以下几项措施进行:①疫苗接种 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羊群结构和生长阶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如羔羊出生后应及时接种羊痘疫苗和羊快疫、猝疽、羔羊痢疾、肠毒血症三联四防灭活疫苗,成年羊则需定期山羊痘活疫苗,羊快疫、猝疽等疫苗,疫苗接种需遵循正确的操作流程,确保疫苗质量和接种效果;②定期驱虫 寄生虫病是影响绒山羊健康的重要因素,需定期进行驱虫,一般情况下,春秋两季各进行一次驱虫,可根据当地寄生虫种类和感染情况选择合适的驱虫药物,如吡喹酮、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等;③及时隔离 密切观察羊群健康状况,做好记录,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对于出现问题的羊群及时进行隔离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3]。综上所述,通过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策略,能够有效控制山羊舍内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为绒山羊的健康生长提供保障。
3.5 合理的舍内消毒措施
对绒山羊舍内进行合理消毒措施,消毒工作应遵循“清洁—消毒—空舍”的原则,首先彻底清理羊舍内的粪便、垫料等污物,并使用高压水枪冲洗地面和墙壁。随后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如2%氢氧化钠溶液、0.2%过氧乙酸溶液或1∶300倍稀释的癸甲溴铵溶液,对羊舍进行全面喷洒消毒,确保消毒液能够充分接触到各个角落。消毒完成后,关闭门窗密闭24~48 h,使消毒剂充分发挥作用,最后打开门窗通风换气,待气味散尽后方可重新进羊。每月进行一次全面消毒,疫病流行季节可适当增加消毒频率,以确保羊舍环境卫生,有效预防疫病的发生和传播。
4 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绒山羊短期育肥可通过加强饲养管理,提升羊只自身抵抗力,将疾病风险降至最低,同时采取科学的环境调控、免疫接种、驱虫以及合理的舍内消毒措施,能够有效控制疾病,提高绒山羊短期育肥的效率和经济效益,推动绒山羊养殖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运彬,化芳.山羊羔羊规模化大棚舍饲育肥技术要点[J].山东畜牧兽医,2022,43(11):36-39.
[2] 王国祥,林海涛,龙梅.提高山羊舍饲效果的技术措施[J].中国动物保健,2023,25(12):90-91.
[3] 罗茜.浅谈奶山羊养殖过程中的生物安全管理[J].中国动物保健,2023,25(8):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