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前中小型猪场在养殖中常见问题及建议

2024-10-22 00:00于加高李波于传军张新国成祖斌
中国动物保健 2024年10期

摘要:近年来,大量资本进入了生猪养殖行业,国内生猪养殖由传统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及资本密集型转变势头呈现持续上升趋势,推动了生猪养殖进入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养殖模式,极大地提高了生猪养殖效益和抗风险能力。而与之并存的传统中小型猪场,由于养殖观念滞后、建场早、规模不大、生产环境差、粪污污染严重等因素影响了生猪养殖的抗风险能力和人居环境等。本文就其常见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建议,供中小型猪场在养殖中参考。

关键词:中小型猪场;养殖;常见问题;建议

当前,生猪养殖行业已由传统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及资本密集的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养殖模式转变。这种模式的转变,既提高了生产力,也增强了疫病防控及市场行情抗风险能力,还解决了粪污资源化利用等问题。而与之并存的作为早期农民脱贫致富途径之一的中小型猪场,由于饲养观念滞后、管理缺失,叠加建场早、规模小、建场初期没有综合考虑猪场建设结构的合理性、设施设备陈旧等因素,给猪场应对抗疫病风险和市场行情波动、环保污染等带来一定影响。

1 存在问题

1.1 因循守旧的养殖方式

中小型猪场普遍养殖规模小、用工不多、很少配备专职技术人员。多单打独斗、仅凭经验养殖而缺乏严谨的饲养与生产管理程序,且有一定从众心理,有利可图时,快速跟进而扩大生猪养殖量,无利可图时,会压缩生猪养殖量,甚至空栏静观行情,或因资金缺乏而失去支撑,既无法形成产业联盟,也缺乏准确的市场信息和预测能力,既不了解周边猪病信息,也缺乏对生猪养殖系统了解和全面掌握,甚至认为猪患病是正常现象,是运气差而导致猪场生产效益持续低下。

1.2 轻视种猪品质、生产性能低

中小型猪场多是家庭小作坊式的自繁自养模式,种猪以地方品种或土杂猪为主的品种混杂现象,这部分种猪生产性能一般、抗病能力不强、生猪售价不高,特别是受非洲猪瘟等疫情常态化影响后,部分养殖场主担忧调进外来猪源可能会给猪场带来的非洲猪瘟等生物安全因素影响[1],而将猪场内闭锁自繁的母猪留为种用,这部分母猪在生产中经常会出现产死胎、弱仔、无乳或产仔少等生产成绩差的现象。

1.3 基础设施薄弱、影响生物安全管理

作为早期农民脱贫致富途径之一的中小型猪场,一般占地几亩至十几亩,多建于靠近村庄的家庭宅基地或自留地建场养殖,生产区与生活区多混在一起,净道与污道共用、出入口很少设立消毒池,即使设立消毒池,也形同虚设,猪舍生产设施简陋、设备破损严重,养殖量与粪污储存设施不匹配,每到雨季时,猪场及其周边粪尿遍地,污水横流,易引发病源污染,不但不能给生猪养殖提供一个卫生舒适的环境。还给人居环境造成污染,既不利于消毒,也很难提高生产水平。

1.4 滥用药品、轻视免疫效果

部分猪场日常保健方案多由经销商推荐或提供,或看到其他场使用保健药物预防及治疗疾病时,不结合自身猪场情况,沿袭套用而破坏猪群免疫系统。如滥用抗生素等,都会减弱猪体抗病能力而降低猪群健康水平,以往治疗猪肺炎球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时,使用林可霉素就能治好,而现在使用头孢类药物都不太敏感,此类现象与猪场长期用药不规范、不对症或使用剂量不足而影响治疗效果,增加了猪群耐药性而降低免疫力。

多数中小型猪场都有一套免疫程序,但基本套用政府免费的几种常规疫苗,往往忽视其他疫苗预防疾病的重要性而很少使用商用疫苗。在疫苗使用中,常见注射剂量不足或不到位或不检查猪的健康状况,或不根据猪场监测结果调整免疫程序,或照搬套用他场免疫程序,且免疫后不及时实时监测,这种免疫方式往往达不到预期免疫效果。

1.5 忽视饲粮品质、生产能力低下

中小型猪场多采用饲料厂家提供的预混料或浓缩料参考配方配制饲料,并不注重各阶段猪饲养中的饲料粒度大小,只分类别而不分品种、四季通用,殊不知,粗粉碎饲料会影响营养吸收,细粉碎饲料可增加猪胃溃疡的发病率,且在原料采购中,购进的原料质量参差不齐、品质往往得不到保证,如玉米霉变现象,种猪时有发生流产、死胎或长期不发情等现象。

2 建议

中小型猪场要改变思想观念,围绕猪场实际情况,用好人、选好种,加强猪场改造,抓好生物安全措施,管理好猪场,以便摆脱生产中常见问题。

2.1 改变养殖观念、是增加经济效益的基础

改变小农思想、家庭小作坊经济思维的僵化的养殖观念,除旧更新地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及时了解邻边猪场信息,准确掌握生猪生产和市场动态,及时了解政府政策措施及市场调控等正面信息,生猪该出栏时不压栏,该补栏时及时补栏。

积极参与各类生猪养殖技术培训、系统了解和掌握生猪养殖技术,结合生产流程制定有效管理和激励机制,聘用有一定基础的员工专职于相应岗位。如条件许可,建议几个中小型猪场联合起来,聘请富有饲养管理及疾病防控经验的畜牧兽医专家作为技术顾问,便于及时与专家交流互动了解信息、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或改变饲养模式,采取养殖场(户)+公司等的合作模式,这既有助于双方分享风险和提供技术支持,也有助于养殖场更好地管理而增加经济效益。

2.2 加强种猪选择,建立高产健康猪群

及时淘汰落后产能及生产性能不合格种猪,对留下的种猪进行疫病全面检测,发现可疑病猪及时隔离观察或淘汰,对抗体水平滴度低的个体种猪,加强疫苗复免后再观察处理。经多次监测和淘汰后,逐步建立一个健康猪群。如需引入外来种猪,必须到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和动物卫生合格证的非疫区种猪场引种,经隔离区隔离观察至少三个月,进入猪场前监测健康后方可与场内现有猪群混养;自留后备猪,尽可能选留“长×大”或“大×长”二元母猪留为商品猪生产,在选择母猪时,应选体型好、产仔高、母性温顺的健康后代,可结合“二查、三选、两条线”[2]的方法确定后备母猪,这样可为猪场提高生产性能和群体健康水平提供基本保证。

2.3 改善设施设备、提高生物安全措施

好的生物安全环境,可有效提高猪场生产力和经济效益,而忽视生物安全管理,可降低生产力、增加疾病发生风险。

在猪场改造中,对靠近村庄的猪场,尽可能合理规划搬离,无法避免的,应在猪场周围建有围墙,必要时,需设置防护沟或防护林,同时做好“三隔开”,即生产区与生活区隔开、净道与污道隔开、雨水与污水隔开;所有出入口应按要求设置消毒池,确保无关物资及人员严禁入场,进场物资和人员必须经严格消毒、人员更衣换鞋后方可进入生产区,以减少疫病传播。

其次需改进传统的水冲粪为干清粪,在猪场下风口处,配套与养殖量相匹配的防渗防漏固体粪污堆积发酵池及防渗防漏防雨的三级沉淀池,便于从猪舍清出的固体粪便经盖膜后能及时发酵,尿及冲洗污水和少量粪渣经三级沉淀池后进入污水储存池;在仓库、猪舍所有门、窗口均应设置防鼠防鸟设施、场区严禁饲养其他畜禽。

通过以上改造,既可给猪群提供一个干净卫生的生活环境,也可美化人居环境,还有利于猪场内外环境控制,有效减少疾病发生与传播。

2.4 防免结合、提高猪群免疫力

药物预防是生猪生产中“以防为主、养重于防”的辅助,要转变传统“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观念,要结合猪场疫病发生情况,定期合理选择毒副作用较小的中草药预防,将隐性感染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以提高猪群整体健康水平;在给患猪用药时,要对症足量、规范使用药物,以增强治疗效果,提高猪群免疫能力。

免疫注射是控制猪传染病的重要手段,要根据猪群发病特点和抗体监测结果,做好免疫程序,在免疫政府免费疫苗基础上,要结合生猪发病特点和抗体监测需要增加商用疫苗,并按疫苗说明书正确使用,使用前要准备好应激反应药品,检查疫苗瓶及其封口是否有破损、疫苗保质期是否在有效期内,查看疫苗注射方式及注射剂量,对有破损或接近于有效期的疫苗一律废弃,根据疫苗注射方式选择对应针头,一头猪一根针头地足量注射疫苗,发现体质弱或亚健康不适合免疫的个体猪只,在做好记录同时,暂不免疫,待康复后及时补免。免疫疫苗达到一定免疫力时间后,及时做好免疫监测效果评估,以掌握猪群免疫效果,保证猪群健康水平。

2.5 日粮营养平衡、提高猪的生产能力

营养均衡的饲料,是提高猪群免疫系统、抵抗疾病最好的药物,也是提高生猪生产性能的重要保障。因而要根据猪的不同品种、猪群不同生长阶段、不同季节设计饲料配方,而不能简单套用饲料厂家提供的预混料中参数配制饲料,最好的办法是请饲料技术顾问或专职饲料配制人员,结合本场情况制定饲料配方。在原料选择中,要注意原料品质,不得使用霉变饲料,更不得使用含各种违禁物质的饲料添加剂,可添加一些提高肠道消化率的酶制剂等物质,以增强猪对营养物质消化吸收能力,提高猪的生产能力。

3 结语

中小型猪场对抗疫病风险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而影响了生猪健康养殖与养殖成本的增加,归根结底是组织化程度低、饲养规模小、基础设施薄弱、饲养技术落后、疫病防控体系不健全等因素持续存在,要改变这种状态,必须转变饲养观念,及时淘汰落后产能,彻底改造养殖设施设备、选择优质种猪;转变“防重于治”为“以防为主、养重于防”理念,调整好合理的营养均衡日粮,做好日常保健与防疫工作,建立起优质健康猪群和一个干净卫生、生物安全可靠的场区,方可有效减少疾病水平传播,增强生猪养殖效益和抗疫病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 于传军.三元商品猪留为种用存在的问题与探讨[J].中国猪业,2020,15(5):47-49.

[2] 于传军,王钧顺.苏淮猪的选育方法总结[J].畜牧与兽医,2011,43(11):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