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传染性脓疱口炎的防控措施

2024-10-22 00:00:00魏勇邱良伟
中国动物保健 2024年10期

摘要:羊传染性脓疱口炎是一种由羊传染性脓疱病毒感染而引起的急性、接触性、嗜上皮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以羊的口角、上唇、舌鼻等部位的皮肤和黏膜发生疾病,经过红斑、丘疹、水疱、脓疱、溃疡等阶段,最后形成疣状痂块为主要临床特征。该病临床发病率较高,且具有高度传染性和危害性。由于病变部位主要为口角、上唇、舌鼻等与采食相关组织器官部位的皮肤,严重阻碍病羊吮乳和采食行为,从而导致病羊生长发育缓慢,甚至发生死亡。幼龄羔羊为该病的多发对象,感染此病后不仅影响其正常吮乳和采食,还可继发感染坏死杆菌等病原菌而加剧临床症状,造成大面积死亡。临床防控措施主要为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和检疫制度,及时发现病羊并进行有效隔离和对症治疗,同时通过疫苗科学免疫接种,提高羊群抗病能力,从而降低该病的发病率。

关键词:羊;传染性脓疱口炎;临床特征;防控措施

随着中国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养羊业规模的日益扩大,且不断地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饲养方式也主要为舍饲,各类疫病的发病率也随之逐渐上升。羊传染性脓疱口炎作为养羊业中常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之一,又称为“羊口疮”,具有发病较急、传染速度较快和高度接触性的特点,发生于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具有全球性和地方性的流行趋势。我国西北、东北、西南等多个区域均呈现了群发性流行趋势[1]。在饲养过程中,若发生羊传染性脓疱口炎后,未及时得到规范的处理措施,则可导致病毒进一步扩散和传播,且病程时间较长,可引起病羊机体衰竭或继发肠炎、肺炎等,导致病羊死亡率增加,造成重大的养殖经济损失,广泛流行时可严重制约整个养羊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应充分了解该病的流行特点、发病原因、临床特征及剖检病变,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预防本病的发生,并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对病羊采取积极的对症治疗,减少因该病造成的经济损失。

1 病原学

羊传染性脓疱病毒属于痘病毒科副痘病毒属,为具有囊膜的双股DNA病毒,其侵染羊体后在宿主细胞内大量繁殖,并可通过分泌特殊蛋白以逃避宿主的免疫应答,使得病情反复而难以根除。该病毒具有非常强的抵抗外界环境能力,在自然环境中生存能力强大,病毒可在羊脱落的痂皮中存活数月甚至更长时间,且仍具有传染性,仅于夏季日光下经过1~2个月,方可丧失其传染性,在低温冷冻条件下保存,可保持毒力达数年之久,但对高温不耐受,60 ℃环境下,经30 min即可被杀灭,紫外线照射10 min也可将其杀灭,对2%氢氧化钠溶液、10%石灰乳、20%热草木灰溶液等消毒剂较为敏感[2]。

2 流行特点

绵羊和山羊为主要易感动物,其中3~6月龄羔羊最易感染,且不同年龄、性别的羊均会感染该病,成年羊也具有易感性,但发病较少。该病呈散发性、地方性流行,西北地区为常见流行地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最常发生于初春或春末夏初、气候炎热、干旱及枯草季节,具有群发性特点,病死率相对较低,但继发性感染相对较高。

3 感染途径

以往观点认为,病羊是由于采食带刺植物或较硬干草的过程中导致口唇部黏膜刺破或皮肤划伤,通过直接接触患病动物或被病毒污染的器具等而感染此病,但发病羔羊大多为哺乳羔羊,基本很少因此原因感染病毒。研究表明[3]携带羊传染性脓疱病毒的山羊不仅可以通过病羊皮肤黏膜的脓疱和痂皮中的病毒进行传播,还能够通过唾液和乳汁途径排出具有感染性的病毒,从而污染周围养殖环境,同时病毒能够通过母胎传播途径感染羔羊胎儿,导致新生羔羊出生时就已携带了病毒,当受到应激刺激时便可暴发该病。

4 临床症状

羊传染性脓疱口炎一般情况下具有4~8 d的潜伏期,处于潜伏期的隐性感染羊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病羊的临床症状可依据发病部位大致分为唇型、蹄型和外阴型[4],也见混合感染型病例。

4.1 唇型

患病初期,病羊唇部、鼻部出现散在的小红斑、丘疹,逐渐变为疣状结节,随后发展为淡白色水疱或暗黄色脓疱,持续几天之后,水疱或脓疱发生破溃,然后逐渐变硬,形成黄色或棕色的疣状硬痂。若病程为良性经过,破溃形成的痂皮发生干燥、脱落,逐渐康复,若病情较为严重,口腔内部、舌面、齿龈、眼睑、耳廓等面部部位均可出现疱疹或溃疡,且面积不断扩大,波及整个口唇周围和面颊,形成大面积龟裂、出血的污秽痂垢,并伴有肉芽组织增生,病羊最后口唇肿大,外翻呈桑葚状,且因剧烈疼痛无法正常采食。此过程中也可继发感染坏死杆菌、化脓菌等其他病菌,则会导致病情恶化,最终因机体衰竭而亡。

4.2 蹄型

该类型多发于绵羊,病羊多见单蹄感染,也可同时或相继侵害并逐渐扩散至多数整个蹄端。通常蹄冠、蹄叉以及系部皮肤上形成水疱或脓疱,破裂后变成溃疡,导致蹄部坏死,如果继发感染细菌则会发生腐蹄病。病情严重时,其腿部肌腱关节发炎,病羊发生跛行或者无法站立。

4.3 外阴型

该类型病例较为少见,患病母羊主要表现为阴唇发生肿胀且附近皮肤发生溃疡,阴道内排出黏性或脓性分泌物,乳头或者乳房皮肤上出现脓疱、溃疡以及痂垢。患病公羊主要表现为阴茎出现脓疱和溃疡,阴囊鞘发生肿胀。一般来说,单纯感染外阴型的病原基本不会发生死亡。

5 诊断要点

5.1 实验室诊断

1)病毒分离鉴定。无菌采集新鲜的病变组织、经处理后接种于生长状态较好的牛、羊肾细胞,接种细胞在 48 h后出现变圆、团聚,胞质内形成包涵体,最后细胞脱落。

2)生物学诊断。可使用PCR方法进行快速诊断,该方法特异性强、操作简单快捷,可快速准确检测该病的病原。

5.2 鉴别诊断

1)羊口蹄疫。羊口蹄疫主要症状为病羊体温升高,口腔、鼻镜糜烂,流涎,趾间糜烂、乳头、蹄冠皮肤都会出现水疱和烂斑,病理表现为心肌变性,心脏外观上有跟正常色泽不一致的病变条纹,呈“虎斑心”[5]。

2)羊痘。羊痘主要症状为病羊体温升高,病变部位为全身少毛或者无毛皮肤处,呈丘疹形式,一般不会发展成水疱或脓疱,形成的痘疹形状规则,呈脐状圆形,突出于皮肤表面,界限明显,相邻痘疹一般不会发生相互交融。

3)溃疡性皮炎。溃疡性皮炎主要多发于一岁龄以上的成年羊,病变部位主要为唇边,且周围组织被破坏,并出现溃烂,无增厚的肉芽组织。

4)坏死性杆菌病。坏死性杆菌病主要表现为组织器官坏死,一般无水疱、脓疱的病变。

6 治疗方案

该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接触传播,所以若一旦发生该病,应立即对病羊进行有效隔离,及时无害化处理淘汰病羊和病死羊尸体,并对病羊污染的羊舍、饲槽以及各种用具等进行严格消毒。在治疗羊传染性脓疱性口炎的过程中,可采取中西医联合方案进行对症治疗,从而可有效发挥药物功效和增强疗效。

6.1 西医治疗方案

针对病症较轻的病羊,可使用消毒刀片直接刮掉痂皮,并使用0.5%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擦洗,再使用5%碘附进行涂擦,2~3次/d,连用5 d。

针对病症较重的病羊,若发病类型为唇型和外阴型,则可使用70%酒精对水疱或脓疱进行消毒,并将脓液和渗出物挤出,然后使用水杨酸软膏软化痂皮,将痂皮去除后露出创面,使用0.2%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创面,然后选择碘甘油、甲紫进行涂抹,2次/d,直至痊愈。若发病类型为蹄型,则可使用5%~10%甲醛溶液进行浸泡消毒1 min,1次/d,连用3 d。

针对重症病例治疗,应给予支持疗法。若病羊出现体温升高、全身症状较重时,可肌内注射头孢噻呋钠30~40 mg/kg·bw +板蓝根注射液10~25 mL +10%维生素C注射液2~5 mL +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4~5 mL,1次/d,连用3~5 d。

6.2 中医治疗方案

在羊传染性脓疱口炎的治疗上中草药具有一定的优势,传统中医认为羊传染性脓疱口炎是由热毒入侵机体,致使体内阴阳失衡,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丘疹、水疱等病症从口腔蔓延至全身。治疗时可采取外用方剂和内服方剂分别进行涂擦、灌服治疗,治疗原则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使得气血通畅,再辅助以消肿散结、祛腐生肌。

外用方剂:取小麦、石膏各30 g,豆豉25 g,栀子、茯苓各20 g,淡竹叶、地骨皮、胡黄连各15 g,混合研磨并敷于患处,或者使用青黛散和蜂蜜混合在一起调匀,涂布于患处, 2~3次/d,连用3~5 d。

内服方剂:可取酒知母、黄柏各15 g,乳香、黄芪、当归、没药各12 g,黄药子、白药子、酒白芍、丹皮各6 g,甘草、广木香各5 g,研磨成粉,开水搅拌进行灌服,1次/d,连服3 d。或取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薄荷各20 g,甘草、金银花、丹皮、赤芍、黄芩、竹叶、山豆根各10 g,水煎后灌服,1次/d,连服5~7 d。

7 预防措施

7.1 加强饲养管理

第一,应及时无害化处理羊舍粪便,保持羊舍环境卫生清洁和通风换气,同时定期对羊舍、运动场地、饲养用具进行严格消毒,可使用5%含氯消毒药、石灰粉等消毒剂对运动场地进行消毒,在将羔羊放进羊舍前3~4 d,可使用5%过氧乙酸彻底消毒一次。第二,应加强母羊干奶期和围产期的饲养管理,通过增加干物质采食量使羔羊出生重增加,且出生后要尽早吮吸初乳,且保证吮吸足够初乳量,提高羔羊免疫力。第三,应保护羔羊口腔黏膜、周围皮肤勿使其发生损伤,尽量不饲喂干硬的饲草,因此饲料和垫草应尽量挑出芒刺,且饲喂时添加适量食盐,以减少啃墙舔地,保护皮肤黏膜。

7.2 加强引种检疫

养殖场应坚持自繁自养原则,确需引种时,应严格调查引种羊场有无疫病发生,严格检疫不从疫区引种。对已引种羊要进行至少1个月的隔离观察,确认无病后才能合群,并经一系列健康检疫确定引种羊群无病后方可混群饲养。

7.3 加强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免疫是预防羊传染性脓疱口炎主要措施,主要应用羊传染性脓疱皮炎活疫苗(HCE株)进行下唇黏膜划痕接种,均接种0.2 mL/头,若当地该病较为流行,疫苗可采用股内侧划痕免疫接种。

8 结语

综上所述,羊传染性脓疱口炎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疾病,临床防控意义大于治疗,应在饲养过程中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消毒,提高羔羊免疫力,保护其黏膜和皮肤不受损伤,安全引种,加强疫苗免疫接种,对病羊及时发现、隔离、消毒、治疗,防止其进一步扩散。■

参考文献:

[1] 周慧姝.浅析如何预防、治疗羊传染性脓疱[J].今日畜牧兽医,2023,39(2):116-118.

[2] 姜银菊.羊传染性脓疱皮炎的特点及防治[J].兽医导刊,2020(7):42.

[3] 庞明.羊口疮排毒途径及ORFV母胎传播途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3.

[4] 郑艳萍.中西兽医结合治疗羊传染性脓疱口炎[J].养殖与饲料,2022,21(8):107-109.

[5] 王升星.肉羊传染性脓疱性口炎的综合防治[J].养殖与饲料,2022,21(9):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