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口疮病流行病学、诊断及防控的研究现状

2024-10-22 00:00田谷孝刘钊祥
中国动物保健 2024年10期

摘要:羊口疮,又名羊传染性脓疱,俗名烂口疮,作为羊养殖中的多发疾病,其是一种由羊口疮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以发病急切、高接触性、传播迅速等为显著特征。本文主要从流行病学、诊断及防控三方面着手,就羊口疮病的研究现状加以概述,以期为养殖人员提供更多防疫参考。

关键词:羊口疮病;流行病学;诊断;防控

现阶段,羊养殖产业日趋集约化,在给养殖人员带来更高的养殖收益之余,各种疫病的发病频次与规模也随之增加,十分不利于羊养殖产业的良性、稳定发展。羊口疮病便属于其中颇具代表性的疫病类型,紧抓对这一疫病的流行病学、诊断及防控研究是势在必行之举,存在显著的现实意义。

1 羊口疮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就病原而言,本病的病原体属于痘病毒科,一般呈现为椭圆形,长度在250~280 nm之间,宽度在170~200 nm之间,外周往往被囊膜包裹住,拥有较强的传染性与抗原变异性。此外,病毒具备较高的抵抗性,对于低温环境有较好的耐受能力,如果将其置于干燥、低温环境中,往往可以存活几个月之久,如果置于潮湿、高温、光照之下则容易失去活性。就本病病原进行分析是提高诊断与防控效率的先决基础,同样也为科研领域的疫苗研发提供指导,以提高应对羊口疮病的实际成效。

就易感动物而言,绵羊、山羊是主要的易感羊群,不管是哪个品种或性别的羊只,皆容易感染,其中又以羔羊和幼龄羊最为多发,特别是3~6月龄的羊只更容易受到感染,此年龄段的羊只发病率可高达50%。对比来看,成年羊只虽然也容易染病,但发病率较低,常见病例一般呈现为零星散发,且病症表现比较轻微,因而,在实际防控中,尤其要关注并保护好羔羊和幼龄羊群。除了羊只外,本病同样可以传染给人类,特别是那些同羊群接触的人群,比如说羊场养殖人员、屠宰场工人、基层兽医等。这些人群如果不慎同携带有本病病毒的动物接触,或者同携带病毒的排泄物、溃疡液等直接接触,很容易引发不同程度的感染问题。

就发病特征而言,病羊和带毒羊是本病最为主要的传染源,病毒往往隐藏于病羊的皮肤痂皮与脓疱内,一旦健康羊只与带毒羊只直接接触或者共用饮水、共食饲料,病毒便容易传播开来。除了直接传染外,病毒亦可以经由间接途径扩散,比如说当健康羊只接触到带有病毒的饮水、饲料、器具等物品时,便容易患病,蚊虫等也容易成为传播介质。本病病毒不仅拥有较强的传染性,而且通常为群体发病,春夏秋冬四季皆是多发时段,特别在春季、夏末最为常见,本病的发病率极高,甚至在90%以上,但大部分病羊在发病后不会死亡。但是,由于病毒感染容易导致皮肤损伤,通常会导致其他病原菌(诸如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的继发,使得病羊的患病程度与病死概率加大,对此,在实际防控中,还需紧抓对继发感染问题的防治。

2 羊口疮病的诊断要点研究

2.1 临床症状诊断

病羊一开始发病时,发热是主要病症表现,病羊体温可以直升至39.5~40.5 ℃,羊体表面的被毛质地变粗且杂乱,病羊状态消极沉郁,进食欲望大减,同时伴随咳嗽、流涎问题。步入发病中期后,病羊的上唇、口角会长有密密麻麻的小斑点,颜色为红色,后续逐渐变为小水疱或小脓疱,接着便会溃烂,还会附有一些草料,流涎情况也变得突出。此时期的病羊虽然有一定的进食欲望,但采食难度加大,打开病羊口腔之后,观察到其齿龈、舌下、硬腭等处长有水疱,出现化脓或溃疡问题,溃烂部位颜色发紫发黑发红,以手触摸,病羊十分敏感。处于发病后期的病羊,其唇部、口角处的脓疱破裂、溃烂之后会变为颜色为棕色、黄色的疣状硬痂,那些更为严重的病羊,其患病部位的丘疹、脓疱、痂垢还容易彼此交融[1]。后续继续扩散到眼睑、面部、耳部等处,引起大范围的龟裂问题,乃至还会出现一些出血性的污秽痂垢,人为揭开,可以发现其中会有肉芽增生,致使病羊的唇部肿胀外翻,加大了采食难度。病羊身体尤为虚弱,往往眼泪、鼻涕不断,同时还会伴随腹泻、瘫痪问题,病羊的死亡原因主要在于身体衰竭,参照上述病症表现可做出初步诊断,但还需进行更专业的实验室诊断。

2.2 实验室诊断

第一种为细菌检查,在无菌环境中,收集病羊患病部位的水疱液做涂片、染色、镜检处理,与此同时,通过琼脂培养基进行接种培养,皆未观察到致病菌。第二种为病原分离与鉴定,建议以羔羊肾细胞、胎羊皮肤细胞等为对象做好病毒培养,细胞在受到病毒感染之后,通常在前5代未观察到较显著的病变表现。盲传5代后,细胞才逐渐表露出较显著的病变表现,最突出的特点在于泡状化,借助于电镜加以观察,可观察到病毒核心形状变为椭圆形,外观呈线团状[2]。第三种为血清学检测,常见的检测试验为补体结合、琼脂扩散试、ELISA,采集处在发病初期阶段或恢复阶段的羊只血液,制作为血清做进一步的补体结合与中和试验。如果补体结合所得到的试验结果高于20或中和滴度高于8,便可判定为阳性,反之,则为阴性或将其归为疑似感染行列。

3 羊口疮病的防控要点研究

3.1 药物治疗

在病羊显露病症时,尽快施以必要的干预性治疗措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将病羊的病程缩短,促进病羊的及早痊愈,在此着重就相应药物治疗要点加以浅析:现阶段,对于本病的治疗仍旧秉持局部消毒管理同抗感染相结合的原则,对于病羊口唇部、蹄部、外阴部、乳房等处出现的病灶,建议先以0.1%的高锰酸钾溶液、甲酚皂、2%~3%硼酸水等溶液加以充分清洗[3]。将创面仔细冲洗干净之后,再以碘甘油、冰硼散、松馏油等进行涂抹,目的在于促进创口的收敛,而对于病羊蹄部的病灶,可用5%甲醛进行浸泡。若是病羊出现了其他的继发性感染问题,则需要选用链霉素等抗生素加以治疗,一般以肌注方式给药,抗病毒药物对于本病同样可以起到较好的疗效。中药方面,可以取黄芪5 g,儿茶、金银花、栀子、黄连各10 g,研磨后涂抹在病羊的创口处,或者精选一些以滋阴降火为主要功效的方剂给病羊服用,需强调的是,中药疗期相对更长一些。在整个治疗期间,必须一丝不苟地参照兽医人员的指导来用药,并基于实际情况适时调整用药方案,与此同时,饲养人员也需紧抓羊群的日常管理,确保羊圈环境的清洁。

3.2 日常防控

做好环境管理:定期清理圈舍,维系环境卫生,及时清除粪便和养殖废物是预防本病的基础工作与有力措施,通过定期清理圈舍,同时配合其他综合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病毒的污染和传播。如此,一来有助于维护羊只饲养环境的整洁性,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二来有助于提高养殖环境的舒适度,促进羊只的健康发育,在进行清理的过程中,应秉持彻底性、全面性原则,防止二次污染。

进行无公害处理:对于因本病致死的病死羊,无公害处理是极为必要的,是减少疫病的继续传播与二次感染几率的关键,必须引起相关人员的充分重视。相关处理人员在处理工作中必须做足相应自我防护措施,诸如要佩戴好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具,羊场方面要强化对相应从业人员的宣传教育,提高其对羊口疮病的认识,增强其防范意识。

强化引种检疫:严禁自暴发过本病疫情的区域引入羊只或是购置饲料及畜产品,z7LC22x87+c8iwlvcQuhaI1ZImSCqvrX/e276qvIBkE=对于新引入的羊只,务必要加以充分检测,包括体检、实验室检测等,尤其要注意检查羊只的蹄部,察看有无异常,以排除携带病毒的羊只。新引入的羊只还需开展为期2~3周的隔离观察,以确认其健康状况,并对其蹄部进行多次、反复地清洗与消毒,此举可在很大程度上杀灭病毒并防范感染问题[4]。

注意维护管理:强化对羊只皮肤的保护,尽量避免外伤与损伤的出现,确保羊圈当中没有尖锐物品,地面不能太过粗糙,以降低羊只皮肤受损的可能性。在使用垫草或饲料的过程中,要认真剔除其中可能存在的芒刺或其他尖锐物,以避免羊只在采食时引发口腔或食道损伤。对羊舍、水槽、食槽等养殖设备进行定期性、彻底性的清洁与消毒管理,以减少各种病菌滋生与繁衍的概率,从多方面着手降低感染风险。

紧抓免疫接种:免疫接种可以极大增强羊体免疫力,羊场应每年定期给羊群接种羊传染性脓疱皮炎活疫苗,依循兽医的建议与给出的时间表进行操作,提高免疫的规范性,为了确保免疫效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一般需要连续几年给羊群进行免疫接种。如此,有助于建立起有效的免疫屏障,降低疾病的传播风险,养殖人员应同兽医保持好沟通,拟定同本场实际相适应的免疫接种规划,以保障羊群的健康养殖。

上述防控措施的选用与执行应全面虑及当地的养殖实际与羊场情况,有侧重性地加以调整和改进,在按部就班、因势利导中致力于羊口疮病的科学防控。

4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羊口疮疾病,兼具及时性、有效性的预防接种、诊断治疗、防控管理是抑制疫病蔓延、提高防控效率的关键所在。除了做好基本的流行病学、诊断及防控研究之外,养殖人员在平时的饲养管理中也需紧抓卫生防疫管理,以尽可能地降低羊口疮病的流行风险。■

参考文献:

[1] 王立新.羊口疮病的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及防控[J].现代畜牧科技,2020(9):88-89.

[2] 努热曼·乃扎尔.羊口疮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诊断和防控[J].现代畜牧科技,2021(5):147-148.

[3] 黄可,屠坷峰,李闽,等.羊口疮病流行病学、诊断及防控的研究现状[J].中国畜禽种业,2023,19(10):136-141.

[4] 杨威.羊口疮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与防控措施[J].现代畜牧科技,2019

(11):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