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生猪养殖行业得到快速发展,相关人员为了提升猪的繁殖能力、生长性能,选育方式不规范,导致过度选育现象频繁出现,致使母猪的二胎综合征问题逐渐突出,影响着养猪业的健康发展,不利于提升生猪养殖行业的经济效益,而结合诸多实践经验可知,采取合理化生产管理方式,有助于控制二胎综合征产生的概率,对此,本文主要围绕二胎综合征来展开,基于初产母猪,概述分析二胎综合征,探究此症状产生的因素,提出可行有效的预防治理举措,扩大养猪规模,严格控制生猪疾病,稳定生猪养殖业的发展。
关键词:生殖阶段;免疫系统;营养供应;饲养管理;患病原因
社会经济水平在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明显得到改善,猪肉需求量大幅提升,带动我国生猪养殖业规模化发展,无论是种猪规模,还是种猪质量,都属于现代化养殖工作的重要发展内容。但是,部分养殖人员采取的饲养管理技术不合理,种猪过度选育,致使二胎综合征大量产生,这也导致母猪的种用价值无法完全发挥,极大阻碍了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对此,有必要深入研究相关处理手段。
1 母猪的二胎综合征概述
母猪的二胎综合征,主要针对初产母猪,当步入第二轮生殖阶段之后,母猪会表现出一种严重的生产障碍,可以将其总结为一高两低,对于二胎母猪来讲,整体淘汰率比较高,而在断奶之后,7 d之内发情率比较低,此外,母猪的产仔数量偏低。当下养殖场中后备母猪的补充数量比较大,在整个母猪群中,初产母猪占据着较高的比例,与此同时,淘汰数量也比较多,导致其种用价值不能有效发挥,便开始了种猪淘汰,相关养猪企业经济损失不断增加[1]。在大规模的猪场中,其管理会更加严格、细致,母猪出现二胎综合征的概率相对比较低,对于新建设的猪场、中小规模的猪场,发病比率更高一些,大约可以达到20%~30%。
2 基于初产母猪分析“二胎综合征”病症产生的原因
2.1 初配过早实行,母猪自身发育不成熟
当后备母猪开始发情之后,养殖人员急于为其配种,从而未能综合考虑母猪的膘情、初配年龄、体重,导致初配过早实行。对于后备母猪,当出现发情现象时,虽然其性相对趋于成熟,但是其体还没有真正达到成熟的标准,生殖系统有待于进一步发育,如果太早开展初配工作,很可能产生二胎综合征。
2.2 生殖营养未得到重视,养殖人员供给不足
当后备母猪处于培育阶段,有些养殖人员不利用专门的后备种饲料,一部分人应用肥猪料,导致母猪缺乏生殖营养,不能稳定母猪的繁殖性能。
2.3 妊娠期营养不够,不能达到母猪所需
工作人员执行后备猪的配种工作时,由于猪自身的发育还没有达到成熟的水平,所以,应该给予足够的养分,这样能够达到它的持续发育需求,还能符合胎儿发育所需,而在妊娠期相关人员未能采取合理的饲养管理方案,导致各项发育未能实现平衡。
2.4 霉菌毒素蓄积产生中毒问题,危害母猪的免疫系统
为了节省养殖成本,一部分养殖人员存在错误认知,购买的饲料原料相对比较差,若长时间投喂这种超出标准的霉菌毒素饲料,会在猪的体内不断蓄积有害物质,引发了严重的中毒问题,不但会严重损伤母猪的生殖系统,还会造成免疫紊乱等问题[2]。
2.5 哺乳阶段缺乏重视,失重比较大
对于初产母猪来讲,其哺乳阶段采食量比较低,而仔猪具有较强的吸奶能力,致使供需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平衡,通过与经产母猪进行比较,初产母猪出现了严重的掉膘情况。而当母猪处于哺乳时期,存在营养缺乏的问题,供给方案不够合理,导致母猪失重比较多,呈现出体脂不足、背膘偏薄的问题,当母猪断奶之后,不能在正常周期内发情[3]。
2.6 围产期保健不合理,母猪产生不良发炎症状
对于养殖母猪来讲,产前、产后的7 d很容易产生应激反应,它们的抵抗水平大不如前,生殖系统的免疫功能较差,当接触病原微生物时,很容易被感染,导致母猪身体健康水平降低,产生子宫内膜炎病症,一段时间内不能生殖,严重情况下将会终生不能生殖。
3 基于初产母猪分析“二胎综合征”病症的有效预防治理举措
3.1 挑选合适的后备母猪,明确育种技术以及方向
当挑选后备母猪时,应依据标准展开选育工作。从外貌特征来看,要保证与品种特性一致,外在体型要良好,具有健壮的四肢,身体长度、高度合理,保证后躯发育优良,身体健康无疾病,与此同时应查看外生殖器的情况,保证发育正常,观察奶头情况,要保证对称均匀,有效数量需要超过6对;从遗传角度看,不能带有遗传疾病,也不能含有隐性不良基因;从亲缘关系看,为了避免近交过快的问题,要保证母猪和公猪尽量不存在亲缘关系,保证遗传基础更加广泛。
基于父系猪、母系猪,严格制定选择标准,进一步把握母系猪的选择指数,综合考虑总产仔的数量。而关于父系猪,在选择指数层面涉及屠宰的损失率,深入推进遗传改良阶段,为了合理调整遗传参数,每当间隔3年到4年,应从遗传参数、被选性状等层面来考虑,合理调整经济权重。结合群体、数量等遗传理论,引进现代化联合育种技术,选育阶段中不采取封闭手段,如果选育群之外存在良好的个体,可以将其纳入选育群体中。如果需要外引,那么要关注引进的目标个体情况,确保整体性能足够优良,体形外貌方面等都要遵循一致性原则。在继代选育环节中,结合各世代群体状况掌握近交系数,系数不能超过0.02,有关人员要依据选育标准进行后备种猪的保留。
3.2 后备猪配种工作适当推迟,提升母猪的使用年限
为了更好地预防、治理母猪的二胎综合征,养殖人员应认真留意母猪情况,找到母猪配种的最合适时间,并记录母猪的体重变化。一般来讲,在二元母猪中其初配年龄大约需要达到8~9月龄,在体重方面应保证达到110~120 kg,然而,对于一些纯种,也就是品种相对较好的母猪,当展开配种工作时,可以适当向后延。通过采取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能猪的哺乳应激抵抗能力,还能促进仔猪实现顺利生产,延长母猪的使用年限。
3.3 注重母猪产后护理,科学消炎、清宫
对于一胎母猪,如果产后出现严重的炎症,可以采取抗生素清宫的方式来护理,护理环节先观察母猪的宫口开闭状态,母猪生产后,一般来讲8 h之内子宫为打开状态,若已经超过了8 h,开展清宫工作前,可以先行注射氯前列醇2 mL,保证母猪的宫口为打开状态。接下来使用0.1%高锰酸钾溶液1 000 mL,多次对母猪的子宫展开清洗工作。青霉素800万IU、链霉素300万IU、生理盐水500 mL,共同混合后预热处理,将其灌注到子宫中,开展清洗工作,大约需要2到3次,留意观察母猪子宫状态,若无脏东西流出则表明清宫有效。此外,对于产后消炎工作,主要为了防止出现疾病感染的问题,此时可以注射鱼腥草、头孢噻呋钠,1次/d,连续用药3 d。
3.4 适当增加猪的营养,促进其健康成长
对于养猪行业来讲,为了保证母猪摄入足够的营养,需要在合理的时间内应用后备母猪饲料。如果母猪处于妊娠阶段,或者为哺乳阶段,应给予足够的饲料,避免产生营养不足的问题。在后备母猪中,每日需要投喂饲料2 kg,饲料中可以适当增加微量元素、维生素E等成分,以便于在生产完第一胎之后能够在合理时间内怀孕。而对于后备公猪,饲料需要每天增加10%~20%,每天在规定时间内分为2次投喂。如果初产母猪迟迟不发情,同时母猪体态相对瘦弱,应该在投喂阶段增加营养成分,比如,脂肪、蛋白等,提升母猪体重,并给予母猪适当的运动空间,多通风,勤晒太阳,促进母猪健康成长。
3.5 在母猪养殖中落实疾病预防治理工作,减少患病可能
对于第一胎母猪,当生产后3 d,有关人员应留意母猪情况,检查是否存在炎症,同时也要防范其他疾病的出现,如果母猪生产中采取了人工方式进行助产,需要及时展开清宫消炎工作。对于后备猪来讲,需要第一时间落实疫苗的免疫工作,注射猪瘟疫苗、伪狂犬疫苗等。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保证符合猪的生长所需,需要在养殖中对相关的栏舍、用具等进行消毒,设备应用一段时间之后,需要全面冲洗,当相关设施干燥后,选取刺激性偏低的消毒剂来消毒,然后适量通风处理。
3.6 避免围产期便秘,减少应激现象
在母猪的围产阶段,保证选用的丰富饲料成分,添加足量的生物饲料,还可以向其中添加适量的益生菌,让母猪的肠道菌群得到调节,让肠胃环境更健康,使母猪快速恢复正常的采食状态。对于初产母猪,大约在生产的10 d前,将母猪带到产床上让母猪能够提前去适应这样的环境。产床应足够干净,为猪提供舒适、干燥的环境,避免猪出现应激反应,因为这会增加母猪的生产周期。
4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通过合理的饲养管理方式,有助于抑制母猪二胎综合征的出现,现实中养殖人员应挑选合适的后备母猪,明确育种技术以及方向,适当推迟后备猪配种工作,提升母猪的使用年限,注重母猪产后护理,科学消炎、清宫,适当增加猪的营养,促进其健康成长,在母猪养殖中做好疾病的防预防治理工作,促进猪场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谭实勇,王声会,李根.妊娠后期饲喂量对法系初产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J].猪业科学,2023,40(8):108-109.
[2] 董晓荟.影响初产母猪繁殖力的因素及对策[J].现代农村科技,2022(2):51-52.
[3] 贺琴.母猪妊娠期饲粮添加甲基供体微量营养素对后代肌肉发育、肠道菌群及代谢的影响[D].江西农业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