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猪养殖业规模越来越大,在养殖过程中难免会发生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疾病,该疾病具有极高的致死率,一旦发生感染将影响猪的正常生长,降低了养猪户的经济利益。因此,对该病及早诊断并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对猪流行性乙型脑炎进行研究,阐述了该病的诊断方法以及具体的防治措施,以此减少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发生几率。
关键词:猪;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防治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猪养殖业规模越来越大,在此过程中,猪流行性乙型脑炎在猪养殖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此类疾病不仅会传染给猪,还会传染给人类,一旦在猪群中广泛传播,将严重影响猪的健康生长。因此,为减少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发生几率,一定要做好日常的预防工作,争取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确保猪的健康成长。
1 发病现状
在2022年8月份,祁东县一例小规模猪养殖场内发生了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场内的断奶仔猪突然表现为体温增加,极个别断奶仔猪体温达到42 ℃,高热情况难以下降,观察仔猪精神状态萎靡,采食量大大下降,但仔猪饮水量明显增多,观察患病猪排出的粪便干硬,颜色为深黑或灰色,尿液深黄,养殖人员入场看到有个别母猪出现流产情况,个别母猪生产僵尸胎或死胎。患病公猪表现为睾丸的萎缩或睾丸的肿胀,患病公猪同样出现体温高热不退。开始发病期间,养殖人员并没有引起足够多的重视,但随着患病猪数量的增加,并且有极个别患病猪症状极为严重,有少数的猪出现死亡才加以重视。进一步分析养殖管理方案,结果发现,该猪场的养殖户在七月份引进了一批新的仔猪,并且这些仔猪没有进行疫病检查,引进的仔猪也没有进入单独的圈舍进行隔离,而是直接与其他猪进行混养。与此同时,观察养殖场发现不同年龄的猪混养情况十分严重,若其中有一头猪发生疾病,那么很有可能造成大规模的传染,难以对病情进行有效控制。此外,该猪场的规模并不大,但是场内的养殖数量多、密度大,猪圈内的温度非常高,没有良好的通风设施,且圈舍环境潮湿,异味严重,并且圈舍中有大量的蚊虫,可直接看到有蚊虫对猪群进行叮咬,这也增加了疾病传播几率。通过对患病猪进行初步的诊断,可判断为病猪感染了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随后便对该猪场进行了严格的查杀和封锁,对患病猪进行捕杀和隔离,防止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进一步传播。
2 流行特点
2.1 易感宿主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传染性疾病,该病毒不仅会传染牲畜,还会传染给人类。当前,相关数据统计显示,一共有60多种动物包括两栖动物和哺乳动物会受到该病毒的感染从而发病。通常情况下,猪流行性乙型脑炎不会直接穿透血脑屏障入侵大脑,而是隐藏在体内,感染早期临床症状并不明显,经流行病学分析发现,该病的发病率在90%以上。
2.2 感染来源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传染源是猪。特别是母猪和公猪,因为它们在感染后可能长期携带病毒,并且可能将其传播给其他猪。此外,其他动物如马、牛、羊等也可能成为传染源,但其重要性相对较低。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感染高峰期通常在夏季。这是因为在夏季,蚊虫数量增多,活动频繁,增加了病毒传播的机会。与此同时,猪舍通风不良、湿度高、拥挤等环境条件也会促进病毒的传播,从而导致猪感染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1]。
2.3 传染路径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方式以蚊虫叮咬为主,而三带喙库蚊的传染率非常高。当蚊子吸取了感染乙型脑炎病毒的猪的血液后,病毒会在其体内繁殖,并可随其叮咬其他猪而传播。目前,养殖场内由三带喙库蚊导致猪感染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几率在90%以上,该蚊虫所携带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率在15%~25%左右。此外,猪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例如公猪精液中可带病毒,通过配种可传染给母猪。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染几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病毒的毒力、蚊虫密度和猪群的免疫力等。在病毒毒力强、蚊虫密度高的情况下,传染几率相对较大。此外,猪群免疫力也是影响传染几率的重要因素。如果猪群免疫力低,则易感染病毒并成为传染源。
3 流行特点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不仅能传染给猪,还会传染给马、羊等其他动物。该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通常在温暖的季节和雨季多发,例如每年的7—9月份是该病的高发期。该病还有明显的地方性特点,本病在流行地区往往呈地方性流行,特别是在养殖密度大、环境卫生差的养殖场,如果养殖场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蚊灭蚊措施,容易导致病毒的传播和扩散。另外,该病还有一定的隐性感染特点,隐性感染的猪在感染后不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但会长期携带并传播病毒。这使得该病的防控难度加大[2]。
4 临床症状
因猪的年龄不同,所以感染后出现的临床症状也有所差异。猪流行性乙型脑炎能感染任何品种以及任何年龄的猪,不过发病率最高的是6月龄的猪。通常情况下,养殖场内的断奶仔猪发病比较突然,发病后仔猪体温会持续升高至41~42 ℃,发病猪表现为采食量的下降、精神不振、体乏无力、观察患猪饮水量有明显增加,同时,患者大便表现为干燥,质地坚硬,排出的粪便中带有黄色和深黄色物体,有一部分患猪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症状,因为后腿麻痹而不能自行站立。对于日龄较大的患猪,在发病后会导致关节持续肿胀,这种疼痛程度比较强烈。一般情况下,断奶仔猪感染后可出现视力减退,能正常行走的仔猪会在圈内四处乱撞,随着病情的恶化,患猪会因四肢麻痹而不能行走,最终导致死亡。受感染的妊娠母猪通常会出现流产、腹中死胎、木乃伊胎,就算有极个别仔猪成功出生,但是也会携带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仔猪比较瘦弱,身体发育不良,能存活下的仔猪比较少。感染后的公猪会出现睾丸的肿胀,触摸有明显的灼热感,发病初期可能是单侧睾丸,随着病情的发展后期可表现为双侧睾丸的肿胀,公猪不能正常配种[3]。
5 病理学变化
通过对病死猪进行病理学解剖可以发现以下病理学变化:病死猪的脑部组织表现为充血水肿,这是由于病毒侵犯脑组织后,引起血管扩张和充血,导致脑组织缺氧和营养物质供应不足。观察脑部组织还有明显的出血现象,原因可能是由于血管破裂或血栓形成等原因所致,出血部位多见于脑膜、脑实质、脑干等处。观察病死猪内脏器官存在明显病变,病死猪的脾脏以及肝脏分布许多不同程度的病灶,表现为肝细胞变性、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这些变化会导致肝功能下降,影响机体的代谢和解毒能力。观察病死猪肌肉和皮肤,猪流行性乙型脑炎引起病猪肌肉病变,表现为肌肉萎缩、变性、坏死,这些病变对肌肉的正常功能影响较为严重,病猪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姿势异常或运动功能障碍,并且病死猪的皮肤表现为水肿、红斑、瘙痒等[4]。
6 实验室诊断
现阶段,对于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疾病的诊断,临床拥有多种先进的诊断方法,例如酶联免疫吸附、荧光抗体染色、血凝抑制试验、鸡胚接种实验以及中和实验等多种检测方法。此次采用血凝试验对猪流行性乙型脑炎开展诊断工作,具体诊断方法如下:
1)注意事项:在进行实验室诊断工作前,要求诊断人员要做好相关防护工作,注意好个人卫生,实验病料要小心处理,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不仅会传播于人,其对热源还有较高的敏感性。
2)病料采集:取病死猪的抗凝血液(3~5 d病死猪),收集病死猪的脑组织。
3)实验方法:①进行血凝试验,因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能凝集雏鸡红细胞以及绵羊细胞,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被特异性免疫血清中的血凝抑制抗体;②对血清中的IgM抗体进行检测,通常情况下,特异性抗体IgM抗体在发病后的3~5 d即可出现,一般在14 d左右达到高峰期。血清中的IgM抗体的检测需采用2-ME法(2-巯基乙醇)进行,以每份0.5 mL划分为两份。将浓度0.2 mol/L的2-ME液0.5 mL加入一份血清当中,然后将0.5 mL的生理盐水加入另一份血清当中,两份血清于常温下放置,时间为60 min。待血清满足静置时间后即可开展下一步实验操作。以8个凝集单位的血凝素为标准对猪流行性乙型脑炎抗原进行稀释,稀释两份血清(按比例),将其充分摇晃均匀并置于常温环境(60 min),然后将鸡红细胞悬液以及绵羊悬液加入其中置于常温环境(60 min)。
判定结果:将经过2-ME处理的血清和未处理的血清进行比对,若前者比后者抗体效价低1/4,说明血清中的血凝抗体是IgM,为阳性结果,这种方法的诊断准确率极高。
7 防治措施
7.1 预防措施
1)蚊虫消杀与疫苗接种。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疾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主要传播途径为蚊虫叮咬、人与动物和动物与动物之间的传播,为此,要想减少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发生几率,就要及时阻断传播途径。从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角度出发,消除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最佳手段就是消灭圈舍内的蚊虫,减少蚊虫对猪群的叮咬。尤其是三带喙库蚊是该病传播的主要途径,该蚊虫在圈舍内分布较多。以蚊虫的生存习性以及猪舍的具体条件为依据,确保制定的防治措施切实可行。猪场的卫生环境十分重要,若猪场环境卫生不达标,那么很有可能增加猪群的患病的几率。为此,养殖人员要定期对圈舍开展消毒工作,坚持用药物消杀蚊虫,及时清理圈舍中的粪便和积水,保持圈舍的干净整洁。特别是在冬季,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避免猪发生感冒等降低猪的体抗力。现阶段,我国大多数猪养殖户对于蚊虫的消杀以及圈舍的消毒都采用浓度较高的化学药剂,这些高浓度的化学药剂导致蚊虫产生更强的耐药性,之所以会造成蚊虫出现较强的抗药性,其主要原因是养殖人员没有轮换使用消杀药物,而是长期使用一种药物进行消杀。为此,在防治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过程当中,要定期更换消杀药剂以及圈舍消毒剂,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药剂。近几年我国养殖场应用较为普遍的有球形芽孢杆菌、金芽孢杆菌等药物,这两种药物对蚊虫的消杀效果极为明显,并且这两种药物不易对蚊虫产生抗药性。另外,养殖人员在做好蚊虫消杀工作的同时,还要做好猪群的疫苗接种工作,因为,蚊虫并不是猪流行性乙型脑炎传播的唯一途径。
为有效预防猪流行性乙型脑炎,一定要做好圈内的卫生工作,减少圈内的蚊虫。考虑到圈内的蚊虫不可能百分百地消杀干净,所以要想减少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发生几率,就要对猪开展定期疫苗接种工作。完成对生猪的疫苗接种后,一般在秋季和夏季怀孕并生产的仔猪具有较高的存活率,一般在90%左右,疫苗接种后,公猪出现的睾丸症状也有所下降,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发生几率明显降低。目前,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的接种剂量比较小,通常为1 mL,这种疫苗接种比较便捷,疫苗保护时间比较长,对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预防效果比较显著。疫苗的接种要在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季节前开始,或在蚊虫高峰期的前1~2个月接种即可。
2)科学饲养管理与紧急处理措施:①合理配制饲料。养殖人员要根据猪的不同生长阶段和品种特点,配制营养全面、均衡的饲料,保证猪的生长和发育需求;②增强免疫力。在日常喂养的过程中,养殖人员可在饲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或是一些保健药物,从而提高猪的免疫力,增强抵抗力,有效减少猪流行性脑炎的发生几率;③减少应激因素。在日常喂养过程中,养殖人员要避免突然改变饲料、饲养环境或运输等应激因素,减少对猪的刺激和病毒传播的机会。
为防止疾病在猪群内的大范围传播,养殖人员要做好紧急处理措施:①及时诊断。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应立即进行诊断,确诊后,立即采取措施进行隔离和治疗;②隔离措施。将疑似病例和健康猪进行隔离,防止病毒传播,同时,对疑似病例进行治疗和护理,提高治愈率;③扑杀措施。对于无法治愈的病猪或疫情严重的地区,可以采取扑杀等措施消除传染源,防止疫情扩散。
7.2 治疗措施
现阶段,由于猪流行性乙型脑炎还未研发出特效药,所以对于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治疗通常以对症治疗为主,详细治疗方法如下:为患病猪注射康复猪血清,剂量为40 mL,1次/d,肌肉注射;25%葡萄糖注射液40~60 mL,1次/d,静脉注射;2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5~10 mL,静脉注射。为强化治疗效果,还可配合使用中药进行治疗,紫草、连翘各30 g,大青叶60 g,板蓝根、生石膏各120 g,黄芪20 g,将以上所有药物装入罐中并文火煮开,待药液温凉后给病猪灌服,1次/d,疗程为7 d。
8 结语
综上所述,猪流行性乙型脑炎具有极高的发病率,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夏季和秋季为该病的高发季节,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途径主要为蚊虫叮咬传播,由于该病的治疗尚未有特效药,所以日常一定要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及时为猪群进行疫苗接种,并采取相应的抗生素类药物进行干预,将疫苗预防和药物治疗工作落实到位,可有效减少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发生几率。■
参考文献:
[1] 吕守山.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与防治[J].养猪,2023(3):85-87.
[2] 李宁.猪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与防治[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1(10):56-57.
[3] 袁中贤,田翠苹.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分析、诊断和防治[J].现代畜牧科技,2021(5):67-68.
[4] 孟娜.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防治[J].兽医导刊,202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