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2024-10-21 00:00:00潘晨希

落日熔金,倦鸟归林,手持书卷,来一场古与今的对话。字里行间,闪烁着穿越时空的璀璨光芒,谱写着山川河流的长歌壮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香茗,只需浅尝,便有无穷之韵味。

翻开《非遗福清》,古老的福清味道迎面而来,拨开文化时空的云雾,我看到了一砖一瓦的东关寨,正述说着建筑的特色美;一腔一调,唱出闽剧之特色,文化之瑰宝;一拳一脚,打出宗鹤拳的威风英姿;衣袂翩翩,海丝路上的周礼八佾舞火到海外。古老的文化在发扬中传承,在传承中开启新篇章。

书页翻动着,我正追寻着属于家乡的“独家记忆”。走在海口街头,咬上一口焦脆香酥令人垂涎的福清光饼,戚继光“拨剑光寒倭寇胆,拨云手指天心月”的抗倭伟绩浮现于脑海;在龙江水畔,与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亲密接触”,近距离欣赏古代农业灌溉文化,了解古人顺应自然的治水之道;在石竹山,沿着徐霞客的足迹,拾级而上,蹬道蜿蜒……

我贪婪地阅读着,似乎文化传承的接力棒交到我的手中。家乡的竹编,编织一段传承的时光记忆。小时候我跟着爷爷在乡下生活,那里满山都是翠竹,被誉为“竹编之乡”。我总喜欢搬张小凳子坐在院子里,看着爷爷粗糙的双手在篾丝间舞动,双手一扭、一穿、一拉、一拢、一翻……坚韧的竹篾在爷爷的手上变得灵活听话了起来。不一会儿工夫,一根完整的竹子就变成了一件精美的竹器。我瞪大双眼看着爷爷,迫不及待地想尝试,爷爷手把手教我,他说:“器物有灵魂,匠人自坚守。”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也跟着爷爷有模有样地摆弄起来。竹篾有节奏地舞动着,不一会儿,一只不完美的“小鸟”就诞生了。我举着“小鸟”满院子蹦跳着。阳光洒在爷爷的手上,反射着耀眼的光芒。

我缓缓地合上书,感觉自己正站在传统文化的厚土之上,仰望浩瀚历史的星空,居于中间的我们,是为赓续千年的薪火所在。

(指导教师林海燕/插图彭钰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小作者以《非遗福清》这本书为切入点,为读者展示了福清的非遗成果,体现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守护,让古老的非遗记忆重新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小作者和爷爷学习竹编技艺的情节让人印象深刻,匠人精神在爷爷身上得以体现。文章脉络清晰、文字优美,主题深远,值得借鉴。

(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