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狂欢下的“演艺经济”

2024-10-21 00:00方益
检察风云 2024年13期

近两年来,随着人们文化消费需求的日益增长,演唱会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国内外知名歌手、乐队纷纷举办巡回演唱会,各类音乐节和户外音乐活动层出不穷,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参与。

据统计,2023年全国5000人以上大型演唱会、音乐节演出场次达0.31万场,观众人数达到数千万人次,票房收入超过百亿元。可在“演艺经济”火爆的背后,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如退票难、虚假宣传、黄牛倒票等情况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影响了演艺市场的健康发展。

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

有关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演出市场的观演人数达到数亿人次,而2024年一季度观演人数就达到3886.99万人次,同比增长77.88%。总是被泛娱乐化的演唱会、音乐节、线下live等现场演出已成为广大观众的一项重要文娱消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演艺经济”在当下正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注入新活力。现场演出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文娱市场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更深深影响了举办地的文化生态和旅游市场。

和以往有所不同的是,跨城观演似乎成为了时下的一种新常态,有越来越多的观众选择从自己的所在地“出走”,奔赴其他城市观看演出。再加之演唱会的举办时间大多都选择在周末与节假日,“演艺+旅游”的模式逐渐成了许多消费者的假期出游选择。

跨城观演的现象在丰富大家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促进了不同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互动。观众在参与演唱会的过程中,除了购买门票外,还会产生住宿、餐饮、交通等额外花销。这些多元的消费直接增加了相关行业的收入,也对整个文旅产业链的发展起到助推与带动的作用。“演艺+旅游”模式促进了短途旅游市场升温,演唱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为城市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观众在参与演唱会的同时,也会顺道游览当地的风景名胜和文化古迹,刺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另外,大多数主办方还会在演唱会期间推出各种与演出有关的周边商品,如T恤、帽子、钥匙扣等,这些商品自然也受到了乐迷粉丝们的热烈追捧。周边商品的销售除了为演唱会带来额外收入之外,也为相关产业带来了新的商业机会。

持续升温的“集体狂欢”

“演艺经济”的持续火爆,是多种因素交织、相互促进的结果。

首先,市场需求增长的驱动力不容小觑。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全国营业性演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场次同比增长72.71%,票房收入同比增长116.87%,观演人数同比增长77.88%。随着80后、90后、00后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军,他们对于文化娱乐消费的需求和购买力也在不断攀升。中青年群体更愿意为高质量的演出支付较高费用,以获得更加难忘的观演体验。这种消费观念的变化和购买力的提升,无疑为演唱会市场的火爆打下了坚实基础。

其次,演出品质的提升也是演唱会市场火爆的一大重要原因。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演唱会的形式和内容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创新。部分歌手和乐队凭借强大的粉丝基础和号召力,能够吸引大量观众前来观演。同时,演出方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演出形式和内容呈现方式,如调用别出心裁的舞美设计、应用先进炫目的多媒体技术等,从而使得演出更具观赏性和参与感。这种高品质、新颖独特的演出形式和内容表达,满足了观众的观演预期。

除了市场需求和演出品质的提升外,社交属性的加强也是演唱会市场火爆的另一因素。在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分享和传播演出信息,形成社交话题。观众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了解演唱会的最新动态、购买门票、分享观演感受等。此外,观众在演唱会现场与其他粉丝一起欢呼、合唱,会产生有共鸣的集体体验,使得演唱会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这种社交属性的加强,使得演唱会不止是一场音乐盛宴,更是一次社交聚会和集体狂欢。

近年来,政府对于文化产业和演出市场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鼓励文化演出产业的发展。这些政策为演唱会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使得“演艺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除了传统的演唱会形式外,还出现了音乐节、舞蹈剧、儿童剧等多种形式的演艺活动,满足了不同观众群体的娱乐诉求。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为演唱会市场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繁荣背后的困局

然而,在“人声鼎沸”的繁荣背后,也隐藏着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这些乱象不仅影响了现场演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关乎着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走向。

“演艺经济”的火爆吸引了大量资本和人才的涌入,同时加剧了市场竞争。大型演艺公司凭借其在资源、资金、宣传等方面的优势,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而小型演艺团体和个人则面临生存压力。这种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限制了小型演艺团体和个人的发展空间,也大大影响了整个演艺市场的生态平衡。

在追求商业利益的过程中,部分演艺团体和艺人对作品的艺术品质和文化内涵的投入不足,导致作品质量参差不齐。这种趋势在近年来尤为明显,随着观众对演艺作品的审美标准日益提高,他们对作品的创新性和艺术性都有更高的期待。然而,市场上的部分作品未能满足这些需求,导致观众对演艺市场的信任度下滑。

“演艺经济”的火爆带来了票务市场的繁荣,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一些票务平台存在加价售票、黄牛倒票等现象,不但扰乱了市场秩序,也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据某调查数据显示,近三成的消费者在购买演唱会门票时遭遇过加价售票或黄牛倒票的问题,这让他们对演艺市场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黄牛倒票是演艺市场长期存在的问题之一。黄牛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大量门票,然后在现场或网络平台高价出售,以此获取高利润。黄牛倒票不仅使得真正的观众难以买到票,还可能导致观众因为购买高价票而承担不必要的经济压力。高价票的不断炒作,助长了不健康的买卖风气,也对演出期待已久的观众带来诸多困扰。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线下购票观看演出似乎已经成为了过去式。如今,绝大部分的演出购票都通过票务平台进行线上发售。技术为我们带来了便捷,也带来了隐忧,在购票过程中,一些票务平台与售票App会存在信息不透明等问题。平台对于门票的库存量、销售情况等信息不及时更新或公布不准确,导致消费者难以判断门票的真实情况。此外,部分平台还存在“跳票”现象,即观众购买的门票演出时间与实际演出时间不符,给消费者带来困扰。

除了上述问题之外,票务退改签政策也是观众购票时关注的重点。然而,一些票务平台的退改签政策并不合理。平台以门票具有稀缺性、时效性等为由,拒绝消费者退票或改期的要求,或者在退票时收取高额手续费。不合理的退改签政策有损广大消费者的权益,也影响了观众对票务平台的信任度。值得注意的是,在票务市场中,还存在欺诈行为。一些不法分子通过伪造门票、冒用票务平台等方式进行诈骗活动,给乐迷们带来经济损失。

市场需求增长、演出品质提升、社交属性加强、政策与市场环境优化以及经济效益显著等因素共同推动了“演艺经济”的持续火爆。这种势头强劲的繁荣不仅体现在票房收入的快速增长上,更体现在相关产业链的带动效应和当地经济的发展上。但紧随其后的种种乱象也亟须整治改进,只有不断地提高演出质量与服务水准、加强行业自律和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才能让“演艺经济”在未来释放更磅礴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