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托海精神与“两弹一星”精神:内涵·逻辑·耦合

2024-10-21 00:00:00高航
科学导报 2024年69期

整体性与阶段性相统一是中华文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历史规律。可可托海的矿山开发和“两弹一星”的研制都是新中国摆脱超级大国围堵历史事件的直接结果,可可托海精神与“两弹一星”精神各有各的历史阶段性,两者结合在一起又形成了新中国所处特殊历史时期的整体性。

一、可可托海精神与“两弹一星”精神的科学内涵

(一)可可托海精神的科学内涵

20世纪中叶,一批批建设者怀着满腔报国热情从四面八方奔向可可托海,在这里进行了一场撼天动地的伟大实践,创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使可可托海与“两弹一星”、偿还外债联系在一起;与中国稀有金属工业摇篮、水电建设奇迹联系在一起。在当时国家内外交困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可可托海人凭借坚定的信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战严寒、斗酷暑,艰苦奋斗、团结拼搏,用自己的青春热血,甚至是生命完成了党和国家赋予的重托,从而凝聚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的可可托海精神。

(二)“两弹一星”精神的科学内涵

20世纪中叶,美苏争霸开始,军备竞赛日益加剧。尚在襁褓中的新中国,尖端国防科技领域还处于空白,时刻面临着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根据当时国际形势,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老一辈科学家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为引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谱写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二、可可托海精神与“两弹一星”精神的内在逻辑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可可托海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产生的时间线大致相同,本质上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文化产物,马克思主义和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这两种文化产生的基本原理。这两种精神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群众观、斗争观的科学指导下,引领落后国家摆脱“落后就要挨打”的局面。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取得的巨大成就,表现出明显的科学性与创造性,引领千疮百孔的新中国在国际地位上从此站起来。

(二)历史逻辑:进一步明确可可托海精神的历史定位

可可托海精神与“两弹一星”精神共同发轫于抗美援朝精神之后,是伟大建党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必然转化。二者肇始于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时期,赓续于自力更生的艰苦岁月里,勃兴于改革开放的历史洪流中,传承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阶段。

(三)价值逻辑:进一步深化可可托海精神的理论研究

目前,对可可托海精神的研究方法普遍是将其简单化、平面化地理解为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的概念替换。但是,重新审视可可托海精神的时空特殊性,明晰可可托海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本与体、源与流的关系,是对可可托海精神进行深度研究的时代之需和历史之问,对两者的逻辑关系进行学理探讨,不仅需要深度理解可可托海精神的角色定位和精神具象,还需要跨时代重新审视可可托海精神的历史定位,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任务中,进一步探究其价值意蕴,赋予其新时代内涵,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洪流中整体性、全局性地把握二者的逻辑关系。

三、可可托海精神与“两弹一星”精神的内在耦合

(一)伟大建党精神:精神源头

可可托海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都是在特殊历史时期中伟大建党精神的具象化转化。20世纪50年代,处在美苏冷战期间的新中国,在国际形势上面临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军事威胁,美国多次在朝鲜战争问题和台湾问题上发表叫嚣言论。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可谓举步维艰,在外交上,中国与苏联出现一定分歧,开始与苏联交恶,此时的新中国真正处在孤立无援的状态。经济上,不仅国内发生饥荒,更是面临着苏联逼债与核打击威胁。可可托海矿区的职工、干部、探矿采矿选矿技术人员以及“两弹一星”建设当中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正是在新中国没有经验、没有资料、没有专家、没有仪器设备的情况下,还要面对国民经济严重困难、外国技术封锁等重重困难,谱写了一部令人潸然泪下的创业史。可可托海精神与“两弹一星”精神就是伟大建党精神在建设一个站立起来的新中国过程中的再次延伸。

(二)榜样精神:精神支柱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探索完善先进模范发挥作用的长效机制,把榜样力量转化为亿万群众的生动实践。”可可托海精神与“两弹一星”精神形成过程中有一个共通之处,就是在这两个精神孕育过程中涌现出了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榜样或模范代表。在可可托海矿业开发期间,出现了诸如:在矿区粮食供应不足的时候,把自己的口粮偷偷分给患浮肿病的战友,自己却饿死的24岁女军医付特文;常年工作在一线身患职业病而不休的“雪山雄鹰”哈萨克族班组长加盘;如焦裕禄书记一般辛勤为民的矿务局书记安桂怀。“两弹一星”建设中需要长期隐姓埋名,甚至不能与家人通信往来,但是也出现了许多国外留学的高级知识分子毅然回国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来,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娃娃博士”邓稼先,他在取得博士学位后就决定回国,并投身到原子弹、氢弹建设当中,隐姓埋名28年;承诺以身许国的王淦昌,隐姓埋名17年,用实际行动践行以身许国的誓言;还有用生命守护国家机密的郭永怀,凭自己真才实学和献身精神,解决了许多尖端领域的难题并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

(三)团结奋斗精神: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百年来,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团结奋斗的结果,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通过建立统一战线,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特质。可可托海精神与“两弹一星”精神生成过程中,都不是一个人、一件事儿做成的,而是一群人、一件件事儿环环相扣办成的。这两种精神的相通之处就在于形成过程中,都有一群人在那样艰苦,那样缺技术、人才、仪器设备、图纸资料的情况下,面对着苏联专家的陆续撤离,矢志不渝,艰苦奋斗,从基础做起,克服着重重困难。

(作者单位:新疆可可托海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