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练关于通识教育的几点价值共识

2024-10-21 00:00王韵晨
科学导报 2024年69期

通识教育是教育的一种,是不分学科的、全方面的教育,主要关注对通用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区别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内容相对宽泛,重在培育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我国开展通识教育较晚,但受到了政府、学校和学界的足够重视。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一方面,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在加强通识教育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和实践,部分大学作为通识教育先行者在教学及管理方面已积累较为丰富的经验,对通识教育成效的管理和评价也成为大学促进大学生成长、开展增值评价的应有之义。另一方面,国务院办公厅在2011年《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中已明确提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通识教育新模式,把能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检验教育改革的根本标准。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学科分工愈加精细、知识被严重割裂的当下,通识教育契合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其初心本位显得尤为可贵。

通识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对学生的思维建构。一般而言,解读通识教育多从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与教育目的三个维度出发,普遍认为通识教育的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教育内容具有均衡性与丰富性,而对于通识教育目的,学界表述多围绕主体性的思想与思维方面展开。换言之,通识教育的目标在于启发心智、寻求主体性,在与自我、文本、他人与社会对话的过程中解放自我,寻求精神自由。而理想的抽象概念在实践中往往会被模糊化,尤其在通识教育实践中,未达预期目标的现象多之又多,主要原因多是对于通识教育的错误解读,通识教育不能停留于灌输具体内容,而应重在训练大学生的思维。

发展学生思维,既是通识教育的核心目标,同时也是通识教育的有效教育方法。在当今高度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学生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而通识教育“通”向的核心目标,恰恰是批判性思维取向与价值判断能力,其中蕴含的广泛知识并非面面俱到,也不是以某种具体的思维或知识点为主导,而是具有主体性、对不同文化与思维的积极反思。

通识教育的发展使命在于对学生的价值引领。通识教育的根本是价值观教育,培养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奋斗的人。在价值多元化和个体主义盛行的现代社会中,学校应巩固自身作为捍卫国家认同和维护社会整合的公共价值阵地职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的,“我们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流大学,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下,通识教育履行着高等教育对公共价值的庄重承诺,承载着社会各方对学生价值塑造的热切期待,需要通识教育不断在多元差异中不断扬弃,基于国情校情寻求发展使命。

价值引领的前提是解决好普世价值与共同价值、传统价值与现代价值、一元价值与多元价值之间的矛盾。通识教育应当引导学生追求人类进步的宏大价值观念,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高尚价值情怀与正确价值立场。在展现多元价值中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位置。进言之,通识教育应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教育支持,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价值理性的同时,本着以中国精神统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原则,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优秀文化,积极引导广大学生自觉弘扬中国精神,主动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通识教育的实践要旨在于对本土的因地制宜。通识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模式,并非固定不变。回顾中国通识教育的历史发展历程,学界就如何从理念到实践、从引导到自觉等方面提出了众多实践路径,目的都是为了推动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通识教育建设,即有“根”、有“魂”的通识教育。对此,大学通识教育内容设计应该注重解决好基础性与发展性、普适性与地方性、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等多种关系,包括优先解决好通识教育的课程开发问题。

考虑到中国的专业化发展传统,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产生张力在所难免。事实上,二者是学校育人实践中的同等重要、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是教育发展两个目标与方向之间的日常张力。在此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作为并列概念,则通识教育将基于基础性知识为专业教育的专业发展做到良好铺垫,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兼顾广度和深度。在此情形下,需要学校在解决问题路上不断进步,大力发展中国本土、校本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充分挖掘通识教育的潜在价值,让通识教育真正扎根于中国大地。

极目前瞻,加强通识教育是提升我国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础,而并不止于通识教育本身。当前通识教育面临诸如课程缺深度、知识专业化倾向、通识精神与教学能力不完满等难题,影响制约着教育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因此,未来的通识教育研究可以以凝练价值共识为视角作进一步关注,重视凸显中国本土、校本特色,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巩固教学反思、坚持教研相长,寻求通识教育实践问题的解决策略。

基金项目:宁波大学2024年度高等教育管理科研专项(项目编号:XGYB24006);2024年度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项目编号:Y202456727)。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