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气象科普宣传作为一种有效的公共气象服务手段,对于提升社会公众的气象知识、增强灾害防御意识和能力具有显著作用。基于此,概述了气象科普宣传及其内容,详细分析了气象科普宣传在提升公众防灾减灾意识中的作用,包括普及气象基础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及时传播预警信息,增强公众防范意识、教育公众应对策略,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公众心理调适与应急行为引导等,探讨了气象科普宣传在防灾减灾实践中的应用以期为构建现代化的防灾减灾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气象科普宣传;防灾减灾工作;防灾减灾意识
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4)07–0-03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气象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日益加剧,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生产、生态乃至生命。提高公众对气象灾害的认识水平和应对能力,已成为相关部门关注的重点。作为连接专业气象服务与公众之间的桥梁,气象科普宣传不仅可以教授公众理解复杂的气象信息,还可以引导其关注气象预报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从而在防灾减灾服务中起到关键作用。有效的气象科普宣传能帮助人们趋利避害,树立正确的气象灾害防范意识,掌握必要的自救互救技能,从而降低气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因此,探究气象科普宣传在防灾减灾服务中的作用,增强其应用效果,对于构建现代化的防灾减灾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1 气象科普宣传概述
1.1 气象科普宣传
气象科普宣传是一种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直观生动的形式,将复杂的气象科学知识、最新气象科研成果、气象预警信息和防灾减灾技能普及给公众的活动。它旨在提高公众的气象科学素养,增进人们对气象现象和气候变化的理解,强化公众对气象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促使其形成科学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
1.2 气象科普宣传的内容
(1)基础气象知识。介绍大气科学的基本原理,如气象要素、气候类型、气候变化、天气预报等基础知识[1]。
(2)气象灾害的种类和防范。讲解各种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干旱、寒潮、雷电、冰雹等)的发生原理、预警信号、危害影响和防范措施。(3)气象预警信息解读。教授公众如何理解和使用气象预警信息,掌握灾害预警级别和应对行动。(4)防灾减灾技能传授。提供应对气象灾害的实用技能,如家庭防洪、防暑降温、冬季保暖、城市内涝防范等。(5)科技创新展示。展示气象探测技术、预报技术、服务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其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2 气象科普宣传在防灾减灾服务中的作用
2.1 普及气象基础知识,提升公众科学素养
气象科普宣传工作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基础气象概念与原理,向公众介绍大气层结构、气候类型、季节变化、各种气象要素(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等基础气象知识,帮助其理解自然环境中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解释各种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洪涝、干旱、高温热浪、低温冰冻、雷电、沙尘暴等的形成原因、发展过程、危害程度和区域分布特点,使公众能够辨识生活中可能遭遇的气象威胁;预警信号体系解读,详细介绍气象预警信号的含义和级别划分,让公众明白不同颜色和级别的预警所对应的气象条件和应采取的预防措施;防御与应对方法,教授公众在面临不同气象灾害时的个人防护措施和家庭安全预案,比如准备应急物资、制订疏散计划、加固住房和生活、生产设施等;气候变迁与环境保护,引导公众认识到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倡导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等可持续发展理念,从源头上降低气候灾害的风险。
2.2 及时传播预警信息,增强公众防范意识
气象部门会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监测并预测各类气象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并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社交媒体、手机APP等渠道将预警信息迅速传达给公众。例如,当预计有台风、暴雨、寒潮、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即将发生时,预警系统会提前几小时至几天发出预警,提供灾害可能发生的地点、时间、强度及可能造成的后果等信息。预警信息应包括灾害情况,以及具体的防范建议和应对指南。这种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有助于提高公众在面对灾害时的自主应对能力。同时,及时的预警信息还能促进政府、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等各方面的联动响应,形成自上而下的预警传达和自下而上的反馈机制,促使整个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应对气象灾害,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
2.3 教授公众应对策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针对不同的气象灾害类型,气象科普活动会教授相应的应对策略和生存技能。例如,在暴雨洪涝灾害中,公众应学会如何识别水位上涨的迹象,了解何处是安全高地或避难场所;在台风、雷电等极端天气条件下,教会公众如何进行室内安全防护,避免户外活动,妥善安置易受风雨影响的物品等;鼓励和指导公众根据自身居住环境和职业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家庭和单位应急预案,包括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如食品、饮用水、急救包等),熟悉并演练紧急撤离路线,建立邻里间的互助联络机制等;通过培训课程、模拟演练等形式,让公众掌握基本的自救互救技能,如心肺复苏术、简单的伤口处理等,提高在灾难发生时的生存概率;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智能手机应用、物联网设备等,指导公众利用先进的预警信息系统获取信息、规避风险,并学会使用科技工具进行自救。
2.4 公众心理调适与应急行为引导
在灾害发生前,气象科普宣传可以通过普及灾害心理学知识,帮助公众克服对未知灾害的恐惧感和焦虑情绪,培养冷静应对的心态,增强抗压能力和心理韧性;在灾害发生后,科普宣传则强调心理援助的重要性,教授公众如何调整心态,尽快从灾害的阴影中恢复过来,减少心理创伤和长期压力。
应急心理建设提倡公众树立预防为主的理念,通过参加模拟演练等活动,体验真实的应急场景,从而在面对真实灾害时能够快速适应,做出理性判断和决策;培养公众的危机意识和应对能力,让他们意识到在灾害面前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和他人的守护者,而非被动等待救援;应急行为规范明确指出在接到预警信息后的正确行动步骤,如立即执行预设好的疏散方案、遵循官方发布的安全指引、及时向亲友传递相关信息等。
3 气象科普宣传存在的挑战
(1)信息传播覆盖面有限。尽管新媒体平台发展迅速,但在一些偏远地区和老年群体中,气象科普信息的传播仍存在盲区,导致部分人群无法及时获取气象预警和防灾知识。(2)科普内容的深度、广度不足。气象科普内容过于简化,缺乏对复杂气象现象和气候变化深层次的解读,导致公众理解不够透彻,防灾减灾能力提升有限。(3)科普形式单一,互动性差。部分气象科普活动形式比较传统,缺乏吸引力,未能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使得科普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欠佳。(4)科普效果评估机制缺失。气象科普宣传的效果反馈和评估机制不健全,难以准确衡量科普活动的实际效果,不利于后续的改进与优化[2]。
4 气象科普宣传在防灾减灾服务中的应用
4.1 多元化传播渠道的构建与利用
4.1.1 传统媒体平台的应用
充分利用传统的电视新闻、天气预报栏目和广播电台节目,发布最新的气象预警信息、科普短片和专家访谈等内容,确保预警信息的广泛传播;通过定期发表气象科普文章和灾害防范指南,图文并茂地解释气象科学知识和应对策略,便于读者深入了解和收藏阅读。
4.1.2 新媒体与社交媒体的拓展
充分利用广场、机场、车站、港口、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的LED显示屏,以及商场、出租车、电梯等广告播放设备;建设官方网站、公众号、小程序等线上平台,实时更新气象动态和预警信息,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查询本地乃至全国范围内的气象数据,接收个性化推送的预警短信和邮件;利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社交平台,制作和发布易于传播的短视频、动画、H5页面等多媒体内容,吸引年轻受众关注气象科普,扩大影响力;通过在线直播的方式,气象专家可以实时解答公众疑问,进行科普讲解,提升公众参与度,提高科普教育的实效性[3]。
4.1.3 线下活动与专题讲座的举办
气象科普基地参观,设立气象站、科普公园、气象博物馆等实体场所,组织公众特别是学生团体实地参观,亲身体验气象观测、数据分析的过程,直观感受气象科技的魅力;在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地方举办专题讲座和研讨会,邀请专业人士讲解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演示应急处置流程,提高公众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利用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等特定节日,策划大型宣传活动,设置互动体验区、发放宣传手册、播放宣传片等,让更多公众有机会参与气象科普活动,加深对气象防灾减灾的认识。
4.2 特定群体的科普宣传策略
4.2.1 学校气象科普教育
在学校课程中加入气象学基础知识,通过课堂教学、实验操作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基本气象原理和天气变化规律,培养其观察天气、解读气象信息的能力;教师组织观云识天、气象观测等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气象观测记录和数据分析,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通过编写气象小报、参加气象知识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学校定期举行针对各类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寒潮)的应急疏散演练,教育学生如何在极端天气条件下保护自身安全。
4.2.2 社区居民防灾减灾知识普及
在社区举办气象防灾减灾公益讲座,邀请专家就常见气象灾害的特点、预警信号识别、家庭防灾准备等方面进行讲解,并现场答疑解惑;宣传材料派发,制作简洁明了的气象防灾减灾手册、海报等宣传资料,分发到社区居民手中,提醒居民关注气象信息,指导其采取预防措施;建立社区气象信息服务点或利用现有公告栏、微信群等途径,及时发布气象预警信息,确保居民能第一时间得知并做出相应行动[4]。
4.2.3 企事业单位及基层气象信息服务
针对企事业单位的特殊需求,提供专业化的气象信息服务,如行业专项气象报告、设立兼职的气象灾害预警员、恶劣天气下的生产作业建议等,帮助企业减少因气象灾害导致的经济损失;对于农村地区,着重加强农业气象服务,通过建立农田小气候站、选定气象信息员、推广智能农业气象App等方式,提供精细化的农业气象预报和病虫害防治指导,助力农户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在农村地区设立或完善基层气象工作站,配合农民合作社、村委等组织,开展面对面的气象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使农民具备灾害预警响应和自救互救的能力。利用多元化传播渠道,如卫星电视、广播、互联网、手机App等,确保气象科普信息覆盖城乡各地,特别是偏远山区、森林草原、荒漠戈壁等地带和特殊群体。提供从浅显易懂的基础知识到专业深入的科研成果解读,同时,结合实例和故事化叙事方式,提高农民的理解度和记忆度。
4.3 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及应急响应中的应用
4.3.1 预警阶段
在重大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寒潮、干旱等到来前,气象科普宣传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多元化的渠道迅速、准确地向公众传播预警信息,使民众能够提前知晓可能面临的气象灾害风险级别、影响时间和空间范围。科普宣传会详细介绍灾害特性、影响方式和可能导致的危害,教育公众如何识别预警信号、解读气象图表、采取预防措施,如加固门窗、储备必要物资、避开高风险区域等。并且,针对不同气象灾害,科普宣传会推广适用的应急预案和操作指南,通过模拟演练、实战训练等方式,帮助各个层级的组织和个人熟悉应对流程,确保在实际灾害来临时能快速、有序地行动[5]。
4.3.2 应急响应阶段
在重大气象灾害发生过程中,气象科普宣传持续提供最新灾害进展和天气形势分析,缓解公众恐慌情绪,引导民众根据权威信息作出合理判断和应对,如何时疏散、何处避险、何时返家等;紧急时刻再次强调安全防范要点,如注意防止次生灾害,指导公众在停电、断水、交通中断等复杂环境下如何维持基本生活和保障自身安全;灾后救援、生产恢复、重建及心理调适等内容,传授基本的自救互救知识,鼓励受灾群众积极开展自救,并提供心理援助热线和服务,帮助受影响人群渡过难关。
4.4 加强跨部门合作与资源共享
强化气象部门与教育、科技、传媒、应急等部门的联动合作,共同策划、组织和推广气象科普活动,形成合力;建立气象科普资源共享平台,汇集各方优质的科普资源,实现内容共建、资源共享,提高科普资源利用率;定期组织跨部门的气象科普培训与研讨会,交流经验和做法,提升科普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争取政策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气象科普事业,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气象科普创作与传播,共同增强气象科普宣传效果。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科普效果评估标准和方法,对气象科普活动进行跟踪监测和定期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不断调整优化科普策略[6]。
5 结束语
气象科普宣传是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提升公众对气象灾害的认知水平和科学素养,还在实践中发挥关键性的预防与减损效能。通过多元化传播渠道的构建和利用,气象科普宣传实现了面向不同目标群体的精准投送和教育普及,尤其是在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和农村地区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攻势。通过增强公众的防灾意识、提高防灾能力、优化社会资源分配,从而有力支撑了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效。在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气象服务的不断深化,气象科普宣传将继续发挥其独特优势,为构建更加完善的防灾减灾体系和提升全社会的灾害韧性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赵真真.农业防灾减灾中气象科普宣传的作用与策略[J].农业灾害研究,2023,13(4):102-104.
[2] 刘晓晶.气象防灾减灾宣传科普产品体系研究思考[J].科技传播,2021,13(12):45-47.
[3] 卢建勇.气象科普宣传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探析[J].决策探索(中),2019(2):80.
[4] 刘晓龙,段小芳.气象为现代化农业防灾减灾服务的分析[J].时代农机,2018,45(4):105.
[5] 李国强.气象科普宣传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8(12):248.
[6] 杜海香,毛慧敏.气象科普宣传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J].现代化农业,2016(8):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