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农业生产过程中受天气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尤其是气象灾害的出现严重危害着农业生产,我国每年因气象灾害而出现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减轻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确保农业稳产高产,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水平,需要做好农业气象服务工作,进而采取科学有效的防灾减灾办法。在概括福安市农业气候资源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福安市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出了精细化服务对策,以降低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危害,确保优质高产农作物良好生长。
关键词:气象灾害;农业生产;福安市
中图分类号:S4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4)07–0-03
全球气候系统变暖的趋势仍在持续。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评估报告中指出:2011—2020年全球地表温度比1850—1900年增加了1.09 ℃,相较于第五次评估报告中的2003—2012全球地表温度,增幅为0.19 ℃。中国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升温速率比同期全球平均水平要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进一步加剧[1-3]。联合国防灾减灾署统计结果显示,2000—2019年,中国灾害事件共有577起,位居世界首位。1961—2021年,中国极端强降水事件增多趋势显著,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往后,极端高温事件明显增多,中国气候风险指数的升高趋势明显。2022年,我国的干旱灾害具有阶段性和区域性特征,暴雨天气频繁出现,而高温和极端高温事件均是历史最多,冷空气及寒潮均比往年多。由此可见,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主要特点是出现频率高、影响范围广和致灾性强[4-6]。因此,分析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可有效规避气象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保障受灾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 福安市农业气候资源概况
1.1 气温
2005—2022年福安市年平均气温为20.4 ℃,线性变化倾向率为0.661 ℃/10年(图1),上升趋势极为显著。结合图1可知,2015年前,福安市气温大都在平均值以下,该阶段属于气候偏冷期;2016年往后,气温基本在平均值以上,该阶段是气候偏暖期。通过分析四季平均气温,福安市春、夏、秋、冬四季平均气温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980、0.493、0.496、0.466 ℃/10年,同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保持一致,尤以春季气温升高对年平均气温的贡献最大,其余三季则基本相当。
1.2 降水量
2005—2022年福安市多年降水量平均值为1 698.7 mm,线性变化倾向率为-62.75 mm/10年(图2),研究时段内共下降112.95 mm,只是下降趋势并不显著。结合图2可知,2005—2009年福安市降水量基本呈快速下降趋势;2009—2016年以波动趋势为主;2016年往后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福安市春、夏、秋、冬四季平均降水量分别为521.0、699.6、283.9、194.2 mm,年内降水主要集中在春季和夏季,而秋季和冬季的降水量相对较少。
1.3 日照时数
2005—2022年福安市平均日照时数为1 677.5 h,线性变化倾向率为-17.824 h/10年,下降趋势不显著(图3)。通过对福安市年内日照时数进行分析,春、夏、秋、冬四季平均日照时数分别为371.6、560.5、447.1、298.3 h,分别占年日照时数的22.1%、33.4%、26.7%、17.8%,四季日照时数基本相当。
2 福安市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1 台风
福安市地处闽东沿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地形特殊,会受西太平洋和南海台风的袭击或影响。台风是福安市最为严重的灾害性天气,其特点是影响范围广、产生的危害严重。每年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天气,还会导致沿海船翻人亡、江堤决口、海上养殖遭受破坏、山区山体滑坡、房屋倒塌等,对当地安全生产的影响较大,制约福安市的经济发展。福安市境内以中低山、丘陵地为主,山高陡坡,是地质灾害多发区。台风出现时往往伴随暴雨、狂风、巨浪、风暴潮等天气,会对通信和电力供应产生影响,还会破坏沿岸的建筑物,淹没农田、村庄,冲毁海堤,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对工农业生产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较大。由于台风出现时的风力较大,很容易将植株折断,对农作物根系和叶片产生破坏,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
2.2 干旱
福安市位于闽东沿海地区,年气温偏高,空气蒸发速率较大。福安市由于年内降水分布不均,极易出现干旱灾害,严重制约当地作物布局。干旱灾害也逐渐成为危害该地区最为严重的农业气象灾害。其中春季干旱主要出现在每年的2月中旬到5月上旬,此时是福安市春季耕种和播种的季节,因水分不足,会造成双季早稻农田插秧时水分不足,不利于插秧的开展;即使部分稻田已经插秧,但由于水分较少,会出现稻田龟裂、秧苗枯死的情况。
福安市种植较多的是亚热带果树,春季干旱不利于这些果树的生长发育。以香蕉为例,其根系浅、叶片宽大,为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求较大,一旦水分不足,很容易造成地上部植株枯死,营养器官发育不良。
夏季干旱在每年7—9月出现的频率最高,此时是福安市双季晚稻对水分需求的旺盛期,水分不足对水稻的危害均较大,还会影响果树、甘薯、茶叶、花生等植物的正常生长。此外,伏旱出现时伴随高温天气,也会影响杂交水稻正常授粉,增大空壳率,很容易降低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冬季干旱主要影响冬季农作物或蔬菜,显著影响其产量和品质。
2.3 暴雨洪涝
暴雨指降水强度和量均较大的雨,常在积雨云中形成。中国气象规定,暴雨是指24 h降水量在50 mm以上的降水。因暴雨天气形成的过程具有复杂性特征,从宏观物理条件看,暴雨出现时离不开源源不断的水汽、极不稳定的大气层结和剧烈的上升运动。福安市暴雨天气的出现,除了受到夏季台风影响,还与辐合区和地形抬升作用密不可分。春季和梅雨季节的天气系统主要包括锋面、飑线过境和切变线等。
每年雨季和台风季,暴雨天气的出现极易引发洪涝灾害,使得农作物受淹,进而造成农作物减产。洪涝灾害对农作物的危害主要包括3个方面:第一,对农作物造成物理冲击,暴雨可以直接损坏农作物的花、茎、叶等部分;第二,洪涝区域农作物根系因缺少氧气而无法正常呼吸,导致其根茎部分腐烂;第三,洪涝会造成农作物的根系无法有效固定农作物,导致农作物容易倒伏。近年来,受强对流天气的影响,洪涝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给农业生产带来较大的损失,严重区域甚至出现农作物绝收问题。
2.4 冰雹
冰雹主要出现在发展较为强盛的积雨云中,人们习惯将这种类型的云称为冰雹云。实际上,冰雹云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水滴、冰晶、雪花。冰雹云包含三层,温度最高的云存在于最下面一层,该层温度超过0 ℃;其次是中间云层,温度在-20~0 ℃之间,由冷却的水滴、冰晶和雪花组成;最上层温度相对较低,大多在-20 ℃以下,组成部分是雪花和冰晶。冰雹云在形成和运动时,受气流发展变化的影响,水分运动极为明显,为冰晶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再加上水滴数量不断增多和冰雹云运动极为剧烈,冰晶体积增加,当上升气流不足以托起冰雹云时,就会造成冰雹云下降,进而出现冰雹现象。
通常情况下,冰雹突发性强,持续时间较短,会给农作物带来致命的危害。冰雹大都在强降雨天气前或过程中出现,往往伴随大风天气。冰雹天气出现时,很难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冰雹灾害出现后,空气温度骤降,在土壤中堆积的冰雹也会冻死农作物,会砸伤、砸死农作物。
3 福安市精细化服务对策
3.1 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为了避免农业生产过程中因受不良气象灾害的影响,出现农业生产总体质量下降的问题,相关部门应当根据福安市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优化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确保农业生产的健康稳定发展。全面分析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历史气象灾害发生发展规律等,评估气象灾害的危害程度,并判断农业生产的受影响程度,以此为基础开展农业发展规划,确定最适合当地气象环境的农业生产方式,选择合理的农作物种植类型。例如:在旱涝灾害频发区,在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的同时,应考虑种植抗旱、抗涝功能较强的农作物,降低旱涝灾害对农99a632e109e3d0f5720e89698fc6f0a9作物的影响;在历史台风灾害区域内,为避免大风对农作物的侵害,在结构布局中重点加强建设农田周围的防护林,为农业生产种植提供稳定安全的生存环境。
3.2 建立健全的防御机制
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大,为有效应对气象灾害,气象人员应积极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通过构建现代化监测系统,对洪涝及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进行预测。在信息化时代下,应借助新媒体平台优势,有针对性地提高气象服务质量。例如,微信软件是现代社会人们不可或缺的交流软件,可通过微信公众号,积极推广气象信息和气象知识服务,不断创新推送内容,拓宽涵盖范围,增加恶劣天气避险措施、不同天气的预警表现、各种天气对农作物的影响等功能。此外,联合微信推出预警提示的功能,为居民提供精准的气象服务。或者采取微博的宣传模式,打破时间与空间的束缚,随时了解气象状况。在应对气象灾害的过程中,高效运用社会资源,增强气象灾害信息的共享性。通过应用及时且高效的技术手段,种植人员能够第一时间内收到灾害预警的信息。通过定制手机灾害预警等措施,扩大气象预警信息的覆盖面,为制定防灾措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3.3 完善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机制
农业气象灾害是威胁农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也是当前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面对农业气象灾害带来的影响,采取行之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势在必行。
首先,福安市气象部门需不断完善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机制,进一步提升农业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全面发挥气象预报预警作用,为农业生产活动和灾害预防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的指导,将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其次,我国农业气象预报系统尚未完善,需要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其进行升级和优化,使农业气象预报系统的服务满足农业生产活动需求。同时,基层气象部门要注重推广农业气象服务,构建符合本地农业发展的气象灾害预警机制,提前做好防灾减灾准备工作。
最后,当地政府需要承担起自身的指导作用,组织各级部门、各单位联合作战,明确彼此的任务与责任,立足本地客观发展情况,依据农业气象灾害的等级,制定行之有效的气象灾害防御方案,规范发出应急预警、接受应急预警、传递应急预警信息等流程,并落实问责机制,确保气象灾害预警责任得到有效落实,同时端正工作人员的态度,更好地为防灾减灾提供指导。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福安市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气象灾害仍对农业造成带来不良影响。在复杂农业工程实施中,各个部门需要加强沟通协作。作为农业生产气象服务的重要部门,气象部门可为农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供保障。因此,为保证农作物健康持续发展,减少农业生产损失,应提前做好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工作。
参考文献
[1] 田苗.健全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J].农业灾害研究,2022,12(10):78-80.
[2] 刘冬辉.阳高县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及防御措施[J].农业与技术,2020,40(5):140-141,165.
[3] 蔡凯捷.关于农业气象灾害及其防御措施的探讨[J].现代农机,2023(2):88-90.
[4] 张继峰,王顺民.漯河市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对策[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2(2):73-74.
[5] 崔晓霞,徐青文.阳信县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6(20):215-216.
[6] 谢永刚,周长生.黑龙江省气象灾害对粮食生产影响及农业抗灾能力分析[J].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2011(1):7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