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气象服务信息的有效传播渠道分析

2024-10-21 00:00:00刘谊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7期

摘 要: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和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繁发生,公共气象服务信息的有效传播变得尤为重要。其对于预警灾害、指导公众生活安排及支持政府决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此,分析了公共气象服务信息的重要性,并通过对比传统与新兴的传播方式,提出了选择和优化传播渠道的策略,以扩大气象信息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确保公众能够及时获取关键信息。

关键词:公共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渠道

中图分类号:P4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4)07–00-03

在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挑战和多变的天气状况时,公共气象服务信息的快速、准确传播对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气象信息不仅关系到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规划等领域,还是公众日常生活的重要参考。然而,如何确保气象信息通过有效的传播渠道迅速传达至每一个人,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将分析各种传播渠道的优势与局限,并提出优化策略,旨在提高气象服务信息的传播效率和覆盖范围,确保公共气象服务信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公众。

1 公共气象服务信息的重要性

1.1 公共气象服务信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及时、准确的气象预警能够有效防范自然灾害,减少极端天气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例如,对强降水、台风、暴雪等极端天气的预警,相关部门可以及时采取疏散居民、停运交通等应急措施,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同时,公共气象服务信息在推动经济活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方面具有积极影响。准确的气象预报可以帮助企业或个人合理地安排生产活动和日常计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农业方面,气象信息在农作物的种植、收割计划的制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商业方面,天气状况直接影响到物流运输和户外活动的安排[1]。

此外,旅游、建筑等行业也需要根据气象信息及时调整运营策略,保证经济活动顺利开展。

1.2 公共气象服务Z620IXnjHFZ8R4ki21J/GQ==信息对个人生活的意义

1.2.1 日常生活规划

公共气象服务信息对个人日常生活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人们根据天气预报决定穿着、出行方式及活动安排。例如,通过了解未来几天的气温变化,人们可以选择适宜的衣物,以保持舒适;预测到雨天,可以携带雨具或调整出行计划,避免不便。这种基于气象信息的规划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确保日常活动的顺利进行。

1.2.2 健康防护

气象信息对保护个人健康也是十分重要的。极端的气候条件,如高温、低温、高湿度、大风等天气会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个人可以通过公共气象服务,了解潜在的健康风险,从而采取预防措施。例如,在炎热天气时减少户外活动,或者在天冷时添衣保暖[2]。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人们减少因天气造成的健康问题,保护个人健康。

1.2.3 紧急应对措施

公共气象服务信息还为个人提供了紧急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依据。在遭遇飓风、暴雨、暴雪等突发性气象灾害时,准确的预警信息可以帮助个体快速作出反应,采取紧急避险措施。例如,当人们接收到暴风雨警告时,可以储存生活必需品、加固房屋或者制定撤离计划。这种信息的及时传递,对保障人身安全、减少灾害损失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3 公共气象服务信息的教育与科普作用

公共气象服务信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对培养未来的气象科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将气象学的基础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融入学校教育课程,可以激发学生对气象科学的兴趣[3]。这种教育不仅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实践技能的培养,如观测、数据分析和预测模型的构建等。学生可以通过参与气象站的建立、数据收集和天气预测等活动,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为将来从事气象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公共气象服务信息对提升公众对气候变化的理解和应对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各种渠道,如公共讲座、科学展览、在线教育资源等,气象服务信息可以帮助公众了解气候变化的科学原理、影响因素及其对环境和社会的潜在影响。这种科普教育有助于消除对气候变化的误解和谣言,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并增强其环境意识。此外,公共气象服务信息还能提供实用的应对策略和建议,教育公众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采取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如何在面对极端天气事件时采取有效的防护和适应措施。这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的进程,增强社会整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和韧性。

2 传统传播渠道分析

2.1 电视与广播

作为传统的公共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渠道,电视和广播拥有广泛的覆盖范围和深厚的群众基础。这些渠道能够迅速地将气象信息传递给广大听众和观众,尤其是对于生活在偏远地区或者不经常使用互联网的人群来说,电视和广播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在面临突发性气象事件时,电视和广播可以中断正常节目播放,立即发布紧急预警和相关信息,迅速引起公众的注意。这种即时传播能力对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至关重要[4]。同时,由于电视和广播通常由政府或权威机构运营,其发布的气象信息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公众更易于接受和信赖。这种权威性有助于提高公众对气象信息的重视程度。

2.2 报纸与杂志

作为传统的传播渠道,报纸与杂志为公众提供了深入分析气象现象的机会,并且具有信息存档的功能。与电视和广播相比,报纸杂志能够提供更加详尽的气象报道,包括专家的分析、图表数据以及未来天气趋势预测等。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阅读和理解信息,同时,这些印刷材料便于保存和日后查阅,为需要深入了解气象情况的个人或专业人士提供了便利。

同时,报纸和杂志在进行专题报道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可作为公共气象教育的重要工具。它们可以围绕特定气象事件或季节性天气变化进行深入探讨,提供系统的气象知识普及[5]。

2.3 门户网站和社交媒体

门户网站和社交媒体作为传统传播渠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即时性和互动性在公共气象服务信息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些平台能够实时更新气象信息,让公众迅速获取最新的天气状况和预警信息。社交媒体的分享功能还使得信息传播更为广泛,用户可以轻松地将重要气象信息转发给亲朋好友,扩大信息的覆盖范围。

同时,门户网站和社交媒体可提供定制化的信息服务,允许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关注特定的气象信息。用户可以订阅特定地区的天气预报,接收到与自己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气象更新[6]。此外,社交媒体平台还鼓励用户参与和反馈,用户可以报告自己所在地的天气状况,分享个人的天气观察和照片,这种用户生成内容丰富了气象信息的来源,为气象服务提供了来自公众的实地数据。

3 新兴传播渠道分析

3.1 移动应用程序

移动应用程序正朝着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利用先进的技术,如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提升用户体验。这些应用程序能够学习用户的行为模式,并预测他们的需求,从而提供更加精准的天气预报服务。例如,通过分析用户过去的查询和反馈,AI算法可以预测用户可能感兴趣的特定天气事件或气象条件,并主动推送相关信息。智能语音助手的集成也使得用户能够通过简单的语音命令获取天气更新,提高了使用的便捷性。

移动应用程序的另一个优势是其跨平台集成能力。许多应用程序不仅在智能手机上运行,还能够与智能手表、智能家居设备及其他可穿戴技术集成,实现多设备的同步更新和互动。这种集成能力使得气象信息可以在用户的各种设备之间无缝传递,确保用户随时随地及时获取天气信息。例如,当用户在智能手表上查看天气时,相关的天气预警可以自动同步至他们的智能手机或家中的智能显示屏,从而在不同场景下提供连续的信息服务。这种跨平台的一致性体验极大地提高了用户的便利性和满意度。

3.2 无人机与传感器技术

无人机能够在难以到达的地区(如山区、海洋或灾区)采集气象数据,为气象服务提供重要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搭载高清摄像头,无人机可以实时传输灾害现场的图像,为公众和决策者提供直观的灾情信息。这种可视化信息有助于公众理解气象灾害的严重性,增强防范意识。

传感器技术则能够对温度、湿度、气压等气象要素进行精确测量,实现对环境变化的实时监控。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气象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还能够在极端天气事件中提供关键信息,帮助气象部门做出更准确的预报和预警。同时,传感器收集的气象数据可以通过移动应用程序或社交媒体平台实时分享给公众,使人们能够及时获取周边环境的气象状况,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3.3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和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在公共气象服务教育和培训中提供了创新的应用方式。通过VR技术,可以创建模拟极端天气事件的沉浸式环境,让参与者体验如飓风、洪水等自然灾害的模拟场景。这种模拟不仅增加了教育的趣味性,还能够帮助公众和专业人员学习如何在真实情况下作出反应和准备。例如,通过VR模拟,应急响应人员可以训练他们的灾害应对技能,而学生和公众则可以学习在特VOdcCVKWXYi92JGA1C6BSGGnDr6G/2wTiCMpgpshGwc=定气象条件下如何保护自己。

此外,VR和AR技术还能提高公众对气象服务重要性的认知水平和参与度。利用AR技术,气象服务信息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以增强现实的方式呈现,使得天气预报和灾害预警变得更加直观和生动。例如,通过AR应用,用户可以看到洪水模拟或龙卷风路径,从而更清晰地理解气象信息的影响[7]。这种交互式体验有助于提升公众对气象事件的认识,促进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气象服务信息,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4 有效传播渠道的选择与建议

4.1 提升传播渠道的针对性

4.1.1 受众年龄与技术接受度

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要考虑受众的年龄和对技术的接受度。对于年轻群体,他们通常更熟悉和依赖数字技术,因此,移动应用程序、社交媒体和门户网站可能是传递气象信息的有效渠道。而对于老年群体,则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等传统渠道,确保他们能够及时获取重要的气象信息。

4.1.2 受众的地理位置与文化背景

受众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也是选择传播渠道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在城市地区,由于互联网普及率高,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程序和门户网站可以成为主要的信息传播渠道。然而,在偏远或乡村地区,更依赖电视、广播等覆盖面更广的传统媒体。

此外,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对信息的接受和反应方式不同,因此在设计信息传播策略时,应考虑文化差异,采用受众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传递气象信息,以增强信息的传播效果。

4.2 实现信息发布方式的多样化

4.2.1 多渠道集成发布

结合不同传播渠道的特点,设计多元化的信息发布模式。通过电视、广播、网络和手机应用等多种渠道同时发布气象信息。例如,通过电视、广播等方式,将突发天气预警信息快速传递给广大听众,并通过社交媒体、手机应用等平台推送信息,保证信息能够及时送达[8]。这种集成的发布策略可以提高信息的覆盖面和到达率,保证在关键时刻每个人都可以收到重要的天气信息。

4.2.2 定制和互动设计

在信息发布方面,应注重定制化和交互化2个方面的设计。针对不同频道的特点,可提供个性化的资讯内容与互动方式。比如,在手机应用中,用户可根据需要定制天气推送服务,在某些天气状况下设置提醒;在社会媒体环境中,可以采用投票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提高用户的参与程度,收集用户的反馈信息,从而优化气象服务。如此一来,既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又能提高用户对气象信息的关注度与满意度。

4.3 加强合作,推动公共气象服务信息传播的创新发展

4.3.1 创新技术的应用

加强与新兴科技企业的合作,可以促进创新技术在公共气象服务信息传播中的应用。例如,通过与科技公司合作开发先进的气象预测模型和算法,可以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同时,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更有效地处理和分析海量气象数据,从而提供更精细、更个性化的气象服务。这种合作有助于推动气象服务的创新发展,满足公众对高质量气象信息服务的需求。

4.3.2 跨界合作的新模式

与新兴科技企业的合作还可以探索跨界合作的新模式,将气象服务与其他行业相结合,创新的服务和产品。例如,与智能穿戴设备制造商合作,将天气预报服务集成至智能手表和健康监测设备,为用户提供实时的气象信息和健康建议。此外,与物联网企业合作,将气象数据与智能家居系统相结合,实现家庭环境的智能调节。这种跨界合作不仅能够拓宽气象服务的应用领域,还能够为公众带来更加便捷和智能化的生活体验。

5 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创新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气象服务信息的有效传播变得尤为重要。通过加强与科技企业的合作,不断创新传播手段,可以扩大气象信息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未来,公共气象服务信息的传播应更加注重个性化、互动性和时效性,以满足公众对高质量气象信息服务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孙艳,吴洁,赵瑾一.短视频时代气象信息传播策略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7):57-60.

[2] 纪家梅.新形势下气象决策信息传播服务能力提升问题初探[J].新闻传播,2023(11):118-120.

[3] 纪家梅.新时期气象科技传播能力提升路径浅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社会科学,2023(4):4.

[4] 马黑阳.自媒体运营策略在气象新闻传播中的应用[J].新闻文化建设,2023(3):93-95.

[5] 王若嘉.新媒体时代气象短视频制作及传播运营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8):71-73.

[6] 苏燕燕,郑艺雯.气象短视频传播效果及影响分析[J].农业灾害研究,2023,13(8):166-168.

[7] 陈献朝,姚梦圆,李盛芳,等.媒介场景理论下气象短视频防灾减灾服务传播研究[J].农业灾害研究,2023,13(9):320-322.

[8] 王癸酉.新形势下基层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路径思考[J].吉林蔬菜,2024(1):234-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