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豆具有丰富的卵磷脂和异黄酮,因口感上佳,深受人们的喜爱。因此,相关部门为挖掘大豆产品的潜力,需加强大豆栽培技术在农业种植领域内的应用,并注重农业技术的推广,防止大豆出现负增长的情况。分析了大豆栽培技术要点,探究了大豆栽培技术推广的措施。
关键词:大豆栽培技术;技术要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中图分类号:S56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4)07–00-03
大豆具有丰富的蛋白质,属于国内重点种植的粮食作物之一。它不仅能够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还能应用于工业领域内,成为汽车喷漆、甘油等产品的生产原料。由于人们对大豆作物的需求较高,农业种植人员需加强对大豆产出率的关注,明确大豆栽培技术要点并实现对农业技术的推广,才能满足当前市场对大豆产品的需求量。
1 大豆栽培技术要点
1.1 选择大豆良种
为保证大豆作物的健康生长,种植人员需要结合区域内的自然环境、种植技术和田间管理等要求,选择良种。
首先,在选种过程中,种植人员需秉承因地制宜的原则,注重大豆种植质量,将颗粒饱满、脂肪含量较多的种子种植在土壤中。同时,还需考虑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地理环境和温度等,有效提高大豆品种的成活率。
其次,大豆栽培过程中土壤条件复杂,种植人员需选择优越的大豆品种进行种植。可以在气候适宜、光照充足和沿海区域内,选用齐黄34这一品种的大豆进行种植,使其种植规模达到341.6 kg/hm2。种植人员在良种选择时应注重大豆种子的抗病虫害能力,避免在种植活动中出现区域病虫害增加的情况,有效提高大豆的质量。
最后,种植人员可以结合区域内的天气情况,选择大豆的品种,按照大豆的类型从播种期种皮和颗粒等因素划分大豆的种类。种植人员在大豆种植前期还需加强对其种子品质的检查,使颗粒呈现出饱满状态,提高大豆的发芽率。在种植前对大豆种子进行晾晒处理,晾晒24~48 h,采用药剂拌种的方式,避免在大豆生长过程中存在大量有害病菌,在必要时也可通过药剂包衣的方式,使种子的外表面能够被均匀覆盖,待其干燥后,形成功能较强的保护层。
例如,在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条件下,种植人员应了解大豆种植活动中的年温差变化情况和降水量,保证大豆在生产过程中具有高抵抗能力和高产的特性。可以选择东农55、黑农52、东农豆251等品种,满足区域内的大豆总产量要求。若在北方地区,应注重大豆植株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大豆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温度、播种时间的影响,为避免其在生长期间受到早晚温差大的影响,需在春、夏季栽培大豆。若选择在春季播种,播种时间需选在4—5月,让大豆能够在9月成熟;若选择在夏季播种,播种时间需选在麦收后的5—6月,让大豆能够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收获。种植人员也需要结合区域内的气候条件、环境条件和地理位置,利用犁翻和分厢处理的手段,使厢宽控制在2 m,穴距控制在0.3 m,确保区域内的种植密度为3万株/667 m2。由于北方的春季存在降水少、干旱多风等情况下,种植人员需要选择高产、抗寒和高油的大豆,保证其经济效益[1]。
1.2 做好播种前期处理
第一,种植人员可通过杀死土壤中病虫害的方式,
避免隐藏的害虫卵对大豆植株造成影响,减少大豆病虫害的出现概率。在进行翻耕时,应及时清理土壤表面存在的障碍物和杂草,保证区域内的整洁度,使土壤熟化[2]。
第二,种植人员可以采用蓄水保墒的操作方式,针对墒情不够良好的区域,需开展灌水工作,使土壤被浸湿。种植人员在进行整地时,需要按照要求,结合特定区域和耕地茬口具体生态特点、生产条件执行相应的应对措施[3]。
第三,大豆的根系相对比较发达,为保证其水分和养分的充足,需要结合区域内的土地性质,营造出良好的生长空间,促进其生长。种植人员可以结合区域内土壤的pH值,适当地增加土壤中的肥力,并利用深翻处理等方式规划基础地块和捡净茬子,使耙深控制在13~16 cm之间,最大翻耕深度控制在25 cm。根据翻耙的情况,将耕翻平均深度控制在20 cm左右。同时,土壤中尽量不要有过大的土块,可以运用机械与人工的配合翻耕方式,提高土壤的疏松程度[4]。
1.3 合理使用栽种技术
1.3.1 窄行密植技术
窄行密植技术适用于矮苗大豆的种植中,若大豆的生长周期长或产量较高,则不适合此种密植方式。在使用窄行密植技术时,种植人员需关注大豆播种深度,防止其发生过深和过浅的情况,根据幼苗的实际出土时间,规划播种深度,从而确保大豆植株能够健康且稳定地生长[5-7]。
1.3.2 双条播种技术
种植人员在使用双条播种技术时,需根据种植区域情况,选择平坦的区域进行播种,待秋翻完毕后,种植人员可以将大豆种子直接埋在相对深松的地块,但在种植过程中种植密度不可过密或过疏,而是要选择合理的机械设备控制种植密度,从而满足大豆的栽培要求。种植人员也应注重大豆播种环节的行间距,小行距离控制在13 cm,大行距离控制在45 cm左右。
1.3.3 分层种植技术
种植人员在使用分层种植技术时,应加强对垄体下沉情况的了解,运用合理浇水和施肥的方式,调控区域内的种植方法,加强对大豆植株密度的控制,运用分层种植技术强化大豆的抗病能力。在种植过程中,应提高大豆的输送营养成分和垄体营养成分的传输能力。通过施肥配合的方式,发挥出分层种植技术的应用效果,从而提高幼苗的成活率[8-10]。
1.3.4 等距穴播技术
种植人员在大豆种植环节选用等距穴播技术时,必须确保区域内的水肥充足。在进行栽种时,应将大豆行距控制在70 cm,穴距控制在15~20 cm之间,大豆株苗为3~4株/穴。同时,也可将小麦、玉米等作为前茬以提高大豆的质量和产量[11-14]。
1.4 田间管理措施
第一,除草。种植人员在开展此工作时,可利用人工除草和机械喷施的方式,减少或控制田间杂草的生长。清除枯枝、田间病枝,以及患有病虫害的大豆植株,减少病虫害滋生,防止病虫害扩散。同时,通过除草的方式,可以降低杂草、患病植株与大豆争夺养分的可能性。此外,也可通过除草剂的使用,利用高效、低残留和低毒的产品,避免大豆植株在生长过程中受影响。
第二,灌溉。种植人员在进行灌溉操作时,需基于区域内的气候条件等,运用渗灌、滴灌和管道输水的方法,保证田间的节水效果。但在此过程中,需要满足大豆的水分需求[15-18]。
第三,施肥。在大豆生长过程中,种植人员需了解大豆对肥料需求,结合大豆的生长特点,利用复合肥与有机肥的相互配合,合理实行施肥管理,满足大豆的生长需要。有机肥的施用含量应控制在25~50 kg/667 m2;复合肥的施用含量应控制在20~30 kg/667 m2。氮、磷、钾的肥料配备比例为1∶3∶9。同时,需根据大豆的生产情况实施相应的追肥作业,防止大豆在生长过程中出现差异性过高的情况。应在大豆幼苗期使用尿素,剂量为5 kg/667 m2,确保大豆能够正常生长。若大豆处于结荚期、开花期,可以增施纯氮,施用量为3 kg/667 m2。但在施用化肥过程中,需种肥分开,并在大豆种植侧下方4~5 cm处使用化肥,强化化肥对土壤的营养调节作用。在应用磷酸二铵时,应分层施入,将上层种肥深度控制在5~7 cm之间,施用量为总肥料的1/3;底肥深度控制在10~15 cm之间,施用量为总肥料的2/3。在前茬作物收后,应将发酵好的有机肥均匀撒施于地表,然后用耙将肥料耙入土中,将粪、土充分混合后进行深翻,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大豆生长空间,确保大豆健康生长。若出现过量施肥的情况,容易造成大豆植株的徒长;若发生脱肥的情况,则要对在大豆进行根外追肥,但也应注重大豆栽培期间的过程管理,确保大豆的生长稳定性。
1.5 病虫害防治技术
第一,生物防治技术。种植人员可以选用生物拮抗的方式,利用寄生性天敌,实现对区域内的无公害处理。大豆在生长期间容易受到大豆食心虫的影响,严重时虫食率可达到30%~40%。为有效防治大豆虫害,可选择在大豆结荚期、花期后,利用含量为99%矿物油,将其稀释为150~200倍液,将其与1 000倍液的苏云杆菌均匀混合,喷洒在患虫区域,1次/d,连续喷洒3 d,即可使虫食率下降。针对卷叶螟、草蛉等虫害,可选择引入天敌的方式,如投放寄生蜂,增强生e302a6fb79b1a2bbdcb81f2d8329dd0827bf9742214dbac5bf26ff6a1252f8c6物防治效果。
第二,化学防治技术。种植人员可以利用化学药物,实现对病虫害的治理。在初期,可以对大豆种子进行包衣处理,避免种子处于幼苗期时受到病虫害的影响。在大豆生长期,加强对大豆病虫害的排查。若存在虫害,需结合实际情况使用化学药剂。例如,大豆蚜虫具有趋嫩性,大豆蚜虫以成虫和若虫集中在植株的顶叶、嫩叶、嫩茎上刺吸汁液,严重时布满茎叶,也可侵害嫩荚。植株受害严重时,叶卷缩、根系发育不良、发黄、植株矮小、分枝及结荚减少、千粒重降低。在治理期间,种植人员可以通过含量为20%的吡虫啉和5%的啶虫脒等的使用,配合含量为50%,稀释1 500倍液的辛硫磷乳油在田间施撒,以满足大豆病虫害的防治要求。大豆灰斑病等病害会影响大豆的叶片生长,导致大豆无法正常发育。在初期,大豆的叶片会呈现出红褐色,产生大量的病斑并有一定的蔓延趋势。为避免其发生扩散的情况,种植人员可以结合病害的发生情况,使用含量为70%的甲基托布津,将其稀释1 000倍液,均匀喷洒在患病的植株上。设置专门的喷洒人员,把控好喷药时间,在其籽粒易病期、发病初期喷洒1次,则可避免大豆植株的病情蔓延。若未见良好成效,可继续喷洒1次。
第三,物理防治技术。种植人员可以结合大豆生长区域内的常见虫害情况,根据其出现位置增加灭虫灯的放置,结合害虫的趋光性特点,在夜晚设置灭虫灯杀灭害虫。
第四,农业防治技术。及时清除地头、田间和苗床处的杂草,为大豆营造良好的生长空间,防止害虫的生长,降低化学药剂对大豆生长过程的危害,提高大豆总产量。
2 大豆栽培的农业技术推广措施
2.1 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
地膜种植技术具有较高的农业特性,可以避免土壤中的水分流失,为大豆种植活动营造出良好的环境。
首先,栽培人员可以通过地膜种植技术等的推广,将此技术顺利应用于干旱少雨的区域,防止土壤水分流失,增强对大豆栽培区域的保肥和保湿效果,提高国内干旱、少雨区域的大豆总产量。
其次,栽培人员可以通过机械化种植技术的使用,利用高性能的机器设备进行除草、播种和种子处理等工作,提高大豆栽培的效率。通过点播机的使用,可监测大豆的生长情况,选择合适的区域进行种子的点播工作,从而强化大豆栽培区域的保墒、保苗、增产效果。
最后,栽培人员可以使用保护性农耕技术,加大耕地保护力度,确保区域内的水土保持工作能够顺利开展,防止土壤沙化。栽培人员可以通过使用绿色种植技术,降低农药的使用量,防止农业区域出现污染问题,并通过生态型的生产方式,加强对益生菌原液的应用,减少化学制剂和农药的使用,用益生菌原液模拟自然环境中的有益菌群以促进大豆生长。
2.2 健全农技推广机制
在大豆栽培活动的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加强与龙头企业的交流和合作,适当增加融资额度创建区域内的大豆示范基地,强化农户的创新和实践意识,将农业技术应用于大豆栽培过程中,提高区域内的耕地质量和大豆产量。相关人员应健全农技推广机制,利用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等的融合,强化区域内多媒体平台的应用效果;也可通过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利用系统化的推广方式,使栽培人员在栽培活动开展期间能够打破时间、空间的禁锢,让其随时随地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把握大豆栽培技术中的重点内容。此外,加强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反馈意见,有利于提高大豆种植效率。
3 结束语
为提高大豆的产量,技术人员需提高对大豆栽培技术要点的关注,选择大豆良种、做好播种前期处理、合理使用栽种技术、加强田间管理工作和利用病虫害防治技术。同时,技术人员可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健全农技推广机制,让技术人员合理实行大豆种植管理工作,从而提高大豆产量。
参考文献
[1] 徐吉东.水稻栽培技术要点与农业技术推广分析[J].种子科技,2024,42(2):77-79,94.
[2] 李秀清,赵淑华.优质水稻栽培技术要点与农业技术推广策略[J].新农业,2023(24):4.
[3] 崔庆刚.糯玉米栽培技术要点及农业技术推广研究[J].河北农机,2023(20):46-48.
[4] 苏南南.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及农业技术推广实践[J].种子科技,2023,41(17):48-50.
[5] 沐永久.水稻栽培技术要点及农业技术推广分析[J].种子科技,2023,41(15):133-135.
[6] 曹彦芳.农业技术推广作用及大豆、玉米栽培技术要点分析[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4(4):41-43.
[7] 范书杰.大豆绿色高产栽培技术及推广策略[J].广东蚕业, 2022,56(1):64-66.
[8] 柴春艳.基于农业技术推广作用及大豆、玉米栽培技术要点分析[J].科学技术创新,2020(11):139-140.
[9] 毕雪.农业技术推广作用及大豆、玉米栽培技术要点[J].农家参谋,2019(21):19.
[10] 胡晓莉.东北大豆栽培技术要点[J].中国科技信息,2019 (14):56-57.
[11] 朱海荣.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铁豆82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J].农业科技通讯,2018(3):228-229.
[12] 于会勇.大豆新品种濮豆754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J].大豆科技,2021(5):52-54.
[13] 郑霞娟,牛景景.农业技术推广作用及大豆、玉米栽培技术要点[J].江西农业,2018(12):33.
[14] 张羽刚.大豆玉米复合带状种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种子科技,2023,41(24):55-57.
[15] 张莉,曾新宇,孙江容,等.鲜食大豆新品种万鲜2号选育及栽培技术[J].河北农业,2023(12):70-71.
[16] 李毓峰.大豆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技术[J].种子科技, 2023,41(23):97-99.
[17] 金晓峰,晁岱荣,阿力木拉提·阿布来提,等.核桃间作春大豆膜下滴灌栽培技术[J].农村科技,2023(6):8-12.
[18] 郝丹丹.大豆—玉米间套作主要模式及栽培技术探讨[J].新农业,2023(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