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菅茶山是江户时期杰出的汉诗人,在其创作的2 413首诗中,有756首融入了鸟的意象。鸟意象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和艺术表现手段,既表达出了菅茶山对家国的牵挂,也是其孤独寂寥的抒发,流露出避世情怀。在菅茶山的汉诗中,不仅承载着诗人的深厚情感,还体现了中日传统文化的交融。菅茶山汉诗中的鸟意象也为现代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菅茶山诗歌艺术及其思想内核为研究日本汉诗和中日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视角,具备独特的文学和文化价值。
关键词:菅茶山;汉诗;鸟意象;文学蕴意
中图分类号:I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4)20-0165-04
A Study on the Literary Implication
of Bird Imagery in Kanchazan’s Chinese Poems
Yang Ji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Taizhou University, Linhai 317000)
Abstract: Kanchazan, an outstanding writer of Chinese poems during the Edo period, incorporated bird imagery into 756 of his 2,413 poems. The bird imagery, as an important cultural symbol and artistic expression, not only coneys Kanchazan’s concern for his homeland but also reflects his loneliness and seclusion. What can be found in Kanchazan’s Chinese Poems is his deep emotions and fusion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Moreover, the bird imagery in his Chinese poems provides rich material and inspiration for modern literary works. Kanchazan’s poetic art and his ideological core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studying Chinese poems composed in Japan, and Sino-Japanese cultural exchanges, thus highlighting its unique literary and cultural value.
Keywords: Kanchazan; Chinese poem; bird imagery; literary implication
随着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意象研究已经成为文学领域的重要议题。学者们普遍认为,意象是文学作品中的灵魂,它不仅有效传递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更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文化背景的映射[1]。在汉诗研究领域,尽管对意象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菅茶山汉诗中丰富多彩的鸟意象的探讨仍显不足。目前,国内外关于其诗歌中鸟意象的研究寥寥无几,除少数几篇论文略有提及外,专门从诗歌意象角度撰写的论述文章则极为匮乏。鉴于此,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菅茶山汉诗中鸟意象所蕴含的文学韵味,并尝试解答以下问题:菅茶山汉诗中鸟意象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哪些?这些鸟意象背后蕴含了哪些文学意蕴?为了更科学地回应这些研究问题,本文将综合运用文献综述与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对菅茶山的汉诗进行细致的文本剖析,以揭示其中鸟意象的丰富表现,并深入解读其背后的文学内涵。
一、菅茶山汉诗中鸟意象的文学意蕴分析
意象的创造是基于诗人对事物外部和内在特征的深刻认识,是诗人主客观世界的总体表现。因此,诗歌意象总是融入诗人深沉的思想意念与饱和的内在情绪。茶山的诗歌意象亦是如此,它既有鲜明的形式,又具有丰厚的内蕴。
(一)菅茶山其人及其诗作风格
菅茶山(1748—1827),名晋帅,字礼卿,号茶山,是江户时代杰出的儒学家、教育家和汉诗人。菅茶山生于江户后期,这一时期正值日本汉诗的顶峰。当时,创作汉诗的主力军是知识阶层,诗人们的视野相对开阔,对中国历代的诗风均有一定程度的关注,汉诗创作也从单纯接受和模仿逐渐演变为灵活活用和自我创新。诗歌的表达方式也从政治表征的“再现”走向内心情感的“表现”。其中,南宋诗成为注入新意的来源之一,范成大、杨万里、陆游等特别受到推崇。菅茶山青年时期,曾六次前往京都游学,曾在那波鲁堂门下学习朱子学,最后于安永九年返乡,创办了著名的黄叶夕阳村舍私塾,终生从事教育事业。
作为日本汉诗巅峰时期的代表性诗人,菅茶山的诗作风格自然而真实、笔触细腻且生动。赖山阳在《菅茶山行状》中曾提到“触興吟哦、務叙実際、不事虚設仮構”[2]。小寺廉之在《黄叶夕阳村舍詩前編跋文》中赞誉道:“其詩之不多、爲不爲虚構也。其語之平易、爲不爲競奇也。”[3]3菅茶山的诗作以论述事实、描绘实景、抒发真情为特点,他既不效仿前人,也不随波逐流。
茶山一生热衷于诗歌创作,一共有诗歌作品2 413首,尽数收入在《黄葉夕陽村舍诗》中。《黄葉夕陽村舍诗》分为前编(文化九年)、后编(文政六年)、遗稿(天保三年)三个部分,共27卷。菅茶山的诗作题材广泛,包括咏史抒怀、政治讽喻、描绘田园风光、记录游历山水的所见所感,以及创作题画诗等内容。然而,在这些题材中,他对鸟类形象的生动描绘尤为出彩。从勇猛威武的鹰、鷳、鹗到小巧玲珑的燕、莺、鹃,从仙气飘飘的鹤、鸥到虚幻缥缈的凤凰、大鹏,每一种鸟都被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共同构建了茶山诗歌丰富而多彩的世界。在茶山的笔下,“鸟”不仅是一种生动的自然元素,更是情感与哲理的传递者。例如,“鹘没遥天正夕阳,沧波满地暗愁长”(《次尾池宽翁见寄韻》)[4]59,“四野无风烟直上,孤亭有客鸟回飞”(《所見》)[4]427,“花香绕枕春帘静,莺语呼人午院虚”(《海野大夫》)[4]252等名句,都巧妙地借助鸟的意象,为画面注入了动态与生命力。每一句都仿佛是一扇窗,让读者窥见茶山内心的风景。
(二)鸟意象在菅茶山汉诗中的深层意蕴
在菅茶山《黄叶夕阳村舍诗》的诗集中,涉及的鸟意象有66种。其中“雁”的意象最为突出,出现了49次,不仅代表着思乡与离别,还象征着书信、寂寞与愁苦,甚至寄寓了美好的期盼。此外“鹤”“燕”等鸟类也常在诗中出现,分别象征着长寿吉祥和春天的到来。茶山借助鸟意象构建了一个充满情感与寄托的精神世界。在这一世界里,既有情系家国的牵挂,孤独寂寥的抒发,也有避世情怀的流露。这三重意蕴在诗中又常常交织融合,相互推进,不断深化,共同形塑了菅茶山“诗画融合”的独特诗风。
1.情系家国的牵挂
天明年间(1781—1788),自然灾害频发,政治动荡不安,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由此产生了大量的政治讽刺批判诗。菅茶山的《有鸟三首有感而作》可谓这类诗的杰出代表。他以“鸟”为意象,对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了尖锐地揭露与批判。
在第一首诗中,他通过描述一只来自丹穴的贪婪之鸟,巧妙隐喻了那些利用权力进行欺诈和贪婪行为的人,对虚伪和权谋进行了深刻的批判[3]24-25。第二首诗,则描绘了弱势群体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忍气吞声的“鸟”的形象,通过“愿借鹦鹉舌,一言发其奸。愿借雕鹫爪,一击肉其肝”[3]25-26,表达了诗人对弱者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豪强势力的愤怒,渴望呼唤正义的力量来揭露和打击邪恶。第三首诗中,“奸鸟”成为邪恶与欺诈的象征[3]26-27,揭示了社会风气的败坏和道德的沦丧,而“仙鹤”则代表着高尚的品质,却在这个堕落的社会中备受压抑。
整组诗不仅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颓废、不公与道德沦丧等现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清廉、公正社会的热切向往。这组诗所蕴含的政治情怀和现实批判精神,不仅是对那个时代社会政治的深刻反思,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天明年间社会政治状况的独特视角,因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2.孤独寂寥的抒发
在中国的古代诗词中,鸟的意象经常被诗人用作寄托情怀的媒介。鸟儿的飞翔、鸣叫等行为,成为诗人内心世界的象征。菅茶山的诗歌也深受中国诗歌的影响,通过鸟的意象巧妙地传达出其孤独寂寞的情感。
在《春日杂诗》中,茶山以“林鸟求其友,喈喈在高枝”的意象[3]14,生动地反衬出自己的孤寂。林鸟的喈喈叫声,凸显了诗人孤身一人的哀怨与苦闷无处倾诉的心境。而在《题寒鸦古木图》里,茶山描绘了“寒鸦枯木夕阳中”的景象[3]322-323,营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寒鸦的孤独鸣叫与诗人内心的孤寂产生强烈共鸣。在《九月尽夜宿须摩》中,“岛云汀树断鸿哀”一句以失群孤雁的哀鸣象征诗人的孤寂心声[3]299-300。此外,《锦堂春·怀西山子》中的“孤鸿”成为诗人自我形象的写照[3]80,表达了孤寂、无助和迷茫的情感。
茶山通过描绘“求友的林鸟”“单栖的无侣鸟”“暮中的寒鸦”“漂泊的孤鸿”“悲鸣的鸿雁”等意象,将自己内心的孤寂感和无助感具象化,使人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其的孤独。他的孤独不仅源于个人遭遇的困境,更源于对人生和世态的深刻洞察。这种深刻的孤独感,透过茶山的笔触,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文化与哲学意义。
3.避世情怀的流露
鸟意象在菅茶山的诗中,不仅仅是自然界的一员,更是诗人情感的投射和内心的表达。它们或静谧或自由或深情,都映射出诗人对避世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的无尽热爱,以及对艺术与自然的独特理解。
在《宿钓月楼》中,“宿鹭不惊人对语”一句[4]155,不仅展示了诗人与大自然的亲密关系,更隐喻了诗人对纷扰世界的疏离感,寻求心灵的净土。宿鹭的安详,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脱,仿佛世俗的纷扰都无法打破这份宁静。在《春晓》一诗中,早莺的鸣叫“鸣破江楼雨”[4]108,象征着诗人内心深处对自由的渴望。早莺的清脆叫声,如同诗人内心的呼唤,向往着无拘无束的生活,远离世俗的牵绊。鸟儿的自由飞翔与鸣叫,成为诗人心中自由的象征。《偶成》中的“鹳鸣林杪野阴垂”[4]111,鹳鸟的鸣叫从林梢传来,其声音穿透了林间的静谧,与诗人的内心产生了共鸣。这里的鹳鸟不仅是自然的使者,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的聆听与心灵的对话。通过这些鸟意象,人们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菅茶山汉诗中的文学韵味和深远意境。
(三)鸟意象在菅茶山汉诗中的艺术表现
菅茶山的汉诗作品中,鸟的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视觉库,还深刻映射了茶山的内心世界,体现了他精湛的诗歌艺术。在茶山的诗中,鸟不仅仅是自然界的一个元素,更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与诗作的构思、结构和节奏紧密相连。
从构思角度来看,鸟的意象常常作为诗歌的核心元素,引领整首诗的走向。在《有鸟三首有感而作》中,茶山以“鸟”为引子,展开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批判。这些“鸟”不仅是自然界的生物,更是社会现象的象征,它们的行为和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种弊端。这种以鸟喻人、以物言志的手法,使得诗歌的构思更为巧妙和深刻。
在结构方面,鸟的意象的运用使得诗歌的层次更加丰富。以《春日杂诗》为例,茶山用“林鸟求其友,喈喈在高枝”与“伤此单居客,幽怀将诉谁”形成鲜明对比,鸟儿的结伴欢鸣与诗人的孤独寂寞相互映衬,突出了诗人的孤寂之感。这种结构上的对比,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更为强烈。
鸟的意象还与诗歌的节奏紧密相连。茶山的诗歌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这得益于他巧妙运用鸟意象来增强诗歌的韵律感。鸟的叫声、飞翔的姿态等,都被他巧妙地融入诗句中,使诗歌的节奏更加鲜明生动。《九月尽夜宿须摩》中,“岛云汀树断鸿哀”一句,断鸿的哀鸣不仅传达了诗人的孤寂心声,其音节的悠长与哀婉也为整首诗增添了深沉的节奏感。鸟鸣声的描绘,使得诗歌在音韵上更加和谐动听。
此外,鸟意象在营造诗歌氛围与意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宿鹭不惊人对语,跳鱼有响水生纹”(《宿钓月楼》)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宿鹭的静谧安详与鱼跃水面的微妙动态。宿鹭静立,并未因人的谈话而惊扰,展现了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而平静的水面却因鱼儿的跃动,带起层层涟漪,为这静谧的场景增添了一抹生动。这一幕如诗如画,把宁静祥和的氛围烘托到了极致。这种鸟意象的运用,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和生动。
茶山通过巧妙运用鸟意象,将自然、人文、情感与理念相融合,创作出思想深刻、艺术独特的诗歌。鸟意象是其诗歌的关键元素,展现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丰富了诗歌的结构、节奏和意境,彰显了茶山的敏锐洞察与深厚文学造诣。使其诗歌在日本汉诗史上独具特色。
二、菅茶山汉诗中鸟意象的文学价值及影响
在菅茶山的汉诗中,鸟意象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和艺术表现手段,不仅承载着诗人的深厚情感,还体现了中日传统文化的交融,更在跨时代的语境下展现了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从情感表达的角度来看,菅茶山运用鸟的意象作为传达内心情感的媒介。在他的诗作中,鸟儿不只是自然界中的生物,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映射。无论是孤独、欢快、忧郁还是激昂,每一种情感都通过鸟的意象得到了形象化的表达,使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这种以景寓情的手法,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共鸣。
菅茶山诗歌中的鸟意象与中日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其诗歌中屡屡出现的“鸟”意象,既是对自然景象的生动描绘,又深刻地反映了中日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蕴。如“鸟背”等独特表现手法,展现了中国文化影响下的创新。同时,诗中的“鹤”与“寿筵”结合,明显受中国道家思想影响,寓意吉祥。此外,茶山诗中的凤凰、鹰等意象,也体现了其对中日传统崇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个人诗学思想的融合。这种文化的交融,不仅丰富了茶山诗歌的文化内涵,也为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搭建了一座桥梁。
从跨时代的角度来看,菅茶山汉诗中的鸟意象也为现代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当代作家可以从这些意象中汲取灵感,创作出更多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的作品。茶山的诗歌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审美和情感的参照,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中,让人们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份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这些鸟意象不仅是诗歌创作的灵感来源,也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寄托。它们穿越时空,以文学的形式向人们传递着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三、结论
菅茶山的诗歌宛如细腻的画卷,引领读者进入一个由鸟类串联起来的诗意世界。这些灵动的鸟意象,仿佛是诗人的化身,跨越时空传递着古人的深情与智慧。本研究对茶山诗歌中的鸟意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旨在更深刻地理解其诗歌创作的精髓及其蕴含的内在思想,同时也为日本汉诗研究以及中日文化交流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茶山的诗作不仅思想深邃,更凝结了其对艺术创作的独特见解。鸟意象的运用,彰显了茶山敏锐的观察力和卓越的文学艺术才华,使其在日本汉诗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此外,茶山的诗歌与诗画艺术融为一体,形式多变、审美独特,为读者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艺术体验。综上所述,茶山的诗歌正因鸟类意象的融入而显得别具一格,对菅茶山诗歌中鸟类意象的探究,无疑具有重要的文学与文化价值。本研究期望能为后续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启示,共同推动中日文化交流与文学研究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和少英,刘利.姆基颇灵魂意象物性表征的社会文化意涵[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42-50.
[2]赖祺一.菅茶山の行状について[J].内海文化研究紀要,2001(29):5-6.
[3]菅茶山.黄葉夕陽村舎詩前編[M].大阪:河内屋喜兵衛,1812.
[4]菅茶山.黄葉夕陽村舎詩後編[M].大阪:河内屋喜兵衛,1832.
作者简介:杨洁(1984—),女,汉族,浙江台州人,博士,单位为台州学院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为日本汉诗、比较文化。
(责任编辑:杨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