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布洛赫希望哲学的浅析

2024-10-21 00:00:00乌宏雯
西部学刊 2024年20期

摘要:布洛赫的希望哲学诞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对当时的社会困境作出了独特回应。希望哲学以“希望”为核心概念,强调人类内心深处的希望和期待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重要动力。布洛赫认为,希望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状态,更是一种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存在。它指向未来,超越现实的困境与局限,激励人们为实现理想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希望哲学深入探讨了人类的梦想、乌托邦精神以及未完成性等重要主题。它对传统哲学的静态思维模式提出挑战,主张以动态的、前瞻性的视角看待世界和人类的发展。在当今时代,布洛赫的希望哲学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为我们思考人类的未来、激发个体的创造力以及推动社会的积极变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布洛赫;希望哲学;乌托邦;白日梦

中图分类号:B516.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4)20-0157-04

An Analysis of Bloch’s Philosophy of Hope

—Based on Das Prinzip Hoffnung I

Wu Hongwen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bin 150080)

Abstract: Bloch’s philosophy of hope was born out of a specific historical context and provided a unique response to the social dilemma at that time. The “hope” being its core concept, the philosophy of hope emphasizes that the innermost hope and expectation of people are important forces that drive social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In Bloch’s view, hope is not only an emotional state but also a form of existence with ontological significance. Transcending dilemmas and limitations in reality, it points to the future and inspires people to strive for their ideal goals. The philosophy of hope delves into major subjects such as people’s dream and the ideal and incompleteness of Utopia. It challenges the static thinking patterns of traditional philosophies and advocates a dynamic and anticipatory perspective on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and human. In today’s era, Bloch’s philosophy of hope still holds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enlightening our contemplation on the future of human, stimulating creation of individuals, and promoting positive social change.

Keywords: Bloch; philosophy of hope; Utopia; daydream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的《希望的原理》(Das Prinzip Hoffnung),是一部深入探究“希望”这一主题的哲学著作,对于理解个体与社会、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关系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这部著作中,布洛赫尝试从个体的主观体验出发,结合时代背景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复杂结构,来探讨希望的本质和意义。他认为,希望不仅仅是个体对未来美好愿景的向往和追求,更是一种超越现实、改变世界的力量。他通过《希望的原理》一书,详细阐述xKaWYeK8CBtIFSTrumlFbw==了人类精神史中对于更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梦想。他视希望为人类走向更美好未来的意图和动力。在布洛赫的哲学体系中,希望是朝着“尚未存在的事物”方向上的人的积极因素。它激发人们追求未知、创造可能性的动力,推动人类不断向前发展。布洛赫强调,希望不仅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更是人的行动指南。它引导人们采取行动,为实现更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在希望的驱动下,人通过劳动积极解决主体和客体的矛盾,实现自己的本质而成为“完全的人”。综上所述,希望不仅是个人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更是一种能够激发人们积极行动、改变现实世界的力量。他认为,只要人们有了希望和信念,就能够激发自身的潜能和创造力,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平等、和谐的社会。同时,他也指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艰难性和长期性,需要人们持之以恒地努力和奋斗。

一、希望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哲学渊源

(一)历史背景

在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哲学舞台上,各种哲学思潮交织在一起,呈现出风起云涌的态势。在这一时代的背景下,德国的土地上出现了三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即布洛赫、卢卡奇格奥尔格·卢卡奇(1885—1971):匈牙利人,是当代影响最大、争议最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评论家,1912—1917年间,先后几次在德国的柏林、海德堡等地攻读德国古典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这一时期的哲学研究影响了他一生的理论思索,因为在这期间,他直接接触了胡塞尔、李凯尔特、文德尔班、狄尔泰等著名哲学家,特别是直接就教于著名生命哲学家齐美尔和著名社会学家韦伯,并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布洛赫成为同学和朋友。卢卡奇后来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关于物化和物化意识等问题的理解都同这一时期所建立起的哲学理解框架密切相关。所以,他亦是德国哲学的精神传人。、本雅明。他们共同致力于建立这样一个社会,这个社会应该是一个公平正义、注重人的精神层面发展、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在这个理想社会中,每个人不论出身、种族、性别或财富状况,都能够获得公正的机会和待遇。社会应该加强监管,保证市场公平竞争,避免少数人掌握绝对权力和资源。同时,社会应该注重人的精神层面的发展,给予人们充分的自由和空间,让个体能够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激情。他们认为,要实现这一理想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持续不断地斗争。人们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关心他人和社会的发展,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推动下,他们为理解现代社会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也为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二)哲学渊源

首先,在哲学思维方面,布洛赫哲学思维的基础是德国唯心论哲学。康德、费希特、谢林,特别是黑格尔和马克思,对他思想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在西方文化渊源方面,布洛赫的思想深受希伯来精神的影响。他从犹太经典和希腊理性主义出发,对希伯来精神进行了深入探究,将其融入自己的哲学思想中。他还高度重视以救世主义为宗旨的文化精神,这种救世主义的精神贯穿于他的希望哲学之中。在政治方面,布洛赫与马克思、傅立叶、欧文等社会主义者的关系都十分密切。此外,犹太神秘主义文化、希伯来神秘哲学、诺斯替教义以及各种救世主义和末世学都对布洛赫产生相关影响。布洛赫的哲学思想融合了这些传统精神,提出了独特的“希望哲学”和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追求。但这里要指出的是,他所关注的不是传统的救世主义,他强调的不是神的拯救,而是人的自我拯救。在布洛赫一生的哲学创作过程中,旅行这一因素也是布洛赫希望思想的重要来源。对于一生居无定所的布洛赫来说,旅行不仅是通向世界的路,更是通向世界这条精神之路的奥德修斯奥德修斯:又译名“俄底修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对应罗马神话中的尤利西斯。奥德修斯是希腊西部伊塔卡岛国王,荷马史诗《奥德赛》的主角,在特洛伊战争中献计,攻克了顽抗十年的特洛伊。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在海上漂流十年,部下死伤殆尽,经历无数艰难险阻终于返回故乡,与妻儿团聚。。

二、《希望的原理》内容分析

(一)白日梦

《希望的原理》这部著作篇幅庞大,共分为三卷五个部分,“一个美好生活的梦”,这一中心主题清晰明了地摆在我们面前。第一卷共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名为小小白日梦,这一部分由各种小型随想构成,布洛赫以轻松愉悦的口吻描绘了个体的人从出生到衰老,即幼年、青年、中年、老年这一过程的各种渴求和欲望。“自我是活动的。我们从一开始就寻找什么。一旦渴求某物,我们就呼喊着。我们并不拥有想望的东西。”[1]77布洛赫以这句话引出第一部分的各种故事。

小孩子每天处于空想之中,他们想当汽车司机或糕点师傅;猜想一块大理石会不会滚到某个地方等他;当恐惧来袭,他们会把所恐惧之物当作长久恐惧的对象而远离。“一个玩耍的孩子惊恐地喊道‘瞧,纽扣就是一个女巫’,后来这个孩子就再没碰过这个纽扣”[1]80;有时渴望自己的身体不被看见而隐蔽起来,“我希望进入橱柜底下,我想生活在那里,跟狗一起玩。”[1]82

随着年龄的增长,少男少女们的内心世界发生变化,但中学生的世界并非总是无所顾忌的,他们确实体谅父母和老师,但还是觉得没有比学校生活中的痛苦更令人厌恶的了。由于外面世界的模糊和对那个世界的憧憬,越狱的想法便越来越强烈。“一个妇女说‘当少女时,我希望一个强盗闯入家中。我想把一切指给他看,银子、现金、衣物等,他可以带走这一切,作为报答,也把我带走好了’。”[1]83

甜蜜的欲望,爱情,对性的渴望开始萌芽,越来越无法忍受孤独。这一时期更为重要的是青少年的想象。“对未来的预先享受使青年备受折磨,他想要突然挑战整个人生;如果他的人生迄今一无所成,他就试图凭借激情、痛苦和暴怒去实现这一目标。”[1]91随着年龄的继续增长,人们进入成年期后开始感受到生活的痛苦,“他们的心中依然缺少很重要的东西,因此成年期的人们为了弥补这种空虚,继续坚持遥不可及的美梦。”[1]96

总之,布洛赫在《希望的原理》这部著作中,虽然其主要关注的是希望和乌托邦理论,但他也深刻地洞察了人生的各个方面。在这部三卷五大章节巨著中,布洛赫以时代中个体的主观体验为切入点,分别从个体生老病死的时间维度与资本主义社会多层次文化构成的空间维度全方位描摹出希望的图谱[2]。将人生的琐碎瞬间和深刻的哲思相结合使读者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进而反思自身的存在和生活状态。他认为,青年和青春期是希望的源泉,青春时代是充满“尚未”意识的时代,这种“尚未”意识代表着对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和希望。青年人因为具有这种“尚未”意识,所以他们更具有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他认为,虽然个体在生物学意义上无法永远保持青春,但青春的精神却可以永恒不朽。青年人具有的活力、激情和创造力,正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动力。因此,布洛赫将青春视为一种超越时间的永恒存在。他说:“要达到比相信可见之物更相信未显之物的境界,需要训练有素地胸怀希望,即在黑夜中确信白昼的到来。”

(二)预先推定的意识

1.作为渴望的东西

“人不是为活而活,而是‘因为’他活着才活。”[1]125布洛赫这样指出,并不是我选择生命这种状态,只要我们出生并继续存在,这种状态即生命就同我们一起存在着。而人们为了生存,就要到处谋生,变得贪得无厌,我们渴望某种东西,任何活着的东西都无法摆脱这种渴望,尽管因此而筋疲力竭。“渴念就是拥有或未拥有所寻求东西的一种探求,从而成为一种目标明确的冲动。”[1]126在此,布洛赫从现象学的角度对比分析了人的各种愿望,渴望、冲动、渴念、谋求等。“愿望永不满足,不是存在的东西而是不存在的东西使他更满足。”[1]129

2.关于人的基本冲动

众所周知,弗洛伊德把性冲动规定为最初和最强烈的冲动。甚至把饥饿与性冲动画上了等号,认为饱和意味着对性紧张的缓解。布洛赫用了几节的篇幅分析了弗洛伊德的冲动以及他的学生荣格的无意识理论,并指出二者的分歧之处在于,自由主义者弗洛伊德想要使人意识到被压抑的东西,反动分子荣格却想要把被意识到的东西还原为被压抑的东西,进而把它推到无意识里去。关于冲动,布洛赫认为,一切基本冲动都是受历史界限限制的,自身的利益状况不同,充满的和期待的情绪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冲动。迄今为止,人们总是很少谈论饥饿,但饥饿其实是最基本的冲动,人的胃对食物的冲动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们根本无法长久地压抑这种冲动。席勒这位理想主义的代表人物也说:“这个世界通过饥饿和爱而保持其动因。”[3]他把饥饿看作这个世界上动因之首,把爱确定为第二个动因。

3.白日梦的基本特征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由于每天重复相同的生活而感到麻木,他们往往会将白日梦看作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布洛赫认为,白日梦背后隐藏的是人们对生活及梦想的追求,是客观存在且值得人们重视的现象。布洛赫的观点指出,白日梦并非仅仅是荒诞可笑的幻想,而是人们心中对未得到之物的匮乏感和对更美好生活向往的体现。这种匮乏感驱使人们通过白日梦来想象和追求更加完美的生活状态。虽然有些白日梦确实是过得不如意的人们对残酷现实的逃避和幻想,但大多数白日梦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为人们带来追求美好生活的勇气。布洛赫对白日梦的理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白日梦不仅是人们对生活及梦想的追求,还是一种能够激发人们创造力和行动力的力量。

4.“尚未认识到的东西”

在《希望的原理》中,布洛赫对前意识的双重意义进行了论述,为他的“尚未意识”的提出打下了基础。布洛赫对自己所提出的无意识与精神分析学中存在的无意识进行了严格区分。关于无意识,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的东西仅仅是被遗忘的东西,而布洛赫与弗洛伊德的概念完全不匹配。他认为,白日梦能给做梦者带来新鲜的东西,这种新鲜的、与白日梦有关的新型规定,就是尚未被意识到的东西。只有尚未被意识到的东西才是未来更美好生活的潜意识。想要建立人间天堂,我们不能期望更高的权力为我们做这项工作。相反,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任务,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人类自己。布洛赫试图从青春的转折时期中寻找“尚未被意识到的东西”。他坚信,新事物的涌现和演进必然依赖于与以往不同的、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够推动社会不断向前,确保新事物按照预定的方向稳步前进。青年人作为青春的载体,自然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助推力。他们充满热情、勇于探索,不断挑战未知,正是这种精神使得他们能够不断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因此,他鼓励青年人保持青春的活力,积极追求“尚未意识”,勇于探索未知世界,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他也强调,青年人应该珍惜自己的青春和精力,不断学习和成长,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5.乌托邦

1516年,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在其著作《乌托邦》中首次提出了“乌托邦”这一概念,其自诞生以来就在西方哲学和思想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对于“乌托邦”的理解,西方哲学家们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方面,有些哲学家质疑乌托邦的可行性和现实性,认为它只是一wJZQW/M1Vnc75dWJz13ykag7stITywTIVzP3vNrT5YQ=种无法实现的美好愿望,因此不值得被过多关注和追求。

然而,另一方面,有一种观点认为,“乌托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模式,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和规划。他们认为,乌托邦不仅代表了一种尚未存在的状态,而且是一种具有实践意义的追求目标。乌托邦的提出,是为了弥补现实社会中的种种不足和缺陷,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在布洛赫的哲学思想中,他始终如一地为“乌托邦”进行辩护。从《乌托邦的精神》到《希望的原理》,再到《图宾根哲学导论》等论著,布洛赫深入探讨了乌托邦的概念、意义和价值。他认为,乌托邦不仅是对未来的美好规划,更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行动力,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在《希望的原理》前言中,布洛赫承认乌托邦概念是托马斯·莫尔所创,但是莫尔的乌托邦概念还不是哲学意义上的,仅仅是作为一种理想国家的代名词,也就是一种社会乌托邦的雏形。只有从哲学上界定乌托邦概念,才能将人性与乌托邦真正连接起来。布洛赫强调,乌托邦并不是一种空想或妄想,而是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追求目标。他认为,乌托邦的提出是为了弥补现实社会中的种种不足和缺陷,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总结

《希望的原理》一书具有广阔的视野和深刻的思想深度。这部作品通常被视作一种百科全书式的写作实践,意味着其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然而,这种看似松散的写作方式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地捕捉和呈现人类精神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当从乌托邦视角审视《希望的原理》时,我们会发现传统的、将乌托邦视为与现实刻意保持距离的“孤岛”的观念被打破了。布洛赫的阐释揭示了乌托邦特质在文学中的体现更为广泛和深刻,强调了乌托邦思想的普遍性和时代性,也表明了乌托邦对于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性。

这部作品的文本构成是复杂而精细的,它通过对文学经典的引用、评述和借用,以及对乌托邦概念的深入阐释,构建了一个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体系。在《希望的原理》中,布洛赫通过对乌托邦概念的阐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希望哲学的独特视角。总之,《希望的原理》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独特视角的巨著。它通过对文学经典的广泛引用和深入阐释,通过对乌托邦概念的独特理解,为我们揭示了人类精神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希望哲学对于人类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恩斯特·布洛赫.希望的原理:第1卷[M].梦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2]王陈瑞.恩斯特·布洛赫的“希望原理”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20.

[3]李燕琴.布洛赫希望哲学中的乌托邦思想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23.

作者简介:乌宏雯(2000—),女,汉族,黑龙江富锦人,单位为黑龙江大学,研究方向为西方马克思主义。

(责任编辑:赵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