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情可待成追忆

2024-10-21 00:00:00郝兆刚
语文教学之友 2024年10期

摘要:歌颂父母之爱的文学作品有很多,《背影》与《秋天的怀念》可以说是这一主题方面的典范作品。这两篇散文都通过回忆往事,表达了父母对儿女的舐犊深情,以及年少者内心的感恩与追悔。对同一主题的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从巧选角度、刻画细节、抓住契机、自然呼应、朴实语言等多个方面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深厚复杂情感,从而自身产生人生领悟和体会,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

关键词:父母之爱;情感;怀念

父母之爱,人间真情,歌颂父母之爱是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在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表达这种至真至情的作品有很多,《背影》和《秋天的怀念》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上述两篇散文都通过回忆生活琐事,表达了父母对儿女的舐犊深情,以及年少者内心的感恩与追悔,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一、巧选角度,寄托深情

《背影》和《秋天的怀念》的作者无论是从为文入手的角度,还是从文章的题目设置来说,都独辟蹊径,令人耳目一新。一般写人物,大多会从正面着笔,以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在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作者却选择了“背影”这样一个背向的特定角度,并以此为题,从回忆背影入手,抓住生活中特殊的一段情境,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全力书写父亲爬月台时的背影,写作者的流泪,更契合父子离别时的情境,开阔了想象空间,更能激发读者的情感,使其留下深刻印象。而谈到秋天,很多时候会令人联想到绵绵秋雨、瑟瑟秋风,联想到悲秋、伤秋的诗文。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不是一般的抒发感秋伤怀的文章,而是一篇在秋天悼念母亲的散文,但作者没有用“怀念母亲”为题,而是用“秋天的怀念”作为题目,秋菊的绚烂更能寄托作者丰富的情感,营造出带着痛感的审美境界,具有比“怀念母亲”更深刻的内涵。

二、刻画细节,饱含真情

于无声处听惊雷,于细微处见真情。《背影》和《秋天的怀念》都没有用浓墨重彩去着意渲染,而是注意在叙事中进行细节性刻画,通过生活中的几处细节描写,字里行间体现出父母之爱的细腻、深沉、博大、无私,也流露出作者对父母深深的歉疚与无限的怀念之情。

《背影》叙述了一连串平凡而细小的事情:奔丧、送行、看行李、拣座位、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等等。在这次送行过程中,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背影是最突出的,给人印象最为深刻。买橘子要过铁道,那时月台很高,爬起来非常费劲,父亲是看在眼里的,为了儿子,再难的事情他也心甘情愿。“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攀”“缩”“倾”爬月台的动作,将父亲的爱子之心,都融合在这一系列的细节描写之中。

《秋天的怀念》一文通过写日常生活中的母亲照料“我”的细节来表现母亲对子女的包容与无私的爱。如“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在“我”发脾气时,母亲悄悄地出去,并非害怕“我”误伤她,而是留给“我”一个可以肆意宣泄内心绝望、悲伤的空间。她不忍目睹“我”的难过,但却在旁“偷偷地听”,她害怕“我”做出什么伤害自己的事。为了维护“我”脆弱的内心,母亲走路都是悄悄地,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更是十分敏感。比如:“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等等,都生动传神地刻画了这一伟大深沉的母亲形象。而在对母亲的包容与隐忍的描写中,隐藏着儿子深深的自责与内疚。

三、抓住契机,突出厚爱

为了展现父母之爱,《背影》和《秋天的怀念》的作者都抓住一个重点的事件来叙述,一是“送别”,一是“看花”,并以此为契机集中刻画重点情节,突出细腻深沉的父母之爱。

《背影》借叙述“送别”来刻画父亲的“背影”,展示父爱。作者开篇点出“背影”,接着写家中变故、途中的情形,在写送别时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之前,作者层层铺垫,先写父亲的身材,“父亲是一个胖子”,此困难一;再写父亲的穿着,“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此困难二;又写父亲的步履,“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此困难三。然而这些困难都挡不住一位老父亲的爱子之心。三处描写之后,作者以特写镜头展示了父亲爬月台时的“背影”,于是,一位慈父的形象在读者心中定格了。“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试想这样舐犊情深的父亲怎能不令人感动呢?

《秋天的怀念》一文,围绕“看花”这件事中的细节来展示母亲的慈爱。作者双腿瘫痪后脾气暴怒无常,母亲劝慰他去北海看花,他狠命地拒绝了,母亲忍着痛苦劝慰他。妹妹告诉他母亲的病已经非常严重,于是母亲第二次央求推他去北海看花时,他同意了。母亲惊喜异常,那是发自内心的高兴:她一会坐下,一会站起;她笑了;她絮絮叨叨地说;以致说错了话,又悄悄躲了出去。然而,母亲悄悄出去后,就再也没有回来。母亲在弥留之际挂念的不是自己,而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如此细心、包容、坚强和无私的母亲怎不令人感怀啊!

四、自然呼应,深化情感

结构上《背影》和《秋天的怀念》都构思严谨,注意前后文的自然呼应。在前文叙事的基础上,结尾突出中心,以自己复杂情感打动读者,令人回味无穷。

《背影》开头首先点出“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突出了“我”对“背影”的印象之深。文章的最后写怀念“背影”,可见那一回父亲的背影让儿子刻骨铭心。尤其写接到父亲患病的来信后,在晶莹的泪光中,父亲肥胖的、穿着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再度出现,有力地回应了开头,集中表达了作者不能在父亲身边亲自服侍尽孝,内心无限的思念、遗憾、痛苦的复杂情感。文章首尾呼应,情感贯穿始终,逐步深化,浑然一体。

《秋天的怀念》一文开篇写“我”双腿瘫痪后脾气暴怒无常,母亲说想推“我”去北海看看花,“我”没有答应,母亲劝慰“我”要“好好儿活”。文章结尾写母亲去世后的又一年秋天,妹妹推着轮椅上的“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文章首尾呼应,一脉相承,从“看花”始,以“看花”终,看到那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作者汲取了活着的力量,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要和妹妹“好好儿活”,从对母亲的愧疚中燃起了对生命和未来的希望,表达了对母亲无限的怀念和哀思,深化了文章中心。

五、朴实语言,流露深意

朱自清和史铁生为人敦厚朴实,品行令人敬仰,为文语言通俗平易,让人深受感动。《背影》和《秋天的怀念》两篇文章都没有华丽的辞藻,朴实的语言自然流畅,充溢着父子、母子真挚的情感。文章通篇虽都写的是父母与儿子之间的亲情,但像“关心”“爱护”“感激”一类的字眼,在两篇文章中却一个也找不到,但在每件事、每句话、每个表情动作,甚至每个字中又都渗透出深厚的感情。

在《背影》里,作者采用白描的手法叙述事情的经过,没有刻意地修饰、渲染。文中记叙父亲的话语只有四处,每处只有一两句,都非常简单。但在这些平实的话语中,却饱含着父亲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流露直接自然,望着父亲的背影,想到父亲的背影,受到触动,顿悟父亲的爱心,眼泪潸然而下,内心的自责与悔恨使思念之情更显深沉。

在《秋天的怀念》里,作者用朴实的语言述说着生活中的几件小事,展示的是自己生活的真实体验,流露的是母子之间的真情实感。母亲做事总是悄悄地,说话不多,也很谨慎。母亲说得最多是想推儿子出去走走,去北海看看花,其次便是劝慰儿子要好好儿活。看似平凡的母亲,在看似平淡的日子里,在一言一行中隐匿了自己对儿子无限的、深沉的母爱。直到母亲昏迷前留下对儿女最后的牵挂,作者才真正感悟到母爱的深沉。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当朱自清由“太聪明”而至成熟时,终忘却种种不快,感到父爱之深厚;当史铁生由“暴怒无常”而渐渐平和时,才忆起句句关爱,深感母爱之伟大。少不更事者,读来恍若感同身受;老来感怀者,读罢犹念父母之恩。斯人已去,却为后人留下了两篇经典,历经岁月的洗礼而更显珍贵。我们在阅读这两篇经典作品时,可以学习作者行文巧选角度、刻画细节、善抓契机、自然呼应,以及朴素的语言,更能从文章中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深厚,人性中的至真至情。每次诵读这两篇文章,便使人常常联想起自己的父母,沉浸于父母之爱的回忆中难以自拔,在生活感悟与执念对比中自省,从而涤荡心志,滋养情怀,汲取前行的力量。

感恩父母,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参考文献:

[1]王仲槐.史铁生《秋天的怀念》的意象创新[J].语文天地(初中版),2014(10).

[2]朱立.爱之艰深情之真切——朱自清《背影》解读[J].语文天地,2018(23).

[3]孙春成.《秋天的怀念》里的“言外之意”[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2019(5).

作者简介:郝兆刚(1976— ),男,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五十五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