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解读《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这篇课文时,需要读出“火”的价值,理解“心有一团火”的内在含义,理解“温暖众人心”的基本逻辑。张秉贵心中之火直接指向敬业精神和服务态度,这是温暖众人心的火。理解这团火的温暖作用有三重视角:一是站在张秉贵自己的角度;二是站在众人的角度;三是站在历史的角度。这样的解读能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在意蕴。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分析;《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选入了《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一文,是一篇自读课文。从学习任务群的角度来看,这篇课文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这一任务群的教学总体目标是让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自身的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从而提升阅读与交流的水平。相对于传统的经典作品而言,这篇课文是2019年新选入教材的文章,因此也引起了不少教师的探究兴趣。在解读这篇课文时,笔者发现作为一篇人物通讯,文章一方面借助生动的细节描写展现了人物的风采,另一方面又通过人物形象的凸显引领了社会的认知。所以从学生语文学习的角度看,这篇课文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领略到作者细腻的笔触,同时又可以塑造学生内在的精神。相比较而言,如何达成后一目标更加重要。因为学生在这篇文章阅读与思考的过程中,写作能力的提升应当是伴随着阅读过程自然生成的,而读出课文中“火”的价值,理解“心有一团火”的内在含义,理解“温暖众人心”的基本逻辑,才是文章教学的重点。笔者在课文解读的过程中围绕“火”的价值进行探究,形成了关于本文的一些认识。现将笔者自己的认识总结出来,希望能够为同行对课文的解读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火”的意涵
文章标题通常对文章具有概括和引领的作用。“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这一标题当中,“火”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一个人的心中有一团火,这团火又温暖着众人心,所以“火”是衔接“一个人”与“众人”的重要桥梁,因此也就有着特别的意涵。
在人类发展的历程当中,火有着特别的意义。历史学家通常认为,是火将人类带入了文明,有了火之后人就不再茹毛饮血,有了火之后人类的生活开始变得丰富多彩,这就是作为实体的“火”的价值。在这篇课文当中,作者用“火”作为标题中的点睛之笔,有着特殊的含义。带着这样的思路去解读课文,就可以发现课文当中提到火的地方,往往都有着特别的意涵。比如课文的第2段:第一次提到“像一团火一样”,联系上下文则可以发现,“像一团火一样”的是“他站在柜台里的那股精神劲儿,售货动作的迅速劲儿,接待顾客的热情劲儿”,而结果则是“把大家深深地吸引住了”。
在知道这个售货员是劳动模范张秉贵之前,注意力可以锁定在“售货员”这一角色上。这是一个佩戴劳动模范勋章的老售货员,而这样的界定可以让读者知道这团火是从何而来。“老售货员”中的一个“老”字不仅意味着时间的积累,同时也意味着经验的积累。当时间与经验叠加在一起时,又是什么催化出了劳动模范的诞生呢?
这是一个重要问题,因为只有回答出这一问题,才能知道题目中所说的火是什么。其实,这团火就是张秉贵的敬业精神,是张秉贵体贴入微的服务态度……这样的历史镜头看起来有一种沧桑感,但如果仔细回味那个时代,并认真观察当下的生活,就可以发现这样的敬业精神与服务态度并不过时,反而会因为当下这两种品质的缺失,进一步凸显出这两种品质的高贵。所以张秉贵心中的那一团火,就直接指向了他的敬业精神和服务态度,而这也正是“温暖众人心的火”。
二、“火”之温暖
火的价值是什么?火的价值并不在于火本身,而在于火能够为他人带来什么。在实施教学的时候,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基于这样的认识去解读课文,那课文教学的过程自然会更加生动——对于当下的高中学生而言,打造生动的课堂,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和学习力的提升,可以通过“激发生命热情,提升文字体悟力”“走进生活世界,提升认知迁移力”“促进优质生成,提升创新思维力”“设计活动方式,提升学习辐射力”等举措获得灵动的教学效果,达成以语育人、以文化人的目标。当基于这篇课文解读去寻找火的价值时,实际上也就是在追求“以文化人”的效果。
在作者的笔下,“火”之温暖无疑是最需要理解的价值观。国家之所以将劳动模范的奖牌授予张秉贵,而张秉贵之所以能够获得这块火热的勋章,其实正在于张秉贵将自己心中的那一团火的价值充分发挥了出来。当这团火温暖了张秉贵自己的时候,同时温暖了“众人”,这将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我为人人”的人与人相处的朴素价值观演绎得淋漓尽致。笔者特别想指出的一点是,编者将这篇课文引入高中语文教材,恰恰是想在当下的社会经济发展历程当中注入一股传统的力量。每个人心中的那一团火都应当用来温暖他人,这才是火的价值。由此也可以进一步确认火的价值在于温暖,正如课文中所说:“张秉贵22年来,没有对顾客发过一次火,红过一次脸,态度总是那么和蔼可亲。”雷锋同志曾说:“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张秉贵的可贵之处也在于此。试想有多少人能够22年在服务岗位上不发火、不红脸呢?事因难能,尤为可贵,所以张秉贵心中的那一团火的热量比一般人要强,所以他是劳动模范。对于“众人”而言,显然也不能只当一个接受温暖的人,因此张秉贵心中的这团火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价值,那就是在温暖众人心的同时,让众人心中也燃起一团火。
理解这团火的温暖作用有三重视角:一是站在张秉贵自己的角度,他愿意将自己心中这团火的热量奉献给众人,这原本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奉献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最可贵的部分。二是站在众人的角度,在接受张秉贵这团火的热量的时候,会让自己感觉到温暖,于是就会进一步体会到生长在这个世界的意义。三是站在历史的角度,张秉贵心中的这团火其实也在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种作用与第一个角度的本质是一样的,是一种纯粹的、没有利益交换的付出,这也正是这团火最大的价值。
当能够感受到“火”的温暖的时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更加具有生命活力,也就更能理解其“宗旨”的含义。
三、“火”之受众
在上文提到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张秉贵心中这团火在温暖众人心的同时,应当点燃众人心中的火种,即说众人站在张秉贵面前,其实并不纯粹是一个利益获得者,同时也应当是一个付出者,是一个温暖他人者。这一认识对于学生而言非常重要。因为这样的理解才能够真正从文学语言的建构、核心价值的挖掘、写作支架的搭建等角度,达到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升思维品质的作用。
作为火的受众,不应当是一个纯粹的受众,当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充满期待的时候,应当认识到自己不只是被服务的对象,同时也是提供服务的对象。当一个人“心有一团火”的时候,当“众人心”被“温暖”的时候,“温暖”所带来的也就应当是内心的火种被点燃。所以,我们期待的正是千千万万个具有“一团火”精神的“张秉贵”,他们以其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以其辛勤劳动与创造,一路引领我们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同时也有一个同步的期待,即我们自己的心中也有一团火。这时我们再来看课文最后张秉贵收到的那首诗,诗中说:“请收下我这青年社员当徒弟,到了那金色的季节,在您笑迎顾客的同时,我正坐上喜送公粮的大车!”这不正是另一个火种被点燃了么!
让我们再回到“一个共产党员到底图什么?图的就是多为人民服务”这句话上来。这是张秉贵心中那团火的呐喊,这团火燃烧得越旺,说明我们国家以及我们的社会有着更坚强的支撑者,而当这团火引发更多的火种时,也就意味着更多的人能够用自己的热量温暖他人。当人们领会这一意义之后,当学生读懂这篇课文之后,所期待的也正是每一个受众心里的火苗越烧越旺,能够用自己心中的那团火去温暖众人。其实这个社会的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区别在于这团火能不能永远燃烧下去,能不能为温暖他人而燃烧。这确实是要提出的一个问题,因为种种原因,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之下总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但如果每个人都能坚定用自己心中一团火去温暖众人的观念,那这个社会一定会越来越美好,或许这就是今天我们用心研读这篇课文的初衷。
参考文献:
[1]张长松.在语文“生·动”课堂中提升学习力——以《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教学为例[J].江苏教育,2023(11).
[2]丁雄.语言建构·核心价值·写作支架——《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的“三重价值”[J].中学语文,2022(33).
作者简介:刘全安(1978— ),男,山东省菏泽市第一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